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重点_第1页
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重点_第2页
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重点_第3页
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重点_第4页
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保护生物学1 1、保护生物学的概念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有机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2 2、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目的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措施和技术等。生物多样性公约( (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 19921992 年 6 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于 19931993 年 1212 月 2929 日正式生效。截止 20XX20XX 年

2、2 2 月,该公约的签字国有 188188 个。中国于 19921992 年 6 6 月 1111 日签署该公约,19931993 年 1 1 月 5 5 日批准生效。生物多样性公约有 3 3 个主要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它形式的利用。第一章生物多样性( (biologicaldiversitybiologicaldiversity) )一、概念:生物多样性是不同层次、不同等级水平的各种生命系统、生物类群、生命与非生命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的

3、各类生态现象。三、主要的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第三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直接利用价值二、生态价值(间接经济价值)三、科研和教学价值四、休闲和生态旅游价值五、存在与备择价值第二章遗传多样性( (geneticdiversitygeneticdiversity) )一、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广义: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及同一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一、遗传多样性的产生1 1、突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2 2、重组-使基因型数量

4、增加:基因重组或染色体易位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遗传漂变和基因流一、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层次在分子水平,可表现为核酸、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多样性;在细胞水平,可体现在染色体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在个体水平,可表现为生理代谢差异、形态发育差异以及行为习性的差异。遗传多样性通过对上述各层次的生物性状的影响,导致生物体的不同适应性,进而影响生物的分布和演化。但许多遗传变异并不导致任何可观测到的表型上的差异。转录转译DNAfmRNAfDNAfmRNAf 蛋白质(酶)-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第一节物种多样性的概念一、概念: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指生命的有机体即动物、植

5、物、微生物等物种的多样化。物种多样性的两方面含义(1)(1)一定区域内物种的总和。主要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角度对物种的状况进行研究,或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2)(2)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 常常是从群落组织水平上进行研究, 或称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两种含义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的层次和尺度的不同。前一种含义主要通过区域调查进行研究,后一种含义主要是通过样方或样点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区域物种多样性测度的主要方法:物种丰富度;单位面积物种数目或物种密度;特有物种比例。一、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等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以及由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协同进

6、化而形成的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等生态过程的复杂程度。二、等级格式:生物圈、生物群落、景观、生态系统、生态位、生活型、生态型和食物链。遗传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生态系统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最突出的特征,即高度的综合性。第二节生态系统类型四、按生境性质分1 1、陆地生态系统2 2、海洋生态系统3 3、淡水生态系统3 3、化石在生物进化史研究中的作用(1)(1)化石确定了一个生物学性状的最小年龄,如始祖鸟化石;(2)(2)化石提供了一个曾经存在过的生物学性状之证据;(3)(3)化石表示了一个生物类群的过去分布;(4)(4)化石提供了地球

7、历史上生物多样性的大致丰富度。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 3 3 种资源:1 1、有性繁殖和基因重组2 2、种群之间的迁移3 3、基因突变第三节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一、物种形成与灭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方式主要是新物种的形成;而其丧失的主要是通过物种的灭绝。二、决定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其他因素气候、散布能力、时间和生境类型三、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人口增加、生境破坏、捕猎、疾病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破碎化、外来种的侵入、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

8、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效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的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而且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往往是复合因素。二、物种的概念1 1、物种是指基本特征相似并能在彼此间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Mayr,Mayr,19701970)。一、隔离机制1 1、地理隔离:由于所栖居的地理区域不同而导致群体间彼此发生隔离的现象。2 2、生殖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杂交或杂交后的杂种不育或衰弱,而导致群体间彼此发生隔离的现象。地理隔离导致生殖

9、隔离, 生殖隔离反过来导致两个新近分衍的物种之间一般表型分异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Mayr,Mayr,19421942)。实例: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是说明通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著名实例。这些地雀的祖先属于同一个物种,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样,不同的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由于各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

10、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实例分析3 3、导致生殖隔离的机制(见 P110P110 表 6-16-1)合子前隔离机制:季节隔离(时间隔离)行为隔离机械隔离(结构隔离)生境隔离(生态隔离)配子隔离(配子不亲和性)合子后隔离机制:杂种无生活力杂种不育杂种衰弱二、物种形成模式(见 P115P115 表 6-26-2)1 1、线性物种形成:一个物种转化为另一个物种。2 2、物种增殖:一个祖先物种产生两个或多个物种。(1 1)突发物种形成(通过个体进行):多倍体(见图)、基因重组(2 2)渐进物种形成(通过

