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题解又名:妈妈再爱我一次偏心母亲郑庄公,即春秋小霸,姬姓,郑氏,名寤生,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 743至前701年在位。在春秋里,这个故事只有一句话“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详细地介绍了一下这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先来看看郑国是怎么来的。根据史记一郑世家的记载,郑国的第一任君主郑桓公是西周宣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后来那个让老百姓“道路以目”的周厉王的弟弟,因为桓公治国有方、深受民众爱戴,所以被他的侄儿周幽王(周厉王的儿子)封为司徒。当了一年司徒后,发生了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郑桓公很敏锐地看出了周朝要开始动荡了,所以就向当
2、时周王室的太史公咨询哪个地方适合立国(“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想搬家了。太史公跟郑桓公说河南(“河济之南”,大体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中部)比较好,所以桓公就将郑国的老百姓迁徙到河南去了。后来果然发生了周幽王废长立幼、申侯勾结犬戎攻打西周都城镐京的事,周幽王和郑桓公都被犬戎杀死。申侯于是扶植外孙周平王即位,周平王在郑武公(郑桓公的儿子)的护送下东迁洛阳。之后申侯看中了郑武公的潜力,把自己的小女儿武姜嫁给了郑武公。武姜是天子周平王的小姨,背景那是 相当地强大。左丘明使用了 “克”这个字,克一般用在什么时候,“攻克”,寓意就是,这不是兄长和弟弟的争斗,而是“两国国君的对垒”。兄弟俩像两个国君一样
3、争斗,因而用“克” c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克之者何?杀之也”,即“克”其实包含了 “杀”的意思。但前文我们看到,共叔段最后是逃到了共地,并没有被杀死。那为何不写”段奔共“呢,因为共国是共叔段的采邑,回自己的封地也不能言奔。按春秋中其他记叙的例子看,君杀士大夫是不书地名的,而此处书“于鄢” ,特表 明杀的不是士大夫,而是其弟。“郑伯克段于鄢”。“郑伯”是指郑庄公,“伯”是郑国国君的爵位名,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克”是战胜的意思;“段”是郑庄公的弟弟的名字;“鄢”是地名,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整句话意思是“郑伯在鄢这个地方战胜了他的弟弟段。” “克”本来是用于敌
4、对双方的, 现在却用于骨肉兄弟之间,这就表明了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春秋是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这就是 儒家大圣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后世称为“春秋笔法”。在写作中特别是公文行文中,常常会用到这种技巧, 即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 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通过巧妙的行文用字,将自身观点暗含其中,微言大义。(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 刻的道理。)历史上,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炼恰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
5、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 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这篇郑伯克段于鄢可以当作一篇优美的散文来看了,其叙事线索清晰,写法详略得当,事件主题明确,人物个性鲜明。 阐明了”郑伯克段于鄢”的春秋笔法在何处。言”郑伯“而不言郑庄公,是批评郑庄公不像一个兄长,不仅没有教育好弟弟,而且 存心将其一举除掉。而对于共叔段仅用一个”段“字,不称段为“弟“或”公子“,同样是表明了对于段” 失子弟之道"的态度,隐含了对其“兄弟二人交相杀害,各有曲直”,兄长不像兄长,弟弟不像弟弟的讽刺。短短一句
6、话,其实隐含了这么丰富的信息。所以说,读史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有时候一遍两遍,读的内容越多,次数越多,越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和乐趣。史家将这些不能诉诸于口的彩蛋,悄悄的掩藏在字里行间中,期待着有心人的发现它, 彼此心有灵犀,隔着千年岁月,相视一笑。最后还有一处小细节不易被发现。庄公与武姜于地道相见后,”遂为母子如初初读并没察觉什么,后来仔细品味,文中最初时,”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日寤生,遂恶之。“庄公一出生,武姜就不喜欢他,那母子如初1、这一句有两个问题,第一个,篇名明明是说郑伯,而文章一开头就变成了郑武公呢? 很多有些常识的朋友都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这就是经和传的区别。春秋又称春秋经,左
7、氏春秋传、春传是对经做解释的,对春秋做解释的传著名的有三个即春秋三传: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郑伯克段于鄢”是经中的一句,而后面的一大段都是左传对这一段经的解释。经中称伯是其爵位,而传中称公,这里的“公”是对诸侯的通称,不分 公、侯、伯、子、男。第二个,郑武公娶个夫人叫武姜。他们两口子的称呼中都有个“武”字是巧合吗?当然不是,武是掘突的谥号。武姜姓姜,申国是姜姓,“武”是用的她老公的谥号。如晋文公娶于秦(秦国是嬴姓),那么这个女子姓嬴,后人就会曾她为文嬴。2、共,地名。因为段后来就被安排在这里生活,所以叫共叔,而不是别的什么叔。叔,一 般解释就是老大称伯或孟,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我
