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貌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专业类基础课。(二)教学目的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及的内容与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地貌学的知识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地理系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
2、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教学内容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地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系,讲授内容以目前地貌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组织与安排。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各种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总体框架分为地貌学基本理论、各种地貌的特征与成因以及中国大陆地貌格局的形成演化三部分内容。具体包括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地貌学史和基本理论、
3、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与气候地貌,最后讨论中国构造、气候地貌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化。(四)教学时数总计38学时。(五)教学方式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野外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地貌学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地貌学插图多、内容杂的特点,课堂讲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授课结合的方式。(六)学时分配学 时章节、目第0102学时第1章绪 论§
4、1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1地貌学定义1.2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3地貌学的学科分类1.4地貌学的研究意义§2 地貌的构成和形态测量2.1地貌的构成2.2形态描述与测量2.3地貌年龄第0304学时§3 地貌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1野外研究方法3.2室内研究§4 地貌学的发展简史4.1地貌学在国外的发展概要4.2中国地貌学的发展第0506学时第2章构造地貌§1 大陆与海洋1.1大陆与海洋的分布1.2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1.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2 大地构造地貌2.1海洋巨地貌2.2大陆边缘巨地貌2.3大陆巨地貌§3 地质构造地貌3.1水平岩层
5、的构造地貌3.2单斜岩层的构造地貌3.3褶曲构造地貌3.4断层构造地貌3.5岩浆活动构造地貌第0708学时第3章风化作用§1 风化作用的类型1.1物理风化1.2化学风化1.3生物风化§2 风化阶段2.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2.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第0910学时§3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3.1气候因素3.2地形因素3.3地质因素§4 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4.1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的概念4.2残积物的特征和类型4.3古风化壳与古土壤第1112学时 第四章 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1 坡地的概念与分类1.1坡地1.2坡地的分类1.3坡面上的地貌与块体运动
6、的力学分析§2 崩塌及其地貌2.1崩塌及其类型2.2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2.3崩塌坡的稳定性评价2.4崩塌堆积地貌§3 滑坡及其地貌3.1滑坡及其特征3.2滑坡的类型、发生过程与影响因素3.3滑坡稳定性分析第1314学时§4 蠕动过程及其地貌4.1蠕动及其类型4.2蠕动的速率及其剖面分布§5 坡面冲刷5.1雨滴击溅侵蚀5.2坡面流水侵蚀5.3坡面流5.4坡面流水侵蚀量估算5.5坡积物第1516学时§6 坡面发育6.1坡面过程特征概括6.2坡地发育模式§7 夷平面7.1夷平面的概念与成因7.2夷平面的形成时代7.3夷平面的变形第17
7、18学时第5章 流水地貌§1 河流流水作用1.1水流的基本特性1.2河流的侵蚀作用1.3流水的搬运作用1.4流水的堆积作用§2 沟谷地貌2.1沟谷侵蚀地貌2.2沟谷堆积地貌(洪积扇)2.3泥石流第1920学时§3 河床地貌3.1河床的纵剖面3.2河床地貌形态3.3河床的平面形态§4 河漫滩4.1河漫滩的结构4.2河漫滩的形成4.3河漫滩上的微地貌形态第2122学时§5 河谷地貌与河流阶地5.1河谷地貌5.2河流阶地§6 冲积平原6.1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与形成过程6.2冲积平原的地貌结构与物质结构第2324学时§7 流域地貌7