11、群体进行):异地物种形成-最普遍的物种形成邻近物种形成同地物种形成物种形成过程的一般模式一、物种灭绝的概念:一个物种或一个种群不能通过繁殖而自我维持的现象。灭绝概念的其他含义: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物种等级标准:灭绝指在过去的 5050 年中未在野外找到的物种。野外灭绝:如果一个物种仅有的个体在圈养或其它人类控制的条件下存活。麋鹿局部灭绝:若一个物种在其曾经生活过的某个地方再也没有被发现,但在世界其它地方仍有发现。台湾云豹生态灭绝:如果一个物种虽然存在,但其数量已经减少到其对同一群落中其它物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华南虎二、物种灭绝的现状第二节引起物种灭绝的因素竞争的结果是生态习性相似

12、的物种往往构成镶嵌型分布,使两个竞争物种可能长期共存。竞争可能使一个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数量减少。竞争往往要伴随其他因素才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一、外部因素1 1、生物因子1 1)竞争:争夺性竞争(两种物种同时利用同一自然资源)干扰性竞争(一物种通过某种行为阻碍另一物种的生存)2 2)捕食3 3)病菌与病害的流行竞争、捕食和流行病等单个因素都不可能导致一个物种的灭绝,但它们会使物种增加能量和遗传上的负载,再加上某些时期内种群中个体期望寿命缩短,就会改变生物种群的大小和缩小其分布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接踵而来的偶然事件就容易将一个物种推向灭绝。2 2、物理因子 1 1)缓慢的地质变化地壳整个布局的改变

13、破坏了原来的生存条件,同时又创造了新的生存环境。2 2)气候变迁气候的变化或变迁,改变了生物的分布范围,当超过了某一物种或分类群的调节限度,就可能导致该物种或分类群不可避免地走向灭绝。2 2、物理因子1 1)缓慢的地质变化2 2)气候变迁3 3)灾变事件前 5 5 次物种大灭绝时期均有大灾变事件。有些是地球内部的自身运动所致,如海退现象、火山爆发、造山运动及海洋作用;有些则是来自外部空间的干扰,如太阳系中一些小行星和地球的相撞、超新星的爆炸等。海退现象火山爆发和造山运动来自太阳系的灾变事件来自外星系的灾变事件海退现象中的生物区系危机火山爆发和造山运动所引发的生物大灭绝来自太阳系的灾变事件来自外

14、星系的灾变事件1 1、生物因子2 2、物理因子3 3、人类活动二、内在因素每次大灭绝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次生物类群的强烈分化和增殖,一些全新的高级类群随之出现,即生物类群巨大的分化波。1 1、灭绝和进化创新2 2、灭绝与类群的系统发育年龄3 3、形态性状单一的类群容易灭绝4 4、特有类群容易灭绝5 5、热带分布类群容易灭绝第八章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第一节生境破坏第二节生境破碎第三节生境退化和污染第四节过度开发第五节外来种的引入第六节疾病的加速扩散传播第二节生境破碎一、定义:又叫生境片断化,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缩小,并分割为两个或更多片断的过程。生境片断与原有生境有两点重要区别:1 1 .单位

15、面积生境中,片断具有更长的边界线;2 2 .对每一生境片断来说,中心到边界的距离较近。有效的生境面积由于破碎以及边缘效应而减少。片断化类型从公元 400400 年到 19601960 年,英格兰 WarwickshireWarwickshire 地区的森林不但片断化,而且面积也减少了。二、边缘效应1 1、边缘效应的概念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四、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的微量气体

16、。它们气体和水汽(以云的形式存在)吸收地球以热方式释放的能量,并减慢地球上热量释放的速度并把它们反射到空间,像覆盖在地球表面上的一层“毛毯”。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的释放。一、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物种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被引进到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非原产地区;在当地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种群;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现象。二、生物入侵的危害:外来生物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加快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危害。五、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路径:有意引进,包括用于养

17、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进;无意引进,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的引入,随进出口货物和包装材料的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自然入侵,是指物种随风媒、虫媒和鸟等媒介自然传播。1 1、编目的定义:即编制目录,指对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类群加以鉴定并汇集成名录。2 2、编目内容包含各分类单元的名称或代码以及分布地点,详细的编目还包括与物种生物学和生态学有关的信息(如发生时间、栖息地类型、种群大小等)。编目的成果形式是物种名录和物种编目数据库。1 1、编目的程序包括设计、资料收集、补充调查、鉴定和编制名录或数据库等环节。一、濒危等级划分的标准1 1