8、补充两点,第一,伯和孟 的区别,伯和孟都指老大,其区别在于伯是正妻所生的老大即嫡长子,而孟则是非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庶长子。第二,兄弟中排行第三到倒数第二的都可称为叔,不单特指老三。如史 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日武王 发,次日管叔鲜,次日周公旦,次日蔡叔度,次日曹叔振铎,次日成叔武,次日霍叔处,次 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内容简介:本文讲的是一个家庭内部母亲与儿子、兄长与幼弟之间的矛盾纠葛,郑庄公与共叔段原本为亲兄弟,均由武姜氏所生,因为生郑庄公的时候难产, 因此她比较讨厌大儿子, 并为之取名“寤生”,而对自己的小儿子共叔段则特别溺爱,因为郑庄公是大儿子
9、,他理所 应当的继承了父业,而共叔段在其母武姜氏的怂恿之下,多次以“请制”行不义之事,最终 被郑庄公名正言顺地以“仁义之师”克之于鄢。因其弟,他怨恨自己的母亲,但是后来在臣 子的建议下,母子又和好如初。二、左传简介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原称左氏春秋,汉朝时改称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 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据古代文献传说,春秋是孔子根据路过的官方记事加以整理修订的, 古人相信,孔子修订过的春秋的文字有许多的微言大义。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是试图解释孔子的微言大义的。左传释事,公羊传谷梁传释义,因此并称“春秋三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史书
10、,也是中国史籍中可以跟史记 并称的一部史学著作,无论从史学还是文学来看,左传都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周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亦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人所著或加以增补。最通行的注本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为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春秋左氏传,顾名思义,这部书是一位姓左的人为 春 秋所作的传。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统称,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史官记 载本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他们编写的历史书都叫“春秋”。不过除了鲁国的“春秋”以外,其它各国的“春秋”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春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 编写的“春秋”重新加
11、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它记载的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截止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人们就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因此就把春 秋称作“春秋经”,而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实际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左”相传是指左丘明,“公羊”是指公羊高,“谷梁”是指谷梁赤,这是三位解说传授春秋经 的人。本来,经与传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古人叫做“别本单行”。到了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经和左传按年编插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 合在一起了。
12、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左传是春秋 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创作的, 不过最后成书大致是在战国的中期, 这中间经过了他人的增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文章讲解“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里第一个故事,春秋经文里这干巴巴的六个字,被左传用七百余字详加讲述,可谓跌宕起伏,饱满盈实。而我则进而以为,“郑伯克段于鄢”甚至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故事。只有左传,故事讲得详尽:有开头,有结尾,有细节。因而说左传里这第一个故事,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故事,大概不算太过荒谬。那么中国历史上这第一个故事讲了什么呢?讲的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讲的是一个家庭内部母亲与儿子、 兄长
13、与幼弟之间的矛盾纠葛,却同时也是政治秩序的混乱,是 “春秋”这个乱世的开端。中国的历史讲述从这里开端是很有意思的,似乎盛世是无事值得一说的,而有了混乱,才有了历史。(一)第一段串讲1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初:当初。左传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时,习惯上都用“初”。“初”字把时间向前推移了 39年,追述到郑庄公的母亲出嫁到郑国的那一年,即BC761年。这一句中“郑武公”是谥号,下一句“庄公”也是谥号。所谓谥号,是在一国的君主或带有盖棺论定的性质。因所以叙述他们生前的活是姬姓,按照当时的风俗,大臣去世以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 他一生的所做所为所封的号, 为“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是在郑武公和庄公去
