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小高年级儿童领导特质之研究_第1页
国小高年级儿童领导特质之研究_第2页
国小高年级儿童领导特质之研究_第3页
国小高年级儿童领导特质之研究_第4页
国小高年级儿童领导特质之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國小高年級兒童領導特質之研究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兒童領導者所具備的領導特質,透過對彰化縣高年級兒童抽樣方式,藉以了解:一、兒童領導者具有的人格特質。二、一般學生對於領導的期望與認知。三、領導者對於領導的期望與認知。四、探討領導者的特質與一般學生期望的是否相符。五、探討背景對兒童領導者是否有影響。採用問卷調查法,透過電腦套裝軟體SSPS8.0版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國小高年級兒童領導者的特質可分為聰穎良善特質、拓展社交特質、個人成就特質、服務盡責特質、高社經地位、五特質,其中以聰穎良善特質最重要,以高社經地位特質最不重要。二、一般學生與領導者對於領導者須具備何種特質的在整體

2、上並無顯著差異。三、學生的期望跟與他們心目中兒童領導者的表現是有顯著差異的,有明顯較低的情形,學生一般對兒童領導者的特質、表現並不滿意。四、班級兒童領導者對於自己的期望與自己的表現也有相當的落差,表示兒童領導者對自己的要求也相當高,但對於自己的表現多表不滿足。五、兒童領導者以在家中獨子的比例最低,其餘背景變項對高年級兒童領導者人數未達顯著。六、性別會影響男女所表現出的領導特質,聰穎良善特質特質中,女生明顯比男生高。關鍵字:兒童領導、領導特質、國小高年級表 次表2-1-1 學者對於領導定義一覽表6表2-1-2 領導理論三走向的比較8表2-1-3 學者對於領導特質相關研究一覽表 10表2-1-4

3、成功領導特質比較 13表2-1-5 各領導權變模式比較摘要表 15表2-1-6 途徑目標模式基本理論圖 16表3-2-1 兒童領導特質抽樣學校及樣本數23表3-3-1 問卷內容分析25表3-6-1 因素分析成分 28表4-1-1 問卷回收摘要29表4-1-2 因素分析包含面向分析 30表4-1-3 學生對於領導者應具備的特質分析31表4-1-4 學生對於領導者應具備的特質分析排序31表4-1-5 班級兒童領導者自我期望分析 32表4-1-6 一般學生與兒童領導者對於領導者的認知差異摘要 33表4-1-7 一般學生對兒童領導者的期望與實際表現考驗 34表4-1-8 學生與兒童領導者對兒童領導者表

4、現的差異t檢定摘要35表4-1-9 男女生兒童領導者人數差異卡方檢定摘要 35表4-1-10 五年級領導者與六年級領導者特質差異檢定摘要36表4-1-11 兒童領導者家中排行卡方檢定摘要36表4-1-12 性別對領導者在領導特質認知變異數分析摘要37圖次圖2-1-1 二面向領導行為圖 14圖2-1-2 Reddin 四種領導形態17圖3-1-1 兒童領導特質研究概念圖 22圖4-1-1 研究流程圖26國小高年級兒童領導特質之研究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背景 在民主時代,凡事都講求民主,主張讓學生從小就培養民主的精神,所以主張學生自選班級幹部,從小養成自治習慣,然而學生真有能力自治嗎?選舉

5、的首先應判斷選舉人是否具有判斷能力,是否能理智的選出真正具有領導能力的人,而非投其所好,只顧私利、不顧大局的。第二,被選舉人是否真能擔任該項責任。如果兩方面都不成立,那麼此次選舉便變得毫無意義,因為選兒童領導者一方面在於培養學生領導能力、一方面協助教師處理班級問題,所以兒童領導者的選舉很重要,如果選出來的學生無法擔任此責任,不但無法協助教師處理班級問題,對於該生反而會產生副作用,學生會產生挫折、甚至可能會導致該生的人際關係惡化。一個沒有優秀領導者的團體絕不會是個最有效率的團體;領導者的發現與培養對一個團體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領導理論也不斷的在發展,探討什麼樣的人才是好的領導者,從領導特質論、行為

6、論到權變理論都嘗試著解決此一問題。兒童的社會行為在進入學校後,同儕的影響逐漸的與日俱增,構成日後複雜社會關係之基礎,領導更是團體行為中不可或缺的一環。Caldwell與Wellman研究發現,國小兒童展現的領導,會持續到大學以及日後的職業生涯及社群當中,所以如何在國小發掘適當的領導人才與培養兒童的領導特質便是國小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事。要有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須在小時候即進行培養;但目前的領導理論都僅限於成人世界的團體,很少有對兒童領導進行了解。對於兒童領導研究付之闕如;本研究期待透過研究兒童的領導特質,發現具有領導能力兒童加以培養,不但能夠讓領導理論能更加完整,亦能對於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基於上述原

