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全面梳理强化指导_第1页
知识点全面梳理强化指导_第2页
知识点全面梳理强化指导_第3页
知识点全面梳理强化指导_第4页
知识点全面梳理强化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知识点全面梳理强化指导语文基础知识板块:字音题一、内容与对策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1、多音字。比如今年江西卷中的“提防”“重听”“咬文嚼字”“少不更事”等词中的加点字,对这些多音字,该读甲音而读了乙音,这便是多音字的误读了。针对这种误读现象,我们应该明确三点。音义相关。古人认为“音生于义,义著于形”,那么,对于多音字来说,往往是由于同一字有

2、了不同的义,从而有了不同的音。所以我们应该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例如“屏”字,当它与遮挡的意思相关时,读“píng”,如“屏风”“屏障”“屏蔽”等;当它解作“抑止或除去”的意思时,读“bng”,如“屏除”“屏退”“屏声”等。辨明语体。一个字在书面语中可能是一种读音(这时它往往作为复音词的词素存在),它在口语中可能是另一读音(这时它往往是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存在的)。例如“血”字,它在“血泊”“贫血”“呕心沥血”等书面语中都读“_uè”,而在口语“血淋淋”“流了一点儿血”中就读“_i”。这类字不算多,但却是不可忽视的一类误读,如“给”“薄”“剥”“削”等多音字

3、都属于这一类。抓住“另类”。特殊之一是古汉语异读的遗留,这在成语中表现明显,例如“虚与委(wi)蛇(yí)”“一暴(pù)十寒”“暴虎冯(ping)河”“千乘(shèng)之国”等等。特殊之二是不少多音字存在某一读音“少”而另一读音“多”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记少不记多”的简便记忆法。例如“遂”字只在“半身不遂”中读“suí”,在其余词语中都读“suì”;“烙”字只在“炮烙”一词中读“luò”,余者读“lào”;又如“辟”字,读“bì”的常见词有“征辟、复辟、辟邪、辟易”四个,余下的就多读“p

4、6;”了。2、形声字。今年江苏卷所考查的“眩晕、舷梯、炫耀武力”等16个词语中的加点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中那些声旁相同,字形相近,读音或同或异的词是我们要重点注意的对象。比如“剽悍、漂泊、虚无缥缈、飘忽不定”一组中的加点字都读“pio”,而“悼念、泥淖、绰绰有余、掉以轻心”一组中各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dào、nào、chuò、diào”。对形声字,我们一方面不妨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认字认半边”这一说法,认识到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它来帮助我们识记字音。例如“奖掖、阡陌、招徕、蓦然”这几个词中的加点字的读音就和它们的声旁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克服“认字认

5、半边”的“惯性”,因为许多声旁现在不能代表该字的读音了。例如“孝悌、讣告、掣肘、对峙、炽热”中的加点字读音没有一个和它们的声旁是相同的。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首先要艰苦记忆,不断积累,同时要特别注意随时整理,经常复习。3、异形同音(近音)字。有异形同音的,比如“虔诚、乾坤、掮客、潜移默化、黔驴技穷”一组中加点字都读“qián”;有异形近音的,如“曲肱而枕”的“肱”(gng)与“一泓清泉、宏观调控、鸿鹄之志”一组中的三个加点字(音“hóng”);有形似音同的,比如“船舷”与“弓弦”,“瞋目”与“嗔怒”;有形似音异的,比如“箴(zhn)言”与“缄(jin)默”,而“偌大、诺言、唱

6、喏”一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应该是“ruò、nuò、r”。这些字或者字音相同,或者字形相似,是我们最应该细加辨析的对象。二、细节和技巧细节永远是值得关注的对象。细节有拼音知识方面的,如声母是否送气要分清,“奴婢、哺育”的声母为“b”,是不送气的,而“媲美、浦口”的声母为“p”,是送气的;又如平舌、翘舌问题,比如“塑、溯”是平舌音,声母为“s”,而“朔”则为翘舌音,声母是“sh”。细节还体现在能否识别认知陷阱方面,例如在“扶老挈(qiè)幼”这个词中,我们很容易受到“扶老携(_ié)幼”一词中”携”的影响而将“挈”误读为“_ié”,如果我们能够细心