14、世后整理出来的, 动都要用他们死后的谥号,这是古代史书叙事的习惯。申:申国。申国的国姓是姜姓,而郑国的国姓与周天子相同,同姓不婚,所以郑国的国君一定要娶异姓国的女子为妻。曰武姜:娶的妻子叫武姜。“武”是她丈夫的谥号,“姜”是她娘家的姓,合在一起作她的名。译: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2 .生庄公及公叔段。“生”的主语承上省略,应该是“姜氏生”。庄公是郑国国君,所以用谥号称述他。公叔段:“段”是名,“叔”是弟弟的意思,“共”是段后来失败流亡的诸侯国名。及:连词, 与,和。译:姜氏生了庄公和公叔段。3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寤:本指睡醒,这里是通假字,通“悟”,倒着。“寤生
15、”就是倒生,胎儿出生的时候脚 先出来,也就是难产。史记郑世家里记载这件事情说:“生之难。”可以与此处相互印证。惊:吃惊,受惊,是个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用法, “惊姜氏”意思是使姜氏受惊。译: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使姜氏受惊,所以取名叫寤生,姜氏于是不喜欢他。“寤生”是什么意思,历来就有争议。后人大致有三种说法:第一,说是睡觉时生下来的,意思是姜氏睡一觉醒来发现孩子已经生了出来,吓了自己一跳。按说这是姜氏的头胎不可能这样不知不觉的生下来,如果这样生下来,免去分娩之苦,恐怕她高兴都来不及呢!第二,就是一般书中的解释即难产。这种解释最为流行,故不多言。第三,说孩子生下来后 是寤的状态,即孩子生下来
16、就在睡觉, 就像死孩子一样,不哭。我猜测是第二和第三种兼有,可能姜氏分娩时难产,孩子被憋了很长时间,所以刚生下来时,身体的颜色不太好看,又不迟迟上不来这口气, 半天没哭。在姜氏被折腾个半死之后,又看到一个憋的半死的孩子,所 以被惊到。4 .爱公叔段,欲立之,译:姜氏喜欢公叔段,想要立他作太子。5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音qi4,副词,屡次。这个字读 ji2 ,意思是“急”。弗:否定副词,一般否定及物 动词,而且及物动词的宾语不出现,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弗”是“不+之”的合音形式。许: 答应,同意。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她。“弗”为什么是表否定的意思呢?这里涉及到一个古音的问题。即古
17、无轻唇音,就是 说上古没有轻唇音,今天的轻唇音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轻唇音指“非组”声母,简单说对 应今天汉语拼音的“f”这个音。重唇音指“帮组”声母,简单说对应今天汉语拼音的"bpm',这几个音。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读音有“f”的,上古都可能读成" bpm "。弗音fu ,按古无轻唇音来解释,上古可能读为bu,发音和“不”相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伏羲”在很多古籍中写成“庖羲”、“包羲”、“宓羲”。“微”的古音声母也是非组轻唇音,其上古音应 为帮组重唇音" m即读音同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就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另如: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
18、矣。就是没有管仲的话6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及:等到。即位:就位,指开始做国君。为( wei4):介词,替,给。之:指代公叔段。 制:地名,在今河南省汜(si4 )水县西,又名虎牢,原来是东虢国的领地,东虢国被郑桓 公所灭,制因而成为郑国的领地。译:等到郑庄公就位的时候,姜氏替公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7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郑庄公。这里“公”是诸侯的一种统称,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公爵不是一回 事。此处“公”字的使用体现了母子地位发生了变化,已经由家庭内部的母子关系转变为政 治上的君臣关系。岩:险峻,险要。邑:人群聚居的地方,大小不定。“制,岩也”是一个很典型
19、的判断句。国语郑语:“虢虢叔:是东虢国的国君,东虢封国始于虢仲,虢仲死后虢叔继位, 叔恃势。”韦昭注:“势,地势。”史记里也记载说虢叔依仗制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傲威不 驯,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就率领军队将他消灭了。死焉:死在那里。佗:旧读tuol ,其它,别的。又写作“他”。“他”在上古汉语中只表示“其它的”、“别的”,作第三人称代词是到唐朝初年的事情。“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这种省略形式在左传里很常见,大概是当时的习语。译: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那里,如提出别的地方我唯命是听。”制既然是一个十分险要的地方,姜氏要求把制封给公叔段,显然是有所企图。郑庄公的回答表面上看很尊重姜
20、氏,实际上暗含锋芒,非常严厉。【制】,即虎牢关,这里远离郑都新郑,北临黄河,南连嵩山,确实如庄公所说是个 “岩 邑”。可是为什么姜氏偏偏向庄公要这么个地方呢?仅仅因为这里是个“岩邑”吗?其实没 那么简单,如图我们看,制的位置紧邻于申, 申是哪里?申不正是姜氏的母国吗?姜氏这一 招,不仅给爱子找了一个易守难攻之地,还让段距自己的母国申近在咫尺,能让自己母国的势力支持段的发展,也能在段受到进攻时第一时间来支援段。姜氏选了一个近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给段,真是机关算尽呀。可惜庄公也不是傻子, 不会让事情发展到自己不可控的地 步。8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这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并且都省略了。“请