7、因,本研究就是要探究高年級學生對於兒童領導者領導特質的看法與所選出來的兒童領導者是否合乎其所要求,以作為教師引導選擇兒童領導者的參考依據,及教師對於兒童領導者的輔導參考之用。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此研究對於協助教師了解學生對領導的概念有極大的幫助,目前期刊、論文中對於兒童領導特質的研究付之闕如,可是一個適當團體領導者卻是影響一個團體存活與否的關鍵,尤其是要面臨全球化世界的未來主人翁、面對一個講求變動的世界,此能力的強弱將會決定未來台灣的前途。希冀藉由此一研究提供有興趣的研究者另一研究領域,也為兒童領導特質研究提供基礎性研究,此危本研究動機之一。其二,教師通常透過民主選舉方式進行班級幹部選舉,但

8、學生在選舉時有沒有一個判斷標準,或者選舉時都是隨便選一個,若是如此,被選出來的班級幹部勢必會因不具有領導特質的問題而面臨到角色衝突的問題,不但讓班級老師感到無奈,對於班級幹部更是一大挫折。老師若能引導班級同學選舉出具有領導特質的兒童,一方面可以讓班級同學了解到民主選舉的意義,選出來的班級幹部才能勝任愉快,更能激發出學生的領導特質。所以教師應該對於本時期兒童領導特質具有一定的了解。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兒童具有可塑性的特質,應該在國小時期對於兒童領導能力的培養進行輔導,藉由許多活動培養孩子面對事情實應表現出的行為,再透過輔導與其他團體活動內化成孩子的特質,所以希冀藉由此一研究提供教學或輔導的理論基

9、礎,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本研究為協助教師釐清學生是否為理性選擇兒童領導者、與瞭解學生對於兒童領導者應具備特質的認知,探討學生領導者具備哪些特質,研究者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對象,將之分為一般學生與領導者兩部分,其目的有五:一、了解兒童領導者具有的人格特質。二、了解一般學生對於領導的期望與認知。三、了解領導者對於領導的期望與認知。四、探討領導者的特質與一般學生期望的是否相符。五、探討背景對兒童領導者是否有影響。藉以了解高年級學生是否已經具有領導的概念,或者只是投其所好,純粹尋找自己的好朋友當領導者。第三節 待答問題本研究旨在了解兒童領導者具備有哪些特質,待答問題有十:一、兒童領導者具有哪些特質?二

10、、依兒童認定之領導特質重要性順序為何,一般兒童認為是哪些是比較重要,哪些是比較不重要的?三、領導者認定領導者應具有的領導特質與領導者自我評鑑之比較?四、一般生與兒童領導者對於領導應具備特質是否有差異?五、就兒童領導者的表現而言,學生的期望跟與他們心目中兒童領導者的表現是否有差異,差異點為何?六、學生與兒童領導者對於領導者特質的認知差異?七、國小高年級男女生在兒童領導者的比例上是否一樣?八、五六年級兒童領導者特質是否有差異?九、領導者與家中排行是否有關聯?十、性別對於領導特質是否有差異?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的相關名詞定義如下(一)高年級學生:指就讀於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五年級實際年齡為十足歲

11、未滿十一足歲,六年級為十一足歲未滿十二足歲。(二)兒童領導者:指的是兒童中較具領導者能力的學生,兒童中的領袖人物;但為方便操作,採用班級兒童領導者,因為兒童領導者就是班級領導者身分,且為兒童自行選出,較符合研究目的。(三)領導特質:本研究所定義的領導特質,根據Stogdill分類法再參酌學生的意見編修形成本研究所定義的領導特質:1、才能:包括智力、機智、語言之靈巧熟練、獨創力及判斷力 2、成熟:包括學識、知識、運動成就3、責任:包括可靠性、主動創發力、堅毅、進取、自信心、凌駕他人之需欲 4、參與:包括積極主動、善於社交、合作、適應力、幽默 5、地位:包括社經地位、受歡迎 (四)隱含領導:表示兒

12、童領導者自我認定領導應具備的領導特質。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一、研究範圍:(一)就研究範圍而言:以彰化縣境內所屬公立國民小學為對象,並不包含私立小學。(二)就研究對象而言:本研究的研究範圍為國小高年級學生領導特質之研究,其範圍僅限於國小學生,依學校比例抽出樣本,顧推論僅可以止於彰化縣,不可推論到其他地區。(二) 就研究變項而言:本研究問卷調查部份,僅針對性別、年級、家中排行、是否為擔任幹部四個變項進行研究,其餘背景變項不在討論範圍。(三)本研究僅就兒童領導者特質進行研究,其餘影響領導的諸多議題,如領導行為、領導權變等並不在討論範圍。二、研究限制(一) 本研究的兒童領導者:僅就於班上的班長、副班

