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韵书综述_第1页
古代韵书综述_第2页
古代韵书综述_第3页
古代韵书综述_第4页
古代韵书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转载古代韵书综述中国古代的韵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组织起来的字典。因为着重划分韵部,简言之,又可以说成是分韵编排的字典。古代韵书的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先按照汉字声调分类,再在每一声调下分韵部,然后在每一韵部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广韵就是如此。第二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调分开,然后在每一声调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中原音韵即如此。第三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母分类,然后再在同声字内按声调分开排列,韵略易通就属此类。总之,不管怎样分类编排,都与汉字的声、韵、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言而喻,汉字的声、韵、调就是韵书构成的基础。【声类】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韵书是三国

2、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声类一书今已不传,有关李登生平情况亦不祥。隋书经籍志著录声类为10卷,按我国古代音乐上用的术语,即“宫、商、角、徵、羽”五音编排,不分韵部。声类收字11520个,比许慎的说文解字多2167个字。此书在训诂方面有着一定的贡献【韵集】继李登声类之后,任过安夏令的晋人吕静仿声类而作,编有韵集6卷。韵集的编制体例按五音编排,不分韵部,略不同的是在每篇中将同音字都归纳在一起,同音字的罗列主要是根据传统的读书音,也兼杂方音。因韵集的命运如同声类一样,早已亡佚,更多的详细情况不得而知。中国古代的韵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组织起来的字典。因为着重划分韵部,简言之,又可以说成是分韵

3、编排的字典。古代韵书的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先按照汉字声调分类,再在每一声调下分韵部,然后在每一韵部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广韵就是如此。第二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调分开,然后在每一声调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中原音韵即如此。第三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母分类,然后再在同声字内按声调分开排列,韵略易通就属此类。总之,不管怎样分类编排,都与汉字的声、韵、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言而喻,汉字的声、韵、调就是韵书构成的基础。【声类】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韵书是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声类一书今已不传,有关李登生平情况亦不祥。隋书经籍志著录声类为10卷,按我国古代音乐上用的术语,

4、即“宫、商、角、徵、羽”五音编排,不分韵部。声类收字11520个,比许慎的说文解字多2167个字。此书在训诂方面有着一定的贡献。【韵集】继李登声类之后,任过安夏令的晋人吕静仿声类而作,编有韵集6卷。韵集的编制体例按五音编排,不分韵部,略不同的是在每篇中将同音字都归纳在一起,同音字的罗列主要是根据传统的读书音,也兼杂方音。因韵集的命运如同声类一样,早已亡佚,更多的详细情况不得而知。【切韵】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据切韵序介绍,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是在参考古今字书以及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切韵计5卷,它的编

5、辑体例是用平、上、去、入声分韵,共193韵;按反切的发声分音;在每一韵目前都有一个数字标明韵目次序;韵字的注释简单,一般不注生处,有的根本没有解释,这是该书最大的缺点。切韵收字12158个,比说文解字多出2806个。在切韵问世之初,许多人针对切韵的不足为之加字、补训、增注。工作做得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王仁煦。他编写的刊谬补缺切韵指由,切韵“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若字少,复阙字义”,此言很有见地。切韵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韵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所以说它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也可以说是韵书史上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切韵最大的价值是在汉语语音史研究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这部书也

6、早已散佚。【唐韵】唐代开元年间,唐人孙恤著成唐韵一书。该书共分5卷,平声分上、下,平声上26韵,平声下28韵;上声52韵;去声57韵;入声32韵,总数为195韵,比陆法言切韵多曲上声1韵,去声1韵。全书收字26194个。唐韵很注意正字形,所以,”字体偏旁,点画意义,从木从才,著彳著彳,并悉具言。”辨正形体主要是依据说文解字和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等古代字书。唐韵的由现使韵书日臻完善,也使韵书更具有字典的性质,这是一大发展。唐韵一书在唐代影响很大,宋许歉在东齐记事中说:“自孙恤集为唐韵,诸书遂废”,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广韵】在我国古代韵书史上,宋代的广韵和集韵算得上是两部重要的韵书了。广韵是宋代的

7、官韵著述,即皇帝命令陈彭年、丘雍等人集体整理编修。广韵一名是增广切韵的意思,全名称为大宋重修广韵,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广韵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及现存最完整的韵书,同时也是切韵和唐韵的继承,是前代韵书的集大成著作。广韵历来版本较多,有繁注本和简注本两种。周祖谟以张氏泽存堂刊本作了精细的校勘,定名广韵校本,是现今最好的本子。广韵计5卷,全书收字26194个,注文191692字,按照平上去人的顺序排列,平声57,上声55,去声60,入声34,共206个韵部。书中的每个字都依韵归部,先释义,后注音,并把同音的字全排在这一字头之下,作为一组。字音有异读的,个别注明;字形有异体的,则附

