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_第1页
再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_第2页
再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_第3页
再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_第4页
再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再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再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美国的一位医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病人到医院 做身体检查或者是找我看病, 然后问我说,医生,我有病吗? 我可以很好回答他,有或者是没有,也还可以直接对他说, 你到底得的是什么病。然而,如果是这样来问我,医生,我 现在这样是不是还算健康的?那我就难以回答他了。”其实, 对于后面的一个问题却正是去医院看病或者是作体检的当 事者所最盼望能够得到医生的答复的。医生不仅仅是做要疾 病的诊断与治疗,也不单是做疾病的预防或使人免于患病; 他更应该去考虑到如何保障人类的健康,包括心身的健康。人们去医院体检或者是看病,关键还是想获得身体健康的保 障这也是所有的人的

2、求医之初衷。美国在针对心理健康的具体做法方面,在上一篇博客已经作 了阐述,就不再赘叙了。我仅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中国与 美国对于心理健康概念上的一些观点。何谓心理健康,到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论,更没有一个权 威的并为人们所公认的界说。在美国,对于心理健康,还是更加侧重于对于每一个个体人 的心理衡量;他们认为,心理健康还是相对于适应能力良好 的个人,是属于能够达到自我充分发展境界的人(A.H.Maslow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可以表现为健全的人格,健全的爱与性的关系。具体说,有以下的几方面:1 对于现实环境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而不加以歪曲。热爱自己,他

3、人和环境的实际情况。虽然主要生活在当前的环境之中,但是却能够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学习,也能够为将来做出计划。2 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并由此提高自尊心理, 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能够了解改变与进步的必要性,而不会完全受所在的文化环境约束。3 能够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情绪, 意见, 感受与行为,情绪反应与刺激环境相适应配合,能够做到既适当表露情绪又能够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4 行事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同时有着健全的自我观念,正确地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5 有时需要离开别人,单独思考,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对整个人类持认可的态度,认同四海之内皆兄弟。6 与人相处,能够建

4、立良好的关系,经常会从新的角度去欣赏周围的人与事物,而不是一直采取一成不变的态度。具有民主的价值观念和态度,能够尊重他人而无成见。可与少数人建立密切而亲近的关系。7 具有明确的是非和道德观念,能够辨别方法与目的。8 具备无恶意的幽默感。有一定的想象力,也可能具有一定 的奇妙而丰富的经验其实, 有关人的各种各样论述与评论, 包括人的品格, 思想,人格,性格,习惯,品质等等无不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极大影响。一种文化环境可能有利于某一种的人的品质的发展,而对于其他某些方面的品质的发展与表现却可能会起到拟制或者是阻碍的作用。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也是同样如此。中国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与深入的研究,缘由特

5、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并没有很长的时间。但是追根溯源,中国的儒家文化思想是对中国的心理健康之认识有着深刻的烙印。比较全面深刻地阐述儒家思想的经典可谓是“四书”,这是一本在中国广为流传,极具影响力的一部传世之作。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四书”在过去几乎已经成了凡识字者的必读之书,这部书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影响是极为普遍而深入的。当然,“四书”当中并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这个概念,但是对于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和健全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却是有着很多的记述。在“四书”当中,将具备良好和健全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人称之为“君子”和“仁人”或是“大人”与“成人”。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文化思想推崇做人有以“君子”和“仁人”

6、为楷模。拿儒家思想来讲,儒家思想是以君子和仁人作为人们修养的最高境界。一是能够以仁道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与人相处,是心理健康者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儒家所谓天下之达道,就是说明如何建立当时社会上的五种基本人际关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思想将“仁”视为非常重要的一种与人交往之道,甚至将是否“仁”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仁者,寿也”。另外,在儒家思想当中,处理人际关系还强调一个“伦”,将人与人在社会当中的相互关系属于有着特殊关系的就列入“伦”的关系,意为此人与其相关者占有一种特殊的身份,在这种特殊身份之下, 便持有一种相应的“名份”或“理份

7、”, 也可以说,拥有特殊的义务或者是需要担负起特定某种角色的责任。儒家思想认为,人人都必须尽其角色或名分的责任,将有特殊“伦”的关系中,确定了一定的规范性,这里亦便限制了某种程度上的个人自由与个人意志, 如儒家思想提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到极尽处,只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以毫感激居功念头。如施者视为德,受者视为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在儒家思想当中, “恕”也是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其根本要义就是要能够做到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将“仁”又深入一层,要求“仁者”要“爱人”。这种爱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关切的爱。“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充分表 达出一种敬爱的关系; 是一种“

8、恒爱”。 这一切都在“仁”的含义 之内。所以说,中国的心理健康首先要表现在与人的关系上, 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能否与人为善是学会做人的 第一要务。二是能够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要朝 夕与其他的人相处,在这种情况之下要能够做到保持和谐的 关系,就必须大家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适当的约束。当然, 社会上的法律规范,单位部门的规章制度,都是具有约束作 用的;但是儒家思想强调要做到内在的约束作用,要求“仁人君子”应该特别注重礼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即使原本是一种好的行为,不合乎礼也是不相宜 的,“恭而无礼则劳,勇而无礼则乱”。对社会,对别人,讲“义”