13、長、風紀股長、學藝股長、衛生股長、體育股長,其餘的如排長等並不列入考量,因為每班中的相關兒童領導者相當多,僅就最具有代表性的進行探討。(二) 本研究因為僅就彰化縣境內國小進行探討,樣本就彰化縣而言具有代表性,但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三) 問卷調查實施過程中,由班級導師將問卷交由受訪者,依個人認知與實際狀況進行填答,而受訪者本身是否能夠據實填答,本研究雖有反向題與測謊題,但無法絕對免除其影響。第二章 文獻探討第一節 理論基礎一、領導的定義 領導,英文為leadership,對於領導的定義,每位研究者隨著不同的研究焦點,均賦予不同的詮釋,因此對於領導有不同的定義;謝文全認為領導是在團體情境裏,藉著

14、影響力來引導成員的努力方向,使其同心協力齊赴共同目標的歷程。(謝文全,1987)但這僅為領導的定義中一例,隨著不同學者研究方向不同而有不同的詮釋角度,中外學者對於領導的定義大致如下:表2-1-1學者對於領導定義一覽表。(引自鄭鼎耀,1997)年代提出人定 義詮釋角度1906Mumford領導是團體中的一員或若干人,在社會現象的控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傑出行為。領導是一種控制1928Bogardus領導是創造並提出特殊的行為模式,使其他人能追隨這些行為模式領導是一種讓人追隨的行為模式1932Moore領導是領導者相其意志加諸於被領導者的身上,並使被領導者的服從、尊敬、忠誠、及合作的一中能力領導是領

15、導者讓領導者服從1949Herphill領導是一個人指揮群體活動的行為領導是一種指揮團體的行為1950Carter領導是團體行為的焦點,且能對團體決定產生影響力,領導也是團體中的一員使團體完成團體目的的過程領導是發揮影響力已達目標的過程1951Haiman領導是一種交互作用的歷程,此歷程長以語言為媒介來影響別人的行為,使他們能朝一定的目標領導是影響別人的一種交互作用1955Gordon領導是一個人和其他成員的交互作用。在這個交互作用中,每一個成員均扮演某種角色,而這些角色再某種程度內有一定的分化,這種分化的基礎就是影響力,領導者發揮影響力,而被領導者被影響。領導是一種透過影響力的交互作用使角色

16、分化1959French & Snyder領導是團體中一部份人,所具有的社會影響力,如果該團體的一份子對其他分子具有某種權力,則該一份子對其他份子便具有某種程度的領導作用。領導就是影響力,也是一種權力。1961Fielder領導行為一班是指一些領導者投入指揮與協調團體成員的行為。領導是一種指揮協調能力1974Stogdill領導是指團體中的成員之一影響人們努力訂定並達成目標的一種過程領導就是透過影響力以成團體目的1981Shaw領導要以領導者的行為來界定,領導者界定團體問題、建立溝通網路、提供回饋、協調成員的行為、協助達成目標,這些就是領導領導的重心是領導者行為特徵1990Forsyt

17、h領導是一種過程,透過互動、交換使團體中個體受到影響,以達團體的目的領導是發揮影響力的過程 此外,國內學者羅虞村(1986)將領導定義歸納如下1. 領導是一種人格的效應2. 領導是一種指引團體活動的行為3. 領導是一種倡導4. 領導是一種說服5. 領導是整個團體歷程的焦點6. 領導有交互作用的功能7. 領導是影響力的發揮8. 領導有角色分化的功能9. 領導是達成目標的手段10. 領導是一種權力關係11. 領導使人順從12. 領導具有團體成員選擇的功能總和以上學者對領導的定義,可以說領導就是在團體組織的情境下,領袖人員散發個人的魅力,在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所產生的各種具影響力的行為,發揮通權達變的影

18、響效果,用以糾和群眾、激勵士氣,指引組織的方向,同時兼顧到成員個人需求,使能經濟有效達成組織的目標。亦即,在一團體中,因人格效應產生某種的角色分化,產生權力關係,具有權力者透過影響力的發揮與團體交互作用,來倡導、鼓舞、使人順從,引導團體活動行為、方向,促使組織達成目標的一種行為,我們稱之為領導。二、領導研究的的理論與趨勢學者研究領導可分為特質論、行為論、與權變論三類,特質論是要找出領導者的特質;行為論研究成功領導者的外顯行為;權變論則在找出特定情境中適當的領導行為;上述研究雖無法涵蓋領導的全部,但也是相當的豐沛了。依時間而論,有關領導的研究,可分為三個時期:領導特質論、領導行為論與領導權變論,

19、領導特質重視成功領導者的特質,多採用觀察、晤談、問卷、測驗等方法研究之;行為論,重視成功領導者的外顯行為,採問卷、觀察的方法研究之;權變法,重視在特定情境中適當的領導行為,多採晤談問卷等方法研究。表2-1-2領導理論三走向的比較(秦孟群,民87)特質論行為論權變論時間19101945194519601960年以後研究重點成功領導者的特質成功領導者的外顯行為在特定情境中適當的領導行為研究方法觀察、晤談、問卷、測驗問卷、觀察等晤談、問卷為主研究設計以各行各業成功人士為樣本,找尋其領導特質求取領導者行為與組織績效間的相關以情境因素為中介變項,尋求領導者行為與組織績效間的最佳組合缺點易懂,但所提特質數

