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运动性疲劳_第1页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_第2页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_第3页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_第4页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l运动性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的分类l运动性疲劳的机制运动性疲劳的机制l运动性疲劳的判断运动性疲劳的判断l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消除疲劳的概念疲劳的概念l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疲劳定义特点疲劳定义特点l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程度l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等)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运动性疲劳的概念l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力竭力

2、竭l是指肌肉或器官完全不可能维持运动l出现运动性疲劳以后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加重会导致力竭(极度疲劳),使运动性疲劳演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而危害健康l运动性疲劳对健康并无损害,通过休息调整可以消除。体育锻炼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疲劳,才能获得超量恢复。超量恢复的不断积累,体质才能逐渐增强。运动性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生理疲劳生理疲劳l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工作而引起的疲劳,又称身体疲劳或肌肉疲劳l主要表现为人体活动、工作能力的下降心理疲劳心理疲劳l是由于心理活动所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又称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l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反应迟钝l行为表现为动作迟缓、操作不灵敏、准

3、确性下降、动作的协调性降低等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l整体(全身性)疲劳:从事全身运动使身体各器官机能下降而导致的疲劳。全身各器官和肌群参与运动。l局部疲劳:身体某一部分进行运动使该局部器官机能下降而导致疲劳。局部肌群参与运动。按运动方式及持续时间按运动方式及持续时间l快速疲劳: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产生快,消除亦快。l耐力疲劳:中小强度、长时间运动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疲劳发生较慢,恢复时间较长。按疲劳发生部位划分按疲劳发生部位划分l脑力疲劳:由于运动刺激使大脑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下降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单调运动容易产生。l体力疲劳:由于从事身体训练使身体工作能力下

4、降而产生的疲劳。中枢性疲劳与周围性疲劳中枢性疲劳与周围性疲劳l中枢疲劳:是指缺乏动机、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或募集发生改变。l发生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l长时间耐力运动l肌糖原和肝糖原耗尽,血糖下降,脱水,体温升高l运动中需要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碳酸饮料吸收l外周疲劳:包括接点传递、肌肉点活动和肌肉收缩活动能力下降。l发生部位:神经肌肉接点至骨骼肌收缩蛋白l短时间高强度运动l高水平的无氧代谢l高消耗ATP,CPl乳酸,磷酸,ADP,H+增加l在高强度运动中间需要完整的休息时间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l能量耗竭l代谢产物堆积l自由基学说l内环境稳定状态失调l疲劳链学说l中

5、枢神经递质失衡l保护性抑制l突变理论l高能磷酸化合物大量消耗:ATP、CP大量消耗导致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后续能量不足。l血糖含量下降:血糖过低引起脑皮层细胞能量供给不足。长时间运动可导致血糖下降。症状:头晕、多汗、眼发黑等。l糖原含量下降:肌糖原、肝糖原是维持一定运动强度的主要能源。随着运动时间延长,糖原储量下降。能量耗竭能量耗竭l低强度运动时主要消耗慢肌纤维中的糖原l大强度运动是主要消耗快肌纤维中的糖原l一般人群50%-55%型,30%-35%a 型,15%b;爆发力量型(短跑、铅球)高百分比型;耐力型(长跑、越野)高百分比型(80%)l肌纤维的神经支配决定其类型,故每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只有

6、一种类型,人、动物经电刺激后可改变肌纤维类型l肌纤维类型也取决于遗传因素代谢产物堆积代谢产物堆积l主要是乳酸堆积,血乳酸升高,导致脑细胞工作能力下降,引起疲劳感l乳酸的三个作用(减少ATP再合成、减慢糖及糖原分解和酵解、H+置换Ca2+ )自由基学说自由基学说l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因l自由基有较强的活性,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适量的自由基对机体可产生积极的作用l正常情况下,产生和清除系统处于动态平衡l当体内自由基生成过多即产生负面影响内环境稳定状态失调内环境稳定状态失调l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组织器官保持最佳动能状态的基础和前提l长时间剧烈运动使代谢产物堆积,导致代谢性酸中

7、毒,血液pH下降、高渗性脱水、血压、渗透改变等引起疲劳疲劳链学说疲劳链学说l运动中肌肉工作能力的下降是疲劳的表现l不仅与神经肌肉疲劳控制链有关,而且也受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网络疲劳链的影响l神经冲动单位募集降低、神经-肌肉间转换的损害、离子平衡的紊乱、肌肉兴奋性的损害、肌肉能量供应的减少及肌肉受损等神经肌肉接头神经肌肉接头肌纤维被刺激引起兴奋Ca2+ 被释放细肌丝向肌小节移动肌肉收缩肌肉张力增加中枢神经递质失衡中枢神经递质失衡l中枢抑制神经递质5-羟色胺与脑内的中枢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脑内保持平衡,以共同维持机体的协调运动l进行长期运动时可导致脑内5-羟色胺合成增加而引起疲劳l脑内氨的含量增加