21、京”的主语是姜氏;“使居之”的主语是郑庄公;“谓之” 一句的逻辑主语社会上的人们。左传中“谓之”是一个常见的句式,指当时社会上人们普遍这样称说,这样认为。“谓之”的主语通常不出现。唐孔颖达注为:“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其中用“时”称说“谓之”的主语。京:地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下文“京城”所指相同。京是郑国最的城邑,所以 姜氏请求封给公叔段。当时郑国国都是新郑。使居之:使公叔段居住在京这个地方。大:即“太”,上古无“太”字,只有“大”字,如周易有“大极”,春秋有“大子”,尚书有“大誓”等。“太”是个后起字。“大”有极、最、过分等意思, “叔”通常 是指小的,排行在后的,把这两个字放在一
22、起称呼“大叔”,显而易见不只是一种尊称,所以孔颖达注云:“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由此我们知道郑庄公对公叔段采取了骄宠纵容 的态度。译:姜氏又请求京邑,庄公同意了,让公叔段居住在这个地方,人们称他为京城大叔。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 是左传里第一个故事,春秋经文里这干巴巴的六个字,被左传用七百余字详加讲述,可谓跌宕起伏,饱满盈实。而我则进而以为,“郑伯克段于鄢”甚至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故事。只有左传,故事讲得详尽:有开头,有结尾,有细节。因而说左传里这第一个故事,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故事,大概不算太过荒谬。那 么中国历史上这第一个故事讲了什么呢?讲的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讲
23、的是一个家庭内部母亲与儿子、 兄长与幼弟之间的矛盾纠葛, 却同时也是政治秩序的混乱,是“春秋”这个乱世的开端。中国的历史讲述从这里开端是很有意思的,似乎盛世是无事值得一说的,而有了混乱,才有了历史。“郑伯克段于鄢”的郑伯,指的是郑庄公。郑国是西周末年周宣王时代建立的一个国家,周 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郑国是伯爵国,因此郑国的君主称为郑伯。郑庄公的父 亲是郑武公,曾经参与护送周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因为这个功劳, 郑武公作为郑国第二任君主的地位被周王室承认,还被赏了很多土地。 他自己也争气,又从周边的小国夺得了不少地盘,为后来郑庄公时代小霸诸侯奠定了基础。不过郑国政治混乱的隐患,也从郑
24、武公时代埋下了。一一不是说郑武公有什么政治上的失误,而是因为他娶了一个老婆。郑武公的嫡夫人是从申国娶的,申国的国君姓姜,因此左传里面称郑武公的夫人叫“武 姜”。“姜”是她的姓,“武”是郑武公的谥号,古代的贵族女子嫁人之后就不再用自己的名 字了,而只用姓氏,前面再加上另外一个字表示区别。这位武姜为郑武公生的第一个儿子就是郑庄公。但是武姜生郑庄公的时候非常不愉快,是“寤生”。什么叫“寤生”?古人有很多讨论,有人说是生下来眼睛就睁得圆圆的,很吓人;有人说是当妈的睡着觉,孩子就生出来了,这听上去其实挺美好,但细想想,当妈的一觉醒来,多了个娃,确实也很容易受惊。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所谓“寤生”就是生产的
25、时候孩子的脚先出来,这即便在今天产妇生产时,似乎也是很麻烦的情况。 而两千多年前的郑国,医疗卫生条件和今天没法比,这种难 产是很容易把妈妈害死的。所以可想而知,武姜第一次生产的经历是极为痛苦,也极为恐惧的。如果武姜是个普通的农妇,或许也不至于太矫情;可她是贵族啊!我猜她大概从小到大也没受过这么大委屈, 所以她对于自己这个大儿子,从一开始就非常讨厌。 讨厌到什么地步呢?给他取了个名字,就叫“寤生” 。对于一个人来讲,这真是可怕的经验:我们想想,一 个小孩取名叫“难产”,得有多难听?从小到大他一直被人这么喊,每喊一次,都会让这孩 子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同时不断唤起母亲的痛苦回忆,这母子俩的关系怎么
26、可能好呢?更何况,武姜不止生了这一个儿子,三年之后她又为郑庄公生了个弟弟,取名叫“段”,也就是“郑伯克段于鄢”的另一位主角。左传后面还有个故事,叫“触龙说赵太后”,其中赵太后就承认,女人是非常容易偏爱小儿子的,更何况大儿子还那么讨厌呢!所以武姜就很喜欢段,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居然向郑武公请求,要废黜大儿子寤生的合法继承人地位,让小儿 子段继位。这是个非常要命的请求,甚至我们可以说,恰恰是这个请求,开启了春秋战国的乱世。为什么这么严重?因为它动摇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就是说父亲的一切政治地位和财产,只能由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来继承,其他儿子没份。没份,你也不要争,不
27、要想,这就保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尽管可能小儿子比大儿子贤能,但是出生次序决定了你和国君之位没关系, 你没有合法性。我们今天的人看这制度,大概觉 得不合理:凭什么不让有本事的人来干?但是人很容易觉得自己比别人有本事,那就会胡思乱想,就会争,一争就会乱。一个家族乱,财散人亡;一个国家乱,政局摇荡,血流成河。所以这个制度尽管也许不利于发展,但是有利于稳定。只要人人安于自己的身份,天下就太平;后来春秋战国纷争不断,就是因为人人不安于自己的身份,周天子管不了诸侯,诸侯管 不了大夫,大夫管不了家臣,于是天下大乱,孔老夫子对这事痛心疾首。而这天下大乱的肇始,就在这今天所见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故事里,就是因
