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6*青山不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理解肆虐、盘踞、擎、劲挺几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能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热爱大自然的精神。二、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奇迹”,直接导入(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1、学生自由读课文2、学生汇报课文大意3、归纳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人物+关键词句+主要事件)(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A 初感“奇迹”1、带着“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问题默读课文,并画出相关语句。2、通过朗读能表现这一奇迹的相关语句,初步体会“奇迹”句子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
2、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画出这句画中的关键字词,重读它们,谈谈通过重读关键字词能体会到什么?句子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句子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用重读关键字词的方法读这两句话,边读边体会。B深悟“奇迹”1、带着“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2、归纳总结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大环境的句子,借助出示的“干旱、霜冻、沙尘暴”等图片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并同时了解“肆虐、盘踞”的意思。3、把描写当时大环境的句子与植树造林后的句子进行对比,并通过对
3、比朗读,深入体会“奇迹”,对比读如下句子: 过去 现在 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 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 地顶住了它的凶猛。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 林带,3700亩林网。 通过对比朗读,从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深入体会这是名副其实的“奇迹”C升华“奇迹”1、学
4、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的另一个因素这是怎样的一个老人,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2、归纳整理出这些句子,分组读一读,引导学生想象老人在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句子1:他是一个瘦小的老头。句子2: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去世了。句子3:曾经与他一起治理这条沟的七位老汉已经去世五位。句子4:他已经81岁。句子5:三间房,就剩下他一人。句子6:他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读了这些句子,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这些年来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同学们再读第一环节的三句话。句子1:窗外是参天的
5、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句子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句子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D 凸显主题1、提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坚持植树造林15年?引出文中难以理解又关系主题的重要句子。句子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句子2: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句子3: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2、朗读这些句子,提问“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6、?” 文中说“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他指的是谁?他的什么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3、解题:青山仅仅指老人所栽种的那片绿树吗?作者为什么要说“青山不老”?4、带着充沛的感情齐读课题“青山不老”,结束学习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
7、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
8、,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
9、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16、青山不老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
10、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二、学习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三)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四、教学准备:(一)课件。(二)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五、 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图片资料
11、,引导学生畅谈感受: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2、谈话:今天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奇迹的名字叫青山不老(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二)整体感知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2、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解决第一个问题。【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
12、方法。】(三)理解奇迹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1、从数字理解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亩是多少平方米?大约有多大?我们的多媒体教室大约100平方米,那么大约是多少个教室那么大?(2467900平方米)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晋”是哪一
13、个省的简称?课文中说晋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气候现象?(大风、干旱、霜冻、沙尘暴)课文中哪些话是形容这个地方的大风的? a.“肆虐”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会儿理解会更深。重点理解县志里记载的那句话,先理解句子的意思(逆吹、擎之、二三丈、坠),然后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这就叫“肆虐”啊!什么叫“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 b.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图片,教师解说,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c.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
14、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再一次指导朗读)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他已经很大了?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读这
15、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板书:艰苦4、从结果再次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 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快乐地读)(四)解读奇迹 师: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从课文中去找答案。学生可能会说到的三句话: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2、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 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3、他已经将
16、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外一种东西,他是真的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课件出示)学生说说是什么支撑着老人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简单理解句子的意思。(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东西?什么叫“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他真的能与“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吗?那么是什么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说“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怎么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不会老的除了青山还有什么?(五)再造奇迹 “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规范病历书写试题及答案
- 营改增期末试题及答案
- 纺织品设计师证书考试中的思维灵活性训练试题及答案
- 服装设计中面料的选择标准试题及答案
- 急诊预见分诊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水管道式户式中央空调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设计师创作评价试题及答案
- 宪法 检查法试题及答案
- 延边保育员试题及答案
- 交互设计与广告结合的创新性试题及答案
-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5节人脑的高级功能课件(20张)
- 2024年重庆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A卷)
- 医疗服务售后服务保证协议书
- JTG-T-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 样本相关系数课件
- MH-T 5060-2022民用机场填海工程技术规范
- 业主授权租户安装充电桩委托书
- 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电表的设计
- 桥式起重机定期检查记录表
- 2024年江西南昌市留置看护队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