9、则是为人之正路,大家都应该遵循的途径。我们的社会是一 种群居的社会环境,遵循礼仪就能够达到能够尽可能满足各 个个体的需求,增加大家的便利,又可以减少冲突矛盾。与 人与己与整个社会都有利。所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自 应能够察见社会上的这些规范之必要性,也便乐意接受适当 的自我约束。这是一个人应该能够做由的基本判断。三是能够保持情绪平衡。情绪与行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人们经常会说,情绪决定行为,情绪决定格局,情绪决定成 败等等。便将情绪的重要性概括的非常透彻。情绪对个人心 理及行为的影响确实很大。 在儒家思想思想当中, 提由“修身 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博,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 其正,有所

10、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 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 正其心”。人们经常会发生由于“亲爱,贱恶,畏敬,哀矜, 敖惰”等情绪干扰,而对其他人产生偏见, 成见。只有很少的 人才能够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由此儒家思想强 调“正心”,保持情绪平衡与稳定。使其不致于引起行为方面 的歪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要能够“不忧不惧”维持 平衡。不过,儒家也决非主张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只是希 望能够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境界。这一点在中 国历史来讲,包括到现在我们还是一直非常强调的。在中华

11、 民族这样一个大家庭里面,只有汉族人不太喜欢热烈的情感 活动,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传统节日里,都有热烈的庆典方 式。汉族是不喜欢情绪的过分表达的。我们可以看到,最让 人觉得还不错的情感表达是西北的腰豉,然后就是舞龙舞狮 子,比较豪放一些。其他的相对来说很少。中国人比较重视 的是一袭长衫,背着手,拿着把扇子,在竹篱前看着月亮花 瓣。这就是一种内心的平和。这也是中国儒家君子仁人所追 求的这么一种境界。有这么一句话:君子用则行,不用则藏。 就是指君子,如果有人要用你,你就要有充分的发挥;如果不用的话,你千万不要表现由来你有能力。这是为什么呢? 也是要求你不要太张狂了。所以这些都特别强调一种情绪的 平和

12、。“坦荡荡”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四是能够正确地认识环境中的事物。这是儒家特别强调的, 从穿衣进食到治国安邦平天下,都需要学习。人对事物的正 确地认识来自于孜孜不倦的学习。一个人要做到能够健全地 适应他所处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中各项事物有着正确客观 的认识。求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儒家认为,以格物,致知 为诚意,正心乃至于治国平天下之本。“学而时习之”,“入太 庙,每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将学而不厌视为君子之 良好的品德之标志。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要想对一些 被歪曲了的事实和似是而非的观念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和 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强化学习的精神。五是通过反省来增加对自身的了解。这里特

13、别强调自我了解 是良好适应的重要条件。论语里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 身。”这个“三”是指三个问题,“与人谋而不忠乎? "你帮别人 做事是不是忠于你做的事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你跟朋 友交往是否守信用,有没有信誉;“传不习乎? ”你学到的东 西,老师教你的东西,或者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学到的东西, 有没有做过练习。第一个问题是对人,第二个问题是对事, 第三个问题是对自己。这是通过反省来认清自我,从而不断 地提高自己。心理健康者应该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达到“自反而仁”与“自反而礼”的更高境界。六是能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心理健全的人常具有积极生活的态度。论语里讲的君子就具备

14、这样一种态度,君子不尚空谈,他们“纳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无论 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素其位而行“,做其所当做的事情。既不怨天,复不尤人,而且都是以“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的行事方式一步一个脚印, 踏踏实实得去做事情的。“君子应当先行其言,君子力行近乎仁”。面对现实身体力行也就跟“仁” 差不多了。七是以“止于至善”作为发展自我的目标。人是一种生物,具 有生物的共同特性。要生长,要把本身所具有的潜在的本能 和特质都能够充分地表现由来。 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的行为动机属于世人皆有。这里面存在一个如何才能够做到是最完美的自我实现,最充分的自我发展。儒家思想强调,“在明

15、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指由“苟日新,日日新, 又日新”。要有良好的自我修养。怎么去加强修养?不断反省, 不断学习,最终的目标是“止于至善”。把个体的潜能充分发 挥,充分发展。从儒家思想对仁人君子的规范描述来看,这些都是属于一些 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表达。可以说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里面讲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另外,在中国传统医学黄帝 内经里也提由了很多对心理健康的看法。第一,一个心理 健康的人一定要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第二,不为物欲所累;第三,不妄想妄为;第四,意志坚强,凭理智行事;第五,生息有劳有逸,生活合乎规律;第六,心神宁静,不是心潮 澎湃;第七,热爱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八,善于 适应环境变化;第九,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 做到结阴阳而调刚柔,即阴阳平衡,刚柔相济。所以中国人 做事一定是中规中矩的。中庸者,什么事都是中庸,不要太 刚也不要太柔。太刚了就是冒头,太柔了又会吃亏,要刚柔 相济。心理健康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的,其必然会受到人们的价 值观的限制,美好与丑陋,真实与虚伪,善良与凶残,不同 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判断;其次,心理健康并 非是一种单一的品质,而应该是人的品质的集合与综合,所 谓集合就是一些品质表现可能是相互独立,相互之间没有什 么较高的相关联系。所谓综合就是莫些品质表现相互之间有 着很密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