20、量龐大,令人無所適從忽略情境因素,研究結果難以類化對於情境取捨不夠周延,以致各相關並無定論行政上的運用Catell的英雄論Stogdill的成功特質研究LBDQ的倡導與關懷雙層面領導研究Fiedler、House、Reddin等權變領導模式綜合歸納起來,主要有人格素質研究法、情境研究法、權變研究法三種,分述如下:(一)特質論:人格素質研究法特質論主張領導者具有異於其他人的特殊特質,學者稱此為人格素質研究法(Personality-Trait Approach),重點都在研究領導者應具有的人格特性,1841年Garlyle的Great Man Theory主張偉大的領導者具有某種特質,能做到常人

21、所做不到的事,簡單的說就是領導者之所以為領導者乃在於他不平凡的特質。據此,何種特質是一位領導者所異於常人便成為研究的重點,此類研究相當多,羅列如下:表2-1-3學者對於領導特質相關研究一覽表(表格引自鄭鼎耀,1996)年代研究者研究內容研究結果1913Wood研究領導者與國家國事的關係發現國家領導者與國家強盛與否關係在0.6到0.7之間,為高相關1929Spiller研究領導者與社會影響的相關與Adams Wood相反,沒有明顯的關係1948,1974Stogdill位一些生理各爭與領導行為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身高與領導者的相關為-0.13至+0.71之間,平均相關為0.3。領導者也有體重較重

22、的傾向。年齡方面,發現政治與商業團體領導者年齡較高。智力方面,發現相關為0.25至0.3人格特質方面,發現領導者在成就、調適能力、責任感、自信心、社交能力都較一般人為佳。1965Goldman & Frass團體對於哪一種領導者較為接受研究發現有工作能力的領導者教授歡迎1974Burke團體中團體領導者產生的要件團體中領導者是團體活動參與程度最高的,最明顯的指標就是說話的質與量1975Sorreentino & Boutillier團體中參與的行為與對領導行為的影響團體中參與率是影響領導行為一個因素,其中以參與的質與量更為重要1981Bass年就男女領導者的差異發現女性領導者在

23、小團體受到較多的歧視1983Eagly團體中男女領導者的數量發現在小團體中,女性領導者的數量偏低。1983Zaccaro領導者領導行為中人格特質的變化量領導者的人格特質通常較一班人穩定。領導者的領導行為有40至82都可歸因於其人格特質1984Instone & Bunker 領導者的工作能力與領導者的出現之相關領導者的出現與其工作能力有高相關1984Snodgrass & Rosenthal團體中男女領導行為的差異女性領導者的行為較不具權威感1986Nyquist & Spence女性形象與領導行為的相關女性領導能難脫離女性傳統科版印象1986De Vader &

24、; Alliger從文獻中分析,影響領導的要素研究發現,智能、性別、威權是影響領導的三大因素1992Heller男性領導行為的特徵男性領導較女性領導較具專業權威感,易獲成員的信任愈認同領導特質論開啟研究領導的濫觴,歷史也最久,但其研究卻始終無法得出一個有效令人信服的結果,每每因為所在團體環境、所在團體性質、團體目標而產生不同結果,Stogdill整理相關研究,將各研究所發現超過15個研究所支持的特質歸納為以下五類(秦孟群,1998): 1.才能:包括智力、機智、語言之靈巧熟練、獨創力及判斷力 2.成熟:包括學識、知識、運動成就3.責任:包括可靠性、主動創發力、堅毅、進取、自信心、凌駕他人之需欲

25、 4.參與:包括積極主動、善於社交、合作、適應力、幽默 5.地位:包括社經地位、受歡迎 而在Bass, Bernerd(林文律譯,民86年)的研究中,他認為研究領導特質可分為兩期。分別是西元1904-1947,第二時期為西元1948-1970年。第一時期有關領導特質的研究方法有:1. 觀察法及在團體活動中時間取樣法2. 選擇副手:包含採用選舉、提名、排列等級、社交評量法等3. 由具有資格的觀察者提名:如請教師、社團負責任等提名領袖人才。4. 挑選現任領導人5. 從自傳及個案史等資料作分析。6. 列舉領導之重要特質。第二階段為1948年以後,對領導研究的普遍看法是:領導基本上是視情境而定的,領導

26、無法由某些特定的個人特質來預測,甚至有些研究者(Carter、Gibb、Shartle)認為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領導特質與領導才可能有恆常的關係存在。但普遍一般均認為:領導者具有某些特質會較容易成功。其研究方法為:1. 使用問券調查法、關鍵事件探討法、強迫選項查核表、行為定位等 級數法、語義區分法、因素分析、多變相回歸法等2. 採用因子分析與多變量分析3. 跨國性研究其研究結果如下:1. 身體特徵:身體特徵如身高等不會妨害領導者獲取領導地位。2. 活動力:領導者的精力、持久力、以及身體活動力都必較旺盛3. 年齡:偉大人物通常在早年就以顯現出不尋常的成就。4. 社會背景:高社經背景有助於達到

