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单元复习题_第1页
前三单元复习题_第2页
前三单元复习题_第3页
前三单元复习题_第4页
前三单元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总复习之课内现代文阅读专题姓名 班级 语段(一)我家的后面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比桑葚要好得远。1、选文中“似乎确凿有一些野草”,“似乎”和“确凿”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2、第二段文字写到了哪几个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我的理解:3、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第二段中找一处自己最欣赏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语段(二)有一天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过了一会儿我就不去上学了吧?”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

2、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爸爸气极了我挨打了!爸爸把我从床头花钱坐车去上学。10静默之中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1112我走出了教室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1、妈妈进来看“我”还没有起床,为什么“吓了一跳”?2、文中加点的“居然”一词能否换成“仍然”?为什么?3、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能看得出来?4、如果你是文中的“我”,那么,当接过爸爸送来的花夹袄和铜板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心理、神态和动作?请你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下。(100字左右)语段(三)我每次抬起头来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可是能有足够的勇气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你们走吧。”1、从选文段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

3、怎样的心境?小弗郎士认为老师是一个“可怜的人”,他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说明了什么?2、选文段中画线句子对郝叟老头儿的描写意在表明什么?3、文中为何要写道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及普鲁士兵的号声?4、文中画线的“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5、“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此时的举止和表情?6、“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我”为什么对这最后的一课有如此深刻又难忘的印象?语段(四)“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

4、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5、漂白了的四壁”。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1、文章自然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节的主要内容。3、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

6、段中和自然段中“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精神食粮”:“这”:5、自然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总复习之课内现代文阅读(答案) 语段(一) 1、不矛盾。从“最末次相见”来说,已经隔厂七八年,印象有些淡漠,所以用“似乎”一词。而追忆儿时的百草园确有一些野草,因而用“确凿”一词。 2、春、夏、秋季节的景色。桑葚、菜花是写春末,鸣蝉在树上长吟表明是在盛夏,蟋蟀们呜叫意味着秋天来临。 3、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 5、融入了作者儿时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充满着对百草园的无限喜爱之情。 语段(二) 1、因为“我”早该起床

7、却还赖在床上,出乎妈妈的意料,所以她很吃惊。 2、不可以。爸爸的命令应该听,但“我”还是不挪窝,“居然”一词表达了“出乎意料”的意思;而“仍然”没有这个意思。 3、爸爸是个严厉而慈爱的人。表现严厉的有:打“我”,逼“我”起床上学,表现慈爱的有:事后特意送花夹袄到学校,看着“我”穿上,还给了两个铜板。 4、略 语段(三) 1、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即将告别家园时依依不舍、痛苦难耐的心境。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理解和同情,表明他由贪玩、不懂事的孩子,变得成熟懂事了。 2、即将亡国的法国人民进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爱国激情。郝叟老头儿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出现在最后一课上,使本文的爱国情感显得更加厚重、感人。 3、

8、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 4、韩麦尔先生的精神崇高,人格伟大。 5、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6、最后一课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侵略者无比仇恨之情。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也浓缩在这最后一课上。所以作者对这最后一课有着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 语段(四) 1、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 2、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古代典籍。 3、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 4、精神食粮: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这”:“说了再做,做了再说” 5、说明闻一多

9、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语段(五) 1、行动 2、生活简朴、勤奋创作 3、雄辩过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 4、热情奔放、容易冲动、和蔼可亲、博学多识 5、5、客观叙写:A C E 主观感受:B D F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重点复习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 3

10、、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B、问问题老师不答。C、不允许游玩。D、读难理解的古文。E、因内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 重点背诵: (一)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

11、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 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三件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 。 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

12、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

13、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二) 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 时间、地点、工具、条件、方法 、收获 。 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

14、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 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第二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 2.课文写作线索:A、-爸爸爱花主线,起主导作用。B、毕业典礼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顺叙写毕业典礼的过程。插叙A

15、、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B、六年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C、爸爸爱花的情形。D、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这些记叙描写突出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5、“花”的含义:有象征的意义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重点背诵: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方面指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至少一个) “快回家去为什么呀?”“旁边的夹竹桃很不像

16、样。” 3“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从课文中摘抄语句) “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4、“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在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5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爱花,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很重感情。 第七课 最后一课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理清故事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起

17、到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段。 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对比。、前呼后应。、以小见大。、烘托手法。 重点背诵: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 人物: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小弗朗士出是一个怎么样的儿童? 由贪玩不爱学习但能管住自己慢慢开始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民族自尊心不断升华憎恨敌人的一个在不断成长的儿童形象。 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热爱学生,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老师。 2.情节:本文 “宣布下课”属于小说的哪个情节? 高潮结局 3.环境:文

18、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1.韩麦尔今天为什么穿戴的和平常不一样? 纪念最后一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镇上的人的表现为什么又和平常不一样? 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个部分24-29段 1课文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 “忽然”表明了什么?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

19、意料的意思,说明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5.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表现出了他对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5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6、24-29段从哪些方面描写

20、韩麦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表达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7、选文中哪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第十一课 邓稼先 复习重点 : 1.文体(人物传记)。 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 重点背诵: 一、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

2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 “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

22、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二、阅读我不能走片断、回答问题: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4、结尾部分引"

23、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5、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复习重点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 5.掌握文中的 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重点背诵: 一、说说下列

24、句子的含义: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只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走出了一步。 3、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因它打开光明之路”中的“它”指深夜灯火,这句的意思是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闻一多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已在表现闻先生的深夜从事文学研究室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4、 他潜心关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25、闻一多从事文学研究非常深入,用心极专极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他分心。 二、5、解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古代典籍。 6、你知道“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7、“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一多的什么态度? 8、结合全文看、9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总结上文,、9开启下文。两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9、“这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这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他是青年的领导人,他要先宣传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0、请找出闻一多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18段

26、,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1、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的成果有哪些?作为学者,闻一多的特点是什么?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 1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又有做了哪些事,这又体现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游行示威;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1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十六课 社戏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鲁迅)、线索(看社戏)。 2.理清并掌握文中的主要情节。 3.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4.主要

27、人物的性格特点。 5.重点阅读段:第1014段、第22、23段、第40段。 重点背诵: 一、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平桥村有淳朴好客的村民,美丽的景致,有趣的事情。 2.平桥村村民都具有哪些特点?平桥村的孩子们具有什么特点? 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善良、好客、活泼、聪明、驾船技术高。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踊跃的铁的瘦瘠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了的什么心情,为什么用“踊跃”来写山? 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把静物写活了)写出了船行之快4.课文第22段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什么心情? 景物描写,表达了我的留恋之情。 5.课文第23段“老渔父”为什么喝采?运用了什么描

28、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船行的快,侧面描写烘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高。 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中的修辞及作用,“蹿”能否改成“游”好不好,为什么? 比喻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不能改,“蹿”更能表现船行之快。 二、课内阅读训练 朗读课文“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到“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汊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里? “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3、“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许”“料想”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