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大学语文分析题专项复习_第1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分析题专项复习_第2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分析题专项复习_第3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分析题专项复习_第4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分析题专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升本大学语文分析题专项复习一、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新城道中二首(宋) 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1. 除尾联外,请举出诗中暗示了春天这一季节的三个意象。东风、野桃、溪柳2. 请指出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并举例分析。比喻 :诗人将“自云”比作“絮帽”,将“太阳”比作“铜钲”;对仗 : “岭上”对“树头” ;拟人 : “野桃含笑”“溪柳自摇”是对自然景象的人格化描写。3. 简要分析首联和尾联是如何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这首诗词的首联描写了春风吹来、雨过天晴的情景,表

2、现了诗人轻松愉悦之情; 尾联描写了一幅欢乐农家春耕图, 表现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对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盼望与祈 祷。二、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浣溪沙孟津官舍(金)元好问一夜春寒满下厅。独眠人起候明星。娟娟山月入疏棂。万古风云双短鬓,百年身世几长亭。浩歌聊且慰飘零。1. 简要分析句中“满”字的艺术效果。 “满”,可见这春寒其来之久覆盖之广了。寒气无处不在,浸入骨髓,透彻心底,对这 颠沛羁旅的过客似乎更其肆虐。2. 请赏析词中的“山月”的意象。至第三句“娟娟山月入疏棂”,简直是悠然赏之了。 山月如此娟秀可爱,透过疏落的 窗格子,将那如霜似雪的光茫洒在床前, 洒在不眠人的衣襟上。惹人遐想。

3、抒情主人公与山 月的相亲相赏, 也适见出其人的孤单:偌大世界, 却没有谁可与言怀, 唯有这月儿似若有意 来慰藉自己、倾听诉说。 在古代诗词中,明月作为一种意象,其寓意是多方面的,而内在 依据则不外乎它所具有苦恨:怀才不遇的苦闷,战乱的纷扰流离的忧患和苦辛等等。3. 请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作为文章大宗的元好问, 他在该小令中抒写了平生的飘零之慨, 表露出诗人潇洒的情性。 “浩歌聊且慰飘零”最是昂扬潇洒:平生飘零,却不消沉,不颓丧,且以浩然长歌自遣 自慰。如许情怀,何逊老苏“一蓑烟雨任平生”之慨?“万古”、 “百年”又是何等阔大的眼量?三、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

4、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1. 试的颔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拟人、对比、反衬、夸张、比喻2. 除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外,这首诗在写景上还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结合。情景交融,以诗入画。正面与侧面结合。(分析此略)3. 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 前三联写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 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当看到原野上酷似家 乡的

5、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四、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1.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真挚感人的母子之情。2. 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艺术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艺术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细节描写,化用典故。分析 :(1)虚实结合:“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由眼前景象的实写转入归家之前往事 的追忆。(2)细节描写:“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将琐屑的家庭细节捕捉入诗,增加具 体感。(3)化用典故:“寒衣针衣密”,化用

6、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 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五、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沈园二首(其二)陆游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2. 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请结合作品分析。 表现手法:比兴,反衬。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 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 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

7、:尽管自己将不 久于人世, 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 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 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 新。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 “泫然”二字,饱含无比复杂的感情:其中 有爱,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六、分析雨巷为了营造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一共是 6 个,油纸伞、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主要是油纸伞、雨巷、丁香 三个意象。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 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小巷,长长的青石板路,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 满了朦胧美。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

8、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 “丁香” 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 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 。” 丁香形状象结, 开在暮春时节, 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丁香象征着美丽、 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的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 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七、分析别赋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别赋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富 豪、侠客、戍人、游宦、夫妻、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 乱的侧影。别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借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以刻画人的心理感受。作者善于对生活进行观察、概括,提炼,

9、择取不同的场所、时序、景物来烘托、刻画人的情感活动,铺 张而不厌其详,夸饰而不失其真,酣畅淋漓,信然能引发共鸣,而领悟”悲“之所以为美。 作者对各类特殊的离别情境,根据其各自特点,突出描写某一侧面,表现富有特征的离情。 作者力求写出不同离怨的不同特征,不仅事不同,而且情不同,境不同,因而读来不雷同, 不重复,各有一种滋味,也有不同启迪。别赋的语言精巧,描写出色。别赋的文饰骈俪整饬,但却未流入宫体赋之靡丽, 亦不同于汉大赋的堆砌,清新流丽,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 浦,伤如之何“等名句,如溪流山中,珠落玉盘,千古传诵。八、分析三戒的艺术特色。第一,将物状情事尽量形象化,使