18、、濒危等级划分的标准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2 2、确定物种濒危等级的主要指标1 1)定性指标种群数(现状:多或少,变化趋势:增加或减少)种群大小(现状:大或小,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种群特性(是否都是小种群)分布范围(宽或窄)分布格局(有无片断化或岛屿化现象和趋势)栖息地类型(单一、少数或多样)栖息地质量(现状:好或坏,变化趋势:改善或退化)栖息地面积(现状:大或小,变化趋势:增大或减小)致危因素(存在与否)灭绝危险(有或无)2 2)定量指标种群个体总数(特别是成熟个体数)亚种群数亚种群个体数(特别是构成小种群的阈值)分布或占有面积分布地点数栖息地面积在一段时间内(年或代)以上各指标的上升或下降

19、的比率和物种或种群灭绝概率1 1、IUCN-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创建于 19481948 年,目前拥有 10001000 多个成员,遍布 140140 个国家和地区。2 2、IUCNIUCN 濒危物种等级系统(19941994 年)1 1)灭绝(Extinct,EXExtinct,EX)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其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2 2)野生灭绝(ExtinctintheWild,EWExtinctintheWild,EW)一分类单元如果已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或多个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生灭绝;3 3)极危(CriticallyEndan

20、geredCriticallyEndangered, ,CRCR)一分类单元在野外随时灭绝的几率极高,即可列为极危;4 4)濒危(Endangered,ENEndangered,EN)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但在不久的将来野生灭绝的几率很高,即可列为濒危;5 5)易危(Vulnerable,VUVulnerable,VU)一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或濒危,但在未来的中期内野生灭绝的几率较高,即可列为易危;6 6)低危(LowerRiskLowerRisk, ,LRLR)一分类单元经评估不符合列为极危濒危或易危任一等级的标准,即可列为低危;7 7)数据不足(DataDeficientDataDefic

21、ient, ,DDDD)对一分类单元无足够的资料,仅根据其分布和种群现状对其灭绝的危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估,即可列为数据不足;8 8)未评估(NotEvaluatedNotEvaluated, ,NENE)未应用有关标准评估的分类单元。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CITES)的濒危物种等级标准是根据生物学现状和贸易现状两个方面制定的。列入附录一的物种的标准与 IUCNIUCN 濒危物种等级中的濒危等级的标准是一致的;列在附录二的物种的标准与 IUCNIUCN 濒危物种等级中的易危等级的标准相似。4 4、中国动植物红皮书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国内动植物红皮书采纳的等级参考 IUCNI

22、UCN 红皮书等级制定,彼此相关但不相等。中国植物红皮书采用濒危、稀有和渐危 3 3 个等级。中国动物红皮书使用了野生灭绝、国内灭绝、濒危、易危、稀有和未定等 6 6 个等级。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使用了两个等级,将中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灭绝的野生动物列为一级保护,将数量较少或者有濒于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美国物种濒危状态评价流程图(引自 NicholopouiosNicholopouios,2003,2003)小种群比大种群更易遭致灭绝一般地,绝大多数物种的保护需要足够大的种群,而种群小的物种的确处在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小种群的快速减少或在当地灭绝,可归结于三个原因:遗

23、传变异性丧失,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等导致的遗传问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随意性导致的种群数量不稳定。捕食、竞争、疾病和食物供应变化导致的环境波动;以及不规律发生的单一事件,如火灾、火山爆发、洪水或干旱导致的自然灾害。小种群局部灭绝的主要原因一、遗传变异性的丧失遗传变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使种群可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具有某些等位基因或等位基因组的个体,恰好具有在新环境下生存和繁殖后代的特性。中国的华南虎圈养个体总数约为 5050 只,都源自 6 6 只野外捕获得个体(2 2 雄 4 4 雌),并且其中 2 2个亲体的遗传贡献就超过 62%,62%,目前该种群已丧生了 22%22%的遗传变异。遗传漂变:在

24、小种群内,等位基因传递到后代的频率只能简单地依靠偶然性,即依靠交配的个体和留下的后代, 此过程为遗传漂变。 即由于某种机会, 某一等位基因频率在群体 (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一、遗传变异性的丧失 1 1、近交衰退特征:后代减少、弱小或不育。原因:有害的等位基因得到表达。当一个远亲交配种的种群数量降低时,由于不能找到其他的配体,近亲则被迫相互交配。这种近交使得稀有的、有害隐性等位基因以同源形式表达出来,并对子代产生有害效应。2 2、远交衰退特征:后代体弱或不育。原因:来自不同双亲代的染色体和酶系统缺乏亲合性。在自然界中,过多的远交并不常见,因为个体在行为、形态和生理上具有维持

