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阅读试题经典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答案】( 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 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解析】【分析】(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
2、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2)从“断人行 ”、 “皆分散 ”、 “无家 ”、 “长不达 ”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 ”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故答案为: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
3、念。 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 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 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
4、登岳阳楼 而作。迥:远。 行杯:传杯而饮。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请仔细比较这三篇 作品,完成下表。作品洞庭湖的景象景物描写的作用岳阳楼记(范仲淹)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答案】 通过对比,揭示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爱国爱民情怀。;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 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
5、引之意。;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 的襟怀)【解析】【分析】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 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 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分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
6、向开阔的洞庭。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故答案为:通过对比,揭示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爱国爱民情怀。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都是为了表达思 想感情,因此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 什么思想感情。3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重登云台山(清)陶潮又踏金牛顶上行,海风飞舄 上蓬瀛。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为访仙人 寻
7、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长松迓 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注】 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 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飞舄(x):会飞的仙鞋。仙人:指三元宫山僧。迓(y:迎接。( 1 )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 1)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2 ) 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 初盟得以
8、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 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解析】【分析】(1) 抓住颌联“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中的 “瀑 ”“ 鸡犬 ”和“晴 ”“ 夜 ”等意象,来描绘云台山优美的景色作答即可。( 2)从“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描绘的云台山优美的景色看,表达了诗人对云台山美好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从“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叙写了朋友重逢的欣喜之情;从“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写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表达了作者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据此理解作答。故答
9、案为: 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 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 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
10、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4 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注】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1 )“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2)惆怅。作者由
11、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 ”的感慨。“惆怅 ”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梨花 ”“ 柳色 ”“ 柳絮 ”“ 鲜花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这首诗,梨花满城本是精美绝伦的美景,偏偏伴着无处不飞的纷纷柳絮,这使绚烂的春阳成了一种伤感短暂的美丽。“柳青深 ”“ 柳絮飞 ”,既衬托出梨花素白晶莹漫城盛开的情状,又从侧面沉郁地引发出人生几何的追问,以至于下句的“惆怅 ”二字似乎已冲到了嘴边,不吐不快。诗人见梨
12、花而“惆怅 ”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故答案为:(1 ) 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2) 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 ”的感慨。“惆怅 ”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点评】(1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赏析。首句以“淡白 ”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
13、托出来。(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以及对诗眼的辨析能力。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
14、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1 )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答案】( 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惜 ”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解析】【分析】(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
15、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 “人倍忙 ”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据此概括即可。(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
16、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写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农民的同情。故答案为: 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惜 ”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
17、考生要结合诗句,用流利、连贯、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本题是对诗歌诗人的情感的考查。考生要理解诗句的意思,针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和用语进行分析,概括出诗人在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6 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A. 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B. “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
18、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D. 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答案】C【解析】【分析】C 项有误,“垂钓碧溪上”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乘舟梦日边”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借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作者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
19、正误。7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做简要赏析。(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 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B.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
20、心。C. 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D. 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关键字,上阕是“望 ”,下阕是“惜 ”。【答案】( 1 )对偶、比喻、拟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作“银蛇 ”,把高原比作 “白象 ”,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雪覆盖下的群山高原连绵起伏、活泼奔放的气势与勃勃生机。( 2) C【解析】【分析】(1) 修辞手法判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是对偶修辞。“舞 ”和 “驰 ”把山河原拟人化,“比高 ”把山、原拟人化,是拟人修辞。把“山 ”比成银蛇,把“原 ”比成蜡像,比喻修辞。 作用分析。对偶:字数相同,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
21、口,具有韵律感。比喻:把“山 ”比成银蛇,把“原 ”比成蜡像,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与原的色彩,是白色,形态,连绵起伏,活泼奔放,充满生机。拟人:“舞 ”和“驰 ”把山河原拟人化,“比高 ”把山、原拟人化,化静为动,把没有情感的山、原赋予了情感,生动形象写出了山的连绵,原野的磅礴,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2)C 项,本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写景,下阕是议论和抒情。故C 错误,选C。故答案为: 对偶、比喻、拟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作“银蛇 ”,把高原比作 “白象 ”,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雪覆盖下的群山高原连绵起伏、活泼奔放的气势与勃勃生机;C。【点评】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
