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总8篇_第1页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总8篇_第2页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总8篇_第3页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总8篇_第4页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总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汇总8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1学读第四节。(1)指名读第四节。(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

2、名读、齐读。(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2学读第五节(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3)范读第五节,必读。(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5)齐读全文二、思考小结1 自由读课文。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1) 水

3、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2指导书写。(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2)范写“就、诉、永”。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诉:右边是“斥”不是“斤”。永:独体字。(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五、扩展活动。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4、 篇2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同学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同学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分的时间指导同学朗读。、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同学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能力,培养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感知大自然

5、的美妙神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同学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优秀教案: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一起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身读读书,去发现吧!展示接近同学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自读课文。要求用自身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

6、读几遍,把句诗读通。、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你假如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同学自身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同学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

7、的语言你最感兴趣。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第二小节)()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这时同学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同学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第三小节)()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同

8、学练读、指名朗读。(第四节)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同学缺乏感性认识,我充沛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同学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发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指名试读、点评指导。教师在引导同学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同学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考虑,体会感情。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9、)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干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教学要求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

10、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课前准备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6自

11、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1学读第一节。(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2)学生自由练读。(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6)全班齐读第一节。2学读第二节。(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4)启发学生想像

12、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5)师生合读。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9)齐读一、二节。3学读第三节。(1)指名读第三节。(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13、评后齐读。(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7)齐读一至三节。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2、能力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

14、说明的条理性。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

15、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课件展示)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一篇 摘一摘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2.字词摘录: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案

16、例背景】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教材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情景】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学习阅读科普文

17、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2、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

18、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

19、与热情和学习兴趣。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学设想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

20、、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板书文题和作者)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

21、物候学? 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答案。)2、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逐个板

22、书)描述物象现象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逻辑竺可桢 推究原因顺序阐明意义本质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自由读610自然段。 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再追问:明确: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

23、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

24、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第四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听读12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

25、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

26、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第五环节:总结,布置作业。1、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

27、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德育目标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旧学回顾:说明文的知识回顾1. 说明文的顺序:2. 说明文的方法有:问题导学1.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会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标注,或者根据文中的语言自己概括。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b.c.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d.e. 决定物候观测来临的因素有哪些?f.g.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自学检测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销声匿迹:_。周而复始:_

28、。风雪载途:_。草木荣枯:_。年年如是:_。选词填空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课堂学习:1. 自学展示。2. 合作探究:A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B.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3. 拓展提高:完成下列语段练习:(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

29、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3)这两段文字

30、的说明对象是(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答:_(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答:_(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

31、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_ _ _(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

32、然的语言。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答:_(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课堂小结: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当堂检测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

33、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A说明拟人 比喻B叙述拟人 比喻C描写对偶 拟人D抒情比喻 拟人3.给加粗字注音。(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 解释词语(1)翩然: (2)孕育:(3)次第: (4)载途:(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语段点将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到晚

34、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1)差别 (2)差异 A( ) B( )2给文中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A虽然但是 B由于 因此C可是因而 D但是 所以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答:_。(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答:_。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A纬度B物候现象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教学目标】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

35、方法。(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新课讲授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

36、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学生上讲台板书。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补充)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

37、学?(第1、2、3段)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四、细嚼慢咽朗读1段,品味语言。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五、摩拳檫掌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六、作业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为”)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

38、。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设计理念: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核心问题: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

39、能力。查阅资料:三叶虫教学准备: PPT课件板书设计:13大自然的语言蝌蚪图 春天来了鱼鳞图 一圈一岁三叶虫图 汪洋一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语言”1解决“语言”的意思师:认识这两个字吗?(认识)谁来读一读?(生齐读)什么意思吗?(就是说的话)你都听过谁说的话?(爸爸妈妈、小狗)2引入课题师:说得不错!看看你们的眼力如何,看图猜季节!(师出示四季的图片生猜季节)师:雪花纷飞,冬天到了;荷花盛开,已是夏天;落叶飘舞,那是秋天。这些都是大自然悄悄对我们说的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伸出小手,认真地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后生齐读课题)二、初

40、读课文,通文识字:师: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就去观察了,他观察到了什么呢?赶紧读一读课文吧!1生自由读课文2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认读字表,每个字读两遍。3字词检测:(1) 读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2) 词语检测:镶嵌师: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把照片放在了相框里并且固定住了,我们就可以说:相片镶嵌在相框里。黑板也是被固定在了黑板槽里,我们还可以说:黑板镶嵌在黑板槽里;看!这里有一幅漂亮的风景画放在了画框里,你能像老师那样用“镶嵌”来说一句话吗?生:一幅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师:谁还能说说?生:一幅漂亮的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师:现在你明白“镶嵌”的

41、意思了吗?生:明白了!山巅师:这里有一座山,你能帮老师指一指哪里是山巅吗?生:指出“山颠”就是“山顶”。师:把这两个难读的词放到句子里你能读准确吗?(出示句子: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以为 为什么 (解决“为”的读音)扩展积累,解决难点:师:你能用不同的音再组出不同的词吗?生:认为 因为告诉师:他们都是生字,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生:“告”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土”加上一个撇,下边一个“口”。师:没错!但是写的时候上边应该先写什么?生:先写“撇”师:对了!谁还有其他好方法吗?生:我把“生”去掉一横,在下面加上一个“口”就是“告”。师:他用的是熟字换笔画的方法,真好!谁来记记“诉”?生

42、:“诉”左右结构,左边言字旁,右边“斤”加上一个点,合起来就是“诉”,告诉的“诉”。师:(出示在田字格中的“告诉”)这两个字怎么写才更漂亮呢?谁来说给大家听?生:通过观察后指导占位。师:两个字相比“诉”,比较难写,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认真地写一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随写。)生:打开书描一个写一个。4写完的同学把字词朋友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吧!做到读通顺,边读边标出小节。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师:如果我想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课文应该请几个?(生:5个)我就请五个!我先请一个,剩下的我会随事情,你们可要认真听呦!他们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中听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2生汇报,按照生汇报的来进入

43、课文(1) 第二小节生:我读懂了小蝌蚪像游动的逗号,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指导朗读师:(出示小蝌蚪的图片,板书:春天来了)是这样的吗?大家都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生自由读书)老师今天也把小蝌蚪带到了课堂中,想看看吗?(师出示课件)只可惜老师的没有让他们动起来,你们能做做快乐的小蝌蚪,用你的游动告诉春天来了吗?(生作动作)快把你们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吧!(生齐读第二小节-展示读-齐读)点评:由于课前搜集素材的时候没能找到游动的蝌蚪,我就灵机一动让学生做动作,没想到这样的设计却使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清晰地体现了顺学而导。 仿写练习师:除了小蝌蚪,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是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了?你能试着像书上那样填一填吗?(出示句式)你看那( )的( ),(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师:先自己准备准备,一会儿请你来说一说。生自由准备后发言生1:你看那飘落的雪花,多么白多么美,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生2:你看那绿油油的小草,多么像绿色的地毯,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师:能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了不起!谁还听懂了书中大自然的什么语言了?(2) 第三小节 理解课文生:大鱼上的鳞片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师:(出示鱼鳞的图片)大家同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