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道路线型综合设计_第1页
道路交通道路线型综合设计_第2页
道路交通道路线型综合设计_第3页
道路交通道路线型综合设计_第4页
道路交通道路线型综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上第六章 道路线型综合设计第一局部 数据1桥头的竖向处理*路交通量不多时,或纵断面线形许可时,桥道与*路可布置在接近同一标高上。 当桥下通航净距不够时,需要在桥梁两端设置坡道。此时,桥面纵坡不宜超过2%3%,连接坡道的竖曲线半径不小于500m假设通航要求迫使桥面提高到相当的高度,那么需要设置特别的坡道桥梁引道。他的坡度控制在3%左右 ,仅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到达5%6%2回头曲线构成:主曲线 、两辅助曲线 、夹与主、辅曲线之间的插入段 要求:在平面布置上应使上路首路基中线到下首路基中线的横向间距小于或等于实际提供的距离。 在城市道路中,展线的实际应用主要可以分为解决人工高差和

2、自然高差两种情况。第二局部 简答填空1城市道路定线的内容在红线设计或者初步设计除红线设计外,还包括路面构造方案、沿线小桥涵造型以及其他构筑物的大致安排、工程量估算等的根底上,结合细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现状城市建立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合理安排,确定道路的平面、竖向线形以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并绘制平、纵断面图。2道路定线的原那么 因地制宜确实定路线位置尽量利用差地、劣地、少占农田,反对大拆大建、乱拆乱建 掌握好各项技术标准对道路弯道的半径、道路宽度、纵坡度、视距等,都应该掌握好各项技术标准 正确选择平面和立面的控制点一、平面控制点首先确定路线在平面和立面位置必须经过的控制点:道路起点、

3、终点;重要桥梁位置;路线穿越铁道处;重要道路的穿插口等重要桥梁的位置要首先确定 ;中、小桥位置服从主线道路与铁路相交时最好正交,因其他原因不能正交也不能小于45二、立面控制点合理确定立面控制点分析确定城市道路主要控制点标高以及主导纵坡 合理布设直线、弯道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 全面考虑其他综合因素 1、结合交通量调查资料,布设路线要让最多的客流量走最短的路线 2、要适应和利用当地的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 3、选择路线走向时,要考虑风向和日照的影响 4、要考虑为城市交通平安、绿化、排水以及各种地下管线提供有力条件 5、为城市以及所在地区今后的开展提供预留用地3考虑道路定线的分期建立时,

4、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近期修建道路应该按照远景规划所定线位和断面布置,并根据近期需要的车行道宽度、沿线建筑物的要求、街道分期建立方案等,决定修建永久断面的某一局部,其线形应按规划所定线形。 近期修建的道路需在规划断面内摆动时,应尽量减少变动位置,以利于将来的展宽。并且位置摆动段可以设置在穿插口,并且可以采用穿插口中线相错的设计以防止反向曲线。如果不得不在路段上摆动时,应结合交通平安以及便于今后展宽这里的展宽不同于由于满足行车舒适度而进展的车道展宽 ,尽量缩短过渡段长度 改建街道时,应结合规划线位、断面、旧路线形、路面构造和横纵坡度、两侧原有房屋使用情况、建立密度等,结合近期拟建道路的宽度、横坡、控

5、制高程、路面构造等,充分考虑旧路利用以及展宽的方向单侧展宽/多侧展宽和幅度,以确定近期建立道路的线形与线位。 新开辟的街道应结合旧房情况、拆迁数量以及影响程度,因尽量符合规划的线形、线位,选择修建规划断面的某一局部或全部以利于街道的分期建立,逐步实施远期规划 当路宽和路面构造为逐步实现远期规划布置时,纵断面高程和纵坡应考虑现状环境、近期要求与远景规划相结合。4道路线形之间的衔接要做到哪几点要求? 线形连续; 行车舒适;视觉上的良好; 景观的协调5线形要素的根本组合方式以及各种组合方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直线的组合优点:有利于超车和城市道路管线的敷设。缺点:容易使司机发生驾驶疲劳

6、改进:防止两种直线均长 ;对于高等级道路要会通过景观来调节实现。 平直线与竖曲线的配合与凹曲线配合:1、直线与凹曲线的配合能营造很好的视觉效果,但是凹曲线长度不宜过短,以防产生“突折感“2、假设直线内要设置两个凹曲线时,两曲线之间的直坡段不能太短,以免产生“虚设凹曲线的错觉“3、长直线末端防止插入小半径凹曲线。4、当凹形曲线位于距平曲线较远的直线上,且坡差较大而竖曲线半径较少时,会使司机误把坡度看的比实际陡,其错觉程度随破差的增加及竖曲线半径的减少而加剧。因此,设计中应尽量选择半径大于100V的竖曲线。与凸曲线连接:1、缺点:往往会导致视距条件差及视觉的单调,连续可见长度随着凸型曲线半径的减少