7、一些,就能够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从复习和解题技巧方面来说,我们首先要树立整体意识,从字不离词、音义相关的角度准确推断;其次我们要注意命题者的思路和倾向性,例如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如“枕藉jiè”)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如“枕藉jí”)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读音”(如“分泌mì”)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读音”(如“分泌bì”)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常读音(如“押解ji”)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字但不是僻字(如“恚huì恨”)一般很少标错音。第三我们要特别警惕那些“熟悉的”陌生字,对诸如“犄角、商榷、宫阙、揶揄、巨擘、

8、宽宥、忤逆”这一类的考试高频词汇要能切实掌握好。此外,我们要熟悉普通话异读审音表,碰到“骑、荫、凿”这一类已经统读的字音就不要再进行异读了。词语、熟语题:语言的色彩意义是词所表示的某种倾向性或情调。因色彩意义是概括反映客观对象的次要属性而形成,所以又称之为附属意义,主要是指语言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语言色彩的考查在近年高考中常常表现为考查词语的运用,语言的得体,仿写,诗词赏析,散文阅读等。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一、辨清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褒义色彩,如团结、鼓舞、爱护;贬义色彩,如勾结、煽动、袒护;中性色彩,如结合、鼓动、保护等。对于词语辨析使用选择或填空题,我们可以

9、:(1)辨明褒贬。如: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法而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性。“始作俑者”意思是指“最先做坏事的人”,是一个贬义词。把他用在“为变法而流血的”谭嗣同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2)识别两可。如: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像力。“想入非非”一般指“完全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它用在此处非常恰当,因为产生神话的人类儿童时代在对大自然一切奥秘不了解的情况下,想用一种超自然力去征服和解释大自然的一切,故而“想入非非”。此外,这类熟语还有灯红酒绿、苦心孤诣、试目以待、左右逢源等。(3)区别轻重。如:少数党员干部把自己

10、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同流合污。“同流合污”指“同坏人共同干坏事”。句中“少数党员干部”虽然觉悟不高,但未落到与坏人为伍的地步,所以这里用词过重了。(4)摆正谦敬。如: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蓬荜生辉”是谦词,常用来称谢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称谢别人送来题赠的字画。句中误将其作为贺敬之词。二、辨清语体色彩。语体色彩有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说明文体与文学作品用语的区别、新闻语体与一般书面用语的区别等。对于简明、连贯、得体或仿写等题,我们可以:(1)弄清语体特点。书面语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用词规范,多长句,表意严密,结构严谨;口语用于即兴交际

11、的环境,用语灵活,多短句。(2)弄清适用情况。如通知、借条、请柬等,是程式化的书面语体,用于事务性、立法性文件等;具有明确性、简要性、规格性。有大量的专用词语(承蒙、兹因、欣悉、遵照、如下、任免、审核、特此通报、予以查处、值此之际等),多用陈述句和祈使句,很少使用渲染性的修辞格,风格趋于简洁、朴实、明快。如科技新闻具有准确、严谨、简洁的特点。大量运用专业术语以及图表、符号、简称,不断吸取外来词和国际通用词,多用结构严谨的陈述句、复句以及关联词语等。公益广告、倡议书等要具有宣传鼓动性、严密的逻辑性。用词广泛、新词新语及时,多用陈述句、祈使句、复句。修辞上多用渲染性的辞格。呈现严谨、庄重的风格。对

12、联、短信等文艺作品的语体主要以形象性、抒情性、美感性为其基本特征。易混成语(1)不胫而走 不翼而飞胫,小腿,没有腿都会跑,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到处流传。后者形容流传迅速和突然消失。二者都有传播迅速之意,但前者强调消息未公开,后者除消息流传迅速之外,还有物品突然消失之意。(2)不名一钱 不值一钱名,占有;没有一文钱,形容穷困到了极点。不值一钱,即连一文钱也不值,形容没有一点价值。(3)不容置喙 不容置辩喙,鸟嘴;不容置喙,不容许插嘴。不容置辩,不容许申辩、解释。(4)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然,正确;不以为然即不认为对,表示不同意。不以为意指不把某事放在心上,不在意,不重视,不认真对待。(5)不足齿