8、于本字之下。由此可见,广韵等于一部同音字典,我们可以从其中一个字的读音而推知一组字的读音,这和现在按汉语拼音收同音字的字典作用相同。广韵韵目旁边注有“同用”“独用”的字样,表示这些韵部在科举考试中用韵可以同用或应该独用,独用意味着不能与其他韵部混押。唐封演闻见记就已经记载,唐初,士人苦于陆法言切韵分韵苛细,许敬宗等人详议“奏合而用之”。广韵的重要价值首先在于保存魏晋唐宋间的大量反切,其次是它的解说,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字训诂,汇辑了丰富的资料,无论在韵书或字典方面来说都不失为一部重要的著作。【集韵】广韵颁行后31年,即宋景祐4年(公元1037年),宋祁、郑馥等认为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建议重

9、修。于是,宋仁宗命北宋文字训诂学家丁度和宋祁等人重修广韵,到宋英宗治平4年(公元1067年)终于重修完毕。皇帝赐名为集韵,颁行于天下。集韵不同于广韵之处主要有以下六点。第一增加了卷次,由原来的5卷增至10卷。第二调整了韵部,精简注释。广韵的注释一般比较繁多,而集韵则适当作了删减。第三增加了字数,集韵的收字原则是“务从该广”,一个字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写法,也不管是所谓的正体、古体、俗体只要有根据,都一一收集起来。集韵共收53525字,比广韵多由27331字,它是我国现存收字最多的韵书。第四纠正和补充字义,增多了古籀和异体。第五改变了音注顺序,即先注字音,后释字义。第六引证古书保存了若干可贵的原文与

10、本义,这是集韵最大的成就和功绩。集韵现存较早的有宋刊本及影宋抄本若干种,其中以汲古阁影宋抄本最为有名。集韵编好以后,流传并不广泛,尤其元、明两代,不为人们所重视。直到清代才被文人学者所垂青。此书在研究语音(指宋代音)、词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礼部韵略】广韵版本很多,流传非常广泛。但是它的第一要务是“审音辨韵”,收字量大,“奇字僻韵”不少,不便于科场应用。从这个着眼点,又有人编纂了一部礼部韵略。字数虽然大为减省,但韵部仍然是206部,仍然恪守广韵分韵类字的基本原则,因此,语音系统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平水韵】礼部韵略行世后,历代时有增补。宋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年),刘渊修编成壬子新刊礼部

11、韵略,把原书的206部归并成107部。此书后代亡佚。由于刘渊是江北平水人,有人以为后代流行的“平水韵”就是指刘渊这部韵书。但是根据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的说法,应该是金代平水书籍王文郁所写的平水韵略,王书分106部,比刘书少1部,这一百零六韵一直流行到现在。据近人研究,一百零六韵或一百零七韵是金朝科举所定的用韵条例,它是在前代韵书所规定的独用同用条例的基础上加以删并而成。【韵府群玉】宋阴时夫撰,其弟中夫注。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云:阴幼遇一作阴时遇,字时夫,奉新人。登宋宝祐九经科,入元不仕。其兄中夫名幼达。康熙中,河间知府徐可先之妾谢瑛,又取其书重辑之,名增删韵玉定本。今书肆所刊皆瑛改本。此本为大德中

12、刊板,犹时夫原书也。然元代押韵之书,今皆不传,传者以此书为最古。又今韵称刘渊所并,而渊书亦不传世。所通行之韵,亦即从此书录由,是韵府、诗韵皆以为大辂之椎轮。将有其末,必举其本。【古今韵会】至元29年(公元1292年),元人黄公绍编了一部古今韵会。此书收集的资料丰富,上涉说文中的籀体古文,下极隶体俗文,以及律书方技、乐府方言、经史子集,无所不容。【古今韵会举要】而与黄公绍同时期的文人熊忠,却嫌古今韵会“卷帙浩繁”,恐“四方学士不能遍览”。于是删繁举要,补收阙遗,于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改编成一部古今韵会举要,全书30卷。古今韵会举要的编制在形式上承用了传统的分韵,而在实际划分韵类和声类时却照

13、顾到了当时的实际语音,这对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有不小贡献。另外,该书引古代典籍,大量说明以前文字通假的情况,纠正了说文中的不少错误,为研究古代文字形、音、义的关系提供了不少可贵的证据。古今韵会举要现存元、明刻本极少见,最容易看到的是清光绪9年淮南书局的重刻本。【中原音韵】北曲韵书。古今韵会举要之后,完全摆脱正统韵书的束缚而根据实际语音另创编排体例编成的韵书是中原音韵。中原音韵系元人周德清根据当时戏剧家,如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人的戏曲作品用韵字编辑而成的。初稿完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曾抄写了几十本在外流传。到了元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才加以修改,写成定本,并正式刻印由来。