25、只有种内才能交配的机制。有亲缘关系的物种也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区和不同类型的栖息地上。然而,当一个物种变得稀少或其生境遭到破坏时,远交可能会发生,即与亲缘种交配。3 3、进化可塑性的丧失稀有基因和基因组的优势不会马上显现,因为它们可能只适合未来某种环境条件的改变。小种群遗传变异性的丧失,会限制该种群对环境的长期变化作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的能力。因此,在具有必需的遗传变异性以适应长期的环境变化方面,小种群缺乏足够的遗传变异性,因而它更容易灭绝。二、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1 1、生物环境和物理环境的随机变化,即环境随机波动,能引起某一物种种群大小的变化。2 2、不可预测的周期发生的自然灾害,能在种群水平

26、上引起剧烈变化。自然灾害能够杀死一部分种群,或使整个种群在一个地区消失。3 3、数学模型显示,随机的环境变化通常比随机的种群变化对小规模到中等规模的种群灭绝所起的作用还大。例子濒危的野兔种群可能会受到几种因素的影响: 与兔摄取同类植物的鹿群的种群波动摄食野兔的狐狸的种群野兔的寄生虫和疾病植物生长情况一个 100100 只的兔子种群,春季出生率为 20%,20%,夏季被狐狸捕食率为 20%,20%,则保持平衡。但如果连续三年捕食率为 40%,40%,则三年后为 2 27 7 只; 如果再三年捕食率为 0,0,为 4 46 6 只。 捕食率的年际变化使数量减少 50%50%。如 4646 只时捕食

27、量为 40%,40%,则兔子种群很快就会灭绝。三、种口变化在理想的稳定环境中,种群会增加直到环境容纳量为止。此时个体平均出生率和平均死亡率相等,种群大小没有变化。然而在现实种群中,个体通常不会产生数量均等的后代。 如果某年由于死亡率高于平均值和出生率低于平均值而导致种群大小向下浮动,其产生的较小种群在随后几年中会对种群变更更加敏感。由偶然性事件所导致的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就会变大。一旦种群个体下降到一定的数值,偏离的对等性比也有可能导致出生率下降;对某些物种会造成社会结构崩溃,该小种群社会变得不稳定。一系列种群特征的随机变动,如不等性比、种群密度降低和由种群大小不稳定导致的社会行为的混乱,经常会导

28、致种群灭绝。四、灭绝漩涡种群变得越小,越易发生种口变动,环境变化及遗传因素会更进一步使种群变小。这些小种群的数量向灭绝方向下降的倾向被形象地比喻为灭绝旋涡。例如,自然灾害、疾病或人类活动的干扰就能够使大种群减小成小种群,该小种群此时又遭受到近交衰退的厄运,从而导致幼体成活率降低,种群变得更小,发生更加严重的近交衰退。同样地,随机种群变动通常会导致种群变小,导致更严重的种口变动和更高的灭绝可能性。环境因素、种口变动和遗传变异性的丧失,在其中一种因素引起的种群变小时一同起作用,结果会使种群更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一旦种群变小,除非有极适宜的条件让它增加到较大的数量,否则该种群多半会灭绝。1 1、种

29、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viabilityanalysis)(populationviabilityanalysis),简称 PVAPVA, ,指用分析和模拟技术估计物种在一定时间内灭绝概率的过程。二、最小可存活种群(MVPMVP, ,minimumviablepopulationminimumviablepopulation) )1 1、概念:种群统计学概念,即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大小;遗传学概念,即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遗传变异所需的最小种群大小。二、新种群建立的方法1 1、重新引进计划:将圈养的繁殖个体或从野外采集的个体释放到它们已较长期未被发现的历史分布区。主要

30、目的是在原先的环境创建一个新的种群。2 2、增强计划:将别处采集的野生个体或是圈养繁殖的个体释放到现存种群中以增加其种群规模和基因库。3 3、引种计划:将动、植物迁移到它们历史分布区以外的地区以建立新的种群。将物种引入新的地区需确信这个种不会危害新生态系统或损害当地任何濒危种的种群,必须是在笼养时未检查出任何能传播和毁灭野生动物的疾病。1 1、概念就地保护:在原来生境中对濒危动植物实施保护。迁地保护: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一、概论2 2、迁地保护的意义:增加濒危物种的种群数目,使物种生存于自然栖息地。二、迁地保护的方法1 1、动物园2 2、水族馆3 3、植物园4 4、种子

