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天津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津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地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a. 华北平原b. 天津市c. 半湿润区d. 亚热带地区【答案】b【解析】【详解】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区域有一定的界线,有些界线是模糊的、不明确边界,如气候区、植被区、地形区等,因此华北平原、半湿润区和亚热带地区的边界都是过渡性的、模糊的,排除a、c、d;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行政边界,因此天津市具有明确边界,b符合题意。故选b。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图,图中a为松嫩平原、b为珠江三角洲,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面小题。2.

2、下列关于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都位于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河流都有结冰期雨热同期a. b. c. d. 3. 下列关于松嫩平原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耕地以水田为主b. 耕作制度主要是一年一熟c. 农作物有水稻、油菜、茶叶等d. 东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4. 下列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亚洲许多大河发源地b. 青藏高原区太阳辐射强,气温高c.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d. 青藏高原区高山耸立,湖泊众多5. 下列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3、.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农业主要为河谷农业b. 青藏高寒区的农业主要为灌溉农业c. 两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d. 两地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都是地形【答案】2. d 3. b 4. d 5. c【解析】【2题详解】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都位于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都具有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有冰期,珠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没有结冰期。正确,错误,故选d。【3题详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耕地以旱地为主,a错误;纬度高,热量不足,作物一年一熟,b正确;有水稻的分布,但是油菜和茶叶不适合

4、在东北生长,c错误;西部距海较远,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d错误。故选b。【4题详解】青藏高寒区地势高,面积大,冰川广布,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a错误;青藏高寒区地势高,太阳辐射强,气温低,b错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c错误;青藏高寒区海拔高,高山耸立,冰川广布,湖泊众多,d正确。故选d。【5题详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农业类型主要为绿洲农业,a错误;青藏高寒区,海拔高,热量不足,农业主要为河谷农业;两地区都有广阔的草场,都是我干重要的牧区,c正确;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是水源,青藏高寒区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是热量,d错误。故选c。南水

5、北调中线工程主要向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供水,可以缓解首都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下图为北京气候资料及丹江口下游武汉的年径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 北京地区最需要调水的月份是( )a. 11-12月b. 6-8月c. 9-10月d. 1-5月7. 为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供水地区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 实行季节性水价b. 提倡节约用水c. 修建水库d. 增加引水线路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汉江丹江口水库,北至京津,已全线通水。该工程干渠采用立交或涵洞式跨越沿线河流,其原因是( )a. 保障工程供水水质b. 改善沿线生态环境c. 增加下渗,回补地下水d. 减小工程量,降低造价【答案】

6、6. d 7. c 8. a【解析】该题考查南水北调。【6题详解】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不需要调水;冬季降水少,每年15月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且大风数日多,蒸发旺盛,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用水,故15月最需要调水。故选d。【7题详解】从武汉的年径流量曲线图中可看出,水源区最适宜调水的季节是夏秋,而北京地区最需要调水的季节则是冬春。故应在供水区修建水库,来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故选c。【8题详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采用立交或涵洞式跨越沿线河流,减小下渗,也使得引水水质受外界干扰小,从而保证供水量和水质。故选a。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

7、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9. 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 产业结构调整b. 原材料枯竭c. 市场需求减小d. 企业竞争加剧10. 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 资金充足b. 劳动力成本低c. 产业基础好d. 交通运输便捷【答案】9. a 10. c【解析】【9题详解】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

8、原因是佛山产业结构调整,中心城区以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a对。与原材料枯竭、市场需求减小无关,b、c错。企业竞争加剧不是主要原因, d错。【10题详解】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c对。佛山的资金充足,交通运输便捷,a、d错。瓷业不是劳动力指向型产业,b错。图为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资料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 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形以平原为主b. 水能资源丰富c.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d. 矿产资源贫乏12. 田纳西河梯级开发对航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水坝的修建隔断了河流

9、,不利于通航b. 水坝的修建使河流水位保持平稳,有利于通航c. 梯级开发使田纳西河可通过航运到达美国本土所有州d. 梯级开发使通航里程增加,但使通航船只吨位下降13. 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经济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拥有全美最大的水电、火电、核电相结合的电力系统b. 农业灌溉是流域治理的核心c. 工业以高能耗的机电、塑胶、电子等工业为主d. 农业重点以发展温室蔬菜生产为主【答案】11. b 12. b 13. a【解析】【11题详解】田纳西河流域地形上游以山地丘陵为主,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a错误。田纳西河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b正确。降水主要分布在冬季和早春,c错误

10、。田纳西河煤炭、石油资源丰富,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水坝的修建使河流水位保持平稳,有利于通航,a错误,b正确。梯级开发使田纳西河可通过航运到达美国本土20多个州,c错误。梯级开发使田纳西河通航里程增加,使通航船只吨位提高,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田纳西河流域拥有全美最大的水电、火电、核电相结合的电力系统,a正确。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b错误。机电、塑胶、电子工业不属于高耗能工业,c错误。在种植业方面,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重视因地制宜的选择栽培作物,在电厂周边主要发展温室蔬菜生产,在北部平原地区种植棉花、玉米等,d错误。故选a。【点睛】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措施:(1)

