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3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3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3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3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多读一些好诗,对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语言、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是极有好处的。这个单元让我们主要欣赏的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所选的诗作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抒情。学习诗歌,我们建议同学们要注意多朗读、多背诵,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认真揣摩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节奏的韵律。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人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1黎明的通知 艾 青一、教学目的 1把握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2通过反

2、复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含义,认识诗人对光明的呼唤,体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自豪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感情。 2教学难点为理解和把握象征主义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导语。三、正课1朗读诗歌。(或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或同学朗诵或齐读)注意读出诗人的感情。2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节奏,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举例: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3本诗布局谋篇,层次

3、井然,请给诗歌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对象的不同,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节到第六节。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们带去它即将到来的消息。第二段:第七节到第二十八节。这一段写黎明让诗人告诉所有的还在黑暗里的苦难的奋斗的人们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它的到来。第三段:第二十九节到完。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类宣告:黑夜即将结束,曙光已在前头。4朗读第一段,想想为什么黎明要求诗人而不是自己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5提问:这一段和全诗一样采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四、小结 诗歌一开头,就用第一人称“我”,明白地向诗人提出要求,通知人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并明确地表明“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

4、暖给人类”,这一写法贯串全诗,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五、作业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一、预习 1朗读以下诗歌,想想二、三段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背诵全诗二、导入三、正课1朗读第二段,想想,诗中黎明让诗人把“通知”告诉哪些人们?让这些人们如何行动起来,迎接它的来到?2黎明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但又为什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它的到来呢?3怎样理解“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的含义?4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是“忠实于时间的”,对此如何理解?5本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四、小结 本诗以“黎明”为象征物,以”抗日战争必胜”“抗日战争

5、的光明前途”为象征义抒发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诗人沤歌黎明,表明了他对光明、理想和美好和平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懈的追求。诗人自由奔放的笔调,尽管诗节、诗行长短不拘,不押韵,但递进排比的句式,前尾呼应的手法,又使全诗于自由奔放中见和谐统一。诗中透出的散文韵味更具有一种非人工修饰的美,它新鲜活脱的单纯明白,更富于人情味,大量朴素的口语,显示了趋向大众化的努力。五、作业六、板书设计: 黎明的通知文章的主题:本诗是一首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政治抒情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革命斗争,期待革命胜利的真挚的愿望与夺取胜利,创造光明、幸福的新生活饿坚定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向往光明、歌颂光明的可贵热情

6、和高度责任心及对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心。第一部分(1-5节)黎明祈求诗人告诉人们,黎明将从东方而来,将带光明给世界,带温暖给人类。第二部分(6-14节)进一步展现黎明借助诗人给人们带去的消息的第一项内容:“请 他们来欢迎我”。第三部分(15-28节)黎明托诗人带去同志的第二项内容:用什么样的行动来迎接黎明的到来。第四部分(29-32节)黎明要求“所有的人”做好迎接黎明的准备,再一次要求诗人转告人们:他们所等待的光明、幸福的新生活就要来临了。七、教学后记: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二、

7、教学重、难点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这是本诗教学重点之一。2重点之二是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朗读的情感也就充沛了。3难点在于第三、六、七的内容理解,老师应讲深透。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3朗读、背诵课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导语三、正课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感情流露。)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讨论、明确: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8、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3、提问第1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4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作了对比?5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四、小结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

9、了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诗包含着两种方面的内容。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

10、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五、作业六、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三、正课 1背诵全诗 2提问:这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11、的?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5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 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6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讨论、明确: 四、小结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一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一个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

12、,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五、作业六、板书设计: 有的人文章的主题:深刻的揭露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结构:第一部分(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2-4节)把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作具体形象的对比,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斗争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5-7节)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深入地为两种人作小结。七、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需要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活,这样在人生际遇中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13、这一单元的课文全是散文,但有的重叙事,有的重抒情,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我们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时应当重视作者们在反映各自不同的生活时,很注意他们优秀品质形成,这对我们学会做人,学会选择生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很有帮助。·教学设计· 6藤野先生 鲁 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本文难点较多:(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2)第二部分第三层是难点,因两件事促成作

14、者弃医从文,中国医学界少了一个良医,中国文坛却多了一名大文豪。(3)结尾部分也是难点,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二、导入1作者回顾:2导语:三、正课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讨论、明确。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2第二部分条理清楚,通