13、数 不足挂齿都指不值得一提。但前者表示_的轻视,后者程度稍轻。(6)箪食瓢饮 箪食壶浆箪,古时盛食物的一种器具。前者源出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即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旧指安贫乐道,也指生活贫苦。后者形容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装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7)东山再起 死灰复燃前者源于东晋谢安辞官后在东山隐居,后又出任高官,比喻人失势后又重新恢复地位,对象是人。后者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贬义。(8)火中取栗 坐收渔利前者比喻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有。后者比喻利用别人间的矛盾从中获利。(9)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前者指不用

14、一般的眼光看待,比喻特殊对待,一般是较好的对待。后者指擦亮眼睛,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10)熟视无睹 视而不见都指看见和没有看见一样。但前者指常看见,强调“熟视”,指对某一事物漠不关心;后者强调睁着眼睛没看到,批评不注意或不关心。(11)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都有使人震惊之意。但前者强调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对象多不是事实;后者强调事实让人听了极为震惊。(12)体无完肤 皮开肉绽前者形容浑身是伤,常喻指论点被彻底驳倒或文章被大量删改。后者用字面义,形容伤势重,多指被打伤。(13)望尘莫及 鞭长莫及 望其项背望尘莫及意思是远望别人跑过后扬起的尘土,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鞭长莫及意思是马鞭虽长

15、,但打不到马肚子上,比喻力不能及。望其项背意思是能看见他人的脖子和后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式,“不能望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14)无所不至 无所不及无所不至与无所不及义同,只是程度稍轻,原指没有什么不能达到的地方,后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也大都为贬义。无所不及,及,达到;没有什么不能达到的,即一切都能达到。例:其文卓然自成一家,比司马迁、杨雄、韩愈,无所不及而有过之。侵略军每到一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所不至。(15)心猿意马 心烦意乱前者形容心思,欲念流荡散乱,控制不住。后者指心情烦躁,思绪纷乱。(16)应接不暇 目不暇接应接不暇指一路上

16、风景优美,看不过来,后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前者使用范围比后者大,后者的对象是静止不动的物品,前者既可指看不过来,也指接待应付不过来,对象是相对运动的景物、人或事情。语病题:查断病句常用十招提纲:找主干,看搭配是否恰当看并列短语,“搭配”“语序”“分类”是否恰当、结构是否一致看否定词,语意是否相反看介词短语,是否缺主语看数量词,是否重复、矛盾或不科学看成对关联词,位置是否恰当看两面词,是否出现“一面”对“两面”看句式结构,句式是否杂糅看语意,是否明确、是否矛盾删除比较,判断是否赘余_年全国统一的高考考试大纲要求辨析并修改病

17、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病句年年必考,分值为3分,而且_年全国一卷设置了两个小题考查即第3小题“没有语病的一句”和第4小题“语意不明确的一句”,分值升为6分,可见它的分量之重。这对规范汉语语法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病句的判断是否有章可循呢?当然有,下面赘述几招:一、找主干,看搭配是否恰当这是检查病句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招式。如:(1)哺乳期妇女如果仅仅依靠农补品中的含碘量,就有可能缺碘,若不及时添加含碘食品,则有可能导致婴儿脑神经损伤或智力低下。(_年浙江卷)动宾短语“依靠含碘量”动词与宾语搭配不当,去掉“含”“量”两字。(2)生物入侵就

18、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_年湖南卷)主干为“生物入侵是指物种”显然不对,主语“生物入侵”与宾语“物种”搭配不当,可以把“的物种”去掉,在“那些”后面加入“物种”。(3)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芳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_年山东卷) “歌声焕发芳香”动宾搭配不当,“焕发”是视觉印象,“芳香”是嗅觉印象,可将“焕发”改作“散发”。(4)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_年山东卷)主干“(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欢迎”其中“培养

