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A 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9 A1 , O1 2013 山·东卷 周礼 ·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 中央集权B 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9B 解析 本题以周代王城的建筑风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判断,A 项出现于战国时期,D 项出现于汉代,与题干时间不符,皆排除;C 项中的 “ 敬天 ” 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王城的建筑风格非常规则、有序,
2、在当时政治领域的反映就是宗法分封制所要求的“ 中正有序”。故选 B 项。24 A1 2013 ·课标全国卷新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4 C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考古墓葬等级区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秦国与东方六国墓葬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战国时
3、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 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区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A 项内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B 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 D 项内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的破坏,故排除。12 A1 2013 广·东卷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分封制的加强B 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 井田制的推行12 B解析 本题以文化常识切入考查对先秦政治制度的认识,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姓 ”
4、以别婚姻, “ 姓 ” 最初是贵族的总称,彰显贵族血缘的高贵。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度逐步瓦解,贵族没落, 宗法制衰微, 所以 “ 百姓 ” 成为民众的通称,A 项表述与史实相反,故排除;C 项内容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故排除;D 项与基本史实相违,应是逐步取消。12 A1 2013 段碑文是:“至于北·京卷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 变易古制, 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 周B秦C汉D唐12 B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的碑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联系所学知
5、识,我们把碑文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应为:“至于 ( 战 )国,天下分而为七,(秦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郡 )县。 ” 故选B 项。13 A1 2013 ·江卷浙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13 D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史学理论,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文献材料并不一定是虚构的,故A 、B 两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
6、除;C 项中“ 必须 ” 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 ” 可知 D 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14 A12013 ·江卷浙 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分封制世官制宗法制A BCD14 D解析 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考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 (周 )武王 ”“ 诸侯 ”可知这应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故排除;与题意相符;结合所学可知,周武王与周成王、周公与鲁公伯禽均为父子关系,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官位世袭的世官制,故与题意相符。本题应选D 项
7、。1 2013 石·家庄模拟 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 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其子归宗 (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 分封制C察举制B世袭制D宗法制1 D解析 据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其子归宗”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特别注重宗法姓氏关系,古代人认为族人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不收养异姓人,说明深受宗法制的影响,故选D。22013 武·汉模拟 左传 ·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A
8、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D “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2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宗法制下的政治等级体系,强调各级的职责,体现了宗法体制下通过血缘亲疏所确定的大小宗不同的“家国一体” 的宗法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传统儒家士人通过个人修养的提高,才能治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情怀,符合题干材料的内涵,选C。A 项反映了礼乐制的特点;B 项强调分封制的特点;D 项强调尊祖,虽是宗法制的影响,但与题干材料不符。32013太·原模拟“在这样的时代 (国 )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
9、”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了宗法制B 采取了分封制C实行了郡县制D 推行了郡国并存制3B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题干材料关键词“政治实体的共主”,说明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周天子只是一个联盟的领袖,故选B 项。4 2013 宜·宾质检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 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A 中央集权C君权神授4D解析 B 规范法度D 皇权至上据题干所述, 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上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5 2
10、013武·汉模拟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了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 郡县制度的发展B 以“孝道”治天下D 皇帝制度的形成5 A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有无姓氏是西周时期区分贵族和平民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出现,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故战国时平民逐渐可以获得姓氏应是受当时的官员选拔制度和标准变化的影响,答案为A 。13 A1 ,
11、B1 2013 四·川卷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 避亲法 ” 、 “ 避嫌法 ” 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
12、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 素望浅 ” ,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材料三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 ( 部分 )1832 年 议会改革法案1215 年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19 世纪 30 年代责任阁制趋于完备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19 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1265 年孟福尔会议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标志19 世纪晚期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
13、“第1628 年权利请愿书三院”1689 年权利法案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1720 年王位继承法1911 年阿斯奎斯法案 ,上院权力进一步1721 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削弱党领袖组阁的先例1948 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 ,确立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一人一票”制(2) 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3)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13 答案 (1) 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14、。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2) 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 ;通过王位继承法 ;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3)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逐步完善等。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
15、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 解析 第 (1)问,从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可知中国监督制度出现较早。从 “ 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 可知制定了相关法律,其他行政制度也不断完善。根据材料可知权力监督起到了规范行政行为、预防腐败的作用。局限性从钱公辅的经历可知监察制度受皇权的制约。第(2) 问,对王权的限制从法律的制定、政党制度等角度回答。权力制衡关系主要从议会、内阁权力分配方面组织答案,注意政治的影响。第(3) 问,渐进性主要从机构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等角度回答,同时注意材料中相关史实。灵活性体现在不受成文法的制约,随