15、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德,根据事件,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请划分并归纳层意。 讨论、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写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为藤野先生出场作铺垫。第二层:从“从此就看见”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膝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第三层:从“有一天”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写弃医从文的原因。学医为救国,此路不通,决定弃医,另寻救国之路。第四层:从“到第二学年的终结”到完。 写与藤野先生告别。3、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回答作者用怎样的笔法写在东京见到什么?闻到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4、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16、”“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5、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6提问:论一论下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1)上野的樱花烂慢的时节,望去确也绯红的云。(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3)实在标致极了。讨论、明确:(1)比较(2)夸张、比喻(3)反语7提问:“形成一座富士山。”这个比喻: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句话抓住了部分中国留学生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们什么心理和政治倾向?8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文章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转换作者写了哪些地点?叙事线索是什么?感情线索又是什么?9提问:读

17、一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想一想“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这句话的内涵。10提问: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选文哪个地方表现了这一点?11提问:根据第二部分第二层作者与藤野相识相处的几件事,其中包含了藤野怎样的高尚品质四、小结 课文的开头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见到的部分状况不满、失望、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作铺垫。在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以及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与藤野相识、相交、相处、离别、 怀念这是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其实文章内在还有一条线索,这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东京”“仙台”“弃医从文”这些在下节课中同学们应予理解。五、作业六、教学后

18、记第二课时一、预习1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2就课文不明处大胆质疑。二、导人三、正课1读第二部分第二层,想一想“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含义。2提问:“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3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4提问: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5分析:“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1)“那”是相对于“这”而言,作者在一个什么样的时空位置上说“那时那地”?这个词语表明了文章什么特点?(2)“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

19、什么?6细读第三部分,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讨论、明确。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生照片。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2)课文结尾中“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7体会全文,思考一下鲁迅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怒这是什么道理?8归纳课文大意。 讨论、明确。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四、小结 这篇课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全文结构明

20、白,材料虽多但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描写方面,本文极有特色,写人抓特征,用白描手法入木三分表现了人物。如藤野先生如德国留学生为日本所谓“爱国青年”。在记事上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匿名信“”“看电影”等事件。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篇课文语言方面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有感激教师之情的如对日本“爱国青年”。总之,文中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文的中心。五、作业六、板书设计: 6藤野先生 鲁 迅中心: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课文据地

21、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七、教学后记:7白杨礼赞茅 盾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重点难点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2解释下列词语。3(1)粗读课文,给文章

22、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4导语三、正课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

23、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

24、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四、小结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

25、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 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五、作业六、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预习 1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就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质疑。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三、正课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

26、,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 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四、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 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

27、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五、作业六、板书设计:7白杨礼赞茅 盾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

28、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七、教学后记:第三单元 这

29、个单元欣赏小说。所选的五篇古今中外的小说;有的揭示旧时代的“国民性”问题,有的鞭挞见风转舵的丑恶现象,有的歌颂杀富济贫的英雄豪情,有的表现少年成长的历程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彩。欣赏这些小说,要重视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趣味。 11孔乙己 鲁 迅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4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重点难点1、重点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2难点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教学

30、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3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理解介绍鲁镇咸亨酒店大概情况的作用。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三、正课1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讨论并归纳:。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2提问: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酒客在喝酒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提问:小说写“我”一这个12岁的小伙计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有

31、3种作用。4提问:小说开端介绍鲁镇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四、小结 课文的前3段是小说的开端,它介绍了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这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展示了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五、作业。六、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预习1阅读全文,质疑。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四题。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以及社会环境,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三、正课1提问: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讨论并归纳:(1)概括介绍:(2)肖像描写:(3)语言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2提问: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3课文几次写到笑,各

32、有什么不同的含义?4提问: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5提问: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6提问: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各抒己见。四、小结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社会“吃人”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学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习气。他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破长衫。然而严酷的现实却把他抛出长衫顾客的行列。他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堆一 的人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

33、,终于被丁举人毒打之后悲惨地从人们记忆中擦去。作品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旧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五、作业六、板书设计: 11孔乙己 鲁 迅开端:(1-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旧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七、教学后记12变色龙契河夫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2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思想。3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重点难点1重点 (1

34、)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2)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思想。2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3阅读全文,填写课后练匀一表格。二、导入1作者简介2解题三、正课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表现出说话者的表情、语态等。2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对赫留金、对小猎狗的态度多次变化,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一找出表明不同态度的语句,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讨论并归纳:3,提问:奥楚蔑洛夫五次变化是围绕什么变的?这样多变说明了什么?4提问: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四小结作者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片

35、断场面作为索材,经过提侧n工,用极其幽默的笔调和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描绘了沙皇走狗诌媚权贵、欺压百姓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现实和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沙皇政权的腐朽反动的本质。“变色龙”已超越了时 间和国界成为世界文化艺术长廊中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之流的典型。五、作业六、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预习1、阅读全文,质疑。2思考课后练习二、三、四题。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的多次变化看到了沙皇统治忠实走狗的丑恶嘴脸,也看到沙皇统治的黑暗现实。这节课,我们将深人探究课文的写作特色。三、正课。1提问:文章开头写警官穿着“新”的军大衣,身后跟着巡警表

