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1) 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解析】【分析】(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
2、前途迷茫的感慨。故答案为: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2 .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何”六句,诗
3、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2)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A.水光澈舞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C乱
4、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答案】(1)AB(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写法和感情。A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
5、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突出大海,而不是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都是描写秋季景色。秋风、红叶黄花”都是秋季的标志。(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若”字在前面的描写的基础上,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
6、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故答案为:(1)A;(2)B;(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
7、而知了。(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B项和观沧海都是写秋季景色。(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答题时应注意,诗歌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若”字,描写日月、星汉都仿佛是从海中升出,如此浩瀚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与抱负。其胸中容纳的是浩大的景象,自然能反映出其心胸之宽广、博大.体现出其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胸襟。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1)诗以石
8、桥”朱塔”等物的“:(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
9、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4.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1
10、)【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2)【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答案】(1)【名词之美】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以秋景萧条的寂寥之感。(2)【色彩之妙】雪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让人联想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这些明丽清新的色彩,为这萧瑟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解析】【分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
11、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答案】(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2)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
12、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解析】【分析】(1)要写出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怀。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2)曹操是此气势恢宏往往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故答案为:(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2)情景交融:借
13、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点评】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先看修辞。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卜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卜借物
14、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卜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卜白描细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卜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t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乙】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1)这两首小诗都出自繁星?春水,作者是现代女诗人,她原名叫(2)甲诗中心中的风雨”具体指什么?(3)两首小诗表达了怎样共同的情感?(4)在内容的选择和表达上,下面哪一首小诗与冰心繁星春水中
15、的作品更为接近?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A.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我是归巢的鸟儿/暮色四合/我藏进你的心中B.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树干上的条条斑痕/都是你辛劳岁月的见证【答案】(1)冰心;谢婉莹(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4)A,B【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内容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主要内容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繁星?春水是现代诗人冰心代表作,冰心原名
16、谢婉莹。(2)心中的风雨”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3)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对母爱的歌颂。(4)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繁星?春水的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B中条条斑痕辛劳岁月”不符合这一主题。故选:Ao故答案为:(1)冰心;谢婉莹(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4 4)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以及对各内容的理解能力。7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
17、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1)此诗中“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语则点明了暮春时令。(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阴阴;残花落尽(2)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解析】【分析】(1)诗的前两句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叙写的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其中的阴阴”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残花落尽”点明了时令暮春时节。(2)诗句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
18、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叙写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为:阴阴;残花落尽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
19、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解析】【分析】(1)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时间,夏秋之交,即分离的现在;而何当共剪西窗烛”是
20、写会面的将来。空间,巴山夜雨”为诗人独处的巴山;想象中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即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2)读懂诗句的大意是作答的关键。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友人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畅淡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创设了一个与友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郁闷、孤独、苦寂。故答案为: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
21、,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回答。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9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宇起统领全诗的作用。(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答案】(1)步出夏门行;观(2)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
22、大的抱负。【解析】【分析】(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文所描绘的景色都是登山观望的所见所想,所以全诗用观”字来统领全诗。据此理解作答。(2)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此时正值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回师之时,看到这景象,以大海自比,以景托志,更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步出夏门行;观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
23、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和基本常识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在诗歌中的作用理解。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秋行徐矶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1)诗人描写了鸣蝉、等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2)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小溪;秋叶(2)感受到诗人悠闲、宁静、
24、自适的心情。【解析】【分析】(1)分析诗句的内容可知,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蝉鸣叫的景象,第三句描绘的是秋水如镜的景象,第四句描绘的是秋叶轻扬的景象。据此可知横线上应填写小溪、秋叶。(2)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诗中描绘了一派秋景: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态。故答案为:小溪;秋叶感受到诗人悠闲、宁静、自适的心情。【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由题目可知,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秋天,在诗中描写了秋蝉的鸣叫,秋柳在风中轻拂,一条小溪清水如镜,有叶子落在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据此
25、可作答。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11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注释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2)这两首
26、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2)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解析】【分析】(1)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2)夜上受
27、降城闻笛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后两句用乙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哀愁。春夜闻笛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无奈,难言的惆怅。故答案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
28、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12 .诗歌鉴赏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请写出题目中次”的近义字。(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青山”当指北固山,客路”即驿道
29、,表示坐船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B.颔联写景的观察点在船上,视眼开阔,心潮澎湃,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C颈联点明了时令,而残”字则表达出作者对时间流逝之快而倍感消沉。D.尾联直抒胸臆,以设问的形式来表达故园之思。【答案】(1)停/宿/留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次”一词多义,有第二、较差、顺序、次数”等意,这里的意思是停宿,因此其近义词可为停“宿“留等。(2) C.有误。倍感消沉是错误。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残”字则表达出作者感慨时间流逝之快而顿生思乡之情。故答案为:停/宿/留C【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词语
30、的理解,要求考生结合诗句进行理解,注意词语义项的正确选择。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辨析,判断正误。1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为什么?国】2【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
31、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抒写了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
32、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2)认真观察两幅图画可以发现,第一幅图对岸的山比较低矮,江中看不到岛屿;第二幅图对岸的山比较高,江中有岛屿。由此可知,第一幅图表现的是江水上涨的情形。第二幅图画表现的是平常的景象。根据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可以判断出第一幅图能够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故答案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
33、阔,风正一帆悬“中蒯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图画的意境的理解和描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图画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14 .古诗阅读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注释】赋:吟咏。且教:还是让。(1)诗中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有相似之处的两句是“。”(2)如果你是花,想做莫轻吐”的海棠,还是想做闹春风”的桃李?为什么?【答案】(1)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2)我想做海棠,希望自己养精蓄锐,做好充分准备,厚积而薄发。我想做桃李,要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解析】【分析】(1)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预应力结构加固技术要点
- 加拿大中文发展概况
- 2025版老年性白内障病常见症状及护理指南
- 反思异化确立发展新理念
- 2025年低压电工资格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 2025hsk考试试题及答案
- 员工财务制度培训
- 考施工电梯操作证的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民航职业技能竞赛必考题库及答案
- 口腔病人的护理查房培训课件
- 洗衣工安全常识培训内容课件
- 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解读
-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宣传知识课件
- 电子元器件焊接工艺标准及指导
- ICU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方案
- 研发经费归集管理办法
-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2012版
- 2025-2026学年湘美版(2024)小学美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时政练习题及答案
- 足球俱乐部教练考评规章
- 焦作市能源消费总量预测-基于Kaya模型和弹性系数法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