11、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负责领导、组织和管理流域的综合开发。(2)从防洪入手,修建水坝、船闸、电站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能资源。(3)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并优化产业结构。(4)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5)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天津的小芳同学利用节假日到图中所示的四处著名景点去旅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 图中四处景观中,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是( )a. b. c. d. 15. 在游览四处景观时,为了取得最佳的观赏效果,其观赏方法正确的是( )a. 适当距离仰视b. 把握观赏时机c. 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d. 乘船16. 秋高气爽时,梨木台景区红叶满山。小

12、芳见到了梨木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景区就像被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笔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小芳欣赏到梨木台的美是( )a. 听觉美b. 色彩美c. 动态美d. 形象美【答案】14. d 15. c 16. b【解析】【详解】1.图中四处景观中,国家海洋博物馆()、天津图书馆()和蓟州黄崖关长城都是人工建造景观,属于人文旅游资源,不属于自然旅游资源,排除a、b、c;蓟州梨木台()景区的地层岩石古老,分布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变质岩和沉积岩,经过长期的地质演化,构造变化和风化剥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梨木台景区雕塑成类型多样,形态奇异,既有观赏价值又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博物馆,属于

13、地质地貌景观,属于自然旅游资源,d符合题意。故选d。2.在游览四处景观时,为了取得最佳的观赏效果,旅览国家海洋博物馆时,应近距离观赏海洋生物,而不是适当距离仰视,a错误;天津图书馆景观没有时间变化,因此无需把握观赏时机,b错误;蓟州黄崖关长城是在自然背景下建设的人文建筑景观,为了取得最佳的观赏效果,应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c正确;蓟州梨木台为地质地貌景观,景区内水运不便,不能乘船欣赏,d错误。故选c。3.秋高气爽时,梨木台景区红叶满山。小芳见到了梨木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景区就像被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笔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因此小芳欣赏到梨木台的美属于色彩美,b符合题意;

14、景区就像被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笔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没有表现出听觉美、动态美、形象美,排除a、c、d。故选b。【点睛】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优选欣赏角度(瀑布仰视;山石形态景观选择角度;水边景致位置低,临近;云海俯视)。黄山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7. 黄山“四绝”中属于气象与气候景观的是( )a. 奇松b. 怪石c. 云海d. 温泉18. 黄山的成因及地貌景观类型分别是( )a. 断块山、变质岩地貌b. 断块山、花岗岩地貌c. 火山、岩浆岩地

15、貌d. 火山、火山地貌【答案】17. c 18. b【解析】【17题详解】云海属于天象与气候景观;奇松属于生物景观;怪石属于地质地貌景观;温泉属于水文景观。c正确,abd错误。故选c。【18题详解】黄山不是火山活动形成的,黄山属于断块山,该山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曲型,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人情19.布达拉宫每日开放67小时,日接待游客量限定在850人以内。其主要原因是(  )a. 交通条件不便b. 有利于游客适应高原气候c. 旅游环境承载量限制d. 游客量不足

16、【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旅游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这是布达拉宫限制游客数量的主要原因。故选c。20.下列景观之中,受季节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a. 北京故宫b. 云南路南石林c. 元阳梯田d. 吉林雾凇【答案】d【解析】【详解】北京故宫为人文建筑景观,景观特征受季节变化影响小,排除a;云南路南石林为地质地貌景观,景观特征受季节变化影响小,排除b;元阳梯田为人工在自然坡地基础上建设的农业景观,梯田中作物景观特征受季节变化影响,但梯田整体景观受季节影响不大,排除c;每到冬季,吉林

17、沿江十里长堤,苍松林立,杨柳抚江,就在一定的气压、风向、温度等条件的作用下,江面的大量雾气遇冷后便以霜的形式凝结在周围粗细不同的树枝上,形成大面积的吉林雾凇奇观,因此吉林雾凇受季节变化影响最大,d符合题意。故选d。21.下图是江西三清山的司春女神景观,欣赏这种地貌的酷似造型景观,应该选择在( )a. 高处俯视b. 近处仰视c. 特定角度欣赏d. 适当季节观赏【答案】c【解析】【详解】图示景观是江西三清山的司春女神景观,欣赏这种地貌的酷似造型景观,在不同角度观赏到地貌造型不同,要看到司春女神造型必须在特定角度欣赏,c符合题意;如果高处俯视 、近处仰视图示地貌造型,观赏到的形态可能不是司春女神形态

18、,排除a、b;江西三清山司春女神造型,没有季节变化,因此无需在适当季节观赏,排除d。故选c。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图为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及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 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b. 光照c. 降水d. 热量23. 某游客中秋节去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见到的农业景观与下列诗句最吻合的是( )a. 梨花淡白柳深青b. 新雨山头荔枝熟c. 小麦登场雨熟梅d. 家家打稻趁霜晴【答案】22. a 23. d【解析】【22题