8、与疲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联系水盐代谢紊乱水盐代谢紊乱l运动脱水,引起细胞内外水平衡、电解质平衡出现紊乱,导致细胞兴奋性改变,代谢能力下降。l运动过程中,组织器官能量物质大量消耗,传导神经兴奋性的神经递质消耗,为保护机体进一步衰竭而带来不利影响,大脑皮层兴奋性下降,引起疲劳。保护性抑制保护性抑制突变理论突变理论l该理论认为:疲劳时在能量物质和兴奋性不断丧失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使兴奋性突然崩溃,这可避免能量储备进一步下降而产生破坏性的变化l特点:将疲劳看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l把运动时细胞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兴奋性和活动性改变等综合起来,当这些因素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以

9、保护机体免于衰竭,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来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l主观感觉l客观检查l运动者经验主观感觉主观感觉l主观感觉:通过自我感觉评定疲劳程度。评定指标:心情、食欲、睡眠、兴趣等。l具体表现:精神不振,厌烦运动;面色发红或苍白;下肢肌肉有酸沉感,动作迟缓;食欲不佳,食量减少,睡眠差,入睡迟可失眠;排汗量增加,在相同运动负荷中,排汗量较以往增加A 全身症状B 精神症状C 神经感觉的症状1. 头沉1.脑子不清醒,头昏眼花1.眼睛疲劳,眼冒金星,眼无神2. 头痛2. 思想不集中,厌于思考问题2.眼发涩,眼发干3. 全身懒倦3. 不爱动,不爱说话3.运动不灵活,动作出错误4

10、. 身体某处无力4. 针扎似的痛4. 脚跟发软,脚步不稳5. 肩发酸5. 困倦5. 味觉改变,嗅觉厌腻6. 呼吸困难, 气短6. 精神涣散6. 眩晕7. 腿无力7. 对事情不积极7. 眼皮和肌肉跳动8. 没有唾液,口干8. 记忆力退减8. 听觉迟钝,耳鸣9. 打哈欠9. 做事没有信心,多出错误.9. 手脚发颤10. 出冷汗10. 对事情放心不下,事事操心10. 不能安静下来疲劳自觉症状测定表疲劳自觉症状测定表主观感觉法主观感觉法l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运动时自我体力感觉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重要依据。lRPE: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自我感觉等级非常轻松67很轻松89尚

11、轻松1011稍累1213累1415很累1617精疲力竭1819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Borg,1973)生理指标测定法生理指标测定法l肌肉力量:肌肉疲劳最明显特征是肌力下降。运动后肌力明显下降而且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肌肉疲劳。l肌肉硬度:运动后即刻或次日,自我感觉肌肉酸胀、僵硬和疼痛,表示肌肉硬度增加。l肌围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l心率(1)晨脉:运动后次日晨脉较平时增5-10次/分,可认为有疲劳累积。(2)运动心率:完成相同强度运动,运动心率增加,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3)恢复心率:运动后恢复到安静心率时间延长,表示运动所致疲劳程度增加。血压

12、体位反射血压体位反射l受试者取坐姿,测其安静时血压,然后躺卧在诊断床上3min,并使受试者返回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定血压,每30s测定1次,共测2min。 l若在2min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心电图心电图l排除其他原因的前提下出现早搏且运动后早搏次数增多;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有持久存在的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下移l足够重视l两点辨别阈:疲劳时触觉机能下降,辨别皮肤两点最小距离能力下降。测定时阈值较安静时大1.5倍为轻度疲劳, 2.0倍以上为重度疲劳。感觉与神经系统疲劳诊断感觉与神经系统疲劳诊断两点

13、辨别试验两点辨别试验l正常人手指末节掌侧皮肤的两点辨别距离为2-3mm,中节4-5mm,近节5-6mm;7-15mm为部分丧失,15mm为完全丧失l正常值:口唇为2-3mm;指尖为3-6mm;手掌、足底为15-20mm:手背、足背为30mm;胫骨前缘为40mm;背部为40-50mm。 l两点辨别距离越小,越接近正常值范围,说明该神经的感觉恢复越好闪光融合频率闪光融合频率l疲劳时人眼对光源闪烁频率识别能力下降l受试者坐在闪烁值测定仪的前面,测定仪的高度与受试者的面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接触测定仪的窥视窗口,眼睛注视闪光屏。检查者控制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调节旋钮,使闪光频率次数逐渐从慢到快,直至受试者