28、这位武姜生孩子时候的不开心导致的。不过郑武公还是个明白人,不同意换储,武姜没有得逞。所以我们上文说这个故事讲的是“父不父,子不子”,那是冤枉郑武公了,其实是“母不母,子不子”。后来寤生终究还是即了位,变成郑庄公。但是郑武公死了,武姜这个当娘的最大,更不会消停了,开始折 腾郑庄公。她去找郑庄公,说,把制这个地方给你弟弟好不好哇?郑庄公为难,说制这个地 方啊,太险要啦,虢叔当年就是死在这儿的,要不咱换个地方好不好?制在哪儿呢? 一般都认为就是虎牢关,但也有学者说并不是,不过相距不远,和虎牢关共同构成军事要塞。无论如何,这地方确实太要害了,南边是嵩岳的崇山峻岭,北边是黄河的天险鸿沟,东边是广阔 平坦
29、的黄河中下游平原一一郑国就在这里一一而西边则连通着东周都城洛阳,所以制这个地方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武姜这个要求的目的太过赤裸,有点过分了。因此郑庄公的为难非常正常,武姜倒也没有坚持, 说行吧,那要不你把京这个地方给你弟弟?京在哪儿呢?在 制和郑国首都新郑之间,其实规模更大,郑武公的时候就借助商人的力量把它建成了一座宏 伟的城池,而且城里还有郑国开国君主, 也就是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的祖庙,所以按道理说地位更高。但是我们翻看地图就知道,京这座城市建在平原上,附近只有一座孤山,离首都 也很近,还被几座城池包围着,比起制来,就没那么险要了。 所以郑庄公这次一点没犹豫就答应了武姜。段到了京,被称为“京
30、城太叔”。叔是段的排行,太是第一的意思,据说管段叫“太叔”也没什么别的意思,只是因为他是郑庄公的第一个弟弟。但这个字冠在一个非国 君亦非储君者的称号里,总归是叫人不舒服吧。(二)第二段串讲1. 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祭仲:郑国大夫。春秋时代大夫的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都:都邑,大城邑。谷梁传僖16:“民所居日都。”从字形上分析,“都”从邑,者声。后来引申指国都。城:城墙,这是“城”的本义,后来引申出“城市”的意思。 “都城”即大城市的城墙。雉:古代丈量城墙的单位,古代城墙长一丈高一丈是一堵,三堵是一雉。百雉:三百平方丈。国:指诸侯的封地,与今天“国家”的概念
31、有区别。译:祭仲说: “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是国家的祸害。 ”2.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先王:指周代开国君主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所立下的制度被奉为标准。国:指国都,具体地说应是国都的城墙或国都的规模。叁:同“三”,数词,这里用作动词, “三国”意思是将国都的城墙三等分,“三国之一”是说将国都城墙三等分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中五之一”是省略的形式,应是“中都不过五国之一”,同样, “小九之一”即“小国不过九国之一”, “五”和“九”都是数词用作动词。译: 按照先王立下的制度,大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
32、一,小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3.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度:法度,标准。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合乎法度,合乎标准。 “不度”是说不合乎法度。非制也:不是先王的制度,即违反了先王制定的制度。实际上,祭仲的意思是说,公叔段不按照先王规定的标准行事,而是擅自扩建京邑的城墙。作者没有直接写公叔段在京邑的所作所为,而是通过祭仲指口说明公叔段在京邑扩充实力,已经对庄公的统治造成威胁。所以祭仲说: “君将不堪。 ”您将经受不了,意思是您将经受不住这种违法行为的冲击。译: 如今京邑的城墙不合乎法度,违反了先王制定的制度。您将经受不住这种行为的冲击。4.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庄公在
33、此称自己的母亲为“姜氏”,是否是因为跟姜氏有严重的利害冲突,所以对姜氏不敬才如此称呼呢?不是。这只是当时的一种习惯称法。欲之:姜氏想要这样做, “之”指代上述公叔段的违法乱纪行为。焉:表反问的疑问副词,哪里,怎么。这跟“虢叔死焉”的“焉”是两个词,只是都使用了“焉”这个字形。 “焉辟害”就是怎么能避开祸害呢?译:郑庄公说: “姜氏想要这样做,怎么能避开祸害呢?”5. 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何厌之有:有何厌, 有什么满足呢?即没有满足的时候。为了表示强调,把宾语 “何厌”提到动词“有”的前面来,然后用代词“之”来复指前置的宾语“
34、何厌”。为之所:双宾语结构,近宾语或间接宾语“之”指代公叔段,远宾语或直接宾语“所” 是名词,处所,地方。动词“为”意思比较虚,需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加以分析和翻译,在 这里“为”可以翻译作“安排”。这种双宾语在现代汉语里不再使用了,“安排他一个地方”改成现代汉语相应的表达方式是“给他安排一个地方。”也有的学者把这类句式叫做为动结构,为之所=为之为所,前一个“为”是介词,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需要根据它 所带的宾语具体理解,由于这里动词恰好也是“为”,所以容易误解,我们再看一个例句:左传襄14:“天生民而立之君。"立之君=为之立君,给百姓立一位君主。回到“不如 早为之所”,这一句
35、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不如早点给公叔段安排个地方”,即给予他必要的 处置。无:通“毋”,是一个否定副词,不要。无使滋蔓:不要让他的势力再发展了。下面“蔓,难图也”是解释上一句的,因为势力发展了,就难以对付了,“蔓,难图也”是一个判断句的形式,不过很明显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表示解释。“蔓”与“难图”之间是假设关系,如果势力发展了,那么就难以对付了。“犹-况”是一个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式,相当于“尚且-何况”。蔓延开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是您的尊贵的弟弟呢?句中“乎”是疑问语气词,在这里表示反问,并不 要求回答。译: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不如早点给公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势力再 发展了,如果
