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沙漠化的讨论第二组沙漠化n沙漠化的概念n沙漠化的现状n沙漠化的危害n沙漠化的原因n沙漠化的治理方案n沙漠化对我们的启示沙漠化的概念n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沙漠化的现状n世界现状 全世界陆地面积为1.49亿km2,占地球总面积的29%,其中约1/3(4800万km2)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而且每年以6万km2的速度扩大着。荒漠化已影响到全球100余个国家的9亿多人口,以后其范围还会增加。沙漠化的现状n亚洲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陆地面积4400万km2,其中37%(1568万km2)是荒漠干旱区。西亚是荒漠化危
2、险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风蚀、水蚀、人口众多、生产力低下、国情不稳等加速了荒漠化进程。前苏联亚洲部分有最大的卡拉库姆沙漠和克齐尔库姆沙漠,荒漠化面积达200万km2。中亚和哈萨克斯坦有荒漠135万km2,其中草地荒漠129万km2,灌溉 农地荒漠6.2万km2。南亚地区由于过度放牧,低地土沙堆积等引起沙丘移动,使荒漠化进一步扩大。巴基斯坦的干旱和半干旱地为70万km2, 印度的干旱和半干旱地是国土12%。沙漠化的现状n澳洲 陆地面积768万km2,其中85%是干旱、半干旱地(616万km2)。据UNCOD报告,国土的75%是荒漠化危险地区,放牧草地占30%,依赖降雨农耕地占20%,灌溉农地占15
3、%。由于开垦自然桉树林,过度采伐,过度耕作,过度放牧等人为影响,造成飞沙、风蚀频发,虽采取了调整牲畜头数,设置等高线土堤、谷物和牧草季节轮作等各种措施,但荒漠化依然在延续。沙漠化的现状n非洲 陆地面积3020万km2,其中荒漠干旱地占58%(1731万km2),还有34%受到荒漠化威胁。所有农耕地、草地荒漠化率达80%以上,涉及80%的农村人口,特别是世界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面积达777万km2)南缘的萨赫勒地带,过去50多年间约有6500万hm2的农地、放牧地变为荒漠。马里、尼日尔、乍得、塞内加尔等国的面积约6.9亿km2,而农耕地、草地的荒漠化率高达86%。突尼斯、摩洛哥有1/2土地荒漠化
4、,1/10为难以恢复的荒漠地。沙漠化的现状n美洲里的沙漠呈带状分布,北美的沙漠分布从美国西部到墨西哥,从北开始依 序是大盆地沙漠、莫哈维沙漠、索诺拉沙漠、奇瓦瓦沙漠,总面积约130万km2。美国干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的近1/6。在南美,有阿根廷的巴塔戈尼亚沙漠(67万km2),横跨秘鲁和智利的降雨量极少的海岸沙漠(36万km2),即阿塔卡马秘鲁沙漠。由于过度放牧,土壤劣化,过度开发等造成1/41/2的放牧草地荒漠化,巴西东北部的半干旱地155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阿根廷因风蚀包括南美洲和北美洲,面积分别为1797万km2和2 423万km2。 这造成荒漠化不
5、断扩大,3/4为中等程度,1/3为严重程度。南北美洲的荒漠主要是受山脉影响的内陆沙漠,受寒流影响的海岸沙漠及信风形成的气候沙漠。中美洲墨西哥土壤侵蚀严重,过度采伐薪材,过度开垦使森林受到严重破坏,灌溉农地盐碱化,每年以10002000km2的速度荒漠化。沙漠化的现状n欧洲n面积1016万km2,荒漠化形态因地而异,10%(95万km2)是干旱地,地中海沿岸各国大多是半干旱地。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西班牙东南丘陵地区荒漠化严重。北欧耕地土壤侵蚀,特别是酸雨使森林遭到破坏, 大范围发生土壤、水质污染,广义上的荒漠化程度严重。沙漠化的现状n 中国沙漠化现状n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 较大、分布较广、
6、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1997年林业部发布的中国荒漠化报告,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7.3%,达262.2万km2,并 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在扩大,受其影响的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涉及18个省、市、自治区,将近4亿人口受到危害。今年春季多次出现的大范围沙尘暴天气就是很好的例证。沙漠化的现状n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约为165.3万km2,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沙漠化土地约有37万km2。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尤以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区分布更为集中。土地沙漠化发展的速
7、率也不断加快,60-70年代为1,560 km2/年,80年代为2,100 km2/年,90年代达到2,460 km2/年。沙漠化的现状n 我国北方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特别是2000年春季,北京地区遭受12次沙尘暴袭击,沙尘暴出现时间之早、发生频率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实属罕见。不仅危害北京的经济活动,污染环境,使首都的形象受损,而且殃及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并引起临国的恐慌。沙漠化的危害n对社会、经济的影响n荒漠化使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直接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破坏了当地农牧民的粮食生产
8、基础,因而导致贫困、饥饿、疾病的发生,结果是造成人员外流,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世界各国对治理荒 漠化土地投入的资金相当可观,据1991年统计,20年来治理荒漠化土地所花费用达2130亿美元。中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沙漠化的危害n 对环境的影响n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表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植被荒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等,生态系统、生物种及遗传因子受到失去多样性的威胁。小麦、大麦、玉米等世界主要作物因干旱地的荒漠化而难于生长; 野生种的遗传因子是未来品种改良、药品开发的重要财产,一旦消失就会失去对人类有宝贵作用的可能性。由于荒漠化,出现了
9、地表日光反射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受到影响,植被减少造成风速加大、土壤水分结构变化、沙尘等气候现象,致使地表面的水收支和热收支异常,又进一步促进了荒漠化。沙漠化形成原因n产生荒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n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等n人为因素既包括来自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沙漠化形成原因n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地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植被破坏,荒漠化现象开始出现和发展。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间扩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荒漠化也存在着
10、逆转和自我恢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及荒漠化逆转时间进程的长短受不同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水分条件)、地表情况和人为活动强度的影响。n 以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过程为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发生阶段。仅存在发生荒漠化的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等,即潜在荒漠化。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包括发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以下)和强烈发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50%)。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为严重荒漠化。沙漠化形成的原因沙漠化的治理方法n 1. 植树造林,防沙防风;n 2. 土壤保护;n 3. 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n 4. 能源资源的开发与管理;n 5. 粮食生产;n 6. 植被的保护与恢复;n 7. 改善畜牧业经营;n 8. 治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辽宁省丹东二十九中学英语九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钢质门施工方案范本
- 2026届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学九上化学期中调研试题含解析
- 婴幼儿照料培训
- 2026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初级中学英语九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南充市第五中学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小学年度工作总结
- 2026届云南省丽江市名校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吉林省东北师范大附属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九中学英语九上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国际经济与贸易赛项规程
- 《乌鲁木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 SY-T 5333-2023 钻井工程设计规范
- 中山红色文化
- 维保的可行性报告
- 海南省2023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教学案例的撰写讲稿分析课件
- 定制手办目标市场调研
- 微商新手培训课件
- 美发与形象设计-高级美发全套教学课件
- 产品耐压、绝缘、接地测试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