22、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8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 “清影 ”一词的表达
23、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答案】( 1) “清影 ”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解析】【分析】(1) “清影 ”,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 ”到 “又恐 ”至 “何似 ”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
24、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 ”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
25、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 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9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雨杨万里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答案】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
26、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解析】【分析】首先理解诗句内容: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既下不大,又不肯停下。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第二句从雨量上写,不能多又不肯无,那便是小雨。即使是小雨,下久了,在屋上、树丛中也都渐渐地凝聚成水珠,滴落下来。三,四句便写这一情况。这首小雨诗,换用拟人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珠帘 ”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如果是大雨,流下的就是水线、水柱,而雨本身就成了帘子了。说雨妒,诗人是在调侃,但这一调侃非常有意思。因了雨的妒,
27、挂上了珠帘,却使原本的景色似乎更加优美。因为是稀疏的珠帘,隔着它去眺望远处的山峰,增加了迷濠,比直接看山更富有诗情画意。本题描述时要用第一人称,写出小雨的形态及心思。形态可抓住前两句,心思抓住后两句,并指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如:我不能下的太大,也不肯全无,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故答案为: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理解诗句的内容,结合作者的表现手法和诗歌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回答时所站的角度,运用的语气。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行
28、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诗中哪些诗句照应诗歌题目“行路难 ”?(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答案】( 1 )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多歧路,今安在?(2)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 ”,自比伊尹“梦日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
29、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解析】【分析】(1)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作者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则直接感叹自己前行之路的艰难。2 2) 闱来垂钓碧溪上”指的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橘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 商;忽复乘舟梦日边”指的是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 灭夏。作者在这里借用典故,自比姜尚里钓”,自比伊尹 梦日”,表达了诗人对从未来仍有所期待。故答案为: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多歧路,今安在?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
30、故,自比姜尚 垂钓”,自比伊尹 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 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那个完成此题。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 人的情感,结合诗句的内容、运用的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诗句。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人有馈一木者,家僮 曰:留以为梁。”余日:朱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 曰:朱大不宜也。"僮笑曰: 朱一也,忽病 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 宜用也,岂惟木哉?
31、”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日: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 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 僮:未成年的仆人。 病:担心,忧虑。 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人有馈丁木者 馈:木小不堪也堪:为余生炭满炉 余:乃尽湿之乃:(2)翻译下面句子。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 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2)你
32、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解析】【分析】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 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能承受。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 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 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本文通过同一木料 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
33、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 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 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 考虑再说话。故答案为: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 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
34、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 号入座。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 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附参考译文】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我说:朱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家僮说: 何以做栋。"我说: 朱料太大,不适宜做栋。”家僮笑着说:朱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
35、太多了。 ”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了。 ”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只是火呢!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6、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B.曾益/其所/不能C.必/先苦/其心志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征壬鱼,发于声,而后喻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C.休裱降月D.况才之过于金者乎?(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
37、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答案】(1) AC(3) B(4) C【解析】【分析】 B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C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A项正确,故选:Ao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的 于“意思是 在“。
38、A动词,至ij; C在;D比。故选:C 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句意: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A项有误, 苦恼”错误; 坚持思考”错误;C项有误, 振作起来”错误;D项有误, 苦恼”错误;平衡”错误;表现出来”错误。B项正确,故选:B(4) C项有误,文章列举了六个人生平的事例证明了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故答案为:A;C;B;C【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断句的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 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各个选项断句的情况,判断
39、正误即可。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 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 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 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附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 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
40、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 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 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 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 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13.文言文阅读三峡郦道元自三峡
4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崛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下列句子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隐天蔽此夕日欲颓B.绝崛多生怪柏哀转久绝C.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D.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2)下列句子加下划线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则素湍绿潭战则请从B.春冬之时求之下流c.
