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合成技术与工艺_第1页
电化学合成技术与工艺_第2页
电化学合成技术与工艺_第3页
电化学合成技术与工艺_第4页
电化学合成技术与工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班级:应化1351宿舍:6609组数:第6组成员:徐小文 张亮亮 陈晓伟 陈涛 邓冬冬电化学合成技术与工艺第七章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Technology电化学合成概述CONTENTS电化学理论基础电化学合成工艺方法电化学工程与工业应用目录PPT模板下载: BUSENESS PLANl电化学合成发展史l电化学合成的特点logo1600 Gilbert(英) 发现摩擦生电1791 Galvani (意大利) 发现生物电现象1799 Volta (意大利) 发明电池1800 Nicholson - Carlisle(英) 电解水1807 Davy(英) 电解制碱金属1

2、833 Faraday(英) 电解定律1839 Grove 氢氧燃料电池1879 Helmholtz (德 ) 双电层理论1884 Arrhenius(瑞典) 电离学说1900 Nernst(德) Nernst方程1905 Tafel(德) Tafel方程1923 Debey(荷兰)- Huckel(德)离子互吸理论 电化学合成发展史电化学合成的特点合成体系清洁,产物纯度高;可制备高氧化态或低还原态化合物;可选择性地制备特定价态化合物;可制备一些特殊的物质或聚集态。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能耗降低。反应温度下降,设备材料的腐蚀,损耗和意外事故减少。可以在低挥发或者不挥发反应介质中进行。产物和反应物易

3、于回收。电解质与活性电化学媒介是可再生的,对环境没有排放。电化学理论基础l电解质溶液l电化学反应热力学l极化过程与动力学方程l电极过程研究技术l电解过程研究技术电解质溶液010203。电子导体电子导体 (第一类导体)(第一类导体)依靠自由电子的运动而导电。依靠自由电子的运动而导电。例如:金属、石墨等。例如:金属、石墨等。温度升高,温度升高, 导电能力下降。导电能力下降。离子导体离子导体 (第二类导体)(第二类导体)依靠离子定向运动和电极依靠离子定向运动和电极 反应而导电。反应而导电。例如: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电解质。例如: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电解质。温度升高,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大温度升高,电解质溶

4、液的导电能力增大导体电解质溶液。电解池:电解池: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装置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装置例:电解例:电解HCl水溶液水溶液负极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发生还原反应阴极阴极)2He2H2 正极正极 (发生氧化反应发生氧化反应阳极阳极) e2ClCl22电池反应电池反应22HClH2Cl2 电解质溶液导电机理导电机理:。阳极阳极( (负极负极) ) e2ZnZn2阴极阴极( (正极正极) )Cue2Cu2 电池反应电池反应CuZnCuZn22 电极上得失电子的反应电极上得失电子的反应溶液中离子的定向迁移溶液中离子的定向迁移原电池原电池: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1011 12电导

5、率与浓度的关系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弱电解质溶液电导率随浓度增加而变大,但变化不显著强电解质溶液当浓度C5mol/dm3时,电导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几乎成正比关系。当浓度C5mol/dm3时,电导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如H2SO4 和KOH溶液。13强电解质的 m与c的关系随着浓度下降m 升高,很快达到一个极限值m,既无限稀释时的摩尔电导率,通常当浓度降至0.01mol/dm3以下时, m与c 之间呈线性关系。德国科学家Kohlrausch(科尔劳施)总结的经验式为: m= m(1- .)是与电解质性质有关的常数。将直线外推至c0,得到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m 。c14 uuuQQt uuuQQ

6、t能能斯特方程式斯特方程式 O+neR(O:氧化态粒子R:还原太粒子,n反应所涉及的电子数)在平衡状态下(电子交换、物质交换均达到平衡),电极/溶液界面所建立的电极电位满足:其中:平:平衡电位平0:标准平衡电位T:绝对温度,F:法拉第常数o,R:氧化态,还原态粒子活度Nernst方程是电化学热力学的基石。R00lnnFRT平平电化学热力学电化学热力学2-2 相间电位与电极电位相间电位与电极电位一一.双电层的形成与种类双电层的形成与种类1.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的迁移:这是由于带电粒子在两相中化学位的不同,引起粒子由高化学位向低化学位的迁移现象。a.两不同电子导体相相接触,由于电子在两相中化学位的不同

7、而引起的定向迁移,遂在界面形成双电层。b.具有不同密度的两种电解质溶液相接触,离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迁移,遂在界面形成双电层。c.电子导体相与离子导体相相接触,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的迁移,遂形成异相界面形成双电层。2.带电粒子或偶极子在两相界面的定向排列a.带电粒子由于特性吸附在溶液一侧形成的表面双电层。b.偶极子在溶液一侧的定向排列c.电子导体相一侧的偶极化3.由于外电路的作用形成的双电层(电容)其中第一类的C及第二、三类双电层是本课程的研究重点。二.电化学位将一试验电荷(i)自无穷远处移入研究相(P),所涉及的全部能量变化的称为试验电荷在研究相的电化学位。记作:试验电荷移动过程中涉及的能量变化可