27、領導地位。5. 教育:教育有助於達到領導地位。6. 智力與能力:與領導有正相關7. 人格:大致包含成就動機與責任感、主動參與活動、易於與眾多人 交往、願與人合作並能取得他人合作將計畫付諸執行、善於鼓舞他 人等。特質論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由於是在不同情境中進行研究,因此會有許多不同的新特質不斷的出現;此外,特質論常產生許多自相矛盾的結論。而用人格測驗所測出的人格特徵常不能正確的對領導者行為作有效的預測。因此,針對特質論的弱點。加上主張特質論者以往並未對失敗者加以研究,因此,特質導致成功的因果並不能成立。晚近特質論的研究:Stogdill在1948年的研究中,將領導者與非領導者加以比較,而晚近研

28、究則是將注意力轉到在特殊的時空與組織中,何種領導方式較有效率。綜合整理Yukl(1994)、Hoy與Miskel(1996)對眾人公認的成功領導特質的看法列成表2-1-4表2-1-4 成功領導特質比較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動機特質(motivation traits)技能特質(skill traits)1.自信1.工作與人際關係需求1.技術能力2.壓力承受2.權力與成就價值2.人際能力3.情緒成熟3.對成功的高度期待3.思考能力4.正直4.行政能力特質論與隱涵領導:Eden(1975)提出隱涵領導(implicit leadership)的概念,主張受試者的內在概念因

29、素,對其評估領導者的行為有極大的影響。Offermen等人(1986)研究美國的隱涵領導,發現有包括1.感受性 2.現身精神 3.專制 4.魅力 5.吸引力 6.男性氣質 7.智力 與8.力量 等八個因素;大陸學者凌文輇等人(1994)經由因素分析後,得到中國的領導者所具有的特質為1.個人品德 2.目標績效 3.人際能力 4.多面性。而在國內相關教育研究方面,施妙旻(1995)研究顯示國小校長的隱涵領導行為與其倡導行為確有相關存在,特質論校長倡導行為最高,權變論次之,行為論最低。 (二)行為論: 此派的學者認為領導行為是領導者與員工互動的過程,其目的在求團體的和諧與任務的達成。1940年代Oh

30、io州立大學的研究,找出領導行為的兩個獨立構面(秦孟群,民87):1. 倡導(initiating structure):領導者界定自己和員工的角色,以達成目標的程度。2. 關懷(consideration):領導者希望工作關係是互信的,關心員工的感覺和尊重員工想法的程度。倡導和關懷程度皆高的領導(high-high leadership),可以得到正向的結果,員工的績效和滿意程度都比較高。惟時有例外發生,所以必須將情境因素納入考慮。而Blake & Mouton利用“關心人”和“關心生產”兩個構面來描述領導風格,區分為五種關鍵風格(秦孟群,民87): 1.1 無為型:付出最少向心力來

31、完成工作。9.1 任務型:專注於工作效率,將人的干擾減至最少。1.9 鄉村俱樂部型:關心員工的需求,營造舒服、親和的組織氣氛和工作步調。5.5 中庸型:一方面維持適當的工作效率,一方面也關心員工的士氣和滿意。9.9 團隊型:經由協調與整合與工作有關的活動,來提升工作效率和維持員工的高度士氣,建立信賴和尊重的關係。可得到最好的績效。 圖2-1-1 二面向領導行為圖(引自秦孟群)(三)權變論:繼行為論與特質論之後,七年代以後學者發現不管特質論或行為論均無法完整解釋領導行為與行政效率、效能等問題,逐漸發現領導的效能、效率與情境、領導者行為有絕對的相關,於是乎領導權變論由是大盛,其主要理論整理如下:表

32、2-1-5各領導權變模式比較摘要表(秦孟群,民87)模式領導者特質情境變數領導者行為理論受驗證程度House路徑目標模式無部署變數環境變數獨裁型、支援型參與型、生產導向型許多研究部分支持Hersey與Blanchard的領導情境理論無部署成熟度工作導向關係導向極少研究少有定論Reddin的三面向領導理論無效能工作導向關係導向極少研究少有定論Fiedler的LPC權變理論LPC部署關係工作結構職權大小無許多研究部分支持Fiedler與Garcia的認知資源理論智力經驗壓力、團體支持工作複雜度無極少研究少有定論1.Fiedler的三項情境因素影響領導效能的三項情境因素:(1)與成員關係:部屬對領導