36、势力发展, 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是您的尊贵的弟弟 呢?”6.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指不义的事情。毙:倒下去。古代汉语中“毙”不是死亡的意思。这个字本写作“.姑:副同,n.o2.指代公版校白卷的事情1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将自己摔跟头,您姑且等着瞧吧。”祭仲、公子吕先后向庄公进言,要求处置“共叔段”,但庄公一直没允许。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城墙违制、鼓动边疆背叛,并不是大罪,如果提早处理,有武姜在那里说情,没有办法彻底灭掉“共叔段”这个危险因素。需要姑息迁就,一直纵容,共叔段才会得意忘形,在不具备德行的情况下发动叛变,才能彻底斩断这只黑手。 事
37、实也证明了庄公的判断,共叔段阴谋被挫败,出奔到共国。但是仔细想想,庄公的心机,是不是让人觉得不寒而栗?【分析】所以郑庄公的臣子们都很不高兴。有位叫祭仲的重臣就跟郑庄公说:一座城池规模太大,对国家可是个危害。一般来说,大的城市,规模不能超过首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 能超过五分之一,小城市不能超过九分之一。你弟弟这京城,可有点不合规矩啊, 恐怕是个麻烦。郑庄公听了,表示很无奈,他说:我老妈非要让我把他封那儿,我有啥办法?自己老大表现得这么窝囊,祭仲估计也很无语,继续劝说:你老妈贪心不足的呀!你还是早点想想办法吧!郑庄公这时候大概觉得再继续表演窝囊,人心会散的,所以正色说:没事,多行不义必自毙,你
38、等着瞧吧。(三)第三、四段串讲1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不久。 “既”表示时间过去,与“而”连用表示时间刚过不久,这里是指祭仲与郑庄公的谈话刚过去不久。鄙:边邑,边远的地方。贰:两属,臣属于二主,与“专属”相对,凡是本属于某,后来又另属于某,就叫做“贰”。具体到这一句,西鄙和北鄙本来都专属于郑庄公,现在公叔段命令这些地方臣属于自己,这样一地有二主,就要同时向两方缴纳贡赋。因此所谓“贰”,总是对新臣属的一方而言。 “贰于己”可以翻译为“同时臣属于自己。 ”译:不久公叔段就使西部和北部的边邑同时属于自己。2 . 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公子吕字子封,是郑国大夫。堪:承受,
39、经得起。不堪:承受不了。 “贰”是堪的宾语,表不堪之事,即上文所说西鄙北鄙两属的情况。这种两属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庄公的统治地位就会动摇。“若何”是固定格式,表示“对怎么办” ,“之”是“若”的宾语,指代两属的情况。译:公子吕说: “国家承受不了两属的情况,您将对这件事情怎么办呢?”3 .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欲”和“与”都是动词, “与大叔”是“欲”的宾语。动词“与”一般带双宾语,这里省略了直接宾语,即“君位”,是一种含蓄的说法。“请” 字后带动词时在古代汉语里有两种用法,一种跟现代汉语的用法相同,表示请对方做什么事情,例如 “若弗与, 则请除之”;第二种用法
40、是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件事情,例如 “欲与大叔, 臣请事之”一句中的 “请” 字, 是指公子吕请庄公允许自己去事奉公叔段,而不是“请庄公去事奉他。 ”第二种用法在古汉语里比较常见,而在现代汉语里不太常用,只是在一些词语里还保存着,例如“请问”意思是请对方允许自己询问某个问题; “请降”意思是请对方允许自己投降;等。对这种用法的“请”,需要特别加以注意。 “事”指事奉,为服务。若:表假设的连词,如果。弗于=不之与,不给公叔段。除:本义是台阶,作动词表示“除掉”的意义是假借义。无:通“毋”“无”的一般用法是相当于“没有”,是动词。用作表禁止的否定副词是假借用法。古汉语里通假字比较多,实词有通假字
41、,虚词也有通假字,而虚词的意义比较虚,所以虚词中的通假字辨认起来难度就更大一些。生民心:使民生心,使老百姓产生二心,使老百姓产生想法。这里“生”我们理解为使动用法,“生”的后面带双宾语,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构叫使动双宾语结构。译:您打算把君位让给大叔,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您不想把君位给他, 就请您把他除掉。不要让老百姓产生二心。4 .公日:“无庸,将自及。”庸:通“用”,“庸”的这种通假用法一般只出现在否定句里,如“不庸”、“勿庸”等。成语“无庸讳言”、“毋庸置疑”、“无庸置喙”等都保留了这一用法。这一句里“无庸”是说 用不着除掉公叔段。及:赶上。“自及”即自及于祸,意思是自己赶上灾祸,也就是说
42、公叔段将自取灭亡。译:庄公说:“不用,他将自己赶上这个灾祸。”5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延::此句一个“又”字,把庄公对段的放纵,以及段的得寸进尺刻画淋漓尽致。庶延,地名,我们在地图上看一下,座延已经远离新郑,可见段的势力已经相当的大了。贰:这里指两属的地方,即西鄙北鄙,相当于“贰者”。以为:以之为,把这两地作为。所谓“收贰以为己邑”,是说公叔段使这两个地方不再向郑庄公缴纳贡赋,也就是由原来的“二属”变为专属。至于:不要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连词。延:地名,在今M南延泞上北刊1,“至丁延【指公叔段在收取两.屈的地方之外,进一步侵夺,到达延这个地译:大叔又把两属之地收为自己所有,进一步到了延这个二
43、乩方、.6 .子封日:“可矣。厚将得众。”矣:句尾语气词,说明新情况的出现或事情的变化,“可矣”是说以前不行,现在行了。厚:本义是山陵大,这里指占领的土地扩大。众:指百姓。“厚将得众”是一个条件复句, 如果厚,那么将得众。译:子封说:“行了,可以除掉公叔段了。如果这样扩展地盘,那么必将得到广大的人 民。7 .公日:“不义不昵,厚将崩。”昵:是“昵”的异体字,意思是亲近。“不义不昵”是一个条件复句,“不义”是条件,“不”是垢果,意.3是如果.积门不义.那么就公没仃人案他、.出不卜圮"不义不即解为并列关系,认为指对君不义对兄不昵,可以参考。崩:山崩塌,这里指崩溃,垮台。“厚将崩”是一个让