36、现了什么?提着小包端着醋栗又表现了什么?2提问:写“四下分片沉静。广场上一二个人也没有。这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3提问:“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4提问:这篇小说运用几处的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艺作品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细节描写虽然“细小”,但在文艺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文艺用形象反映生活,而 形象总是非常具体的。因此,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往往超过一大篇笼统的叙述。细节描写是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脱穿

37、大衣的细节描写,想想这些细节表现了什么?5、提问:文章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想想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6提问;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最突出的什么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四、小结 小说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跳。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具体地凸现了警察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揭露了沙皇统治的社会黑暗。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助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 12变色龙契河夫用幻灯机出示表格(五次变化)七、教学后记: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教学目的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38、。2、理解鲁提辖的人物形象。3、理解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4、理解小说的主题。重点难点1重点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理解鲁提辖的人物形象。2难点 1)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小说的主题。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3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二 导入1、作者简介2作品简介二、正课1速读课文,理出小说故事情节。讨论并归纳:第一段(1-7段)鲁达倾听金氏父女的控诉,这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段(第89自然段入鲁达救助金氏父女逃出虎口。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第1019自然段)鲁达打死镇关西,伸张正义。这是故事的

39、高潮第四段(第2021自然段h鲁达弃官出走,以避大祸。这是故事的结局。2根据提纲,复述故事。四、小结 小说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写人叙事。先写金老父女的遭遇,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再写鲁达救人和拳打恶棍,叙述事情的经过;终写 郑屠身死,鲁达出走,点明了事情的结局。全文眉目分明,脉络清楚。五、板书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施耐庵发生|酒楼上,问缘由,鲁达赠银发展|客店里,救父女,鲁达安良高潮|肉铺前,打郑屠,鲁达除暴结局|南门外,急生智,鲁达出走。六、作业七、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预习1阅读全文,质疑。2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理解鲁智深

40、这个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题。三、正课1提问:请分析鲁提辖的人物形象。讨论并归纳:(1)鲁提辖慷慨大方,重义轻财。(2)鲁提辖性急如火,又心细如发。(3)鲁提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4)硼辖橱有谋,胆大心细。2提问:鲁提辖既有鲁莽的一面,也有细心的一面,他的性格特点并不单一。试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细节来刻画鲁提辖的多重性格的。讨论并归纳:3提问: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写得十分精彩,细分析是怎么写的?讨论并归纳:三拳均是先骂后打,骂的话不同,打的方式也不同。先写打的落拳点,再从听觉写打的感受。三拳的描写,基本格式相同,比较起来,有同有异,同中求异。同的是:鲁提辖怎么骂他,打在什么地方,打得怎么样,好像什

41、么,镇关西外观如何,或什么感觉,格式一致。句式也一致,构成排比。异的是:三次骂法各不相同,三次打的地方也不同,三次打的感觉也不相同。三拳三个比喻,三个喻体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去形容,拿 凭想象。三拳三个落点,一拳比一拳厉害。4提问:思考练习三。四、小结 鲁提辖是水浒传刻画得最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拳打镇关西救助金氏父女表现了他富有正义感,嫉恶如仇慷慨豪爽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鲁提辖路见不平,洲相助的行为,表达了被压迫人民伸张正义的愿望。拳打镇关西也是他生活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他亡命江湖,最后被逼上梁山。这正是封建黑暗,恶人行,好人遭殃的社会现实所致。五、作业六、板书设计鲁提辖拳打

42、镇关西 施耐庵鲁提辖的人物形象。(1)鲁提辖慷慨大方,重义轻财。(2)鲁提辖性急如火,又心细如发。(3)鲁提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4)硼辖橱有谋,胆大心细。七、教学后记:27上枢密韩太尉书苏 辙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3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重点难点1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c2难点1)翻译文言文。 2)理解文章大意。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题解三、正课l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2请学生

43、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6请学生翻译全文。7朗读全文。要求熟读,琅琅上口。四、小结1、一词多义虽 生 见 然 2、古今词义党向尝游3虚词五、作业六、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预习 熟读全文,就文章大意质疑。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初通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文章主要内容。三、正课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琅琅上口。2提问:文章开头说“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他对作文章想到什么?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讨论并归纳:“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第

44、二个问题可各抒己见)主要观点:文章的语言、技巧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学会,但文章中所体现出作者的思想、精神、气质则必须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不是学会的。3提问: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4提问: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讨论并归纳:1)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2)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3)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5提问: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6提问: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1)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2)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3)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4)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8提问: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7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