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乌鲁木齐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八年级上册乌鲁木齐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八年级上册乌鲁木齐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八年级上册乌鲁木齐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八年级上册乌鲁木齐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上册乌鲁木齐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而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3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cm/s:(2)如果小车过了 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Wb会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I匕开始下滑。【来源】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质量抽查)【答案】400cm 25 cm/s小 同一位置【解析】【分析】【详解】(1)1由图知道,&3段的距离Sab =80

2、.0cm-40.0cm=40.0cm又因为测得时间切=26s,所以,M段的平均速度AB40.0cm=25cin/s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v =-知道,平均 t速度会偏小。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所以实验中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即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宜由静止开始下滑。2. 如图是小明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装置。(1) 在实验中,小明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和o(2) 小车所放的斜而应保持较(选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选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3) 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做

3、的是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先计时再放开小车,则会使所测甲丙段的平均速 度偏o (填“大”或“小”)【来源】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质量监测物理试题【答案】刻度尺秒表小长变速小【解析】【分析】【详解】(1) 12任做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时,根据实验原理v =-,需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t量,故需要的对应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3小车所放的斜而应保持较小的坡度,使小车在斜而上缓缓的滑下,这样小车在斜面 上运动的时间会长一些,便于我们测量。(3)小车从斜而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会越来越快,故小车做变速直线运

4、动。 实验时,如果先计时再放开小车,这样记录的时间比实际运动的时间偏长,故会使所 测甲丙段的平均速度偏小。3. 如图1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宜,让小车从斜而的&点由静止释 放,开始下滑,分别测岀小车从人点到达3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 度。(1)小车的平均速度是通过(选填“直接”或“间接”)测量的方法测得的,英原理是。(2)除了刻度尺,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3)实验测得小车从A滑到8的时间£ = 1.6s,从力滑到C的时间tAC = 2.4s ,则加段的平均速度=m/s;(4)实验时,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则应采取的操作是

5、。(5)图2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斜而上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填字母)。(6)小楠实验时,又选用了形状相同、轻重不同的小车,在同一个斜而上做了多次实验, 记录数据如表:实验序号小车的轻重运动距离运动时间1较轻1.00m2.5s2较重1.00m2.5s3更重1.00m2.5s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的平均速度与小车的轻重 (选填“有”或“无”)关。说出你的依据:。【来源】河南省洛阳市名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答案】间接V =-秒表0.25斜而坡度应小些B无 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 t相等【解析】【详解】(1)12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

6、表测量时间,然后利用v =-求得小车的平均速度,因此t小车的平均速度是通过间接测量的方法测得的;(2)3除了刻度尺,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秒表测量时间:(3)4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lcm, AB段的路程sAli = 80.0cm-40.0cm=40.0cm ,如=16s,段的平均速度= ()()cn-=25cnVs=O.25m/s .缶l6s(4)斜而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 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而坡度应小些:(5)6由图可知=SOcm=O.8m , tAC = 2.4s , sHC = 40cm=0.4m ,= 2.4s-1.6s=0.8

7、s ,所以小车由力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0.8m"2.4s 0.33ni/s 小车由B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0.4m0.8s=0.5ni/s由数据可知,滑块的速度越来越大,故B正确;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的平均速度与小车的轻重无关,因为小车从较轻T较重T更重,所通过的路程和时间都相等,由v =-可知,小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t4.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泄斜而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 有适当刻度的斜而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 C三处时,电子时 钟所显示的三个不同的时刻,贝山(1)斜而上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cm:(2)该实验的原理是;(3)在

8、本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 (选填“大”或“小”)一些;(4)由图可知:小车在A8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m/s0小车由&运动到C的过程中是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来源】云南省个旧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答案】1 v=-小0.2变速t【解析】【详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是ldm,里而由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表示lcm,分 度值是lcm;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p=-测量的:t(3)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而的倾角小一些,使小车在斜而上通过的时间更长;4 AB段的距离是5AB= 10.00dm-6.00dm=4.00d

