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优秀教案_第1页
《赤壁赋》优秀教案_第2页
《赤壁赋》优秀教案_第3页
《赤壁赋》优秀教案_第4页
《赤壁赋》优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 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解决办法:1 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

2、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 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3、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二作者背景及解题(1)关于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

4、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

5、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2、补充乌台诗案3、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

6、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学习第一节重点字词I一词多义(1)如A.纵一苇之所如(往)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D.如期完成(按照)(2)属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劝酒)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C.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E.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n通假字(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出特殊句式(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内容分析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

7、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简洁明快的文笔、朗朗上口的节奏。作者在赤壁泛舟时的感受如何?情感变化:乐悲乐。(一)品味美景之“乐”1、作者刚开始时是快乐的,那么快乐的原因是什么?泛舟时赤壁的景美,让作者暂时忘却不快。2、鉴赏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 1)这些景物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净、平淡、开阔)“月出

8、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皎洁、幽静、动态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朦胧、开阔)“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梦幻神奇、浪漫)( 2)这些描写衬托出作者怎样的心理世界和精神追求?快乐的心情,“遗世独立”的追求。(道家追求超脱的思想)学习第2节重点字词I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n特殊句式( 1)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明确:哀怨、思慕、啜泣、倾诉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

9、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二)感悟人生之“悲”1、作者“悲”又从何而来?从歌词中来:政治失意,理想悠远;从箫声中来:箫声哀怨,倾诉悲苦;从历史中来:人生苦短,功业未成;从自然中来长江无穷,人生短暂。2、所唱的歌表达的是怎么样的情感呢?(反复诵读品味歌词)(联系作者人生经历,参考导学案)悲中有乐,乐中有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

10、光”及时行乐的愉悦;“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好理想悠远渺茫的惆怅(拓展: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即的惆怅)。3、诵读第二段描写箫声的语句。箫声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特点:凄婉。写法:拟声词“呜呜”和叠词“袅袅”,比喻“不绝如缕”,侧面描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衬托出哀怨的箫声感染力之强。4、“如怨如慕”中的“慕”怎么理解?呼应歌词中的那一句?“慕”的理解应为“思慕”,呼应“望美人兮天一方”。(由此可知,“客”是受苏子歌词的影响“倚声而和”“客”之悲就是苏子之悲)学习第3节重点字词I一词多义:固A.固一世之雄也(本来)B.雍州之地,骰函之固,C.固国不以山

11、溪之险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n通假字:( 1 )举匏樽以相属(险固)(使动,使稳固)(顽固)(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ID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2 )顺流而东也(名作动)3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IV特殊句式:1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2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2) “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明确:(1)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

12、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

13、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

14、,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三)领悟胸怀之“乐”学习第四段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明确:(l)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

15、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3)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

16、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

17、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1、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对人生哲理的领悟:A.变与不变: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B.取与不取:莫取功名利禄,共适清风明月。2、怎么理解“物与我皆无尽也”?参考:A.代代相传,永不停息;B.佛家思想:“生死轮回”;C.道家思想:“比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秋水),人由“气”变成,死后回归自然。D.精神、贡献(成就)无穷无尽,如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3、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喜而笑”,转悲为喜。要像享受清风、明月

18、那样,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达观处世,进退坦然,随遇而安,顺从自然。学习第五段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吕”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c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3)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五概括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

19、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六艺术鉴赏1 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2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锅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