19、详解】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数量少,导致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地形,a正确。光照、降水、热量均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bcd错误。故选a。【23题详解】梨树为我国暖温带树种,春季开花,a错误。荔枝为热带水果,夏季成熟,b错误。小麦将熟的时候梅雨也催熟了梅子,中秋节时节梅雨季已过,且梅雨主要在我国长

20、江中下游平原地区,c错误。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盛产水稻,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d正确。故选d。【点睛】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河流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交通、资源、开发历时、政治等环北冰洋地区兴起旅游热。冻土地带留下机动雪橇的条条印迹,可能要50年才会消失。美国阿拉斯加州行政中心安克雷奇常住居民仅3万人,但每周游轮靠岸时人口骤增至10万。原住居民已换上西服,住进固定居所。直升机的轰鸣声惊扰着居民和动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 环北冰洋地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a 破坏森林b. 采挖珊瑚礁c. 水土流失d. 对当地传统社区

21、文化的强力冲击25. 结合材料,有关旅游活动中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发展旅游业一般会对背景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b. 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都是由旅游者有意破坏造成的c. 为了保护良好的环境,应该限制发展旅游业d. 旅游活动中带来的污染,只对旅游者造成危害,对当地居民无害【答案】24. d 25. a【解析】24题详解】北冰洋地区森林分布少,发展旅游不会对森林造成影响,a错误。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海洋,北冰洋纬度高,没有珊瑚礁分布,b错误。北冰洋地区降水少,不会有严重水土流失,c错误。环北冰洋地区原住居民已换上西服,住进固定居所,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d正确。故选d

22、。【25题详解】发展旅游业,因为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还有大量的旅游者参与,“参与”和“开发”环节的素质参差不齐,旅游开发除污染外还包括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视觉效果的破坏以及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因此,必然对背景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a正确。旅游开发对景点、景区造成的污染有的是由游客造成的,也有的是由当地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不当行为造成的,b错误。但不能因此就不发展或限制旅游业发展,关键是如何协调好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错误。旅游活动中带来的污染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等都有危害,d错误。故选a。【点睛】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对自然资源

23、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对动植物资源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对人文景观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第卷二、综合题26.图为“陕西省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1)图中有一条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是_。比较该线南北两侧气候类型的差异?(2)图中黄土高原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请列举两项黄土高原坡地治理的具体措施。(3)图中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请写出其名称并说明其最突出的旅游价值。西安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到2020年,有西成(成都)、西兰(兰州)、西银(银川)、西武(武汉)等多条高铁线路相继投入运营中。(4)从旅游者和旅游业两个角度,分析高铁对西安旅游发展的影响。【答案】(1)秦岭 以北为温带季

24、风气候;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2)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修水平梯田、修鱼鳞坑等(任意两项)(3)秦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历史文化价值(4)扩大了客源市场(或增大西安旅游资源的吸引半径);节省了交通用时;增加旅游收入,促进旅游业发展【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气候分布、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旅游资源的价值和高铁对旅游业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有一条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秦岭,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岭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2)图中黄土高原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坡地治理的具体措施可以从

25、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方面来回答。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等。工程措施:修水平梯田、修鱼鳞坑等。(3)读图可知,图中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是秦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最突出的旅游价值是历史文化价值。(4)高铁对西安旅游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旅游者和旅游业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高铁速度快,旅游者节省了交通用时,可以增加游玩时间。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高铁的开通,可以增大西安旅游资源的吸引半径,可以扩大客源市场;增加旅游收入等,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左图为德国鲁尔区、右图为辽中南工业基地。材料二:鲁尔区以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但在20世

26、纪50年代以后,该工业基地经济开始衰落,其中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衰落最为明显。为改造和振兴该工业区,该国从6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综合整治,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工业区目前已从“煤钢中心”逐步变成一个煤钢产业与信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新经济区。(1)根据材料一所提供的信息及所学知识,简述两地工业发展的共同条件。(2)依据材料一比较德国鲁尔区和辽中南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方式中水运方式的差异?(3)除了“采取了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鲁尔区还采取了哪些整治措施应对经济衰退?请列举两条。【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2)鲁尔区水运以河运为主,辽

27、中南的水运以海运为主。(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大力开展环境保护;调整工业布局(任意两条)【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德国鲁尔区和中国辽中南地区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水运交通、传统工业区整治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题意表明,德国鲁尔区和中国辽中南地区工业发展的共同条件应根据材料一所提供的信息及所学知识进行简述。图中显示,德国鲁尔区和中国辽中南地区煤炭资源都丰富,为当地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动力;图中显示,德国鲁尔区和中国辽中南地区铁路等陆路交通和水运交通便利,利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德国鲁尔区和中国辽中南地区均位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图中显示,两地城市密集,因此工业市场广阔。(2)题意表明,德国鲁尔区和辽中南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方式中水运方式的差异庆依据材料一中信息进行比较描述。图中显示,鲁尔区居内陆,河流和运河四通八达,当地水运以河运为主;辽中南地区河流密度较小,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运条件差,但辽中南地区濒临海洋,多优良港口,因此当地的水运以海运为主。(3)除了“采取了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鲁尔区应对经济衰退而采取的整治措施应从交通、技术、环境、产业布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