19、”与“欢迎”搭配不当,可改成“高校培养的学生深受欢迎”。(5)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_年江西卷)主干“乒乓球馆是团体”主宾搭配不当,将“团体”改为“场所”。(6)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_年江苏卷) “传统的满堂灌”属于教学方式,不是老师角色,主语“角色”与介词短语“由传统的满堂灌”搭配不当,可将“角色”改成“教学方式”。二、看并列短语,“搭配”“语序”“分类”是否恰当、结构是否一致并列短语的使用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的语病:1、搭配不当。如:(7)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

20、从小就住惯了的茅草房子,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乡音,那胶东人所特有的幽默爽朗的笑声。该句的宾语是由五个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该句的主干是“我看到乡亲、房子、街道、乡音、笑声”,谓语“看到”只能同“乡亲、房子、街道”搭配,不能同“乡音、笑声”搭配。因此在“街道”和“乡音”之间加个谓语动词“听到”。2、语序不当。如:(8)、经考古专家20多年的整理、研究和发掘,被学术界评定为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整理、研究和发掘”这个并列短语语序不当,应改为“发掘、整理和研究”。3、分类不当。如:(9)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

21、,不得统一配备。(_年全国卷一)“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并列关系不当,可将“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改为“床上等生活用品”。4、并列结构不一致。如:(10)该报指出,这次会晤的主要意义,在于善意姿态、长远战略和历史方向,多于具体互惠措施的落实。(_年北京卷)“善意姿态”与“长远战略”中的“善意”、“长远”可作使动用法理解,但“历史方向”中的“历史”作使动用法讲不通,可在历史方向之前加上“决定”之类的动词;同时删去“在于”,去掉“历史方向”之后的都好,形成一致的动宾短语并列。三、看否定词,语意是否相反无论是反问句式,还是否定陈述句式,常常会出现否定词多一个,从而造成语意相反。如:(11)发展没

22、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去掉“难道吗”和“不”语意保持不变,即为“我们能否认这是真理”,语意相反,“删去一个“不”。(12)科学的发展逼得反科学的人不得不戴上伪科学的面具来反对科学。(_年江西卷)删除“伪”字,“面具”含有“伪”之意,该句也可看作“语意重复”之病。(13)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_年江苏卷)“避免”与“不”重复,语意说反了。四、看介词短语,是否缺主语介词短语误用造成主语残缺,这是最常见的语病。如:(14)自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以来,已经累计有超过100万人次参与

23、影片的观摩。(_年全国卷一)缺主语,删去“自以来”,让这介词短语变成主谓短语并且充当主语。(15)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_年浙江卷)缺主语,去掉“在中”,让“这部作品”作主语。这种语病的改法都是删去介词,因为介词短语不能作主语,删去介词后,介词短语变成了名词或名词短语,就可作主语。五、看数量词,是否重复、矛盾或不科学看与数量词搭配的词语如“增加(减少)了”“增加(减少)到”是否科学准确,约数不能有重复表述或前后矛盾的文字,表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如:(16)广东每年虾产品出口超过一亿美元以上,一旦被征收反倾销税,整个虾产品出

24、口将遭受沉重打击。 “超过”与“以上”重复,可以删去“以上”。(17)据统计:河南省栽植泡桐至少二亿棵左右,泡桐栽种面积增加到一千万亩以上。 “至少”与“左右”语意有重复,有矛盾,可删去“左右”。(18)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可将“一倍”改为“一半”。(19)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达近40%以上。 “近”与“以上”矛盾,删去其中任何一个。六、看成对关联词,位置是否恰当成对使用的关联词,常常会出现关联词的位置不当,这是最常见的语病,也是最容易忽略的语病。成对使用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所在的两个分句,如果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应放在共同的主语之后,如

25、果主语不同,关联词语分别放在各自的主语之前。如:(20)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_年北京卷)。两个分句的主干分别是:大戏让人们看到进步;大戏(让人们)看到可喜一步。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大戏”,后一分句承前省略,应将关联 词语放在共同的主语“大戏”之后,因此“不仅”调到“让人们”之前即可。(21)近年来,国家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关联词“不仅”所在的分句主语是“机构”,“而且”所在分句的主语是“许多人”,前后主语不同