9、m,所用时间为/ab=2s.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5ah 4.00dmvab= 二-=2dm/s=O.2m/s:ZAB2S5 小车从斜而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属于变速直线运动。5.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1)测平均速度时需要用测量路程,用测量时间,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2)如图所示,斜而长l6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如果在 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而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s,现已将测量数 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请你算岀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巾(保留两位小数);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51=1.6h=

10、5vi=0.32$2=0.8t2=2.8"2二(3)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4)小车从斜而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来源】山东省青岛市多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十七中等学校联 考)【答案】亥帔尺 秒表v = i 0.29 0.36变速【解析】【分析】【详解】(1)12路程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时间的测量工具是秒表:本实验是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实验原理是v=p(2)4咽为S2=0.8m,t2=28s f所以S2 0.8m f =砥"29m/s:因为S3=Si-S

11、2=1.6m-0.8m=0.8m >t3=ti-12=5 s-2.8s=2.2 s t所以S3 0.8m= >77石一"36m/s;O 2.2s(4)小车从斜而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小车做的是变速运 动。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 小军在做"探究平而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如图(1)应选择 (选填"明亮""黑暗”)的环境:(2)实验时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而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而的蜡烛B,英原理为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

12、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3)小军选用了两只大小完全一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而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宜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 合.这种确泄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4)移去贴烛B,在英原来位苣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不能""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而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5)小军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平移一段距

13、离,在此过程中,蜡烛A的像 (选填"会"或"不会")向右平移.(6)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是为了多次实验 (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求平均值减小误差”).(7)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英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选填"亮"或"暗"):如果实验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淸晰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cm .【答案】黑暗D等效替代法不能虚不会寻找普遍规律暗0.4【解析】(1)应选择在黑暗的环境进行实验,像看起来更

14、淸晰。(2)玻璃板代替平而镜, 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而的蜡烛B, A的像形成原理是光的反射:光在穿过玻璃时发 生折射,透过玻璃看到B是光的折射,故D正确。(3)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 泄像与物大小,用B替代A的像,此方法是等效替代法。(4)虚像不能用光屛承接,所以 移去蜡烛B,在苴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而镜所 成的像是虚像。(5)小军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平移一段距离,根据平而镜成像特点, 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在此过程中,蜡烛A的像不会向右平移。(6)实验中多次改变蜡 烛A的位置,是为了多次实验,从而寻找普遍规律,防I匕实验的偶然性。(7)实验

15、中,看 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玻璃前后两个面都能反射成像,由于后而的反射而反 射光少,所以成的像较暗,故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如果实验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 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垃成两个淸晰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 璃板的厚度为0.4cm.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相当于两块平而镜,两个平面镜相距0.4cm 时,镜前同一物体的像相距0.8cm.点睛:本题中求玻璃板厚度较难,可结合画图解答。7. 如图甲所示,小丽同学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 平桌而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竖直地放于玻璃板前后(只点燃蜡烛A),在此实

16、 验中:如果有5 mm厚和2 mm 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 的玻璃板做实验: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进行:(2)小滨应在玻璃板 (填“前而”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 (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实验中,若用一张黑纸完全遮住B侧的镜面,将 (填“能”或“不能”)继续在镜中观察到烛焰的像:(4)若向左倾斜玻璃板,如图乙所示,蜡烛A的像将向移动。(填“左” “右” “上” “下”或“不”)【答案】2; 黑暗:前而;反射;能;上。【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仪器选用、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点。【详解】(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而都可以

17、当作反射而,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 应选用较薄即2mm厚的玻璃板:2这个实验探究要求成像物体尽量亮,而环境尽量暗,这样可以避免环境中的光线对成像 的干扰,从而能观察到更淸晰的像,所以应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2)蜡烛所成的像在玻璃板后,所以为了观察成像的情况,小滨应在玻璃板前: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而此探究中用玻璃析代替平而镜,所以经过玻璃板成像 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3)平面镜本来就是不透光的,即光射到镜而被反射回来而成像,并不是光透过镜而成 像,所以用黑纸遮住B侧琉璃而,虽然光不能透过玻璃,但会被反射回来而成像,故能继 续观察到烛焰的像:(5)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

