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讲课时知能训练_第1页
第一单元第1讲课时知能训练_第2页
第一单元第1讲课时知能训练_第3页
第一单元第1讲课时知能训练_第4页
第一单元第1讲课时知能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时知能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南昌高三月考)春秋时,楚、吴、越“不服中国之号谥”,立国伊始其国君便称“王”,中原各诸侯国君本来只称“公”,战国时也改称“王”。诸侯称王不能说明()A王室衰微,周王形同诸侯B分封制受到严重破坏C势力强大的诸侯谋求更高的政治地位D出现了统一的趋势【解析】诸侯称王说明分裂的趋势更明显,而不是出现了统一的趋势。A、B、C三项的说法均正确。【答案】D2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

2、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结合题意,封国面积较小,无法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3(2012·枣庄调研)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BCD【解析】的表述错误,分封制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宗法制的核心才是

3、嫡长子继承制。从表格姬姓贵族分封的地理位置看,正确。反映的是分封制的作用,从地理位置来看正确。西周初年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故说法错误。【答案】B4(2012·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考查宗法制。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A、B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错误。【答案】C5(201

4、2·南昌调研)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据此可以得知他强调研究()A物质文明 B精神文明C政治文明 D社会文明【解析】材料中“社会一系的内容”“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的信息说明作者强调的是民众对于历史的推动作用,这体现的是社会史观的文明。【答案】D6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订立如此盟约()A旨在维护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B旨在规范诸侯们的婚姻C说明当时宗法制已经开始动摇D反映出分封制已经完全崩溃【

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葵丘会盟是齐桓公确立霸主地位的标志,反映了分封制开始崩溃,同时也表明作为分封制基础的宗法制开始动摇。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说明当时已经存在和盟约中规定的相悖现象。A、B与材料主旨不符,D说法错误。【答案】C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前半句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之前

6、的分封制度,后半句指的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度。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答案】B8秦庄襄王名楚,秦始皇称帝后,即下令将湖北楚州改称荆州。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秦汉之际的策士蒯彻,死后又因汉武帝刘彻即位,而在史记、汉书中,被称作蒯通。这些事情反映了()A避讳现象从汉朝开始出现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百姓对秦汉帝王将相的尊敬【解析】A没有解释问题实质,且不符合史实;B的说法不准确,皇帝的权力没有受到侵犯;而D说法明显错误。出现避讳现象说明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答案】C9(2012·合肥月考)“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

7、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解析】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影响中国到20世纪,其影响“深刻而持久”。此题最大干扰项为A。但从历史来看,中国后来仍多次发生过分裂,并没能“持久”。【答案】B10(2012·临沂质检)华阳国志·蜀志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A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C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D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施行【解析

8、】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A项错误,韩国是被秦灭亡的第一个国家;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C项说法错误,当时秦远未统一六国,以后秦朝虽设有太尉一职,但无具体担任的人员,军权被皇帝掌握;D项依据材料可知秦在秦国时期就已经在许多新征服的地区开始实行郡县制。【答案】D11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A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 B监督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地方设郡和县,郡守和县令(县长)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掌管地方行政。他们都由皇帝任命,并非世袭;御史大夫负

9、责监察百官;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答案】C12(2012·沈阳月考)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中央集权制度虽有弊端,但它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军事行动,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等,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其“优秀”之处,B项符合要求。A、C两项与“优秀”无关,D项中的“宽松进步”的趋势与史实相反。【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小题22分,第

10、14小题18分,共40分)13(2012·南京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 ,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

11、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

12、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2分)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8分)(3)根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判断这一制度为分封制,再回答分封制的特点。第(2)问材料二、三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秦朝以郡县制破解这一困局。第(3)问应注意“本质特征”。第(4)问对官僚体制的认识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

13、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原因:王室衰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3)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4)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

14、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材料二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15、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郡县论·一(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6分)(2)材料二中李斯主张建立什么制度?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3)概括材料三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照抄材料不得分)(6分)(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分封制、郡县制的评价。第(1)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影响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找出制度的措施,从材料中提取理由。第(3)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说明。第(4)问主要从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点来谈认识。【答案】(1)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影响:加强了对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