10、之情景如见。如临江之麋写主人抱幼麋归家,一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八个字活画出群犬一拥而上,急欲啖食之态。下文写麋与 犬狎戏,说“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写犬畏主人,一面与麋周旋,一面 垂涎三尺之状,也十分传神。永某氏之鼠写在主人放纵下,群鼠猖獗之状说:“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 以寝”,可谓淋漓尽致,穷形尽相。第二,虽属寓言,假托情事,叙来却入情入理。见出作者体味物情之细, 文字叙述之工。 如临江之麋写麋与犬习熟过程,开始入门,群犬垂涎,所以主人叱喝。之后,主人抱麋 与犬习熟,由开始之不动,渐至与犬戏耍。进一

11、步写麋渐大,与犬已熟,随意戏闹,竟忘了 己之为麋,这个发展过程是完全合乎情理的。黔之驴中对虎的心理描写也极其细腻逼真。开始“虎见之,尨然大物也,以为神”,所以“蔽林间窥之”。次后,“稍出近之”,然而“慭慭然莫相知”。下面写初听驴鸣,大骇远遁,以为要吃自己。及至往来观察,终觉其似用,尽食其肉而去。一笔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对“麋至死不悟。”冷乎没有什么突出本事,于是做各种试探。到了摸清底细,乃跳踉大 笔写来,煞有介事,使人不觉其为空中楼阁。第三,寓意深厚,其寓意主要通过故事和形象本身体现出来, 讽渝之意不作详尽语,也颇耐人玩味。临江之麋末尾只一句收束,隽深沉。永某氏之鼠结尾说:“呜呼!彼以其饱食无

12、祸为可恒也哉!”也是意味深长的。只有黔之驴结尾议论较透一些,也含有增加篇中思想含意的作用。?它与作者所要阐发的情九、朱自清桨声灯影的秦淮河一文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感、旨意有什么内在联系 ?本文结构,从总体布局看,全文可一断为二:前半部分,作者倾笔写的是船、桥、灯、水、月、天在这里,景是自然之景,天然之景,人只是景中的一个点缀。作者舒闲地从 赏析者、旁观者的角度去察视、体会景中之味,却未曾与景中之物发生直接的关系,与景中之人发生直接的对话;换言之,作者是受美景之陶冶,被美景所沉醉,颇有悠然自得、如入 世外桃源之状。而后半部分,作者叙及的几乎全是社会之状,社会之态。与之发生直接对话与联系的是

13、人,是那些歌妓。虽说作者想竭力地回避社会现实,然而却难以超然,这就引出了许许多多的烦恼。两大部分,前者是出”,由景牵情而去;后者是入”,由人由事带情而来。前后之 间,以情暗贯全篇,布局对应工整,构思之匠心自见,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所要阐发的情感与 旨意。十、阅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 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 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象是月儿披着 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交叉处偷偷看

14、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请回答:1. 这段描写突出了什么景色?突出了月光无处不在,笼罩了一切。2.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拟人、比喻等的修辞手法,拟人如将月亮人格化,使月儿成了 “瘦削了两三分”的 女子,“晚妆”后“出落”得愈发精神;比喻如: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象是月儿披着的发。春江花月夜分析1. 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什么问题的思索? 引发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思考。2. 本诗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

15、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诗人就江月即景抒情,发出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的浩叹。又由离人思妇的感慨,抒发因江天月色之美所引起的闺恨离情。诗情,画意,哲理融合自然。3. 分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主要线索。全诗以月为主线,紧扣月下的春、江、花。以月为载体,承载起亘古长远的宇宙探索和 儿女相思,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意象充实,境界开阔,“五色分光,合成一片奇锦”,由众多意象融织成完整诗境。全诗弥漫着宁静致远、迷离惆怅的气息。4. 分析本诗的意境。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

16、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 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 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十二、阅读春江花月夜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

17、望相似。1. 整体分析这一部分诗句。 这一部分重在写景,以及由景引起的诉说。它兼写春、江、花、月、夜及相关的各种景 色,而以月光来统众景, 以众景含哲理, 于境生情, 构成了一种朦胧深邃而奇妙的艺术境界。2. 以上诗句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哪几句?其中揭示了什么哲理? 蕴含哲理的诗句主要是: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两句诗意为:人生 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不断递变;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 容升起, 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 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无限, 并没有停留在因 人生短促而引起的伤感上, 而是看到了人类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量, 从而在面对大自然的美景

18、 时于淡淡的忧伤之中又感受到一种欣慰, 有着清醒的哲理思考。 且在思索中获得了与前人不 同的宇宙认知,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3. 分析以上诗句中“月”的作用。(1)“月”是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2)“月”是景物描写的主体。作者描写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静和宁静。 如写江水侧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滟滟波光, 又如写花林不绘其形状色彩, 而突出月光洒在枝 头时的景象,诗中一切景物均为月光所沐浴笼罩。(3)“月”是哲理思考的凭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承上启下,由