18、的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当镜而竖直放巻时,像和物的连线在 水平方向。而镜而向左倾斜时,像与物体的连线要稍向上偏离水平线才能与镜面垂直,故 像将向上移动。8. 在“探究平而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某同学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和B、刻度 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便于、(2)在寻找棋子A的像的位宜时,眼睛应在棋子(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棋子,使它与棋子A所成的像重合。(3)实验中使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而刻度尺在此实验的作用是比较物和像到平而镜的关系。(4)移去棋子B,并在苴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

19、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而镜成的是像。(5)若该同学在实验中,无论如何移动棋子B都无法与棋子A的像相重合,则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6)在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实验中,用 (选填“较薄”或“较厚”)的玻璃,原因是。【答案】确泄像的位置A大小距离不能虚玻璃板倾斜了较薄防止岀现两个 像【解析】【详解】(1)1玻璃板是透明的,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虚像,又可以看到代替像的另一物体,所 以用玻璃板代替平而镜目的是便于确左虚像的位置:(2)2平而像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光线与物体的入射光线应在平而镜的同一侧,所以 人眼睛应在A这一侧观察平面镜中的像:4实验中使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物

20、与大小是否完全重合,刻度尺是比较 物到平而镜和像到平而镜距离是否相等;(4)56平面镜成像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成像。这个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的, 并不是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来承接到;(5)7实验中如果玻璃板倾斜放宜,像和物将不在同一水平而上,这样无论如何移动蜡烛的 位置,都不会使物和像重合:(6)891使用较薄玻璃板,是为了避免玻璃板的两个面同时成像,以至于分不淸楚成像位 置。9. 小丽在做“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 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甲所示.在此实验中:(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

21、“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而镜,虽然成像不如平而镜淸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2)小丽选择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此时应用了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3)在确定蜡烛的位置时,眼睛应在 (填“A”或“B” )侧观察:(4点燃A蠟烛,小心的務动B蜡烛,小丽同学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5)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6)把点燃的蜡烛A固立

22、在某个位置,分别测岀物距和像距,分析数据,得到结论:“像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样得岀的结论是否可靠? :为什么?(7)如图乙,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左 角度& (&<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 形,贝!I 6=【答案】较黑暗B蜡烛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等效替代法A玻璃板与水平而不垂直, 像的位置偏离水平而不能虚不可靠只是做一次实验,结论没有普遍性,应该多次 改变位置对比物距和像距45。【解析】【详解】(1)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这样所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2)能在观察

23、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B蜡烛,便于确立像的位置和大 小:4选择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蜡烛B与蜡烛A完全相同,用B代替A,这是运用了等效替代法:(3)5在确左蜡烛的位置时,眼睹应在A侧观察,这样即能看到蜡烛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 B ,如果在B侧观察,是看不到蜡烛A的像:(4)6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水平面不 垂直,像的位置偏离水平而;(5)781如果在像B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而镜成的像是虚 像:(6)910)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因为只是做一次实验,结论没有普遍性,应该多次改变 位置对比

24、物距和像距:(7)11根据平而镜成像规律,像与物的连线垂直镜而,连接A和旳两点,然后在连线上作 垂直平分线,这条垂直平分线就是平而镜所在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玻璃 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了 45° .10.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做"平而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而 的问题.(1)该实验采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2)实验放在 (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效果更好.(3)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该实验选择两个外形 ( “相同”或“不同”)的蜡烛A和B做实验.(4)将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它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将

25、 (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B任玻璃板后前后移动,直到它与蜡烛A的像(5)如果将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6)为了研究实验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答案】便于确左像的位置较暗相同不点燃完全重合不变在蜡烛B的位置放苣 一个光屏,看看屏幕上是不是有蜡烛A的像【解析】【分析】【详解】(1)实验时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在察到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列一侧的蜡烛,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蜡烛点燃时比较亮,在较暗的环境中,烛焰和环境的对比度比较大,烛焰的像会更淸 晰.(3)探究平而镜成像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

26、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4)将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它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 板后前后移动,直到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A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像等大,故将蜡烛向靠近镜而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不变:(6)为了辨别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可以拿白色的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如果光屏上承接不到 像,平而镜成虚像.【点睛】(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而镜,虽然成像不太淸晰,但是在 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左像的位置,便 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探究平而镜成像实验时,物体和环境对比

