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诗鉴赏教学设计学案分享_第1页
边塞征战诗鉴赏教学设计学案分享_第2页
边塞征战诗鉴赏教学设计学案分享_第3页
边塞征战诗鉴赏教学设计学案分享_第4页
边塞征战诗鉴赏教学设计学案分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诗宋词选读第二板块 边塞征战诗鉴赏 设计人:张月亮 复核:全组集备 授课时间: 序号:板块导学:1、了解边塞征战诗的主要特点。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2、。2、学习鉴赏边塞征战诗的方法。课文导学P8杜甫兵车行 P16杨炯从军行P22高适燕歌行 P33李贺雁门太守行P90陆游诉衷情 P91张孝祥水调歌头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鉴赏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知识卡片:1、高适:(700765) ,汉族,字达夫、仲武,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与岑参并称“高岑”。“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

3、写边塞生活。2、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3、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南宋词人,书法家。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

4、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首词。自学目标1、诗中有哪些是以前自己写错过的?请把诗句摘录下来,把易错字标清楚:2、你喜欢那些句子?把它们写下来,好好朗读一下,并结合全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第一学时阅读

5、3;感知一、诵读诗歌兵车行,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简要分析。诵读点拨(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一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

6、”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鉴赏诗歌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明确: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 一 。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7、。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来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进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

8、,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劳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探究活动从兵车行看歌行体语言的音乐性研究思路提示:(1)从押韵上研究:兵车行共用八韵,四平四仄,互相调换。一押萧韵

9、,二押真韵,三押纸韵,四押齐韵,五押问韵,六押质韵,七押皓韵,八押尤韵。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2)从声调上研究:摹声叠词和顶真手法。(3)从句式上研究:开头三字句、七字句,音调铿锵,错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诉转为愤恨。句式由短变长,表现语言急促。二、朗诵诗歌从军行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

10、,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

11、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12、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

13、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第二学时阅读·感知一、诵读高适燕歌行高适在二十岁时曾到长安应试,终因家庭文化熏陶不足文学才能一般结果落败。后来到处游荡,也曾参军来到边塞,这样的经历对于诗人雄浑而厚的诗风的培育有极大的帮助。说高适大

14、器晚成,还是因为他沾了安史之乱的光。他五十多岁不辞劳苦追上逃亡路上的玄宗,客观分析军事失利原因,很受玄宗赏识,先授侍御史,后迁谏议大夫。肃宗朝任御史大夫,代宗朝任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世称“高常侍”。这首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毕竟高适作品最有成就的就是边塞诗。当然别董大、封丘作也还是很感动人的。我们在读高适的燕歌行时,不妨先读曹丕的燕歌行以热身: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的这

15、首燕歌行是中国第一首七言诗。虽然内容上写的还是游子思妇这一类汉乐府及汉末文人五言诗中就有的主题,但是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首先,从五言走向七言(六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也还是有的,好像是东汉的梁鸿及南北朝的谢朓,待查),扩展了诗歌的容量。其次,三句一顿的节奏也算是诗歌偶句传统的创新(不知道词牌浣溪沙的格律是不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当然,它是一首文人乐府诗,我们还不能说句式整齐、句句押韵、一韵到底都很好很合理。从表达上,气韵连贯,情景交融,细腻委婉,应该说已经很难得了。那么,高适沿用乐府旧题,也来写燕歌行,他怎样来超越,怎样来创新。我们首先关注到的是内容上,他是用诗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思考的。这是一个

16、了不起的进步。从文体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新兴文体的诞生,往往都会受到“场用”的限制,比如说赋,它主要的功能在于铺排,在于炫耀。比如说词,最初也就是表现“小情”和“艳情”的,并不成灾道德理性。诗歌这样的东西,发展到了伟大的时代,它一定会产生很多积极而深刻的变化。首先,内容上开放了,写个人心志的,可以;写集体生活的,可以的;写山水田园的,可以;写边塞风光的,也可以。所以,从作品内容来反观时代,亦可判断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其次,我们可以看到,高适重新让燕歌行回到旧体诗发展的主流,那就是偶句押韵,进一步巩固了歌行体诗作的形式。所以,我们可以说,高适就是题材与形式的双重开拓者。这首诗是一首和诗,从小序

