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第四章成成 角角 透透 视视两点透视(成角透视)主要内容:o第一节第一节 成角透视的形成、特征成角透视的形成、特征o第二节第二节 成角透视的作图方法成角透视的作图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成角透视的形成、特征成角透视的形成、特征一、余角透视概念一、余角透视概念o平视的景物空间中,方形景物的二组面与透平视的景物空间中,方形景物的二组面与透视画面构成余角关系时的透视。又称成角透视画面构成余角关系时的透视。又称成角透视。视。o余角透视中的方形景物除主体高度为原线外,余角透视中的方形景物除主体高度为原线外,另外两组主体变线与透视画面不平行均为变另外两组主体变线与透视画面不平行均为变线。线。两点透视的特点
2、一:1、立方体的边棱在画面前形成两种状态:、立方体的边棱在画面前形成两种状态: a 垂直边垂直边 b(左右)成角边(左右)成角边 (两点透视也称(两点透视也称“成角透视成角透视”)2、两组成角变线,左右水平消失,形成两个灭点。、两组成角变线,左右水平消失,形成两个灭点。心点心点灭点灭点灭点灭点视平线两点透视的特点二:3、立方体的各个面都含有成角边,所以,两、立方体的各个面都含有成角边,所以,两点透视中,所有的面点透视中,所有的面都都产生产生变形变形。灭点灭点灭点灭点视平线视平线两点透视的特点三:4、两个灭点都在同一视平线上,视平线、两个灭点都在同一视平线上,视平线上上的的立方体成角边向立方体成
3、角边向下下消失,视平线消失,视平线下下的立方的立方体成角边向体成角边向上上消失,消失,灭点灭点灭点灭点视平线视平线心点心点两点透视的特点四:5、同一视域中,在视点、心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同一视域中,在视点、心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立方体与画面所成的角度不同,两点透视的由于立方体与画面所成的角度不同,两点透视的灭点在视平线上的位置会发生移动。灭点在视平线上的位置会发生移动。两点透视的特点:灭点灭点灭点灭点视平线灭点灭点灭点灭点视平线心点心点ab视点视点两点透视的特点五:6、两点透视中,正方体在一般情况下,与画面成角、两点透视中,正方体在一般情况下,与画面成角小的、比较正的面见的宽,称为小的、比
4、较正的面见的宽,称为“主侧面主侧面”,而成,而成角大的,比较侧的面见得窄,称为角大的,比较侧的面见得窄,称为“次侧面次侧面”。但,。但,当立方体在视域中偏居一侧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效当立方体在视域中偏居一侧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果。灭点灭点灭点灭点视平线视平线心点心点abab视点视点两点透视的特点六:灭点灭点灭点灭点视平线视平线心点心点cda bef中心线两点透视的特点:7、立方体、立方体上下上下移动时,移动时,越接近越接近视平线成角边之间的视平线成角边之间的前后前后夹角越大夹角越大,体积,体积越平缓越平缓,当立方体的顶面或,当立方体的顶面或底面与视平线等高时,盖面的前后夹角为平角贴底面与视平
5、线等高时,盖面的前后夹角为平角贴于视平线上。相反,于视平线上。相反,越远离越远离视平线,它们之间的视平线,它们之间的前后前后夹角越小夹角越小,体积高越强。,体积高越强。8、立方体作前后纵深移动时,体积由大变小,、立方体作前后纵深移动时,体积由大变小,越远越远越平缓越平缓,彼此出现形体差,彼此出现形体差异。异。余角透视三状态:余角透视三状态:微动状态:竖立面与画面所成的角度相微动状态:竖立面与画面所成的角度相 差很大;差很大;一般状态:两竖立面与画面所成的角度一般状态:两竖立面与画面所成的角度 大小相仿;大小相仿;对等状态:两竖立面与画面所成的角度对等状态:两竖立面与画面所成的角度 相等。相等。
6、二、余角透视构图画面特点二、余角透视构图画面特点o1.1.受视心、视点制约的主体变线消点,同受视心、视点制约的主体变线消点,同时时成对成对出现在地平线上。出现在地平线上。o2.2.余角透视的主体变线在构图画面上会产余角透视的主体变线在构图画面上会产生一种运动感,不稳定感。生一种运动感,不稳定感。辨错第二节成角透视的作图方法 余角透视设计构图画面的建立过程余角透视设计构图画面的建立过程一、建立透视画面构成要素:视心、取景范围、视一、建立透视画面构成要素:视心、取景范围、视平线、距点、转位视点、视高平线、距点、转位视点、视高o视心地平线位置设置:视心地平线位置设置: 视心的位置设定;视心的位置设定