27、度越大,并且物体越 亮,物体的像越淸晰.(3)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 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而,当玻璃板后而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 合时,可以确左像的位巻,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4)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 立在玻璃板前而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5)平而镜 成像的特点是:虚像,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6)实像和虚像的区 别: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1.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巻“探究水沸腾的规律"。出图乙图(1)

28、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当水温上升到90°C时,每隔l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2min后停止读数, 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岀了水沸腾的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根拯图像可得出的规律 是:。(3) 观察了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的现象。请结合你的探究经历说说这两种现象的不同之处。 (写出1条即可)(4) 有的同学想把装水的试管放入烧杯中,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加热进行实验探究,如图丙所示这样做是否可以?为什么? 【答案】停表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前水吸热升温,而沸腾时吸热不升 温:沸腾前产生的上升气泡,由大变小,沸腾时产生的上升气泡由小变大。不可以:饶 杯中的水沸腾时

29、温度不再升高,当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与烧杯中的水没有温度差,无 法吸热,不能沸腾,所以不能进行此实验【解析】【详解】(1) 1探究水沸腾的规律,要记录时间,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停表;2从图乙可以看到,第4min到第6min,水在沸腾,水持续吸热,温度保持98。(2不变, 可以得到的规律是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3) 3从图乙可以看到,水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98弋不变; 还可以知道,沸腾前由于上而的水温度低于下而的水,产生的上升气泡会遇冷液化成水, 气泡会变小:而沸腾时水的温度均匀,但是上而水的压强较小,那么产生的上升气泡会变 大:(4) 4不可以:

30、因为当烧杯的水沸腾时,温度达到沸点,温度不再升髙,而试管中的水达到 沸点后,试管的水温度和饶杯水的温度是相同的,试管无法从烧杯中吸收热量,达不到沸 腾的条件,不能沸腾,所以不能进行此实验。12. 雨过天睛,善于观察的小红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路面上积水少的地方一会儿就下 了,而积水多的地方就很难干.【提出问题】液体蒸发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设讣实验并进行实验】身边可利用的器材:天平(舷码)、水、烧杯若干、量筒若干【方案一】(1) 在相同环境下,选择天平(祛码)、水、两只相同的烧杯:(2) 可以使用天平来定量判断液体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具体做法是: 实验前,在烧杯中分别倒入 (相同质量

31、、不同质量)的水; 调节好天平,把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两托盘上,通过,使天平平衡: 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天平是否,如果,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质量无关.【方案二】(1)在相同环境下,选择水、两只相同的量筒;(2)可以使用量筒来定量判断液体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具体做法是: 实验前,在量筒中分别倒入不同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记录水的体积,计算岀量筒中水减少的体积: 如果疑简中水减少的体积相同,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质量。【交流与评估】你准备选择方案来进行探究(一、二),其优点是【答案】不同质量加减磁码并移动游码仍然平衡平衡无关一能观察到质量的微小变 化【解析】方案一:使

32、用天平来主量判断液体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应该保持液 体种类、液体的表而积、液体的温度和液面的空气流速相同,质量不同:(1)在相同环境 下,选择天平(琏码)、水、两只相同的饶杯;(2)具体做法是:实验前,在烧杯中分 別质量不等的水;涮节好天平,把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两托盘上,通过加减袪码并移动 游码,使天平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如果平衡,则说明液体 蒸发快慢与质疑无关。方案二:(1)在相同环境下,选择水、两只相同的量筒:(2)可 以使用量简来左呈:判断液体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具体做法是:实验前,在 量筒中分別倒入不同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经过一段时间后,

33、再次记录水的体积, 计算岀疑筒中水减少的体积:如果量筒中水减少的体积相同,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质 量无关。评估交流:选方案一进行探究,优点是能观察到质量的微小变化。点睛: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而积、液体表而空气流动的速度等: 在进行探究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每次只控制与英中一个量的关系,探究蒸发的快慢与 液体质疑的关系要控制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而积和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速度相同;评 估实验时,可从操作性和实验的时间长短进行评估,据此解答。1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 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34、; 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C。(2)在“探究水沸腾”的实验中,观察到图(d)、(e)所示的两种情景,你认为图是水沸腾时的情景;(3)当水温接近90°C时,每隔lminid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里记录的数据,请你在下而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沸腾图象0B-tm Z mino12345e78iS 歿 / 990929390979-797ST(4)从水的沸腾图象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C,说明当地气压(大于或者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触及烧杯底部温度讣的玻璃

