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与高考_第1页
地理核心素养与高考_第2页
地理核心素养与高考_第3页
地理核心素养与高考_第4页
地理核心素养与高考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理核心素养与高考地理核心素养与高考新洲二中:宋文胜一、地理核心素养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 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二、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 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 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 影响环

2、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 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 议。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 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 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 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 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区域认知: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 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

3、、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 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 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 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 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 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 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三、2016高考试题全国卷(一)与核心素养:区1-3佛山市与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区 域差异解释,评价区域开发利用决 策的得失域36 (1)与江苏,浙

4、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1运用区域比较的方法归纳认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区域特征136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运用区域分析综合的方法知的原因剖析地理事象的成因37 (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米用区域比较的方法分析异的影响区域内地埋事象差异地理7-9渤海沿岸地区贝壳堤的分布状况分 析地理野外考察信息的表达分析与应用实37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选:地理考察时观察点的合理践择甲地的理由选择与分析能143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 创分析与推测设野外考察力坏力巨大的原因情景,进行地理因果联系的人4-6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城市合理规划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判断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判断与评价

5、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协的措施H J J 口川已调44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辩证看待人类活动对区域观响环境的影响综10-11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差异分从空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合析埋事象的分布及原因思136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别从地埋要素综合的角度分维与茉莉种植的原因析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37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是食性和肉从空间和地埋要素的综合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四、2017届高考地理复习的几点建议(一)几个观点:素养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掌握主干知识是提高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而教材是 主干知识的主要载体。地理知识是和区域紧密结合的,区域认知能力处在四大

6、核心素养的基础地位,而地图是区域认知的抓手。高考试题不仅具有检测功能, 还包含最新的地理知识,明确的指示高考的方向,是重要的教学和教研资源。(二)明确教学导向综合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2016全国三套试卷,都突显了 "多视角重内涵,多层次重逻辑"的测试特点, 为考生创建了学以致用的地理综合思维展示平台,引导考生运用地理学科独特 的视角,关注时代、分析现象、思考现实、明辨事理。试卷具有考核目标全面、 综合性强的特点,几乎所有地理试题的解答都需要运用综合思维。因此,地理 教师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

7、面工作:一是 将地理现象分解成若干要素、方面、类型,分析与比较它们的属性、特点;从 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二是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利用区域综合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 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判断与评价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正确与否,预测 地理事象或区域特征的发展演化。三是通过特殊现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对学生 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四是尽可能搭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平台, 给学生展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最终结果的机会。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

8、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作用的方式、强度和后果均有差异。综观2016年全国文综卷的地理试题,"人地协调观"是试题设计的主线,绝大部试题渗透考生对人类与 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的考查要求。试题设计将地理概念或者地理事象置于学生熟悉的或者时事性的情境中,利用 情境化任务蕴含的线索,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多维度辨析地理事项的能力,综合思考、判断、评价、理解分析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可采用区域主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将情境问题的探究任务蕴含到课堂学习 活动设计线索中,学生借助任务驱动主动建构学习力,提升核心素养。在相关

9、 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区域中独特的人类活动,设置 具有一定梯度和思维深度的“问题链",以引导学生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思 维模式,对比、综合等探究方法,从区域环境特征入手对 "问题链”进行有效探 究,从而科学认识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 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业评价 对"地理实践力”的测量,要求考生在考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中,能独立 且熟练地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它地理工具,进行系统观察与欣赏,获取与处 理复杂信息,设计与实施复杂实

10、验,并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想法与求真、求实 的科学态度。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应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虽然纸质测试中较 难进行测试,但可通过野外考察和调查的情境设置、模拟实验的创设等手段, 考量考生是否具有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计划的能力;是否能够根据不同 地理实践活动设定目标,选择并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和材料;是否能收集和处 理各种地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三)讲透高考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 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 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 布。据此完成79题7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8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

11、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9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 I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7.C 8.B 9.D【评析】本组题以天津贝壳堤的形成、分布、变化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 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和野外考察信息的表达与分析应用的技能以及运用综合思 维分析地理事象动态形成过程的核心素养。本组题情境取自真实客观的地理事物分布,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 理解水平,但又不是照搬教学

12、内容,而是神似形异。这种神似形异,体现在试 题背景材料的设置上有一定的生活情景的迁移和知识背景的迁移,生动再现地 理知识的自然状态,体现探究活动的魅力,体现学生在新情景中对知识较高层 次的理解和运用,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真实联系。从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看, 问题情境多为距离考生很远的学科背景,而不是解决考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加 上平时教学中长期进行这样的测试,使得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弱。 虽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的理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 实际生活中去,但在高考

13、试题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所占比例过小,即使有, 大多数也只是提供一个背景,而不是解决现实问题。本组题与考生的现实生活 密切相关,试题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是一组闪烁着 核心素养的好题。【解题思路】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 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 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地貌学家称为 "死亡的海岸洲堤". 贝壳堤是天津地区特有的地貌,它是几千年来,由海生贝类动物在海潮推动下, 逐渐堆积而成的古渤海岸线的

14、标志。 贝壳堤真实地记录了天津沧海桑田的过程。第7题,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 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 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当 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多次的冲 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贝壳堤的形成需要 具备三个条件,即粉沙淤泥岸、相对海水侵蚀背景和丰富的贝壳物源。贝类喜 生长、繁殖在海水清澈透光、营养丰富的细砂与粉砂质海底,经波浪特别是激 浪的作用,在岸坡坡度适宜的条件下,贝壳及沙便堆积下来,于高潮线附近生

15、 成贝壳堤。黄河是世界著名含沙量大河流,曾 7次大改道,当摆动到山东入海 时,天津沿海一带的自然条件利于贝壳堤形成与发展;而北移到天津一带入海 时,海水浊度加大,岸坡坡度变缓,其生态环境和动力条件均不利于贝壳堤形 成。因此贝壳堤不仅代表了该处某一时期的海岸线位置,也反映了当时的地理 环境。第8题,海浪潮汐运动以侵蚀为主,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 逐年累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滩脊海岸。一旦黄河改道,贝壳堤及以海水 较淡而浑浊的淤泥岸不利于贝壳生长而停止。在贝壳堤外,泥沙淤积成陆,海 岸线又向前伸,贝壳堤则远离海岸,或弃与陆上或埋于地下。因此,由于黄河 的来回迁徙,海岸线走走停停,淤泥与

16、贝壳堤交互更替,在渤海湾南岸、西岸 形成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也就成为渤海湾海岸线向渤海延伸的脚印。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加大贝壳 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9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C同位素绝对年代测定法,并结合 考古学方法来研究贝壳堤形成时期,一般认为:第田堤形成约在3 500年前的殷商;第II堤约在2 000多年前的战国时形成;第I堤出现于元末明初。由此 可了解天津地区沿海成陆的发展过程。历史上,黄河以 “善淤、善决、善徙”著 称,黄河携带大量细粒黄土物质,周而复始地在渤海湾南岸、西岸迁徙,塑造 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质海岸。当黄河改道,河口迁徙到别处,随着泥沙入海量 的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