8、分为三部分(1)试验电荷自无穷远处移至研究相附近(10-410-5cm)克服(研究相所带电荷产生的)外电场所做的功W1。z:实验电荷所带电荷数,e0:电子电量,: 研究相外电位Pi01Wezi(2)实验电荷自研究相附近移入相内克服表面电场所做的功W2。X:研究相表面偶极子分布产生的表面电场。(3)实验电荷进入研究相克服短程力(化学作用)所做的功W3。即实验电荷在P点的化学位。所以有外电位与内表面电位的和又称之为内电位,记作:。Xezi02WPi3W)(WWW0321XeziPiPiX由电化学位的表达形式可见,它只是一种特殊的化学位。若研究的粒子不带电荷,则其电化学位等于其化学位。与化学为一样,

9、电化学位是用以判断粒子在电化学体系中是否建立平衡的重要参量,其单位是能量单位。三.相间电位差两相至接触相间的存在两种电位差:相间内电位差: = 1- 2相间外电位差: = 1-2相间内(外)电位差称之为电化学体系的绝对电极电位。注:两不同相间的内电位差不能直接测量,而外电位差是可直接测量。四.电极电位(相对)1电池的电动势电池由(I)和(II)两个电子导体相和电解质相S构成。由此可见电池的电动势包括相互接触相的内电位差或外电位差的和。IIIIISSIV2.电极电位将参考电极取代电子导体相与研究电极构成电化学电池。 IRRSSIV若将所有的研究电极系统均与参考电极体系构成电池,测得的其电池电动势

10、,由上式可知,所有电动势组成中的后两项几乎相等。即电池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第一项的大小。这样就有可能解决不同相间绝对电极电位不可直接测量的问题。电极电位(相对):研究电极与标准氢电极系统(PH2=1atm,H+=1mol/L)构成无液接电池,测得该两电池两端(相同电子导体相)在无电流通过时的内电位差,称之为研究电极的相对电位,即电极电位。电位的符号以研究电极在原电池中极性决定。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标准氢电极使用不方便,常使用第二类金属构成的电极系统称为参考电极。主要有下列几种:a.Hg/HgCl2,KCl甘汞电极b.Hg/HgO,KOH氧化汞电极cHg/Hg2SO4,H2SO4硫酸亚汞电极d.Ag

11、/AgCl,KCl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参考电极的基本条件: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可逆性好。标准氢电极示意图电化学合成工艺简介电化学合成工艺简介电化学合成工艺简介电化学合成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电化学反应在“电极溶液”界面上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质,证实这些反应在电化学体系内的反应可能性及其机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外层电子的得失,故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上都可以按照化学和电化学两种本质不同的反应机理来完成。对于任何一个如下式所示的氧化还原反应:A+BC+D(1);如果通过化学反应实现上列反应,则可以表示为:A+BABC+D(2)化学反应过程中A粒子和B粒子通过相互碰撞形成一种活化配合物中间态-A

12、B,然后转变成产物。如果式(1)的反应在电解装置中进行,则在阴极和阳极分别发生下列电极反应:阴极反应:A+neC(3)阳极反应:B-neD(4)电化学总反应:A+BC+D(5)电极反应在电极与溶液之间形成的界面上进行。对于单个电极而言,电极过程由下列步骤串联而成:(1)反应物粒子自溶液本体向电极表面传递;(2)反应物粒子在电极表面或电极表面附近液层中进行某种转化,例如表面吸附或发生化学反应;(3)在电极与溶液之间的界面上进行得失电子的电极反应;(4)电极反应产物在电极表面或电极表面附近液层中进行某种转化,例如表面脱附或发生化学反应;(5)电极反应产物自电极表面向溶液本体传递。任何一个电极过程都

13、包括上述(1)、(3)、(5)三步,某些电极过程还包括(2)、(4)两步或其中一步。电极过程各步进行的速度存在差别,整个过程由其中最慢的一步控制,称为“控制步骤”。电化学合成工艺流程通常包括电解合成前处理、电解合成、电解合成后处理各步,其中电解合成是最重要的步骤。电解合成前后处理与化学合成相似,通常为净化、除湿、精制、分离等操作。电化学合成是一种绿色合成技术,其突出的优点之一就是无污染或者少污染,因而在三废处理方面负担轻、投入少。电化学合成的研究进展和展望1、合成纳米材料(1)石墨层间化复合物(2)纳米粒子、薄膜、晶体2、合成电极材料3、合成功能材料4、合成超导材料电化学合成的应用电化学合成的

14、应用5、电化学合成无机化工原料6、电化学合成有机物(2)L一半胱氨酸(1)邻,对,间三氟甲基苯甲酸(3)维生素k3电化学合成的研究进展和展望电化学合成的研究近二十年来进展迅速,研究领域包括直接电化学合成、间接电化学合成、界面修饰电极、反应性电极等。除此之外,在下述领域也取得了很大进:(1)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在电化学中的应用。SPE是一种高分子离子交换膜,由于其较好的化学和机械稳定性、优良的导电性等优点,目前逐渐应用于氯碱工业、电解水工业以及航空航天用燃料电池、核潜艇用氧气发生器等领域,使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2)碳载SbPbPt电催化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电极材料一直是电化学研究的重点,寻找和研制高活性、高选择性的新型电催化剂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导电载体上沉积纳米材料制备高性能实用型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