35、泡没有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48°C d 见解析97°C小于不变【解析】(1)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温度计的液泡碰到烧杯的底部了,这样测量结果不准 确。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温度 计的分度值为1°C,液面在零刻度以上,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40+8二48°C。(2)d图中, 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所以是沸腾时的情景:(3)根据表中数据描点,然 后用直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4)从水的沸腾图象可以看出,5分钟后水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此时水的沸点是97°C, 根据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说明当地气压小于一

36、个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 变。14.如图所示,将盛有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疑碘颗粒的烧杯口处,用酒精灯给烧杯加 热,并用温度计测量烧瓶中冷水的温度。(填物(i)刚刚开始加热不久,烧杯里就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这是固态的碘发生了 态变化名称),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 (选填“放”或“吸”)热:(2)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后.细心的小明发现烧杯里还岀现了液态的碘,这是由于碘的温度达 到了它的(选填“熔点”或“沸点”),并且继续吸热而导致的;停止加热后,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细小的碘晶体,这是(填物态变化需称)现象,这个现象有可能使得温度计的示数(选填“升髙”或“降低")°【答案】

37、升华 吸 熔点 凝华 升高【解析】【分析】【详解】(1)12固态碘吸收热疑,直接变成碘蒸气,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2)烧杯里岀现了液态的碘,这是由于碘的温度达到了它的熔点,并且继续吸热而导致 的。碘蒸气直接变成碘晶体是凝华现象,在凝华时需要放出热量,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 会升髙,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会变髙。15小华在电视节目里看到,在气温低于0°C的寒冷冬季,为保障交通安全,交警在积雪 的路面上撒盐,路而的冰雪就会融化;在煤撒盐的道路上,汽车反复碾压也会使积雪融熔 化,她对上述积雪熔化的原因作出如下猜想:A. 加盐可能使冰雪在低于0°C时熔化B. 汽车碾压增大了压强,冰雪就可能

38、在低于0°C时熔化C. 汽车碾压使冰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o°c时熔化(1)在气温较低时,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观察 到有些冰块已经熔化,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温度计示数低于O°c,证明 猜想A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同时观察到罐底出现了白霜,这是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2)如图所示,在气温低于0°C的室外用窄长凳支起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 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別挂在冰块上,钢绞下分别挂上体积相 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过一段时间后,甲、丙上的钢丝都

39、陷入到冰块中相同的深度,乙 上的钢丝未明显陷入冰块.通过比较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中钢丝下的冰受到的压强(选填"增 大"、"减小"或"不变"),使冰发生了熔化,此时冰的熔点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0°C,说明猎想B是_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比较甲和丙则可说明猜想 是错误的.(3)探究结朿后,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晶体的熔点均受压强的影响,当冰熔化成 水时密度体积(均选填"增大"、"减小”或

40、"不变"),才会出现(2)中的现象.【答案】正确凝华增大低于正确C增大减小【解析】【分析】【详解】(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C,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于0°C: 故证明猜想A是正确的: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 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白霜,同时会放出热量:(2) 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别 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由于铁的密度大于泡沫的密 度,所以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实心铁块的质虽大于

41、泡沫块,则苴重力也大于泡 沫块,对冰块的压力也大,因此通过比甲、乙中钢线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和丙钢丝下 的冰受到的压强增大,当冰受到压力变大时,熔点都会降低:从而说明猜想B是正确的: 甲的厚度大于丙的厚度,比较甲和丙,可知冰层变薄熔点降低,故说明C、汽车碾压使冰 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C时熔化是正确的:(3)根据公式p书可知,质量不变, 密度变大时,体积变小,所以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但水的密度变大,所以体积变 小.四、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6.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探究平而镜成像的特点”。(1) 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A、B