44、步条件复句,即使厚,也将崩。译:庄公说:“多行不义的人必然没有人亲近他,即使地盘扩大也必将自行灭亡。”第三段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实力的情况。郑庄公的大臣认为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应该立即 动手除掉公叔段,而郑庄公却依然不动声色。【分析】祭仲的预计当然没错,段在京城果然开始搞事情,让京周边的一些地区同时既向郑庄公称臣,也向自己称臣;当然, 赋税肯定也要双份。这就有点过分了。所以又有臣子坐不住,跟郑庄公把话说得比较狠了,公子吕就说:我的王啊,一个国家可不能有两个主子。您要是想把国家送给你弟弟,那我干脆去他那儿干算啦;要是您没这个打算,还是早点除掉他吧。郑庄公还是很淡定,说: 没事, 他自己就把自己玩死啦。
45、于是段继续扩大势力,臣子继续劝,但是郑庄公也还是继续淡定,或表演淡定。(五)课文第五段串讲1.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完:本义是完整,完好,是形容词,它的同义词是“备”。引申为使完整,修缮。古汉语里的 “完” 没有完了、完毕的意思。聚: 本义是聚集人,引申指积聚粮食等物资。此处 “聚”的宾语没有出现,所以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聚”是聚集百姓;一种理解认为“聚”是聚集各种物资。这两种理解都可以成立。缮:修缮,修理整治。甲:铠甲。兵:兵器,武器。这是“兵”的本义。具:准备好,准备充足。卒:步兵。乘(sheng4) :兵车,甲车。袭:偷袭,乘人不备发起进攻。启:
46、本义是开门。左传昭19:“启西门而出。”这里“启”是打开城门的意思。之: 指代公叔段,启之=为之启,替他打开城门。译:大叔修固城墙,聚集百姓,整修铠甲和武器,准备好步兵和车兵,将要偷袭郑国。夫人将为他开城门。2. 公闻其期,曰: “可矣。 ”公叔段要搞偷袭,行动日期自然是秘密的。公闻期,说明庄公对公叔段早有戒备,而且对公叔段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译:庄公听到公叔段行动的日期,说: “可以了。 ”3.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本义是军队的主将、统帅,引申指带领、率领。以:连词,相当于“而”。伐:大张旗鼓、堂堂正正地正式讨伐,跟公叔段的“袭”形成很鲜明的对照。译:命子封率领二百辆兵车前去讨伐京
47、邑。4. 京叛大叔段。叛:背叛,反叛。京邑的百姓自动起来反叛公叔段,因此公叔段等于不攻自破。译:京邑的百姓背叛了公叔段,(而倒向郑庄公。)5.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在古代关于战争有这样四个词:征、伐、侵、袭。其区别如下:征,指正义的战争,褒义。伐,指公开宣战,说明我对你宣战的原因,指出对方的罪状,然后大张旗鼓的去攻打 对方。侵,不宣而战。袭,秘密进攻,即偷袭。入于鄢:进入鄢。“鄢”是郑国的城邑。诸:“之于”的合音,“之”指代公叔段。译:公叔段跑到鄢地,庄公又到鄢地攻打公叔段。6.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五月辛丑:指五月二十三日。 古人使用干支记日,即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配十二地支
48、(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六十干支。这是古代主要的纪日法,在甲骨文里就已经出现了。 古书里也经常单独使用天干或单独使用地支来纪日,十二地支又称十二辰。如楚辞哀郢:“甲之吾以行。”意思是在甲日这一天的早晨我出发了。出奔:指逃亡到国外避难。奔:急跑,逃跑。金文写作,以三表示比走速度更快。共: 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辉县。译:五月辛丑这一天,大叔逃亡到共国。【分析】直到终于有一天,太叔段控制了郑国领土的几乎一半了,修筑好了自己的城池,囤积了大量的粮食,积累了足够多的武器装备,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军队,计划要袭击郑的首都了。同时当然也联系了武姜: 准备兵临城下的时候, 让武姜打开城门呼应他。
49、郑庄公收到消息之 后,终于一拍桌子:差不多啦!一一派兵平定他亲弟弟的叛乱。形势果然如他所说,京城的老百姓并不亲附段,段后院失火,战场又失利,一路败退,逃到鄢这个地方。郑庄公又去攻 打鄢,把自己弟弟赶出了郑国, 段无奈躲在卫国的共。大概正是因为后来段一直待在共,所 以史书上把他称作共叔段。(六)第六段串讲1 .遂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遂:连词,表示事情前后的连接性,于是,就。寞:放置,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地名,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黄泉”是地下的泉水,“不及黄泉”是指不到死后埋入黄泉。注意,翻译时不要把“不及黄泉”译成“不到死后”,因为这样翻译,则后文
50、郑庄公“阙地及泉,隧而相见”以实现自己的诺言的事就没有着落了。“悔之”是指后悔自己发誓说的话。译:于是把姜氏放逐到城颍,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路上就不要相见了。 ”不久又后悔这个话。(七)第六自然段串讲2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郑国大夫。颍谷:郑国边邑,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南。 封人:是管理边界的官吏。译:颍考叔是颍谷管理边界工作的官员。3 .闻之,有献于公。献:恭敬地送给,这里用作名词,指进献的东西。译:听说上述事情以后,对庄公有所进献。4 .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食舍肉:等于说“食而舍肉”,前后两个动作有伴随关系。舍:放在一边,搁下。公问 之:公问食舍肉之故。译:庄公赏赐给颍考叔食
