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l亲代对子代噬菌体的遗传贡献感染细菌时每种亲代噬菌体得相对数量。l重组发生在复制以后,重组型,亲型一起复制l噬菌体不同基因型之间可发生多次交换l重组频率可随宿主细胞裂解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亲代噬菌体基因型的投放量2允许发生复制和重组时间l大都是双链DNA分子组成的封闭环,没有蛋白质结合,裸环RNA连接物DNA超螺旋原核生物没有明显的核,不进行减数分裂,基因的传递方式:非减数分裂。细胞的分裂,非有丝分裂l接合l性导l转化l转导接合接合lA strsB strr A strrB strs原养型菌落基本培养基加链霉素加链霉素加链霉素A菌株:met , bio B菌株:thr , leu , thi
2、大肠杆菌性别的发现(供体(供体 donor)(受体(受体 receptor)A株B株met , bio thr , leu 苏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生物素加压吸引必要条件:接触lA strsB strr A strrB strs原养型菌落基本培养基加链霉素加链霉素加链霉素A菌株:met , bio B菌株:thr , leu , thi 大肠杆菌性别的发现(供体(供体 donor)(受体(受体 receptor)分子量:3.5106,6 104 bp大肠杆菌的2%F+F-F+F+F+F+Hfr, 高频重组性Hfr, 高频重组性lF因子,可以在染色体之外独立复制,也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组作为细菌
3、复制子的一部分遗传因子l1. 只有偶次交换,才能产生有活性的重组子l2. 不出现相反的重组子Hfr低频重组性F因子环出,出错误F因子将供体细胞的基因导入受体,形成部分二倍体的过程称为因子将供体细胞的基因导入受体,形成部分二倍体的过程称为性导性导F因子性导性导 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供体的染色体片断,并将该外源DNA片断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首次发现,Griffith, 肺炎双球菌试验。感受态DNA链降解结合与穿入联会整合l发现:A株B株met , bio thr , leu 苏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生物素加压吸引 定义:以病毒作为载体不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菌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菌细胞。普遍性转导:噬菌体携带供体的染色体片断完全是随机的,因此供体细菌基因组中所有基因具有同等机会被转导,形成部分二倍体 交换重组不同转导子部分二倍体a+a-a-a+a+重组转导细菌局限性转导:噬菌体只能转导供体基因组种的特定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激发数学教学互动
- 农产品电商化策略
- 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的风险管理机制
- 智能灯果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智能手套触摸屏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物理风力驱动风车杂耍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智能后视镜语音控制电话拨打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大数据环境下事件溯源与证据分析方法-洞察阐释
- 卫生数据交换规范研究-洞察阐释
- 包版本控制策略-洞察阐释
- 2025届东北三省四市高三第二次联考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2030中国振动监测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合肥高新美城物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词汇构建法:课件中的词根词缀解析》
- 华为系统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Unit 7 第1课时 Welcome to the unit【基础深耕】七年级英语下册高效课堂(译林版2024)
- 2025年第33批 欧盟REACH SVHC高度关注物质清单247项
-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
- K30自动生成及计算试验记录
- 2024-2025春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化学初中八年级全一册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控制《第二节促进燃烧与防止爆炸》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