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_第1页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_第2页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_第3页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_第4页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一、文明的起源: 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5世纪) 爱琴文明 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 黑暗时代、荷马时代)二、文明的复兴:1、时间:BC8BC62、 标志:古希腊城邦逐渐形成 (1)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2)城邦政体形式: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君主制、寡头制、分类标准: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共同点: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属于各邦公民(3)政体实质:古希腊城邦实际上是公民集体联合起

2、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因为把古希腊城邦比喻成“男性公民的俱乐部”。【城邦公民:并非指全体成年国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移民不具备公民身份)】(4)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民主政治产生条件)小国寡民,便于直接行使民主各邦长期独立自治,避免专制 工商业经济,孕育了平等观念海外贸易和扩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成为人文主义发源地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古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1、确立过程: (1)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君主制 (2) BC8BC7贵族制(与君主制比较:集体领导、法治原则) (3) 公元前594

3、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的轨道(奠定了民主政体的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 (4)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进一步实行民主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陶片放逐法)2、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体现在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及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所有公民)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年龄限制,抽签选举,比例代表制)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由民众法庭终审,在执法过程中,

4、始终遵循公正的原则 (抽签选举)3、评价:积极: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 有利于修正错误 有利于监督政府为人民服务 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消极:与现代民主不同,仅对公民群体而言, 外邦移民、奴隶和他国公民及雅典妇女都没有民主的权利 雅典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奴隶主专政的工具总: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古罗马的政制和法律一古罗马的政制君主制贵族共和制(BC6世纪)元首制(BC27年,屋大维,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帝制(3世纪,戴克里先)

5、二、古罗马的法律:公元前286年,阿奎里亚法(共和国时期)1、基本法:十二铜表法 (1)背景:罗马共和国的诞生平民与贵族的矛盾(2)目的: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3)内容: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4)地位及作用: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维系社会的稳定,巩固国家的统一 是平民的胜利,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是第一步成文法,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2、完备:帝国时期,为调解罗马人与被征服民族的关系(1)标志: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民法大全)(2)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3)影响: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

6、阶段 保留了古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内容丰富,应用性强,体系完备,为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近代欧洲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影响今天的法律制度 【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现代民事侵权法(开端于公元前286年共和国时期的阿奎里亚法)、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一审终审的审级制度和“一事不再理”的原则等】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英国的制度创新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背景:历史传统:13世纪初,大贵族迫

7、使英王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推翻了君主专制。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2、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3、意义: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二、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内阁出现:光荣革命前,国王的内阁2、内阁制形成:内阁仍对国王负责“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内阁制由此形成(1721年,沃

8、波尔,最高行政机关)3、责任内阁制形成:内阁向议会负责时间:19世纪中期,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原则: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19世纪中期,伴随着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基本完善4、议会普选权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 原因: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参政愿望增强影响: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动政治变革)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

9、为核心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角色,统而不治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是实际最高行政首长。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拥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新体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的制定 1、背景: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结束,新形势下,邦联政府显得软弱无力 美国的政治领袖意识到,需要变革政治体制,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同时又要确保共和,防止专制 1787年,制宪会议召开 启蒙思想影响,民主的传统2、目的:既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10、又要确保共和制3、内容:规定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政府的权力结构: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牵制 总统和议员的产生方式及任期: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4、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原则)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人民主权5、影响: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 (政体形式:总统共和制。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选民负责) 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二、体制的巩固和发展:

11、1、巩固1861南北战争。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联邦制;内战后国会通过宪法13、14条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2、发展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1789年革命爆发,君主立宪制(17911792);第一共和国(17921804);拿破仑建立的第一帝国(18041814);封建波旁王朝的复辟(18151830);七月王朝(18301848);第二帝国(18521870);资产阶级第三共和国(18701940)。(巴黎公社革命后,围绕建立共和还是帝制各派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实质是资本主义同封建主

12、义的斗争,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足以战胜封建主义的水平)2、议会制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宪法的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了议会、总统,内阁的产生方式和职权)(1)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拥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总统、内阁都对其负责)(2)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 军队最高统帅 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 总统任命内阁(3)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政府首脑是内阁总理 ,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长副署3、政体的巩固-宪法的修正和补充:规定国歌马赛曲,国庆日:7月14日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