16、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举出材料中的相关史实。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5A2 2013 ·庆卷重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至仁宗而后, 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D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5B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材料 “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正式设立,故 A 项错误;由 “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17、 ” 可知 B 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 C、 D 两项。1A2 2013 天·津卷 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C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本题一定要抓住图片中“ 万里石塘 ” 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教材中元朝行省图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 “ 万里石塘 ”即元朝所管辖的南海地区。故选C 项。12 A22013 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
18、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 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 有土之爵 ”,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 自置吏 ” ;二是 “ 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 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以私恩自裂
19、地,分其子弟” 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 国除为郡 ”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12 答案 (1)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2) 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3) 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
20、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 本题以西汉政治制度的演变为切入点,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为主线,综合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 (1) 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作答,语言要精炼,不要摘抄原文;第二小问要能够从汉代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继承性 ”方面思考。第 (2) 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回答,但要注意对文言文信息如“ 自置吏 ” 等要转化成现代语言表述;第二小问要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联系思考。第(3)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但一定要注意分层归纳概括,不能够只用“ 推恩令 ” 代替;第二小问要结
21、合第二小问的解答对比考虑。11 A2 2013 山·东卷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11 A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阐释阶段特征的能力。秦汉至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最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经过秦汉、宋元等王朝的努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 A 项正确; B 项表述错误,宋元之前的君主集权指的是“ 决策权 ” 而不是行政权,行政权仍然掌握在丞相手中;这一时期,丞相
22、的权力逐渐削弱,但其并没有退出权力中心,C 项错误;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后,就已经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D 项错误。故选A项。12 A22013 ·东卷山 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嗜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A 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12 C解析 本题以一则清代档案史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清代中央官制职能的理解能力。图片材料中的“ 上谕 ” 的意思是皇帝的指示或者命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代雍正之后,负责撰拟皇帝谕旨的部门就是军机处。故选C 项。3A2
23、2013 ·苏卷江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3A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由题干中的信息“ 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被认为违制 ”即可选出A 项。 B 项应为中书省的职能,C 项应为御史台的职能,D 项与题干中的信息 “ 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被认为违制 ”不符,故皆排除。
24、5 A22013 江·苏卷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机处()(审 )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5B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 项中 “专管军务 ” 、D 项中 “ 专理刑狱 ”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 项中 “ 设有官衙 ” 的表述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由题干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
25、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 ” 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 项的表述符合题意。13 A22013 福·建卷 建安十三年 (208 年 ),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 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下图 )一触即发。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指()A 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B 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D 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13 B解析 本题以赤壁之战为切入点,考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208 年隆冬时节,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对峙,长江
26、两岸北风呼啸。孙刘联军在长江南,曹军在长江北。故孙刘联军攻曹必由南向北进攻,因此火攻之“东风 ”只能是从东南吹向西北的风。17 A2 2013 ·建卷福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 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D 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17 C解析 本题以外国传教士的角度考查科举制的弊端,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分
27、析社会现象的角度。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以选拔官吏为目的的选官制度,而学子追逐科举可能是为功名利禄,也可能不是,只能体现学子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忍耐性较强。A 项只体现了材料中部分学子的情况,B、 D 项描述与材料内容无关。12 A2 2013 ·纲全国卷大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12 A 解析 本题以历代州、道、路切入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实行监察制度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
28、权,让地方服从中央;后地方监察转化为行政区划,直接说明了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B 、C、D 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A 项。13 A22013 ·纲全国卷大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 奚可甚哀 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 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 无为而治B 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13 C解析 本题以汉文帝的言论切入考查汉代的治国方略,考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材料的大致含义是天下万物有生就有死,物之消亡,自然之理,有什么可哀伤的我不赞同 (人死后 )倾家荡产去厚葬逝去的人,而给生者带来负担。故A 、B 、D 三项
29、与题干不符,答案选C 项。16 A2 2013 大·纲全国卷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 )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A 缓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16C 解析 本题以户籍制度切入考查明代地方户役制度,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明朝实行严格的编户齐民制度,各种户别之间界限森严,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实际上控制了不同等级的人口流动,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A 、 B 、 D 三项与题干史实均不符,答案选C项。13 A2, T1 2013 北·京卷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30、A 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B 北魏孝文帝从迁都到D 明太祖在废除了丞相制度13 C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及其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分别代表的地点是长安(今西安 )、汴梁 (今开封 )、北京 (今北京 )、临安 (今杭州 )。A 项错误,汉武帝应是在 处颁布 “ 推恩令 ” ; B 项错误,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D 项错误,明太祖在建康 (今南京 )而不是在废除了丞相制度;C 项正确,北宋的都城是汴京(梁 )、南宋的都城是临安。1 2013 ·阳模拟岳 史载:“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 每国有大