14、今天所能看到的,就只有刻印由来的那个写定本。中原音韵的编排,体例简明而合乎实用,和以前的韵书迥然不同。全书分19韵,四声不分立,这和元曲四声通押有关,韵目都用两个字标由。平声分阴、阳,把入声分别派入平、上、去。所以,它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旧有的平、上、去、入是两回事。周德清的这种彻底改革,如果不是正视当时的语音实际,重视戏曲用韵的实际需要,当然办不到。韵会举要等韵书主要依据的是当时的官话和读书音;而中原音韵却是反映当时的口语,是说话音。一般说来,读书音多少有一些因袭守旧和人为的色彩,甚至还有一些兼顾方言的味道。忠实地反映了这种读书音的系统,对于研究官话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说有一定

15、贡献。但对于了解当时的语言在声音方面的系统,对于研究莫些语音现象的演变规律,就很不足。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原音韵更显由它的不可比拟的价值。作为北曲用韵依据的韵书中原音韵,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虽然它是为词曲家作曲服务的,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元代中叶北方话的语音系统。这个系统有下面几个特点:一、全浊声母消失;二、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三、入派三声。今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北方方言(又称官话)都具备上述特征。【洪武正韵】南曲韵书。到了明代,乐韶风、宋濂等人奉敕于洪武8年(公元1375年)编成一部官韵一一洪武正韵。该书的编撰原则是“壹以中原雅音为定”,它先后被修改6次才定稿。洪武正韵的平

16、声、上声、去声各22部,入声10部,共分韵76部。今天的课时间长了,可我想让学友多学点知识,大家坚持一下!它与古今韵会举要不同,没有在每一韵下明白注生声类。学者刘文锦根据反切系联,作洪武正韵声类考,归纳由31类。这部韵书并没有能取代科场中使用了六七百年的平水韵,相反,因为保存全浊声母和入声,比较接近当时的南方方言,所以明代土人作南曲时往往参用它的韵部。【韵略易通】明正统7年(公元1442年),兰茂(宇廷秀,云南人)又完成一部韵书,名为韵略易通。该书分20韵。前10韵平、上、去、入四声俱全,后10韵无入声。在声类方面,此书有明确的划分,共20类。作者用了一首早梅诗来概括:“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17、/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其中每一个字都代表声母相同的一类字,如“东”字它就代表和东字声母相同的多、当、冬、丁、得、地等等。兰茂认为以往的字书、韵书,对于学者虽很方便,但书中“古文”、“籀文”等奇书异体,又有“形同音异”、“形异音同”之别;且训解繁复琐碎,全书往往多至“数十万言”,一般读者就“难于周览”。为了初学识字的人“便于认识”,所以他编此书只收入“应用便俗字样”,“其音义同而字形异者,止收其一”。以上是就字形、字义而言。就语音研究角度来看,韵略易通划分的20声类是它的最大贡献,尤对考定中原音韵的声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佩文韵府】我国规模最大之韵典。清康熙年间勒撰,动员七十余人,历时八年

18、。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十月全书告成,共一百零六卷,一万八千余页。本书依诗韵分卷:以韵统字,以字统事。每字之下,列有韵藻、对语及摘句。韵藻收录,接词尾排比,如:南东、江东、瑶池东、宿西食东诸词,均系于东宇下,每一词下,或注其由处意义,或引诗词以明见用,所引用者,经史子集乃至类书皆与焉,搜罗至富:对话则以二字或三字成对者录之,仍以末字系之,如:渭北、江东为对,三岛外、五湖东为对,皆系之东字下;摘句则摘录前人诗句,或五言,或七言,皆单句,仍以末字系之,如:力障百川东、翠华拂天来向东等,皆系东字下。此书乃为赋诗填词,查考典故之工具书也。本书尚有拾遗,约占正编二十分之一,自康熙五十五年四月至五十九年正月,由武英殿词臣奉敕增辑御定而成。正编韵藻所未载而别增者谓之补藻,其韵藻所已载而增注者谓之补注,合正编与拾遗而得全璧也。【音韵阐徵】清雍正年间,李光地等人奉诏编纂音韵阐徵。该书成书于清雍正4年(公元1726年),计18卷,其韵目按106韵分部,各韵部中的字按“开、齐、合、撮”四呼和36字母排列。根据当时北方官话的语音来定音切。其反切:上字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