33、者的信心、信任、和尊重程度。(2)工作結構:包含工作的困難度與複雜度(3)職權大小:領導者對雇用、解雇、訓練、升遷和加薪的影響力。結論:任務導向的領導者,在情況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時,都能有較好的績效表現。在I、II、III、VII、VIII情境下,人際關係導向的領導者表現最佳。在IV、V、VI情境下,人際關係導向的領導者表現最佳。缺點:(1)LPC量表信度太差 (2)情境變數難測量 (3)只重視內在環境,忽略外在環境對情境的影響 (4)相關研究結果相互矛盾2.House路徑目標的領導模式: 路徑目標模式重在領導行為的歷程,認為領導者的工作是再創造一個工作環境,並藉著規劃、支持、與酬賞的方法來幫

34、助部署達到團體目標。成功領導的第一步為確定目標,其步驟分別為:定義目標確定目標製造挑戰性回饋(秦孟群,民87)表2-1-6途徑目標模式基本理論(秦孟群,民87)1.獨裁型1.部署的特徵1.工作滿足感 能力2.支援型 內外控2.對領導者的接受 服從程度3.生產導向型2.環境的變數3.動機增強 工作困難度4.參與型 團體權力結構4.生產增加 其他相關單位支持領導人行為 + 權變因素 部署態度與行為3.Reddin的三面領導理論 Reddin將之前研究的關係導向與工作導向加上效率層面,三層面是連續的而非二分的,而領導形式的並無絕對的好壞,而必須是配合情境的需求。高關注的導向效能高:發展者效能低:傳教

35、士整合的導向效能高:執行者效能低:妥協者低疏離的導向效能高:官僚效能低:拋棄者盡職的導向效能高:開明專制者效能低:獨裁者低高工作導向(TO)關係導向(RO)圖2-1-2 Reddin 四種領導形態(秦孟群,民87)第二節 對於領導年齡的研究 對於領導的年齡,根據Bass, Bernard(林文律譯,民86)研究結果,認為兒童在二、三歲時之前看不出有領導的現象,如果有也只是明顯的主宰方式,而非真正的領導行為,兒童必須到九至十歲,也就是四至五年級以上時,其社會發展已達相當的程度,因此他人比較有可能從其中觀察到領導行為。 根據Caldwell及Wellman(1962)的調查研究(林文律譯,民86)

36、,領導與年齡的關係,必須是情況而定。 在林文律所譯的領導特質研究中,Pisors認為兒童若要顯現出領導行為,須先具備下列四種狀態:1. 要有決定力與自治力。2. 要能掌握抽象概念及社會理想。3. 要能覺知各種人格。4. 要有足夠的記憶力以追求較遙遠的理想,而非近期目標。 本研究之所以選定國小高年級,也就是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也就是根據Bass, Bernard所研究之結果,認為此時的兒童社會發展較為成熟,其領導行為較易從觀察中發現其領導行為。如此,也容易從中發現領導者所具備的特質,以達本研究目的。第三節 社會階層理論 在任何社會組織中,社會階層必然存在,而階層的產生就是因為社會資源的不平

37、均所產生,因為每人所掌握社會資源的多寡而產生社會階層,以下就社會階層的意義及理論加以闡述。潘惠冠(民86)認為:在班級中有明顯的階層化現象,班長與副班長是管理階層層次較高的代表,其餘幹部是次一層的代表。階層較低的一方必須適應階層較高的一方,有的人會利用打小報告、言語奉承與物質互惠的方式來贏取幹部們的歡心,促使幹部對他們放心,不要一直盯著他們。非幹部同學的自我概念及社會階級的概念,使的他們對幹部採取服從的策略,達到班上維持紀律的要求。班級就像是小型的社會組織,在任何的社會組織中,必定存在著社會階層,故社會階層的存在是普遍的,以下就社會階層的意義及理論發展加以闡述。一、 社會階層的意義每位學者對社

38、會階層的意義有不同的解釋:(一) 蔡文輝(民74)認為社會階層可以說是一種社會不平等的表現,其中的成原因權勢、財富、或聲望的高低不同而被安排在不同層次的地位或團體裡。(二) Matras則認為社會階層是社會成員在社會報酬與資源上分享類似位置或類似權力的一個社會團體,依社會位置不同而分別賦予並接受不同程度的尊敬與服從,控制不同種類與數量的資源,且獲得不同種類與數量的報酬(李明譯,民78)。(三) Inkeles則認為依社會的任何成員都可能被至於表現聲望或尊敬的價值體系上,而這種價值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所服膺的。(黃瑞祺譯,民74)(四) 張華葆(民76)認為社會階層是一個科學概念,意味財富地位、身份

39、相同的成員,不同社會階層的社會成員在聲譽地位及權力方面都不相同。由上所述,可以得知各家對社會階層的定義大同小異,由班級是一個社會體系的觀點來看,班級幹部屬於上層階級,而一般學生屬於下層階級。二、 社會階層的理論自十九、二十世紀以來出現了Marx的社會階層理論、Weber的社會階層理論、Sorokin的社會階層起源說、功能學派的社會階層理論、Lenski的綜合社會階層理論等有關社會階層的理論,基於研究的需要,僅將Sorokin的社會階層起源說及功能學派的社會階層理論分述如下:( 一)Sorokin的社會階層起源說Sorokin對社會階層的存在是以文化觀點作詮釋,他認為在一個社會中之所以會有社會階

