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1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2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3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4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大纲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 积累词汇,积累名言警句;进一步养成默读习惯,提升默读速度和效率。2. 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激发阅读议论文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的方法和能力;理清思路,把握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3. 尝试写简单的议论文。【重点难点】1. 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重要的、关键性的词句。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 学会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4. 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立意。【教学指导】1. 了解并掌握一些议论文的基本常识,知道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知道论据的材料有哪些,知道论

2、证的基本方法。2. 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能够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3. 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语言,体会其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4.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深刻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思想立意。【课时安排】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课时怀疑与学问2课时谈创造性思维2课时创造宣言1课时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教学导航*【学习目标】1. 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2.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点难点】1.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4. 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人说, 21 世纪是 “中国人”的世纪, 北京奥运成功、神七升天、上海世博、广州世大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 然而, 80 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 锋陷阵一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做人,作文的方法。【作者简介】鲁迅( 1881 1936),原

4、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 日本的立场,居然还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蒋介石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 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

5、 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 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新课讲授】(一)重点字词1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搽(ch a ) 玄虚(xu由)省悟(x mg) 渺茫(mi ao) 脊梁(j i ) t匡骗(ku mg )2 .词语检索。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3 匡骗:用谎话骗人。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为民请命: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工夫做事。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6、。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二)整体感知1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 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国民党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 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2.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部分段号在议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揭示的要旨

7、一1-2揭示对方论点和论据。暗不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二3-5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指出对方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 “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而不能证明失掉了 “自信力”。三6-8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止面 立论)。提出论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 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作出结论,指出评价方法。要评价自信力的有无应看“中国的脊梁”,不应以偏概全。3.阅读第1、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论论点?用了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

8、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 “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4.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 ,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 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

9、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 一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课堂总结】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课后作业】继续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中 国 人 失 掉 自 信 力 了 吗敌论据敌论点以偏概全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L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失掉“他信力”直接反驳一发展着“自欺力【板书设计】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间接反驳 论据:从古到今"中国的脊梁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第二课时【回顾导入】再读课文,感知爱憎之情,领略讽刺的

10、力量。【新课讲授】问题探究1. 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 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2. 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明确:文章第 68段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不

11、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 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缺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3.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人们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

12、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4.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他们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 “只希望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5. “状元宰相” “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前者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后者指推动社会变革的积极力量。6.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

13、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投影展示4)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着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鉴真、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细读品味】1. 第 9 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学生讨论后明确:“脂粉” :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

14、御用文人的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在当时指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广大革命人民。“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推动社会变革的积极力量。结论: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 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同学讨论后明确:A.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B. 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C.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D.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

15、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E.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F.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3. 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1 )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 “只” “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能。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 “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16、。明确: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文章主旨】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自信力的论调进行 批驳,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热情歌颂了广大人民的正义斗争,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绝大部分没有失 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课堂小结】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

17、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 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 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爱憎 分明古,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中国的脊梁 _ 二有确信不自欺现-前仆后继的战斗18怀疑与学问*教学导航*【学习目标】1 .掌握论证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如何分层次递进论证。2 .理解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法和引用论证法的作用。3 .培养怀疑精神;学习中要敢于怀疑,善于研究。【重点难点】1 .分论点如何服务和支撑中心论点;难点:分论点的关系如何。2 .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难点

18、:两种论证方法的作用。3 .学习文章的怀疑态度和精神摊点:文章在“怀疑”的观点上有何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 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莺,有 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 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 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 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 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

19、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 学识水平。【作者简介】顾颉刚( 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 伪,有不少创见。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 说说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中心论点:治学必须先有怀疑精神。作用:提出了论点;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强。2. 为了论证总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明确: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3.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明

20、确:递进。4. 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分哪几个层次?明确: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3-4 )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5. 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分哪几个层次?明确:分为四层:第一层(第1 句) ,提出分论点;第二层(第2 5 句) ,论述有没有怀疑精神对学问形成的重要作用;第三层(第6 10 句) ,先例证,然后得出结论,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在文化史上起到巨大作用;第四层(第11 句) ,从反面得出结论,指出“墨守”前人旧说的害处。6. 阅读课文,理清结构。第一部分:( 1 、 2)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二部分:( 3 6)阐明总

21、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第一层:( 3 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第二层:( 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问题探究1. 第 1、 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明确: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2. 第 5 段和第 4 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 段还写第5 段, 是否可以去掉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明确: 第 4 段说的是对于 “传说” 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 5 段则说 “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

22、 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 段,又写第5 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3. 第 5 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明确: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道理论证(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4. 第 6 段课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论述了什么分论点?明确:课文承上启下,归结了第3、 4、 5 段课文分论点后,提出第6 段课文的分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5. 文中事实与道理论据的使用

23、,各自的作用是什么?明确: ( 1)事实论据。如: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 ,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作用:以戴震不断质疑这一具体的事实论据,说明前文的看法: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进而支持文章的中心论点。( 2) 道理论据。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作用:以讲道理的方式告诉读者,懒惰、

24、无疑不能治学,怀疑是发展学问的前提条件;从而说明怀疑的重要性。【课后作业】1. 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反之,请说明理由并辅以相关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2. 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事例。8* 谈创造性思维第一课时* 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 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 默读。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4. 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