17、可见诗人的一个朋友曾跟随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出塞打仗,战争先胜后败,但张守珪报喜不报忧,这位朋友就写了一首燕歌行,记述了这件事。古代的诗人不一定是专业诗人,农夫、走卒、和尚、妓女都有可能是诗人。我们现在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我们的意识中似乎有专门有人应该为我们提供精神产品,其实这是很荒谬的。反正看了朋友了诗,高适和诗以答。全诗一共28句。从换韵上,我们可以看出内容的层次和语气的起伏。第一层四句横空而来,东北打仗了,敌人入侵,我军出发了,将士激动了。说“汉”即说“唐”,说汉武帝即说唐玄宗,这是阅读唐诗一条公式。“男儿本自重横行”,表现出出征将士的豪情与霸气,在这豪情与霸气的背后,是强烈的爱国精

18、神。如果了解到后文写战争结果的诗句,我们的内心在激荡之余,还有一种沉重的悲伤。第二层四句,镜头由长安出师转到行军途中。从榆关出发时我们听到的是一场嘹亮的军号、军鼓甚至军歌声,抵达碣石时我们看到的是猎猎战旗。地点的变化说明离边塞越来越近,而边关军务吃紧的鸡毛信一封封送至军营,盼望大军急速救援。狼山,即狼居胥山,汉将霍去病曾在那里设坛祭天,以为汉家土地。“单于猎火照狼山”,即指敌军迫近边境,战事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第三层四句含两重对比,一是将胡骑与我军作比,突出熟悉地形地势的胡军纵意驰骋,而我军被动应战,二是将我军中将帅与士兵的命运作对比,突出军中阶级对立的尖锐现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

19、歌舞”,惊心动魄的死亡和惊心动魄的腐朽!这样的军队焉有不败之理?第四层四句就自然写到,战士一个个倒下去,雄武之师因“轻敌”,而斗兵稀,而未解围,他们的命运就是身边的在秋风中颤抖的衰草啊。第五层四句笔锋陡转,从思情的角度上来写因战事不利而引发的凄惶和绝望。对于失去丈夫的思妇来说,他们肝肠欲断;对于被围困的征夫来说,此刻的回首异常的悲哀与失落。第六层四句接第四层,从时间延续的角度来写战斗的惨烈。“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有些突兀,与上下文的衔接均不自然,似乎是整理对出征的反思。最后四句在赞颂军士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同时,也影射了军队同学的昏庸无能,致使战争失利。高适是“感征戍之事”,但显然

20、有他明确的立场。他直面军队腐败,热情歌颂不为功勋只为国家的战斗英雄,这样的爱憎,这样的直接,是会感动千载而下的无数的中国二、诵读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注:“塞上燕脂凝夜紫”中,有的版本作“塞土”*注:“甲光向日金鳞开”中,有的版本作“向月”文章赏析: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

21、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

22、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

23、作了必要的铺垫。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

24、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

25、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

26、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第三学时阅读·感知一、朗读陆游的诉衷情 陆游: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整理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 2放录音朗读,学生模仿朗读。 3同学再齐读,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整理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 (品读词句,理解情感) 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理解当时艰

27、难的现实中浸透着词人爱国深情的悲愤之情: 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明确:“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交流中初步感受整理内心的情感。(可以是悲伤、郁闷、无奈等等,不强求统一) 2同学散读并思考: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1)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整理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关键字词的意思。) 明确: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或可以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

28、): 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 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 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2)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带着情感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情感。(可根据学生的感知程度,教师提醒学生可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书后的注释,尤其是典故的理解,来更深入理解整理的情感。并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 明确:“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

29、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整理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3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他如何不悲愤!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心灵深处,体会大家先前圈划的词句“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你能说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 明确: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正是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4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联想迁移、拓展思维

30、) 1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爱国的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或者从你已学过的古诗词中,你能说出和这首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 明确:陆游:示儿“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 2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来展开联想,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 二、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雪洗虏尘

31、静,风约楚云窗。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这首水调歌头。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点明了本词的主旨。“雪洗虏尘静”,首句对这次胜利给以高度评价,他说,这次击败金兵,把侵略者带来的污垢尘埃“雪”洗得干干净净了。“风约楚云留”,“风”,暗喻朝廷,云,暗喻自己有官职在身