51、物, 颍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搁在一边不吃。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5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皆:表示“尝小人之食”的周遍性,而不是指主语的周遍性,比较“我们都吃过饭了。羹:带汁的肉,注意不要理解为汤,上文说“食舍肉”,此处言“未尝君之羹”,可见肉和羹所指是相同的。请:请允许我。以:介词,把,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代肉。遗:赠送。在这个意义上“遗”读 wei4 ,不过在先秦时,表示“遗失”义的“遗”和表示“赠送”义 的“遗”读音相同,均为余母微部。译:颍考叔回答说:“小人上有老母,小人的饭食她都吃过了, 没有吃到过国君吃的肉, 希望允许我把肉带回去给我的母亲。”
52、6 .公曰:“尔有母遗,繁我独无! ”索:旬苜语气同,作用与“惟“那近二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敬奉,唯独我没有! ”7 .颍考叔日:“敢问何谓也?”敢:谦辞,意思是从地位上讲不应这样问,相当于“大胆、冒昧” 。何谓:谓何,说的 什么意思。译:颍考叔说:“我冒昧地问一句,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啊?”8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语之故”和“告之悔”是两个双宾语结构,其中两个“之”字都是指代颍考叔。译:庄公向他说了这件事情的原委,并且告诉他自己后悔了。9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患:忧虑,担心。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要总是忧
53、 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何患:患何,担心什么。焉:于是,对这 件事情。阙:通“掘”,挖掘。隧:名词用作动词,挖隧道。其:语气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这样,这里指黄泉相见。从之:听从了他的意见。译:颍考叔回答说: “您对此事有什么发愁的呢?如果掘开地到有泉水的地方,再挖隧道,在隧道里相见,谁说不是黄泉相见呢?”10 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融融:形容和谐快乐的样子。译:庄公进入隧道并赋诗: “在宽大的隧道之中,那快乐啊融融。 ”11 . 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泄泄”意思与“融融”相同。 “泄”和“外”在普通话里并不押韵,但这两个字在上古汉
54、语里都属于月部,互相押韵。上文“融”跟“中”古今都是押韵的。译:姜氏走出隧道,赋诗道: “在隧道之外,那快乐啊没法说。 ”12 . 遂为母子如初。译:于是作为母亲和儿子象当初一样。也就是恢复了母子关系。两个都是亲生儿子,武姜却能鼓动一个儿子攻击另一个儿子,这份狠辣,也超出常人的预料吧?故事的末尾写,在击败武姜共叔段阴谋之后,庄公愤怒的表示, “除非到黄泉,永不相见” ,幽禁了武姜。但是过了一阵,庄公又后悔了。于是就有个颍谷封人,叫考叔的,给庄公进献礼物。庄公赐给他肉羹。考叔却不吃,收了起来。庄公问为什么?他说,我有老母在,吃过很多好东西,但没吃过国君赐给的肉羹,因此我想拿回去请母亲尝尝味道。庄
55、公泪下, “你还有老母可以孝敬,我却没有”(这段话,是不是看的五味杂陈?)考叔说, “您不是有姜氏母亲吗”(这是故意问的啊,大家要仔细想想,因为这句,我才说考叔是伪君子)庄公说,可是我发过誓言,除非到黄泉,永不相见。考叔出主意, “那好说,您在地上挖个地道,挖出黄色泉水来,在地道里见母亲,就不算违背诺言了”(泉水一般都知情识趣,知道庄公孝顺,自己就能冒出来。所以你看史书里那么多神异的段子,什么太祖斩蛇、黄河石人、会喊“大楚兴陈胜王”的狐狸,都是怎么来的?枪杆子里面出神异。 )庄公大喜,从其所言。掘地见黄泉,与母相见,两母子又恢复了融洽的关系。有君子评论颖考叔,说他这是纯孝。他不但能孝敬自己的母亲,还能把给国君孝母创造机会。【分析】郑庄公把弟弟赶出了国,把自己母亲也关起来,并且发誓不到黄泉不见面,但是很快就后悔了。他的一个臣子颍考叔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说你要见你妈也很简单,你挖个地道,一不就没有违背你的誓言吗?于直挖出地下河,这不就是黄泉吗?你在这地道里和你妈见面,是就见了面,左传上说, “遂为母子如初”。这听上去非常温馨:妈妈和儿子吵了架,搞冷战,最终冰释前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辅导员招聘笔试真题
- 法律文书校对员考试试卷及答案
- 法律风险评估员考试试卷及答案
- 食品感官分析师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精密陶瓷劈刀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必会题库完整版【答案】
- 2025年厦门市湖里生态环境局辅助岗位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答案】
- 2025年电子计步器实验分析仪器项目发展计划
- 湘艺版二年级下册教案第四课 箫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网管述职报告范文
- 广东省茂名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
- 企业培训5W2H分析法(31P PPT)
- 2022年新高一入学分班考试数学试卷03(含答案)
- 初中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上册(2023年修订)综合与实践探寻神奇的幻方教学设计4
- QC080000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
- 胜动燃气发电机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课件
- 七年级数学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
- 校长专业水平测试题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护理查房
- 配电架空线路验收规范表
- 压力分散型锚索张拉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