42、m亭午夜分且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飞漱其间其真无马邪(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再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一句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夏季水流的湍急。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春冬之时的清幽景色。D.最后写渔人歌谣,间接表达了三峡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答案】( 1 ) A(2) A(3) B(4) 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
43、多的趣味。【解析】【分析】(1) A 项意思同为“太阳 ”; B 项白色的/未加装饰的;C 项极 /断; D 项所以 / 旧的。(2) A 项意思同为连词“就 ”; B 项助词,的/代词,代石兽;C 项连词,如果/介词,从;D项代词,代山峰/表加强诘问语气。(3) B 错误,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略无,毫无。阙,通“缺 ”,中断。良:实在,的确,确实。故答案为:A;A;B; 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的趣味。【点评】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
44、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即可做出选择,答题关键是积累一些常见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
45、“留 ”“ 删 ”“ 调 ”“ 换 ”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到了夏天水涨,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白天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了江陵。中间间隔了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速度快。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
46、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每到天刚晴或刚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长叫,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里回声阵阵,悲哀的啸声久久不消。所以渔夫和船夫唱 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有老
47、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 ”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 茨采椽,而万人以宁。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 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 之()! ”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选自后汉书逸民传)(乙)楚庄王欲伐陈 ,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 何故? "对日:其城郭高,沟涮 深,蓄积多也。”宁国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 敛重也,则民怨上()。城郭高,沟涮深,则民力罢 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48、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延熹:汉桓帝的年号。 幸:皇帝驾临。 茅茨采椽(chua» :用茅草盖屋 顶,用栋木作椽。 逸:放纵,放任。 陈:国名。 涮:护城河。 宁国:楚国大臣。罢;通疲”。(1)下面四个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两项是()A.不知何许人()”的许”是地方、处所”的意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许”表示约数,可译为 多”。B.汉阴老父”的 父”是古代对男性的谦称。立天子以父天下邪"的 父”可以解释为 像父亲一样(关爱)C.(甲)(乙)两文括号中省略了语气词,应该填入的语气词依次是也“耳“乎“矣”。D.皇帝驾临,别人都出去围观,
49、只有汉阴老父没有停止耕作去围观,从中可见其清高自 持,有蔑视权贵的思想;身居乡野,却不忘忧国忧民,所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汉阴老父身上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4)根据甲文中汉阴老父和乙文中宁国的言论,分析两人就国家治理这个问题有怎样的共 同见解?【答案】(1) C,D(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3) 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如今你的皇上
50、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 4)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以民为本重视“人和 ”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解析】【分析】(1)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 “许 ”表示约数,译为“多 ”不准确。B:“汉阴老父”的 “父 ”是古代对男性的尊称。故选CD。(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翻译为 “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
51、个不去看的”。结合意思断句为:幸竟陵/过云梦 /临沔水 /百姓莫不观者。(3)此题“ 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句中 “立 ”意思是 “设立 ”, “理 ”意思是 “有条理 ”。 “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句中 “子 ”意思是 “你 ”,“纵 ”意思是 “放纵 ”, “羞 ”意思是 “感到羞耻”。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4)甲文中“立天子以父天下邪”“ 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 ,而万人以宁”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汉阴老父认为君主应该关爱百姓。乙文中“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 矣 ”一句可以看出大臣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出百
52、姓怨声载道。两文中都阐述了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据此作答。故答案为:CD;幸竟陵 / 过云梦 / 临沔水 /百姓莫不观者; 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以民为本重视“人和 ”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
53、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 删 ”“ 调 ”“ 换 ”“ 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
54、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参考译文】(甲)汉江南岸有一位老翁,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汉桓帝在延熹年间,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唯独一位老翁没有停下耕种的活。尚书郎南阳人张温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老翁:大伙都在观看圣驾南巡的盛况,你却自顾耕作不停下来,是何缘故? ”老翁笑了笑,没有回答。张温从车上下来,在田间行走百步,亲自找老 翁交谈。老翁说:我是个草野之人,听不懂这样的话。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天子应该像君父那样(关爱)天下百姓呢,还是要天下百姓 像奴仆一样来侍奉天子呢?当初贤明的圣王在位,所住的房子用茅草作顶,用树枝作椽, 却给普天下的百姓带来了安宁。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你怎么还忍心让别人都去看他呢?”张温大为惭愧,问老翁的姓名,老翁没告诉他就离开了。(乙)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 什么缘故呢? ”(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楚国的大臣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羊只转让协议书
- 电费结算协议书
- 签分手费协议书
- 第三终端协议书
- 退税垫资协议书
- 送教结对协议书
- 药店共建协议书
- 美油贸易协议书
- 电子厂用工合同协议书
- 茶叶团购协议书
- 布袋除尘器检修方案
- 《运动处方》课件-糖尿病人群运动处方
- 2025年湘美版(2024)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全册)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P49)
- 网络技术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完整)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 《地形图的判读》同步高效课件(第1课时)
- 血气分析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 2026年版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新职教高考)普高生专用升高职大专《职业适应性测试》模拟试卷(第4套)
- 光伏组件销售合同
- 《选煤基本知识》课件
- 三年级上下册英语单词表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