26、,关联词语应放在各自的主语之前,因此将“不仅”移到国家前。七、看两面词,是否出现“一面”对“两面”两面词如“能否、是否、成败、优劣、好坏”等,它常常造成“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的语意搭配不当。如:(22)能否贯彻落实_,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_年全国卷一)主语中“能否”这个两面词表明主语是两面意思,宾语“重大意义”是一面,两面对一面,因此删去“能否”,改成一面对一面。(23)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_年浙江卷)“进步与否”是两面,“国家富强”是一面,两面对一面,不妥,“

27、是否”与“富强”不对称,因此去掉“与否”,改成一面对一面,或者在“国家”与”富强”之间加“是否”改成两面对两面。(24)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_年山东卷) “抓不抓关系”两面对一面,前后不对应,可在“事业”与“后继有人”之间加“是否”或者将“抓不抓”改成“狠抓”。八、看句式结构,句式是否杂糅句式杂糅就是两种句式糅合在一起,判断的关键是找句子的主干,可找到两套交叉的主干。当然从语意上分析,这种语病也可粗略地看作语意重复。如:(25)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的关键是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该句包含两

28、个句子:一是“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的关键是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二是“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调动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分不开的”。“关键是”与“是与分不开的”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26)为什么火上舞蹈者的脚掌不会烧伤呢?原因之一是因为舞蹈者不停在跳跃。后一句子包含两个句子:(这)是因为舞蹈者不停在跳跃;原因之一是舞蹈者不停在跳跃。“原因之一是”和“(这)是因为”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27)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包括两个句子: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电磁力;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悬

29、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靠的是”和“是利用来实现的”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九、看语意,是否明确、是否矛盾1、歧义:句子中某个词语指代不明,或者一词多义,或者一词多(词)性或者不同的断句方式等造成语意不明,产生歧义。如:(28)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_年全国卷一)“批评的人很多”是“批语他的人”还是“被他批语的人”多,不清楚。这是“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29)今天老师又在班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_年全国卷二) “自己”既可以指老师,也可以指“我”。这也是“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30)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

30、的援藏干部很高兴。(_年全国卷二)“很高兴”的主语(陈述对象)“指代不明”,既可以是“祁爱群”,又有可能是“援藏干部”。(31)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_年全国卷二)“因患病住院”主语“指代不明”,既可以看作黄昆一人又有可能看成是黄昆、姚明两人。(32)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_年天津卷)“晚上来的”可有两种理解:“晚”和“上”连续,意思与“白天”相对;“上”和“来”连续,“晚上来的”意思是“后上来的”。这是由不同的断句方式(标点符号)造成的歧义。(33)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

31、十分重视。(_年湖北卷) “投诉”雇主还是投诉编辑部,宾语指代不明。(34)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家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05江苏卷) “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中的“和”字,既可作连词,那么“说服”的宾语则是“老师和你”,也可作介词,那么“说服”的宾语就只是“老师”,这是“一词多性”造成的歧义。2、语义矛盾。如:(35)已经是傍晚时分,在空寂无人的教室里他独自坐着,久久地品未着这次考试失败的苦涩。“空寂无人”与”独自”语义矛盾。十、删除比较,判断是否赘余在通读句子时,感觉多余的成份,先删除,再比较通读,如果语意照样明确或更加明确,那么该成份则是赘余,这种方法的关

32、键是通读句子,凭借正确的语感。如:(36)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_年天津卷)通读句子时,将“不足”和“不当”删除后,感觉句子更精练,语意更明确,简单分析可知“我们所缺乏的”应是“勇气”和“谋略”,也可将“缺乏”改作“表现出”。(37)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福,很快乐。(全国卷三)只要通读句子就感觉“时”字多余。从_年的高来看,我们复习时要特别重视语意是否明确、搭配是否恰当的语病判断训练。答题时我们一要审清题干,是选“有语病”的一句,还是选“没有语病”的一句,明确四个选项的句子,“有语病”的多,还是“没有语病”