40、層的存在是一種自然現象,而這種自然的現象緣起於人生活在一起、個人的內在差異、環境的差異等三項事實。(二)功能學派的社會階層理論功能學派對社會階層的看法,是建立在Durkheim 、Parsons兩人的理論上。Durkheim認為社會階層是社會對道德和行為規範的評價分等,其起源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蔡明吟,民73);Parsons則強調社會階層是行動體系中各元素:角色、人格、行動、集體主義評估的過程支配。(三)班級階層化的現象瞿海源(民78)指出,除了在學校內不組織有階層化的現象之外,班級內也有階層化的現象,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會自然形成階層,班長、副班長等這些班級幹部有高於一般學生的權威,而這些也

41、是學校社會化的基礎之一,對社會化的進行具有影響力。在社會階層理論方面,肯定了在班級中存在著社會階層,教室可視為一個小型的社會體系,在此社會體系中為完成教育的目的,不論是就功能論而言不同能力賦予不同角色,或者因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每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不等。可以確定的是在兒童群體中或教室中,每個孩子擁有的社會資源、特質、才能均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社會階層與角色,每人在團體中所具有權力也不等;有些孩子在群體中總是擔任提供意見、發號命令、特別有影響力的角色;另一部分孩子則是甘願在背後默默耕耘,聽人使喚的角色。於是有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角色差異。第四節 團體位階期待理論(Expectation Stat

42、es Theory ,EST)團體位階期待理論(Expectation States Theory ,EST)EST理論起於Joseph Berger 及其同事在史丹福大學的實驗,實驗目的就是希望能夠了解團體中對其成員位階的期望(expectation)與團體位階形成的關係。團體位階期望理論假設團體位階分化(differentiation)是透過團體成員在工作上合作的互動,而此工作是全體成員所認同的。團體成員在接受此任務之後,團體成員就會潛意識且直覺的將團體成員的個人特質依據工作性質的需要而有一些期待。而具備有較高優勢位階特質的團體成員就會被突顯出來,影響團體運作,同時在過程中會排斥其他團體成

43、員的影響力(Rosenberg&Turner,1981:291-319)。EST理論主要將團體位階的形成歸於兩類的特質:(一) 特定位階特質(specific-status characteristics):係指在特定環境中,依據工作性質的個人特定才能。例如,在籃球隊,身高則是特定位階特質之一,因為在籃球的活動中,身高較高者,可能較易有傑出的表現。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一些較需先前經驗的工作環境,經驗便成為特定位階特質,因此,通常資深者在團體中較具有較高團體位階,是團體成員中影響較大的成員,而一些較需要體能的工作,體力、健康狀況則成為特定位階特質。(二) 擴散位階特質(diffuse-st

44、atus characteristics):係指一般性的特質,而此特質與此工作被認為有相關。例如,性別、種族別等。一般而言,在某些工作上,性別被認為是擴散位階特質,一般認為女性較不適合勝任主管,相反的,男性較易獲得升遷,當然,這可能是由於性別刻版印象造成,其他種族別,財富等都有似的效果。 Cecilia Ridgeway(1984)認為EST理論能夠適度的解釋(status differentiation)在目標一致的團體中,團體成員成員位階分化的現象。在這樣的團體中的團體成員對於任務必先產生接受的共識與認同,將完成任務視為成功,然後才對工作貢獻出自己的能力與時間。在團體成員接受了團體任務之後

45、,團體成員才會依據工作的特性將團體成員的特質作為位階決定的考慮因素之一。Ridgeway指出雖然特定位階特質與擴散位階特質對於團體成員的行為接有所衝擊與影響。他指出團體成員的競爭,對位階分化有定的影響。有時團體成員會藉由攻擊性的人際關係取得較高的團體位階,這是屬於特定位階特質中,人格特質的差異造成團體位階分化的例子。由上述可見領導的現象在國小就已經出現,但對於領導的研究多著墨於成年人,忽略了可塑性最高的兒童,根據研究顯示小時後是領導者成年後通常也是團體中的領導者(Caldwell & Wellman),若能在國小時即發現具有領導特質的兒童加以栽培,長大後必對社會能有相當貢獻;本研究即研

46、究兒童是否具有領導能力,影響領導能力特質為何?本研究採用人格素質研究法(Personality-Trait Approach),重點在研究領導者應具有的人格特性,兒童領導者他們具備那些素質(Trait)或特性(Characteristics)?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英雄造時勢或偉人論。關於領導特質研究相當龐雜,對於領導者的特質意見歧異,莫衷一是。Stogdill後來將124個有關研究加以綜合,發現15個以上研究所支持的領導特質歸納為以下五類: 1、才能:包括智力、機智、語言之靈巧熟練、獨創力及判斷力 2、成就:包括學識、知識、運動成就3、責任:包括可靠性、主動創發力、堅毅、進取、自信心、凌駕他人之