31、库与基因资源库第五节对灭绝脆弱的物种地理分布区狭窄的物种这些物种可能只生长在有限的地理分布区中一个或少数几个地方。如:海岛上的鸟类,局限于某一个湖泊和某一流域的鱼类。只有一个和几个种群的物种因为任何一个物种都可能因为偶然因素如地震、火灾、突发的病虫害或人类活动而灭绝。种群数少的更易灭绝。种群规模小的物种由于小规模种群对环境变化的脆弱性及遗传变异的丧失。如:大的肉食性动物或极端的专化种类。种群密度低的物种在每个片断里,这些物种很可能不能持久,会逐渐在整个景观中消亡。需要较大生活空间的物种物种分布区被人类活动所破坏和分割时很容易消失。体型大的物种个头大的动物喜欢拥有大的生活空间,需要更多的食物,也

32、更易于被人类所猎取。种群大小正在衰落的物种个体数量不足,物种常不能够足够快地建立起种群以避免因生境遭受破坏带来的毁灭。季节性迁移的物种依赖于两个或更多不同类型的生境。如果这些生境中的任何一个遭到破坏,这类物种都有不能生存。如果所需的栖息地之间被道、绿篱或水坝阻隔,这类生物也将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具有极低遗传变异的种类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常能保证一个物种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境。当环境中新的病害、新的捕食者等变化来临时,很少或没有遗传变异的种类就易灭绝。不能有效扩散的物种有些物种在它们原有生境受污染、天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时,它们不能穿过道路、农田、被人为破坏的生境而扩散,那么它们注定要灭绝。如,澳大利

33、亚西部现代灭绝局限于不会飞的哺乳动物,鸟类和蝙蝠很少或没有。在鸟类中,不会飞或飞行能力较差的种类灭绝倾向性很大。需要特殊生态位的物种这些物种常只形成小规模的种群而更容易灭绝,专化寄生物种常因其依赖的生物灭绝而消失。如:湿地植物需要特殊而有规律的水位变化,当人类活动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水文状况时,这些湿地植物就会很快绝迹。长期或暂时群聚的物种聚居于特定地方的物种易于局部灭绝。这些物种就可能比个体分布较广、不喜欢群居的物种对栖息地所遭受的破坏更为敏感。例如:蝙蝠特别喜欢群集在特殊的洞穴里,猎人白天便可以捕获到洞穴中的所有蝙蝠;北美野牛群、北美候鸽群、鱼群都是被人类开发利用甚至彻底捕获的群聚动物的代表。

34、尽管海龟可以游过茫茫的海洋,但拾龟蛋或捉龟的人在狭窄的筑有龟巢的海滩上,就可能给一个物种带来灭绝的威胁。被人类猎取或采集的种类过度开发。如果对一个物种的追捕或收获既不被法律制裁也不受当地习俗限制,这将会引起该物种走向灭绝。以稳定生态环境为特征的物种许多物种常见于干扰很小的环境里,例如赤道雨林的老林区和温带落叶林的深处。当这些森林被砍伐、放牧、火烧和其他人为干扰后,许多土著物种将不能忍受变化后的小气候条件和外来物种的引入。能够忍受这些干扰条件的物种就会排除原生种类,在变化后的生境上成为优势种。这些有灭绝倾向的物种的特征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倾向于几个特性聚合一起形成特征的综合。第 H H一章中国的生

35、物多样性一、物种丰富。二、特有属、种繁多。三、生物区系起源古老四、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五、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均有重大意义。第一节自然保护区概述三、自然保护区的类型1 1、按保护区的性质分:严格的自然保护区;荒野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遗迹保护地;栖息

36、地/物种保护区;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资源管理保护区。2 2、按管理归属分:林业、环境、建设、海洋、农业、地矿、科技、文化部门管理的保护区。3 3、按管理级别分: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乡村级的保护区以及保护小区。4 4、按保护的主要对象分:生态系统类型、生物物种、自然遗迹、文化景观、历史保护区。5 5、按保护区的空间尺度和管理方式分: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网络。二、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1 1、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2 2、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一般应尽可能少的分成不相连碎片;3 3、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如果要分成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尽可能地靠近;4 4、如果是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