32、。因为江西抚州在古代属楚国,所以说“楚云”。这句是说,由于朝廷的约束,地方官的责任又迫使我留在这儿,致使我未能参加这次令人鼓舞的战斗。对这一点,他深感遗憾,所以接下去才说:“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前句说,谁为这次的胜利谱写悲壮的颂歌呢?表现了词人对前线的记挂;后句说,他命令军士在抚州古城的城楼吹起号角,大张旗鼓地庆祝这次胜利。“湖海平生豪气”,三国志·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这一句化用三国志评论陈登的话,说明自己平生具有湖海那样宽阔豪迈的志气;“关塞如今风景”,是说采石矶打了胜仗,边塞的形势如今和过去不同了,言外之意是说过去敌人威胁我们,如今我们又占了上风;“剪烛

33、看吴钩”是说自己听到喜讯兴奋得词人在夜间挑亮灯烛,检查自己的武器,准备和敌人拚搏一场。这三句话充分说明了张孝祥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决心。前方胜利的消息使他深受鼓舞,他磨拳擦掌、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为恢复中原献身效力。“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剩,尽量;“燃犀”,晋书·温峤传:“燃犀角而照之”,后人用“燃犀”作照妖魔的意思,“燃犀处”,也就是消灭敌人的地方,这里指采石矶。“骇浪与天浮”是说采石矶一带的江水掀起了惊涛骇浪,波浪浮到天一般高。这两句描写采石矶战斗激烈,场面宏伟,光照妖魔,要干净利落地把金兵全部消灭。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进而说明自己要效法前人,做驱逐金兵恢复

34、中原的英雄。“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这三句点明他回忆的两个古人。周,指三国时东吴的周瑜;谢,指晋朝的谢玄。周瑜曾经大败曹操,谢玄曾经大破来自北方的前秦入侵军队。“富春秋”,是说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正值他们年富力强的青壮年时代。“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这三句说,当时周瑜刚娶“小乔”为妻,谢玄还是佩带香囊的少年,他们就从容不迫地创建了不朽的功业。周瑜和小乔结婚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晋书·谢玄传记载,谢玄少年时“好佩紫香囊”;“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意同苏轼念奴娇词说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不过苏词写的更为形象。这三句表现了词人对周瑜和谢玄的钦佩与向往。“赤壁矶头落照,

35、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是对前边追述两个历史人物后的小结。当年周瑜战胜强敌的“赤壁矶”那儿,只能看到夕阳西下的残景,即“落照”;谢玄挥戈的淝水桥边只有破败的衰草。“渺渺”,渺茫旷远,第三句说,回忆他们,只能唤起人们遥远无际的忧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结尾二句,巧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恢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与上片“湖海平生豪气”相呼应,更突出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乘风”,南史·宗慤传记载,宗慤少有大志,曾对他的叔父宗炳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击楫”句化用晋书·祖逖传化用祖逖“中流击楫而誓”句意。本词主题博大,气魄宏伟,整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洋溢于字

36、里行间。全词格调激昂慷慨,悲壮宏伟,用典贴切自然,是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的名作。总结以上六首诗词的特点,试分析边塞征战诗词的情感以及运用手法。第四学时(专题点金)学习目标:自读以下诗歌,体会边塞征战诗词的情感内容,理解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一、表达的情感内容 (一)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二)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三)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四)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五)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六)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七)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八)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二、画面的共同特征三、常见的写景技巧四、小结六、边塞诗技法

37、点睛边塞诗是特定时期的作品,赏析这类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抓住典型意象,以之作为切入点,无疑等于找到了解读的一把钥匙。上例中,整理选用了“秋月”,再结合“琵琶声”、“关山情”、“边愁”等关键词,诗歌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    二、把整理的人生

38、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上例从军行七首的整理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他曾被贬为龙标尉,丰富的边塞生活激荡着他的诗情,使他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各个视角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他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征人戍士最普遍最真切的情思,使他的诗歌以深刻的内涵和饱满的热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结合有关整理的这些知识,对我们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是大有帮助的。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三、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

39、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四、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要认真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上例从军行七首(其二)是缠绵婉转的,以对照的手法和寓情于景的方式写出

40、了乡愁的浓重。七、鉴赏演练场阅读下面这诗词,然后回答问题。一、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

41、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答: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三、从军行(其五) 大

42、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 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整理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四、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