7、; 地平线对构图的影响。地平线对构图的影响。o取景框距点的设置:取景框距点的设置: 使取景框中反映的景物透使取景框中反映的景物透视变化视变化 正常;正常;o转位视点的设置:转位视点的设置: 由距点至视心长度,以视由距点至视心长度,以视心为固定点旋转到过视心的垂线上,即转位视心为固定点旋转到过视心的垂线上,即转位视点位置。点位置。RE(转位视点)(转位视点)1.73RVCHL二、主体变线消点确定二、主体变线消点确定o转位视点确定主体变线消点转位视点确定主体变线消点o按主体变线消点和视距的反比关系确定按主体变线消点和视距的反比关系确定消点:消点:V1VC/VCE=VCE/V2VCV1VC/VCE=
8、VCE/V2VCE(转位视点)(转位视点)V1(消点(消点1)V2(消点(消点2)VC(视心)(视心)HLDD两组平行边都与画面相交两组平行边都与画面相交利用消点作基面内平面图形的透视利用消点作基面内平面图形的透视作图步骤作图步骤1、过、过e点分别做点分别做ab、ad的的平行线与基线平行线与基线GL交于交于f1、f2,过,过f1、f2做垂线,做垂线,与视平线与视平线HL相交,求相交,求得灭得灭F1、F2 。2、求出、求出AB、AD的全长的全长透视。透视。3、用视线法求得点、用视线法求得点B、D的透视点。的透视点。HLGLGLabcdef1f2F1F2A4、BF1、DF2相交得相交得C。dxbx
9、DBC延长直线,使其与画面相交,求出全长透视,延长直线,使其与画面相交,求出全长透视,再确定直线上的点。再确定直线上的点。利用消点作基面内平面图形的透视利用消点作基面内平面图形的透视aAeHLGLGLf1f2F1F2视平线消点1消点2视心视心利用消点绘制三维图利用消点绘制三维图o三、主体变线长度确定方法三、主体变线长度确定方法测点法测点法垂直两直线的测点、灭点间的关系垂直两直线的测点、灭点间的关系m1m2f1f2eaabbfxFxfyFyABDCeSabcdgfhggMyMx一、利用测点法绘制平面图步骤:画平面图、求灭点、求测点、度量尺寸、完成图形步骤:画平面图、求灭点、求测点、度量尺寸、完成
10、图形HLGLGL二用测点法画空间立体o例例1 1:已知视高为:已知视高为2 2,视角为,视角为6767度,作度,作4040度度/50/50度余角透视图。度余角透视图。1.7123心点心点度度测测2 2测测1 1余余1 1目点目点HLV1V2EV1V1M2M1GLo例例1 1:作室内余角透视设计构图画面,限于:作室内余角透视设计构图画面,限于9090度视域范围内,视高度视域范围内,视高1 1人,进深人,进深4 4人,室人,室内高度内高度2 2人,室宽人,室宽4 4人,地格人,地格0.50.5* *0.50.5人,右人,右侧墙与视轴纵向偏角侧墙与视轴纵向偏角3030度。度。测线测线1人高人高起点起点M1测点测点1M2测点测点2Eo作业:作业: 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6767度视域范围内对等状态余角透视室内场度视域范围内对等状态余角透视室内场景的绘画构图画面。已知条件:视高景的绘画构图画面。已知条件:视高5 5,门至右墙,门至右墙6 6,右墙进,右墙进深深1313,窗户高宽均为,窗户高宽均为3 3,门,门5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阳台封包合同协议书范本
- 闲置剪板机采购合同协议
- 镍金属采购合同协议
- 非法转包协议书范本
- 面包店商铺转让协议合同
- 非农耕地出租合同协议
- 防爆空调租赁合同协议
- 项目承包合同转让协议
- 2025年的装修施工合同样本
- 随车吊挂靠租赁合同协议
- 中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2025年笔试题库附答案
- 专利代缴年费合同协议
- 《腾讯战略投资》课件
-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成人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防控护理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课件
- 在线监测运维管理体系
- 英语课件 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四 Unit6 Developing ideas
-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及护理文献汇报
-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5届高考数学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
- 浙江省第二批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
- 语言文化探索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东理工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