31、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丞相所请,靡有不听。”材料所记载的现象最早出现在()A 西汉初期C北宋初期1A解析 B西汉武帝以后D 明朝初期题干材料反映了每逢国家大事,皇帝需要亲自去丞相府邸,丞相奏呈,皇帝都要听从。这实质上反映了丞相位高权重的特征,符合秦汉时期的君相关系。22013武·汉调研宋史 ·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 三司使掌管财权,是当朝宰相D 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C解析 题干反映了北宋中央设
32、置三司,分割了宰相的财权,加强了君权,从“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可知,C 项符合题意。A 项“全部”说法错误;B 项说法错误;从体现。D 项无3 2013广·州模拟“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一评价的制度是()”符合A 世袭制C察举制3C解析 首是瞻”可以排除容易任人唯亲,故选B禅让制D科举制据材料中的“主观性太强”可以排除A 、 D 两项;由“一切唯选拔者马B 项。汉代察举制下, 由地方郡国官员推举人才,选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C。4 2013太·原模拟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
33、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4A解析 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等信息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会与文官阶层利益一致,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故选A
34、。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 ;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 D 项与史实不符。52013 ·淮北濉溪质检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 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5D解析 题干反映了内阁可以拒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重拟等, 这实际上反映了内阁对皇权有一定限制作用。41 A2 B1 2013 ·课标全国卷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
35、列要求。材料自 18 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41 答案 (1) 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 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 概括综合。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解析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体现;英国的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 号,体现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处于 “ 统而
36、不治 ” 的虚位元首地位,首相则是英国的行政首脑,是实际权力的掌握者和执行者。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即可。注意理解有形的建筑承载着无形的政治文化,如结合中国电视纪录片故宫,使故宫太和殿走下“ 圣坛 ” , 普及了国人的人文历史知识,弘扬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等进行知识的迁移。41 A2, H1 2013 ·课标全国卷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 (a)、图 (b) ,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41 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37、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 “ 道 ” 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解析 本题以汉唐地图为切入点,考查汉唐政治变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地图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解读地图的信息。解答方法是根据地图先概括历史现象,然后说明现象体现的道理。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能够选择好角度,概括现象、说明问题即可。东汉的十四州在黄河中下游就有9 个,分布较集中;唐朝的十五道全国各地比较均衡;经济决定政治,说明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也可以从名称变化说明问题,唐朝的道多以山川河流命名,体现了山川地理对政治的影响。1 2013 太·原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
38、问题。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俞正燮癸巳类稿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 ·段灼传材料三傅畅自序云:“时请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令,余以少年,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太平御览材料四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清史稿·选举志材料五根据 1855 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
39、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2)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3) 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4) 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1 答案 (1) 主要依据:血缘。制度:嫡长子继承制。(2) 原因:身为中
40、正;门第高贵。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3) 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4) 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解析 第 (1)问,从“皆世族”的信息可以看出其选官的主要依据,联系西周宗法制可知其制度。 第 (2) 问从材料二“惟问中正”和材料三“余为中正”可以看出其主要依据是九品中正制的相关规定,共同特点应和科举制开放公开的选举特点相比较思考。第(3) 问,比较型的题目要先寻找角度确立比
41、较项,如选官的标准、范围、开放程度等,再比较两者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有什么变化。第 (4) 问,注意影响要从两个角度作答,即对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影响和对西方相关制度的影响。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0 A32013 ·庆卷重 公元前 5 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议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A 直接民主B 民主派专有的民主C代议制民主D 大多数居民的民主10A 解析 本题以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从题干 “ 碎陶
42、片或贝壳”和 “ 遭放逐海外 ”,可知是古代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依据“ 全体雅典公民集会 ” 可知是一种直接民主形式,故选择 A 项。雅典的民主是公民的民主而不是民主派专有的民主,B 项错误。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C 项排除。雅典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是公民,而不是大多数居民,D 项错误。20A3 2013·江卷浙 “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 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 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A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B 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D 妇
43、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20 B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罗马的法律,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本题未涉及古罗马男女间地位的比较,故排除 A 项; C 项中 “自然法 ”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 “ 罗马法律 ” 不符,故排除;体现 “ 灵活性 ” 的法律应为万民法,故排除 D 项;由题目中的信息 “ 聪明人 找到法律的漏洞 ” 可知, B 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8A3 2013四·川卷 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
44、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A 雅典公民普遍好战B 伯里克利才能杰出D 雅典面临外邦威胁8 A 解析 此题为否定型选择题,亦是比较型选择题。“ 民国四年 ” ,即 1915 年;“ 反抗日本 ” ,即反对日本此时的对华侵略。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 。A项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本身亦表述不当;B 项与材料中 “ 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 对应;C 项与材料中 “ 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对应; D项与材料中“ 反抗日本 ” 对应。32 A32013 新·课标全国卷 公元前340 年,雅
45、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 )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32 A 解析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材料反映了经过辩护人的辩护、陪审团的投票等一系列的民主程序的运作,最终陪审法庭判其无罪,排除D 项; B 项说法错误,妇女没有公民权,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C 项理解有误。故本题应选A 项。26 A3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唐诗课件教学课件
- 化学课件链接
- 化学药剂的安全使用培训课件
- 二手车营销策划方案(3篇)
- 化学物品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化学实验室安全常识培训课件
- 创造课件的重要性
- 化学品的安全培训课件
- 14 母鸡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
- 故宫导游词讲解
- 检验科危急值课件
- 红十字救护员培训理论试题及答案
- 动量守恒定律模型归纳(11大题型)(解析版)-2025学年新高二物理暑假专项提升(人教版)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护理业务学习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产科危急重症早期识别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3
- 医疗器械配送应急预案模板(3篇)
- DB65-T 4803-2024 冰川厚度测量技术规范
- 护理专业新进展介绍
- 小儿推拿进修总结汇报
- 2025公司应急预案演练计划(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