47、需欲 4、參與:包括積極主動、善於社交、合作、適應力、幽默 5、地位:包括社經地位、受歡迎 本研究即就Stogdill分類法再參酌學生的意見編修形成本研究的問卷,將國小高年級學生領導者所具備的特質依能力、成就、責任、參與、地位及個人特質等六項領導特質,進行問卷題目設計,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步驟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一、研究方法本問卷採用問卷調查法來進行國小高年級兒童領導特值得探討,設計A、B問卷進行抽樣調查,將調查結果輸入,採用電腦套裝軟體SSPSPC8.0版進行分析。二、研究概念圖一般兒童變項1. 性別2. 年級3. 排行兒童領導者變項1.性別2.年級3.排行一般兒童所希

48、望領導者的特質一般兒童認為目前領導者所具備特質領導者對領導者應具有特質的認知領導者認為自己已具備特質 圖3-1-1 兒童領導特質研究概念圖第二節 研究對象(一)樣本 本研究屬於地區性研究,依據S.Sudman建議平均樣本數在500至1000人左右。本研究採800人為樣本人數。 本研究為探討彰化縣高年級兒童領導特質,樣本以彰化縣五、六年級學生為對象,抽樣原則係依其所屬學校類型所佔比例而定。學校類型之認定,係依據彰化縣教育局頒行之標準來分,依學校班級規模及交通狀況來分,大致之認定如下:1-11班為勇類學校,12-24班為仁類學校,25班以上為智類學校。 經查90學年度全縣之各類型學校:智類48所,

49、仁類66所,勇類58所,全縣共172所,其比率約為8:11:10。為顧及各類型學校戰全縣總學校數百分比不同,以及抽樣分配之合理性,決定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依比例分別抽取出智類4所,仁類5所,勇類4所。再以叢集抽樣(cluster sampling)方式,自每一所學校抽出依個班及進行施測。共抽取13所學校,計40個班級,合計樣本數908人。 本研究問卷有二:學生兒童領導者滿意度問卷與領導者問卷。學生領導者問卷:由班級兒童領導者填寫,班級兒童領導者在本問卷中係指班級中的班長、副班長、風紀股長、衛生股長、學藝股長、體育股長等六種。其餘排長等不含在內。學生兒童領導者滿意度調查問卷:除上述班級兒童領導者

50、以外學生填寫。表3-2-1兒童領導特質抽樣學校及樣本數12班以下13-24班25班以上校名班級數領導者一般生校名班級數領導者一般生校名班級數領導者一般生大西21224三春848192南興42496快官21224伸東21248東芳42496三條21224村東21248大村42496僑愛212村上212和美424湖西212小計8487216962881696288合計240648全部908第三節 研究工具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問卷分為學生兒童領導者滿意度調查問卷及學生領導者問卷採調查研究法進行研究,以下針對問卷編制過程及問卷架構進行說明(一)問卷編製過程研究工具的發展,首先針對領導特質蒐集國內外相關

51、的文獻資料並整理出領導者應具備的領導特質,由於有關領導方面的研究對象多以成人居多,不太合乎兒童現狀,所以抽取一班學生,採開放式問卷,讓其自由填寫領導者所應具備的特質,整理出9項特質,連同Stogdill分類的五類,由研究小組進行討論篩選,最後決定題目,加入1題測謊題,總計為26題,為量表主要部分。學生領導者問卷、學生兒童領導者滿意度調查問卷均分成兩部分:1.學生兒童領導者滿意度調查問卷:(1)適用範圍:國小五六年級學童(2)內容:第一部分主要測量兒童認為班級兒童領導者需要具備哪些特質如前所言,第二部分測量兒童認為班級兒童領導者具備哪些特質題目內容大致與第一部分相同,僅將第一部分你認為班級兒童領

52、導者”應該”.改為你覺得班上班級兒童領導者已具備.。(3)信度:全量表Cronbachs alpha係數為0.9013(4)效度:本問卷採用專家效度,專家效度為研究小組決定後經由專家判斷同意後實施;內容效度見表3-6-1。(5)施測方式:內容採五分量表,第一部分分別為非常重要(五分)、很重要(四分)、重要(三分)、不重要(二分)、很不重要(一分)。第二部分分別為非常符合(五分)、很符合(四分)、符合(三分)、不符合(二分)、很不符合(一分)2.學生領導者問卷:(1)適用對象:國小五六年級班級兒童領導者。(2)內容:第一部分與學生兒童領導者滿意度調查問卷第一部分相同,測量兒童認為班級兒童領導者需要具備哪些特質為兒童領導者的隱含領導部分;第二部分測量自己已具備哪些條件,內容與學生兒童領導者滿意度調查問卷第二部分類似,僅對語句進行些許修改。(3)信度:全量表Cronbachs alpha係數為0.8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