7、而变短。2、拓展:应该防止凸型曲线设置在S型反向弯道的拐点附近或夹直线很短的直线段上。易由于视线遮挡而发生交通事故平面曲线与竖直线的组合 1、注意:防止暗弯暗弯指看不到弯道对面的物体的弯所以需要考虑行车视距左转比右转更加不利 2、措施:加大平曲线半径、减少暗弯边坡高度、改暗弯为明弯 平曲线和竖曲线的组合判别平竖曲线组合的方法:平曲线曲率图、竖曲线坡度图判断依据:1、排水方不方便 2、有无视线引导3、行车平安当平曲线的半径在1000m以下时,竖曲线的半径宜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 优势排列:“平包竖“ 平曲线转折点包裹竖曲线变坡点不能重合 注意:国外研究资料说明,当平曲线半径小于2000m、竖

8、曲线半径小于15000m时,平、竖曲线的相互对应线型显得十分重要,随着平、竖曲线半径的增加,其影响逐渐减少;当平曲线半径大于6000m,竖曲线半径大于25000m时,对线型的影响显得不很敏感。 劣势排列:“竖包平、“平曲线转折点与竖曲线变坡点重合6平、纵线形的组合时应该注意的情况 凸型曲线的顶部或凹形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 凸型曲线的顶部或凹形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曲线的拐点重合。 直线上的纵面线形不应反复凹凸,防止出现使司机视觉中断的线形比方“驼峰、“暗凹、“跳跃等。 长直线或长陡坡的顶端防止小半径的曲线 相邻坡段的纵坡以及相邻曲线的半径不宜相差过于悬殊补充:设计时尽量防止“单包双

9、实践证明:“明凹暗凸“是理想线型7回头曲一般利用以下三种地形进展设计了解 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的山脊 地质、水文条件较好的平缓山坡 地形开阔、横坡较缓的山沟或者山坳8城市道路空间构成要素 道路 ; 道路边界 ; 道路景观区域 ; 道路节点9道路景观构成要素 自然景物 ;人工景物 ; 人文景观10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根本原那么 符合城市规划的各项规定,满足道路交通设计和使用的各种要求,如道路红线、线形、断面、道路性质、建筑红线、两侧建立规定以及各类设施的布置等,与道路的功能和性质相协调。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与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和环境保护相一致 协调又

10、富有景观个性,保持环境特征。 按照功能要求与美学原那么组织各种景观。11道路景观设计的根本要求平安性; 生态性; 可识别性; 可欣赏性; 舒适性; 便利性12、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内容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思内容见下 1、道路景观的总体风格定位 2、道路景观的变化与统一 3、城市道路与城市景观相结合 4、城市道路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道路景观分析与设计1、确定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与特色 2、研究道路特性与人的视觉特性的协调关系 3、综合考虑道路、交通、行人、绿化、建筑及各类设施,拟定景观设计初步方案 沿路的园林绿化 沿路建筑景观 道路设施与小品布置13道路景观规划的设计要点 多学科协调统一

11、抓住道路景观的关键因素速度 把握好道路空间尺度 道路景观选线和线形设计14、高速运动中的人们的视觉感知方式有以下五个特点 注意力加倍集中 注意焦点引向远方 视野缩小 前景细部开场模糊 视觉变迟钝作用:根据这些特点进展道路景观设计时,应该以欣赏者的速度为前提: 车速较高的交通性道路景观应该以机动车上的人的视觉特性为依据,主要考虑动态景观强调建筑群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强调建筑外轮廓线、阴影效果以及整体色块的可识别性。 生活性道路及步行道上,主要考虑慢速和行人的视觉特性,以静态景观为主重点在于建筑细部处理、绿地花坛、场地纹理、各类小品设施等。15 道路空间尺度D/H的分类 D/H1人对空间有紧迫感,街道空间较为情切,街道的方向感和流动感较强,空间围和感较强,容易形成繁华热闹的气氛,容易观察到建筑立面细部商业性道路 D/H0.7产生空间压抑感 D/H =12仍能保持一定的空间亲切感和围和感。随着道路空间宽度的加大,道路绿化对空间感觉的作用增强,可以通过增加绿化带宽度和树木高度来弥补空间的扩散感一般性道路 D/H =23时,视觉开场松散,空间更加开敞,围和感较弱,人更多的注意建筑的群体类似关系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交通干道、城市边缘地区道路 D/H =3为开敞空间,人主要观察两侧建筑群的轮廓线以及大尺度景观。16山城道路建立需要注意的问题 山城道路布设多采用自由式布局,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