19、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作者笔触从 大到小、 由远及近, 最后凝聚在一轮孤月上, 从而引发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思考和探索。十三、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

20、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1. 以上诗句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对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 主题。结局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深化了主题, 加重了“长恨” 的分量。2. 这首诗以“长恨”命题,试理解诗篇的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拨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

21、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3. 以以上诗句为例,分析长恨歌刻画人物生动细腻的特点。 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表现她的知恩报德、忠于爱情和坚贞不渝。 “揽衣推枕 起徘徊”写出她听到“天子使”到来时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 下堂来” 写她的焦急迫切;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写出她内心的悲伤、 酸楚、 痛苦、委屈、感激等百般感触。文尾的“寄将去”、“重寄词”更表现她不忘旧情,知恩报 德,忠于爱情和坚贞不渝。4. 联系全文,分析长恨歌的主题。首先必须注意到: 这是一首叙事诗, 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李杨先前的逸乐和后来 的长恨

22、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且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先前的逸乐是导致贵 妃丧生、彼此长恨的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其次还应注意: 这则故事是一出爱情悲剧。 作为悲剧的主人公李隆基和杨玉环具有特殊 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十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 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 此

23、词体现了辛弃疾什么样的的思想感情? 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心头郁结,得不到慰藉,表达无人理解、英雄被困的孤独。辛 弃疾生不逢时, 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 于是他只好笑傲山 林、诗酒余生。 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的长歌。 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 变向表达, 我们从这首词中,分明也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 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2. 归纳此词的主题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 抒发作者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

24、的爱国之情。3. 词中活用了哪几个典故?运用典故的目的何在?“张翰思归”一典,写明不愿忘怀时事,弃官归隐,表白抗金的决心。“求田问舍”是再次用典,一方面是表明自己不愿弃官回乡作富家翁,同时也是对朝廷那些不思抗敌,只顾求田问舍的达官贵人的讽刺。桓温北伐时的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反映了作者对朝廷不肯使用抗战人才,北 伐无望的愤慨。辛弃疾此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这几个典故突出表现了此词的思想内容。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凤姐儿听说,便回身和李纨、探春、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

25、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 :吃酒吃饭,都有个凑趣儿的,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个女清客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倒不理会;凤姐儿却听着是说刘姥姥,便笑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儿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 ”鸳鸯笑道:“很不与大奶奶 相干,有我呢。”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 ,各自随便坐下,先有丫鬟挨人递了茶,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 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 , 让刘亲家挨着我这边坐。”众人听说,忙抬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 出

26、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了,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姐妹三人一桌 ,刘姥姥挨着贾母一桌。 贾母素日吃饭, 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塵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 ,今日偏接过塵尾来拂着。丫鬟们知他要捉弄刘姥姥 ,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 ,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 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一一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

27、拿的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 ,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 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 猪,不抬头! ”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 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暧哟!” 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 ,却说不出话来。 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

28、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1.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述的内容也是凤姐等人取笑刘姥姥的组成部分,它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2.为什么要写众人发笑以前先“发怔”“发怔”这一细节写得尤为传神 ,也特别真实 , 这个看似无声的间歇时间 , 实际上是为后 面写众人大笑做铺垫。 一方面写出了刘姥姥的语言及 “鼓着腮不语” 的神态出乎大家的意料, 瞬间寂静,又与众人大笑的热烈场面形成强烈对比。3. 这段文字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 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请说说主要人物

29、的笑有什 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凤姐、 鸳鸯的笑而不露, 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 爱耍小手段、 取笑、 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史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反映出她的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 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可见她的笑是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 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也写出了贾母爱孙之心; 探春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反映了她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也 可以看出她要强的个性;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母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 “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 只说不出话来”,写出王夫人已知道是

30、凤姐导演的, 但 又不便张扬的心理,也保持了雍容与尊贵。4. 赏析有关刘姥姥的言谈举止的句子,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句子赏析(1) 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 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哪里拿的动他?”也照样换上一 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2) 刘姥姥便站起身来, 高声说道: “老刘, 老刘, 食量大如牛: 吃个老母猪, 不抬头! ”(3) “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 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刘姥姥形象(1) 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可见刘姥姥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2) 刘姥姥之所以故意出丑, 是因为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 但她绝不是傻子, 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获得别人的同情, 希望得到些恩惠。(3) 面对鸳鸯与凤姐的“赔不是”,刘姥姥说的这番话,表现了她的善良纯朴。 总之,刘姥姥是一个善良、风趣、机智的劳动妇女。5. 凤姐、鸳鸯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因为凤姐、 鸳鸯等人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滑稽可笑, 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在这场“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