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的课堂结构分析_第1页
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的课堂结构分析_第2页
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的课堂结构分析_第3页
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的课堂结构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的课堂结构分析吴大顺(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418008)摘要:“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这种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结构往往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前准备协商会话教师总结”的研究式教学的课堂结构则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真正落实了研究式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式;课堂结构;学生中心An Analysis on Class Structure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 Abstract: "Pre-cl

2、ass work - classroom teaching - after-school practice," this traditional class structure of ancient literature tends to emphasize systematic teaching of knowledge while neglect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ir creative ability; while the class structure of

3、research-based teaching, "pre-class preparation - consultation session teachers summary ",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students active role and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thereby guarantee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udent-centered and study-centered teaching philosophy in the research-bas

4、ed teaching model. Keywords: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research-based; class structure; student- centered一、课堂结构概述“结构”一词,在中国古代本来是“连结构架,以成屋舍”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诗文书画或其他组织体各个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其社会人类学方法中说:“结构这个概念是指在某个较大的统一体中,多个部分的配置或相互之间的组合。”1(第140页)布朗对结构的定义,比较符合现代社会对结构一词的理解和使用。目前研究教学结构的学者们认为,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

5、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是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2。它所体现的是教学活动的要素组合关系。而本文所要讨论的课堂结构,主要指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环节的排列顺序。它所体现的是相对独立的单元时间内教学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组合与排列。课堂结构是教学结构的主要呈现形式。一般而言,大学课堂的单元时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次授课时间,基本保持在90分钟至120分钟,即两节课或三节课左右。二、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结构分析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历史久远、积淀

6、深厚的课程。在以往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该门课程“以文学史为讲授的基本线索、作品阅读分析为主体教学内容、选修课为补充”的基本知识模块,在教学观念上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扎实的文史基础,要求学生博闻强识。是比较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目前古代文学课堂讲授,基本上成了老师自我表演的场所,教师们从头至尾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讲述,学生则始终以听课和记笔记为主,一直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现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多媒体课件,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将由人灌输变成由机灌输而已,有人戏称为机灌式。在去年的一次学生听课意见座谈会上,竟然有不少学生说:“大学的老师都是自我表现狂。”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学生

7、之言未免带有不满的情绪,但是他们没有完全冤枉老师,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这样吗?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结构本来也无可厚非,“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的结构还是基本合理的,如果能将每个环节落到实处,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无法体现外,知识传授的效果应该是可以保证的。现在的问题是,在“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的课堂结构模式中,老师们对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两个环节的重视严重不够,教师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中间的课堂讲授环节上,课堂结构变成了单一的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简单排列与组合。这样一来,课堂结构为变相的知识结构所代替。显然,这种课堂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是忽略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尤其不能调动学生

8、的学习积极性。二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课堂的时间全被教师所占用,而课后又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很难使课堂向课外有效延伸,也很难使学生的知识有效迁移和内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则只会掉书袋,缺乏创新能力。三是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从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看,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严重挑战,随着人才的社会化、市场化,一方面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和创造意识。总体上看,大学古代文学传统的课堂结构还是比较单一的,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强化课前预习、课后练习,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将是我们教学改的

9、革努力方向。三、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的课堂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3。高校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就是在西方建构主义学习、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弊端提出来的。研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构拟出一套能激活学生探究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10、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和审美感知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其核心是研究,即对事物真相、性质、规律的探究,是对学生未知领域的探索,关键是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乐趣和创造欲望。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适应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模式的要求,其课堂结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的传统课堂结构模式基础上改成“课前准备协商会话教师总结”的课堂结构模式。1.课前准备所谓课前准备,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前(一般在授课前一周比较合适)根据教学内容

11、布置相关思考题,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阅读教材、围绕思考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上课讨论稿等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提示学生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查找资料的方法。教师所起的作用其实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说的“创设学习情境”和氛围。学生才是课前准备的主体。通过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思考等学习过程初步建立起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基本把握和相关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传统的“课前预习”,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能够把教材相关内容在教师授课前浏览一遍的学生都是极少数,教师也很少在授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久而久之,“课前预习”环节名存实亡。而“课前准备”有明确的准备任务和学习方向,因此自主学

12、习的目的性更明确,主动性更强。在“准备”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更有实效。我在讲授宋代文学时就针对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布置了很多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并在课后提交思考题的思考提要和发言提纲,确保人人准备。例如:1.你对柳永词的艺术创新有何看法?2.在词史上存在对苏轼词评价不一致的情况,有那些基本观点?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3.宋诗与唐诗有何不同?宋诗的特点有那些?等等。这些都是课前布置给学生准备、上课时讨论交流的思考题。2.协商会话所谓协商会话,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研究式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因为学生普遍进行了“课前准备”,对教学内容有了基本的把握

13、,对思考题也作了认真的准备,课堂的前半部分可以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或小组派代表主题发言。通过这种讨论、交流,使学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得到补充、修正,或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认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当然,要使协商会话过程不至于混乱,作到主题集中、重点突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对学生讨论、交流的点评水平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教师要合理把握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和方式,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师要认真记录学生的发言要点并及时地进行点评。教师要在学生发言后及时对每个学

14、生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并分析其优缺点,指出问题的实质所在。教师的这种点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在点评中要做的不仅是对自己观点的表达,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展示教师的思维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要用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的思想。如我在讲授宋代文学“辛弃疾的词”时,课前布置了思考题:“苏轼与辛弃疾都是以创作豪放词著称的词人,在词史上往往“苏辛”并称。请你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词作的异同。”授课中先让学生代表发言,有四个同学分别从创作题材、词作语言、作者经历和社会背景方面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陈述,又有两个同学分别从题材、整体风格等方面对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补充。六名同学

15、的发言,虽然不够全面,有些表述也不够准确,但就总体情况看,基本把握了问题的主要方面。我及时对他们的思路和基本观点进行了归纳概括总结,并指出每个同学的优缺点。这比由我自己将苏辛词的异同用语言归纳总结的效果要好得多。3.教师总结所谓教师总结是指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要求等内容。教师总结是研究式教学课堂结构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传统的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最后总结可有可无,因为教师在整个讲授过程中传授的知识是比较系统的,条理性也很强,教师的最后总结似乎多余。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和

16、交流进行的,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对问题的把握总有欠准确、全面、深入,或者思维逻辑不够严密,或者阐述的知识条理不够清楚等问题,同学之间的观点还有互相矛盾的情况,这时候教师的总结就显得特别重要了。通过教师总结的环节,一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其更加条理化,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些强调,引起学生重视;一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讨论的问题进行画龙点睛,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地升华,为学生完成最终的学习意义建构提供帮助。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的课堂结构与传统的课堂结构相比,学生在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程度明显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分也明显增多了。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参考文献:1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夏建中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2 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分类J·现代教育技术,2008(7).3何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