42、,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关系。(2) 在玻隅板的同一侧,小明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两个像。请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O(3) 图乙是某组同学用白纸记录的蜡烛和它所成的像的位垃关系。分析图中信息可得出平而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到平而镜的距离;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有同学将白纸沿直线MN对折后发现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重合,所 以平而镜成像的特点又可表述为:平而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而o(4) 关于此平而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A. 玻璃板必须与纸而垂直B. 实验中两支贴烛都必须点燃C. 移去蜡烛B,在苴原来的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D. 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

43、实验误差【答案】大小换用较薄的玻璃板相等垂直对称AC【解析】【分析】【详解】(1) 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A、B,在玻璃板前而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 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而移动,直至与蜡像A的像重合,是为了探究像-与物 的大小关系。(2) 2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而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 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故实验时应换用较薄的玻璃板。(3) 3分析图2中信息可得出平而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到平而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 连线与平而镜垂直。如果将白纸沿直线MN对折,会发现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重合,这说明平而镜成 的像与物体关

44、于镜而对称。(4) A.为了使蜡烛与前而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玻璃板要与纸而垂直,故A正确;B. 在实验中,将一支蜡烛点燃并放在玻璃板的前边,用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 边,是为了确左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若将后边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而太 亮,更不容易发生反射,所以像会更不淸晰,故B错误:C. 光屏能承接实像,虚像不能承接在光屏上,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而镜所成像的虚实,故C正确:D. 在平而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中,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 故D错误。故选AC。甲17.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I min II I |iiiiiiiii |i II iiii

45、ii| hi H II II |i II II II II I hi uh it 11II Ocm 1020304050«)小红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2) 如图乙中画出&点的像点4,我们能从平而镜前不同位置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射在光屏上发生了反射:(3) 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的位苣不变,移动透镜至图丙所示刻度线处,则人眼应该在图中选填“A”、或“C")处且朝着相应方向,才能观察到烛焰正立、放大的像:| II ll|l III |lll l|ll II | IIIIIII ll| IIIII

46、III I |l Illi 1111 | II ll|lIII | III0cm 10203040506&半透朋幫膜凸透蓮戊(4) 图丁中,点燃蜡烛,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淸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近视眼镜的镜片为(选填“凹”或“凸”)透镜。不改变眼镜和透镜的位琵 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淸晰的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填“光屏远离透镜”或“蜡烛靠近透镜”);(5) 小红利用该凸透镜自制了一个模型照相机,如图戊所示。在纸筒M的一端嵌上这个凸透镜,纸筒N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把纸筒N套入M中,并能前后滑动。在较暗的 室内,把凸透镜对

47、着明亮的室外,调节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在薄膜上可以看到室外 景物淸晰的像。再把凸透镜正对着室内近处点燃的蜡烛,为了薄膜上出现烛焰淸晰的像, 应该(填“拉长”或“缩短”)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禽。【答案】10.0漫B光屏远离透镜拉长【解析】【分析】【详解】(1) 平行光作照射到凸透镜上,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凸透镜 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凸透镜的焦距,图甲中凸透镜的位置在10.0cm刻度处,光 屏的位置在20.0cm刻度处,则焦距f = 20.0cm 10.0cm = 10.0cm(2)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过焦点,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延长

48、两条折射光线相交与一点,此点即为A点的像点",如图所示1 r|iini |iiniiiii pin1 0m10却rrrr|44ijiwj |iiii|ini| nii|iiii| hi j 3060Az我们能从平面镜前不同位置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屏是凹凸不平的,光射在光屏上,反 射光线不再平行,属于漫反射。(3) 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图丙所示刻度线处,物距小于一倍焦 距,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任光屏上看不到像,需要透过凸透镜向蜡烛的一侧观察才 能看到像,所以人眼应该在图中的8处。(4) 近视眼成的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前而,需要用凹透镜将光发散一下再会聚在视网膜上

49、, 所以近视眼镜的镜片为凹透镜。近视眼镜的凹透镜镜片将光发散了在经凸透镜折射,折射光线会聚在光屏的后而,即像 距变大了,所以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淸晰的像,需要将光屏远离凸 透镜。把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调节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在薄膜上可以看到室外景 物淸晰的像,再耙凸透镜正对着室内近处点燃的蜡烛,此时物距减小,像距应该变大,故 应该拉长暗箱,即拉长凸透镜与薄膜之间的距离。18.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等:次数1234567物距u/cm14161820222426像距v/cm352722201817