33、的多;二要全神贯注地通读句子,调动自己平时积累的正确语感,感觉词句是否有病;三是运用以上招式即平时训练总结的经验,从理性上去判断。其实,“正确语感”和“训练总结的经验”是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是融为一体、不能截然分开的,在临场中要综合、灵活地运用,不断提高自己查断病句的第一感觉的正确率。文言文阅读板块文言文阅读材料是一篇浅显的文章,考查的实词也仅限于“常见”。文言虑词的限定更为严格,不超过考试说明上规定的虚词共10个()。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这一范围。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均为选择题,共3题,占9分。主要考查文言基础知识,能力要求为理解和分析综合。由于采用选择

34、题的方式,而不像现代文阅读那样通过直接表述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所以,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直接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较少,一般通过考查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来检测考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程度。这种选择题一般有下面两个特征:(1)内容错位。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地点、指代、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颠倒时间,混淆因果。如1996年全国卷文言文第8题目的d项:“数年后回谷大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原文说郭永离去官职几年经过大谷,并不是数年后回大谷复职。(2)违背事理。试题选项节摘原文,看起来与原文一样,实则违背事理。常见的有:强为因果,强为转折,强为条件,主客颠倒等等。做题时,要将题与文对照,

35、要结合文章主旨,结合作者的观点、态度。总之,做文言文阅读的试题,关键在于文言基础知识,在于读懂文言文。高考文言文翻译指津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把对语言表达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综合考查的有效手段。这类考查既可以采用客观性的选择题型,也可以采用主观性题型,直接要求考生翻译句子或语段。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均采用选择题。但_年起则改由考生直接翻译,分值也由3分增至5分。笔者有这样的体会:翻译文言文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边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够说出来,嘴上能说

36、出来不等于笔下能够写出来,它还涉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我们认为,高考题型的变化,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阅读能力,有利于促进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而言,也意味着试题难度的提高。为帮助考生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特作以下几点提示:(一)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

37、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2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3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4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38、”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三)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例如:_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必须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

39、竭尽哀悼。”译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及”“尽”两字,应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算落到实处。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如上文所举“波澜不惊”的例子。(四)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

40、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五)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

41、,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六)专门训练从课文抓起。要能在高考的文言文翻译题上少失分,不做一些专门训练显然是不行的。训练的题目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高,训练题就从课文中

42、选取。原因是,课文经过反复诵读,文意几经揣摩,已经读通读懂,谙熟于心了,关键就是语言转化工作了,也就是用现代汉语把心中的感悟忠实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训练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做,比随便拿出一段文本让学生翻译要强得多。其中道理很简单:因为心里明白的尚且不一定译得出来;那么心里不明白的就一定译不出。先从熟悉的语段、句子着手翻译,做到信、讲究达、追求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自然能摸索到一些翻译的诀窍。凭借这些诀窍再去翻译生疏一些的文句,恐怕也可驾轻就熟了。在平时文言文的翻译练习中,学生们常常会表现出“眼高手低”,许多人往往自以为文意知晓,就不屑于落笔翻译,这种态度是必须克服的。文言文翻译并非易事,确实需

43、要踏踏实实地训练一番,切不可等闲视之。诗歌鉴赏板块:答题技巧谈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的考查要求有两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鉴赏评价是人们阅读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下面总结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几个点,希望对即将进行诗歌鉴赏复习的学生有所帮助。一、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4、、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二)“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三)“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

45、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四)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二、常用答题方法(一)找出“冷词”“暖词”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色调实际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时首先应该找出。例如浙江省_年高考诗歌鉴赏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

46、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但是书法的感情却不一样。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典型的冷色调词语,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语。所以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47、,基调活泼有趣。(二)运用答题格式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例如鹧鸪天 代人赋(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例如题菊花(唐)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

48、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例如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骛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4、对诗歌意境

49、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例如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5、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例如玉楼春(宋)宋 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分析“

50、闹”字:“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6、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回答: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叙述、议论)什么+抒发什么情7、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关河令(宋)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片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片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现代文阅读板块:散文阅读1、命题者的策略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做好高