25、严谨平和的特点。5. 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重点难点】1. 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2. 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3. 理解文章思路,知道设问句的作用。4. 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造性思维的格言引入。芝加哥公牛队经纪人杰里克劳斯说:“如果你有两个思想一致的人,就解雇一个。你要一个副本做什么?”思考:杰里克劳斯为什么这样说?“思想一致”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副本”,于创新不利。而创新是一个球队、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立足不败的保证。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作者简介】

26、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 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 默读课文,心神沉浸在字里行间。默读是较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文章娓娓倾谈,字句比较容易进入学生头脑,启发学生心智。九年级学生已能较好地把握一般默读要求,自然会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 1 )字词积累。A.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渊博(yumb o )汲取(j 1 )根深蒂固(d i ) 孜孜不倦(z i ) 锲而不舍(qi 6 )B.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议论中文章成语较多

27、,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行文简洁,表达凝练, 语言典雅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可以采用在具体的语境中猜读的方式,根据上下文体会成语的含义,领会运用之妙。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反馈默读情况:说说阅读收获。问题设计:我的收获:文中句子:,我的理解是。引导交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给你启发?你有没有疑难?围绕这些语句大家谈看法,有助于理解作者想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今天的语境中,这个说法已经不具备振聋发耳贵的效果,但作者明确地提出

28、来,依然可以起到很好的 提醒作用。如果对以往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适当“复盘”的话,就会知道,作者所言不差:“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因此,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解放思想并不很困难。只要明白:正确答案可能有若干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个句子把思路引向深处。不仅仅知道“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还要有“不满足”的心态,有“不放弃”探求的精神。“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没有任何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同时又是知识贫乏思想苍白的人。物理学家牛顿所说的名言“站 在巨人的肩膀上”,意思是那些“巨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给他的发现提

29、供了一个必要的高度。这句话是牛 顿谦逊品格的体现,也告诉我们:吸纳前人的知识成果为创造奠基。法国化学家利希滕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才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初中学生,一般不存在因为知识过多陷入僵化困境的情况,所以,引导学生努力求知,为创造准备好“源头活水”很重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点在今天更应该着重讨论。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 知识的拥有量已经不再是衡量标准。“运用”更为重要。“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细小”的想法。教师点拨:这些不起眼的“细小

30、”,可能就是智慧的光芒,是很珍贵的。当然,学生可以发现更多的句子。齐声朗读这些句子,让它们留在学生的记忆中。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喜好,创造自己的“创新格言”。这个环节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极好锻炼。鼓励原创,教师点拨,师生一起评价,把同学的智慧成果记 录在笔记本上。(二)问题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明确: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 答案分析的合理性,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这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 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1、”,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以及“如果你认为正确答 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怎样寻求呢?于是课文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这要素是:(1)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紧接着,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

32、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下来的论述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并对这 个结论进行分析。实际上,自以为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则关注 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像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 物也都如此。总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 人。【课后作业】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

33、探求 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请同学们课下寻找这方面的理论依据和实例依据。(提示:名言和事例)(为下节课理解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作准备,也培养学生专题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教学板书】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 物,并为此而 活用知识的 态度和意识;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持之以恒的毅力第二课时【复习回顾】检查作业,交流分享搜集的资料,引入对论证方法的认识。名言(教师可以示范出示名言):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

34、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陆登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同学们交流各自查找的有关名言。【新课讲授】问题探究聚焦论证方法。问题设计:观点: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 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请选择一则格言作为论据,写一段文字来论证上述语段中的观点。然后小组交流。(启迪学生,这就是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仅仅空讲道理,不足以使人信服。怎么办?人常说:事实胜于雄辩。那么还可以举例子来论证,叫举例论

35、证。我们来交流查找的事例(教师可出示事例):(1)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中学毕业后,曾经先后在好几所大学学习,主要学习气象专业。大学毕业 后,魏格纳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魏格纳曾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3 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 54个小时,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35个小时的世界纪录。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2)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却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发现。据说魏格纳因病住院。住院期间魏格纳从墙上 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 岸的几内亚湾

36、非常吻合。 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从那以后,魏格纳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为了搜集证据,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永远倒在茫茫雪原上。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提示学生:三则材料分别论证:(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要经常保持好奇心。(3)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归纳明确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

37、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 来证明论点。请同学们从本文中寻找这两种论证方法,并谈谈认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有疑难处,教师巡视引导明确。)【课后作业】我是小发明家多媒体出示资料:香港中学生:来自洗手间的发明创意香港圣公会李炳中学一个叫袁旭文的学生在洗手间里发现许多地方已发霉,就想找到一种能够预防发霉的物质。他的一个同伴说:“有些植物有抑制霉菌生长的作用,特别是蒜头、姜,还有肉桂。我们将它们进行比较,发现肉桂的防霉功能最强,于是想把它用到生活当中。”这个实验项目用了半年时间,曾在香港学生科学比赛中获得冠军。”请同学们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 从关注

38、生活细节和现象入手设计发明方案,来培养开发自己的创造力。【教学板书】不满足一个答案 I寻求第二种答案|江理论证思路>,划造注思维要素举例论证任匐人貂会拥 <创造力J20* 创造宣言*教学导航*【学习目标】1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 .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 .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4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1 .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2 .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3 .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4 .培养学

39、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5 .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6 .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7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见多媒体课件)1.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2. 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3. 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 1946) ,教育家。1891 年 10 月 18 日

40、生于安徽歙县。1914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 学生朗读课文。2. 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明确: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明确: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多媒体展示)(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明确: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