(全国版)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文化常识与文言实词_第1页
(全国版)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文化常识与文言实词_第2页
(全国版)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文化常识与文言实词_第3页
(全国版)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文化常识与文言实词_第4页
(全国版)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文言文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文化常识与文言实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化常识与文言实词 (时间:45分钟分值:70分)题组一文化常识1.(2016·名师原创)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答案D2.(2016·石家庄质检)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3分)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C.“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解析“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答案C3.(2016·山西四校联考)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

3、降。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解析“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答案A4.(2016·西安一质检)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

4、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丁忧”指遭父母之丧,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亲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制。答案C5.(2016·大连一模)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

5、级留任原职。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答案A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解析“令堂”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答案B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

6、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解析“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答案C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

7、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解析“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答案C题组二文言实词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迷涂知返,往哲是也涂:通“途”,道路。B.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 解:通“懈”,松懈。C.秦舞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震惊。D.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解析解除包围。答案B1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3分)

8、A.B.C.D.解析负:辜负,对不起。答案D11.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B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A项,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答案B12.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实词。(14分,每小题1分)(1)伐罪吊人:_(2)细大不捐:_(3)洒扫庭除:_(4)聚讼纷纷:_(5)何患无辞:_(6)严惩不贷:_(7)克日成功:_(8)无所适从:_(9)信手拈来:_(10)童山秃岭:_(11)登峰造极:_(12)无稽之谈:_(13)日薄西山:_(14)尸位素餐:_答案(1)慰问

9、(2)舍弃(3)台阶(4)争论(5)担忧(6)宽恕,饶恕(7)严格限定(8)到,去,归向(9)随意(10)秃的,没有草木的(11)到达(12)查考,考核(13)迫近(14)不做事情,空占职位13.请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7分,每小题1分)(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古义:_今义:_(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古义:_今义:_(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古义:_今义:_(4)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古义:_今义:_答案(1)山川阻隔,中性词。把持和独占,贬义词。(2)男子的通称。已婚女子的配偶。(3)那个人。尊称别人的

10、妻子。(4)公公和婆婆。舅舅和姑姑。题组三综合阅读(2016·东北三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9分)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

11、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12、。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B.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C.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D.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解析断句时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答案A1

1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疏是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B.古汉语中拜、授、除表示授予、担任官职,擢、进、迁、乞骸骨都表示古代官员职务升迁。C.“劾”意为揭发罪状,劾奏,向皇帝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D.“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现在仍在使用这个意思,如“日理万机”。解析“迁”意为官职的调动,非专指“升职”;“乞骸骨”表示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答案B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14、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解析第三段,由“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可知,选项C,“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理解有误,意思说反了。答案C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

15、交人物。(5分)译文:_(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5分)译文:_答案(1)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得分点:“为”“之”“交”,省略句的翻译。)(2)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得分点:“坐”“莫”“独”“奔丧行服”。)【参考译文】乐恢字伯奇,是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

16、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性情廉洁正直,孤高独立,那些品行不与自己相投合的人,即使尊贵也不肯与他们交往。信阳侯暗中接近乐恢,多次送礼请乐恢,乐恢拒绝他,不予应答。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

17、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争,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众多指责、荐举(的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