50、16(1) 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 中心大致在同一髙度上的目的是;(2) 记录的实验数拯如表所示,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可得出的结论::(4) 根据表格数据或图像可知当蜡烛在2倍焦距处向焦点处移动时,像的移动速度(选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蜡烛移动速度。【答案】使每次实验物体的像都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解析】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得越来【分析】【详解】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髙度上的目的是使每次实验物体的像都能够成在光屏的中 心。2根据表中的数据,物距是横轴,像距是纵轴,在表格纸上描点,如下图所

51、示。从图像可以看到,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这个减小速度是越来越 慢。(4)从图像可以看到,相同时间内,蜡烛在2倍焦距处向焦点处移动时,像距的大小大于物距的大小,那么根据v =-可知,像的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 t19. 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甲乙(1)测疑凸透镜的焦距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约为。(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从左向右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也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上。(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 (填“缩小”或“放大”)的像。拿走光屏,将蜡烛放在原光屏位置处,则此时光屏应放在原先放的位置

52、才能成淸晰的像,此现象说明凸透镜的光路是的。(4)经实验发现,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是图乙中的处。【答案】10cm同一高度缩小蜡烛可逆P【解析】【详解】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60cm-50cm = 1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2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髙度处:当物距为30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 小的实像:当">2/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会得 到倒立、放大的实像,说明凸透镜的光路是可逆的:(4)焦点F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线,二倍焦距处是放大像和缩小像的

53、分界线。由图可知此 凸透镜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是P点。20.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 改变的水透镜,并利用水透镜探究“透镜成像”,如图所示。乙1丙图甲中,从形状上可以判别此时的水透镜是 (凹/凸)透镜:研究小组对水透镜中 继续注入少许水,发现焦点左移,抽出少许水后,焦点右移:并测得了水透镜的多个焦距 值:这一现象说明水透镜的凸出程度越大,水透镜的焦距越 (大/小)。(2) 如图乙,在光具座上固立好蜡烛和水透镜,此时物距为cm,移动光屏到如图的位置获得了一个淸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放大/缩小)的实像。(3) 保持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变,利用甲

54、图装置测量水透镜的焦距,并在乙图中进行透镜 成像实验,获得多组数据如下:实验次数焦距f/cm像距v/m1严/m1 V115.060.06.71.7212.030.08.33.3320.010.05.048.013.012.57.555.06.720.015.0A表格中,第3次实验时水透镜的焦距是cm。根拯表中数据可得: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不变,像的大小跟有关。B.作出丄和的关系图像v !c根据上述数据和图像,写岀”和f的关系是尸【答案】凸大20.0放大10焦距X:1011丙f1-5/【解析】【详解】由图甲知,该水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为凸透镜;2注入少许水,发现焦点左移,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小

55、,可知焦距变小;抽岀少许水 后,焦点右移,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大,可知焦距变大;这一现象说明水透镜的凸岀程 度越大,水透镜的焦距越小。(2) 由图乙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0cm,则物距为20.0cm: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 A.由第三组数据可知,y = 10md,则/=0.1m=10cm:由数据知,物距不变,凸透镜的焦距改变,像距改变,说明像的大小改变,可知当凸透 镜成实像时,物距不变,像的大小与焦距有关;B.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连线,如图所示:111,18c.由图像可知,与7成正比例关系,设一 =" 分别将3、5组数据代入得:v fv j5 = kxlO + b,15*20 + b ,联立解得:心1, b-5:可得进一步可得:1一5/五. 初二物理质量与密度实验易错压轴题(难)21. 小华同学从网上购置了一盒用于3D打印的条状物,该条状物的外包装盒上注明该材 料不溶于水,与水无反应,具有一左的吸水性。学完力学知识后,小华想利用所学知识测 出条状物的密度。|V9I IIIBIII BUB J T WT J TTIWI I o 1八5g|/n(1) 小华将天平放在桌而上,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在分度标尺中线的右侧,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选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