14、感到断续的闪光变成连续光感时为止。引起连续光感时的断续闪光的最小频率,即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或称闪光融合阈),可以从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上读数,记录其频率(周/s)。测3次,取平均值。闪光融合频率评定表闪光融合频率评定表疲劳程度闪光频率减少(周/s)恢复速度轻 度1.0-3.9休息后当日可以恢复中 度4.0-7.9睡一夜才能恢复重 度8休息一夜不能完全恢复l血红蛋白:人体运动能力下降或运动性疲劳发生时,血红蛋白含量下降。适合于个体前后比较。l血尿素:尿素是蛋白质代谢产物,运动负荷过大可致机体蛋白质分解过程加强,血尿素增加。l血尿素超过8mmol/L时,疲劳发生。血液指标诊断运动性疲劳血液指标诊

15、断运动性疲劳l尿蛋白:尿蛋白的排出量增多是出现中度或重度运动性疲劳的反应l唾液pH:测试时让受试者将口腔中的唾液消除掉,然后使产生的唾液沿口唇流出,用镊子将测试唾液pH的试纸贴在舌尖,待其充分吸湿后取出,立即与比色表对照,通过运动后唾液pH降低的程度来判断机体疲劳的状况不同时间全力运动时疲劳特点不同时间全力运动时疲劳特点运动时间疲劳特点30s-15min ATP、CP大量消耗,血乳酸上升最高,肌肉酸性增加15-60minATP、CP大量消耗,肌糖原消耗最大,体温升高1-5h肌糖原耗竭,肝糖原大量消耗,血糖下降,体温上升,脱水、电解质紊乱5-6h能量物质大量消耗,代谢失调,体温上升,脱水、电解质

16、紊乱,身体结构变化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消除l劳逸结合l合理膳食l物理措施l中医手段运动后休息运动后休息l静止性休息:最佳方式是睡眠l积极性休息:指锻炼者运动后采用一些轻微的活动以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适合于局部疲劳及快速疲劳。慢跑和呼吸体操: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合理膳食合理膳食l平衡膳食:不同的运动形式,补充营养素要求有所差异。l运动中和运动后要大量补充糖;大强度运动后要有足够的蛋白质补充;补充足够的水分和无机盐l补充肌酸能提高短距离、动力性、高强度及间歇性运动的运动能力l运动中补充足够的氨基酸或支链氨基酸可以降低色氨酸与支链氨基酸的比例,从而减少脑内5-HT的生成,以延缓中

17、枢性疲劳的产生补糖的方法与措施补糖的方法与措施l运动前:改良的糖原负荷法(即在赛前一周内逐渐减少运动量、直到赛前一天休息;同时逐渐增加膳食中的含糖量至总热量的70%)或在赛前1-4小时补糖1-5g/kg,宜采用液态糖)l运动中:每30-60分钟补充含糖饮料或容易吸收的含糖食物,补糖量一般不大于60g/h或1g/min,多采取饮用含糖饮料的方法,少量多次饮用,也可食用易消化的含糖食物(面包、蛋糕、香蕉等)l运动后:开始补糖时间越早越好,理想的是在运动后即刻、头2小时及每隔1-2小时连续补糖,运动后6小时补糖效果最好(肌肉中糖原合成酶含量高使存入肌肉的糖达到最大值;补糖量为075-1.0g/kg,

18、24小时内补糖总量达到9-16g/kgl补糖类型:葡萄糖吸收最快最有利于合成肌糖原;果糖吸收也快主要为肝脏利用,合成肝糖原的量约为葡萄糖的3.7倍,使用量不宜超过35g/L;低聚糖甜度小渗透压低,吸收也快速度性运动速度性运动l膳食中应含较多易吸收的糖、VitB1和VitC;蛋白质供给2g/kg,占总热量的15%;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耐力性运动耐力性运动l膳食中供给较多的蛋白质、铁、 VitB2和VitC;需较多的糖、磷;脂肪占总热量的30-35%l力量性运动:膳食中供给较多的蛋白质(2g/kg,占总热量的18%)、 VitB2l灵巧性运动:热量平衡,VitB1、VitC和磷物理措施物理措施l按摩:作用是使肌肉放松,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排出。l肌肉韧带拉伸练习:静力性拉伸方式为主,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l水疗:桑拿浴、蒸汽浴、温水浴等l桑拿浴:5分钟左右,最好与温水浴交替进行,反复45次。注意不要在运动后即可进行,以免脱水加重疲劳。l温水浴:40左右,时间10分钟左右;冷水15,1分钟,热浴2分钟,交替3次。中医手段中医手段l中药:补脾复方中药(四君子汤、补脾号口服液、复方生脉饮、复方党参液);补肾复方中药(蛾公口服液、益肾口服液、补肾益寿片);活血化瘀(复方丹参);促进自由基消除(补脾活血复方)l禁用:补能壮阳类含有性激素;益气养血的胎盘含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