13、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确保了共和制的稳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二、德意志帝国体制的确立1、背景:法国大革命对德意志产生极大地震撼,德意志一些邦国也推行了立宪改革 普鲁士成为德意志最强大的邦国,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 目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巩固德国统一,建立中央集权;把普鲁士体制推向全国,确立普鲁士国王的统治地位2、确立:18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了帝国的国家结构及国王、首相、议会的产生方式和职权)(1)德国实行联邦制(国家结构)和君主立宪制(政体形式)(2)规定普鲁士国王的产生方式及职权: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并享

14、有“德意志皇帝”称号 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行政任命权) 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立法监督权) 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军事统帅权) 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3)首相主持帝国政府,拥有行政权,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4)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间接选举产生,没有行政监督权。帝国国会由直接选举产生,有权提出法案并行使预算审查权,但帝国国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立法权不独立,既不能产生政府,也无权监督政府)3、体制实质德意志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国会具有

15、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帝国国会对帝国政府没有监督权。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延续)4、影响积极: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消极:帝国的专横统治引起社会不满,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2、政体特点分析: (1)政体形式 (2)国家元首产生方式及职权 (3)政府及首脑产生方式及职权 (4)议会的产生方式及职权 (5)职能部门关系 (6)权力中心3、政体异同比较: 同:都是代议制民主,都以法律形式确立,都体现分权思想。另经济基础、政治基础、阶级利益一致 异:结合特点比较4、结合英、美、法、德代议制确立的情况,分析资

16、产阶级代议制(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表现形式: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不同及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3)、确立过程: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通过法律确立资本主义政体;(4)、特征:(1)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2)一般都采用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3)代议制大都实行政党政治;(5)、作用:(1)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从法律和制度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2)代议制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7、(3)代议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础,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课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背景:经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也使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阶级:工人运动高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思想来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个人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2、标志: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内容:宣言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宣言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

18、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从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1、背景: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巴黎人民保卫首都临时政府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器2、成立 产生:直接选举产生 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3、性质 第一个工人政权(从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措施分析其性质)4、失败原因 根因:资本主义处在上升时期,无产阶级不成熟,经济发展水平远没有达到铲除资本主义的地步主观: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5、意义: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宝贵

19、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了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三、从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1、背景:(1)客观:经济上: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在西方列强中仍处于落后地位。政治上:农奴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社会矛盾尖锐。(2)主观: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成熟的表现:革命性强;有马列主义的指导;有革命的同盟军(3)直接原因:一战使沙俄各种矛盾激化,沙俄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2、过程:(1)二月革命掘沙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出现了两个政权:

20、工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四月提纲指方向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实行土地革命,退出战争(不是直接实行社会主义)(3)七月流血抛幻想-放弃和平夺权(4)十月革命现曙光-社会主义革命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3、结果: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苏联成立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并组成新政府-人民委员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1918年春,苏维埃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立法与行政权力统一)4、意义:对人类历史: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对俄国: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无产阶级专政,开

21、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对世界: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为苏俄的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5、十月革命的特点理论层次: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实践成功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革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由设想和平夺取政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1、概念:

2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对峙。2、对抗形式:冷战/热战 3、时间线索:1947-1955-六七十年代-1991一、两极格局形成背景 (冷战背景)1、 雅尔塔体系构建了两极格局的雏形2、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1)美国拥有当时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称霸全球战略,企图遏制苏联。(2)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国际威望升高,努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3、直接: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基础,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根本对立 ;二战刚刚结束,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二、对抗史实:1、冷战:1946丘吉尔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政治: 1947年美推出杜鲁门

23、主义(开始标志)苏东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 1947年美实施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苏东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军事: 1949美策动成立北约 苏东于1955年成立华约(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热战: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越南战争使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此时苏联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三、两极格局形成影响: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之下,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世界和平。 世界多极化趋势1、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2: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的构成因素(冲击两极格局的因素):(1)美苏争霸,力量相对削弱(2)西欧、日本崛起(3)不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