51、考散文阅读,必须首先了解命题者的选题意图,然后在复习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方能成竹在胸,应对自如。从已选为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散文材料来看,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高考命题组选材的标准,也即文章本身具有的共同点:强烈的时代感、厚重的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永恒光芒。如_年全国卷长城(民族封闭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_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父母亲族的爱、悲欢离合的家史及邻里乡情),广东卷说树(对家乡故旧亲朋的思念和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广东卷壶口的黄河(中国人要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包括近年地方的模拟题中的阅读篇章来看几乎都有这些共同的特点,象04华师附中声音的联

52、想(表达出作者对淳朴大自然的热爱)05广州模拟雨和瓦(表现有亲情在,人就不会感到恐怖与孤独)06惠州模拟白天鹅的记忆(通过写白天鹅的遭遇,激浊扬清,惩恶扬善)06广州模拟烟囱里的兄弟(通过塑造三只勇敢面对生存艰难的城市生活的小麻雀形象,寄寓了“我”勇敢面对困境的愿望,同时也批评了那些鄙视农民的城市人的意识)等。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这个“时”就是现实,做为参加高考的学生,也同时是我们这个时代骄子,同学们应该关心我们的社会和身边的事件,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广泛阅读、欣赏各种文学艺术,从而提高我们鉴别和赏析能力。作为一个人,我们都有自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关心亲人,热爱家乡和祖国,培养同学们具有

53、崇高的道德品质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明白了这个目标,我们就明白了命题者选题的策略,这样我们才能高屋建瓴,在应试中具有鸟瞰全局的能力。2、应试者的策略选作高考阅读材料的散文,语言是较规范的,构思是较新颖的,结构是较严谨的。那么怎样才能解读好高考散文呢?(1)从整体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特点,决定了散文内容的广阔和丰富性,全文好象只是一些片断、一些场面或景物组合。因此鉴赏散文时首先要努力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行文线索、感情脉络,特别是文章的主旨,从而能尽快地剥去散文的看似凌乱的“形”。因此在阅读时,首先要读出文章大致的观点(文章情感、段落中心句子等),划出层次结构。这样才能使其后问题的解答有

54、的放矢。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于景物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这样整体的基调把握准了,对局部的情感或倾向才能做出正确分析,对特定语境中语句的深层含义,才能做出深刻的品味。在散文阅读中注意文中的人、事、物、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它们都应该紧紧围绕“神”来组织的。所以同学们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2)注重因果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散文中的形与神,情与景,内容与形式,主旨与材料等等,是近年来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所在

55、。好的散文中,及没有孤立的景和物,也不存在抽象的情。随着事件的发展和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其中的因果关系逐步呈现出来。如壶口的黄河19题: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文中前面说到:“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从这些原因中我们不难得出“有中国人的肤色;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这一答案。另外,要使“因果分析”准确,不但要保证原因的真实性、充足性还要揭示出“因”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3)掌握基本表达

56、方式。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散文在创作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某种情感往往会借助一写文学创作的手法,或“比喻”“拟人”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或“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或“对比”“衬托”突出强调、侧面烘托主题思想。有的还通过“细节描写”“情景交融”“铺垫”“照应”“象征”等手法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深刻地表现。如壶口的黄河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渲染主观感受

57、(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主命力。散文阅读是一种鉴赏性阅读,不仅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还要明确怎么样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这就需要掌握一些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4)把握好解答技巧。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一般不需要答题者擅自发挥,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用原文作答有力于阅卷中形成比较统一的评分标准。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的方法首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有效区间,再通过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最后结合上下文(包括

58、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用文章中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意思是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综合连缀文章中的词或句理解问题。如壶口的黄河18题: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先看原文中的文段:“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再看标准答案: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因此要细读相关文段,提取有效信息。从答案来看,它的来源全都是原文,这类题就提醒考生要找准并组合好。小说阅读语言运用板块:作文板块:作文急救策略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的提着的心也越来越紧。面对语文考试的半壁河山作文,我们岂能坐以不理?笔者拟就结合高考作文的阅卷和高考作文的一般特点来谈谈如何采取急救来“恶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