8、.1水系的形式7.2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7.3水系的发展7.4水系发展的几个规律第25学时第6章岩溶地貌§1 岩溶作用1.1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1.2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1.3岩溶水的动态§2 岩溶地貌2.1地表岩溶地貌2.2地下岩溶地貌§3 岩溶地貌发育的几个问题3.1岩溶基准面问题3.2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3.3古岩溶第2627学时第7章冰川地貌与冰川堆积物§1 冰川的形成与类型1.1冰川的形成1.2冰川的类型1.3冰川作用§2 冰川侵蚀地貌2.1冰斗、刃脊、角峰2.2冰川槽谷2.3悬谷2.4羊背岩(鼻状地形)、磨光面§3 冰碛物与
9、冰川堆积地貌3.1冰碛物的基本特征3.2冰碛地貌§4 冰水堆积物及冰水堆积地貌4.1冰前沉积及其地貌4.2冰川接触沉积及其地貌§5 冰川地貌发育与古冰川5.1冰川地貌组合5.2冰期与古冰川作用5.3古冰川的鉴别标志第2829学时第8章冻土地貌§1 冻土的一般概念1.1冻土的基本特征1.2冻土的厚度与分布1.3影响冻土发育的因素§2 地下冰2.1构造冰2.2洞脉冰2.3埋藏冰§3 冻土区地下冰3.1冻结层上水3.2冻结层间水3.1冻结层下水§4 冻土地貌4.1石海、石河4.2构造土4.3融冻泥流阶地4.4热力岩溶4.5冰丘、冰椎4.6雪
10、蚀洼地与高夷平阶地§5 古冰缘现象研究5.1冰缘沉积物5.2古冰缘及其环境意义第30学时第9章风沙地貌§1 干旱区与风沙作用1.1干旱区1.2风沙作用§2 风沙地貌2.1风蚀地貌2.2风积地貌2.3沙丘移动2.4风成沙的主要沉积特征§3 荒漠地貌发育3.1荒漠的类型3.2沙漠的成因3.3沙漠化第3132学时第10章黄土地貌§1 黄土、古土壤与黄土地层1.1黄土1.2古土壤1.3黄土的成因与黄土-古土壤的形成1.4黄土地层§2 黄土地貌及其作用营力2.1作用营力2.2黄土地貌§3 黄土地貌发育3.1黄土堆积前的古地貌特征3.2
11、黄土堆积过程中的地貌发育第3334学时第11章海岸地貌§1 海岸带的动力作用1.1波浪作用1.2潮汐作用1.3海流作用§2 海岸地貌2.1海岸侵蚀地貌2.2海积地貌§3 河口地貌3.1河口的类型和分类3.2河口区的动力特性3.3河口地貌发育第3536学时第12章地貌学基本理论简介§1 地貌侵蚀循环理论1.1地貌侵蚀循环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1.2地貌侵蚀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1.3地貌侵蚀循环理论评价§2 山麓梯地理论2.1山麓梯地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2.2山麓梯地理论的基本内容2.3山麓梯地理论评价§3 山麓剥蚀平原理论3.1山麓剥蚀平原理论
12、提出的历史背景3.2山麓剥蚀平原理论的基本内容3.3山麓剥蚀平原理论评价§4 地貌系统临界理论4.1地貌系统临界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4.2地貌系统临界理论的基本内容4.3地貌系统临界理论评价第3738学时复习、总结、答疑 二、本文第一章 绪 论教学要点:(1)地貌学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貌学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3)地貌的构成要素包括几何形态要素和组成物质要素。(4)地貌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野外研究方法,室内研究方法。(5)地貌学的学说主要有:W.Davis学说、W.Penck学说、学说等。教学内容:§1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1地貌学
13、定义1. 定义:2. 概述3. 地貌与地形的差异1.2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 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2. 地貌的形成3. 地貌的发展4. 分布1.3地貌学的学科分类1.4地貌学的研究意义 §2 地貌的构成和形态测量2.1地貌的构成1. 要素2. 地貌的基本形态2.2形态描述与测量1. 面积2. 高度与深度3. 垂直切割深度4. 地面坡度5. 水平的切割密度2.3地貌年龄1. 地貌年龄2. 确定地貌年龄的方法 §3地貌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1野外研究方法1. 地貌的形态研究2. 组成物质研究3. 形成条件研究4. 地貌过程研究5. 地貌成因分析3.2室内研究1. 地形图分析2.
14、 遥感分析3. 沉积物分析4. 模拟研究5. 年代分析 §4地貌学的发展简史4.1地貌学在国外的发展概要学说学说学说4.20世纪50-60年代部门地貌学的发展4.2中国地貌学的发展中国地文期学说 考核要求:(1)掌握地貌学的含义及形成地貌的两个原因。(2)熟悉地貌的构成要素。(3)了解地貌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构造地貌 教学要点 (1)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地壳均衡的含义。(2)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历史及其证据,岩石圈与软流圈。(3)大地构造地貌:海洋巨地貌、大陆边缘巨地貌和大陆巨地貌。(4)地质构造地貌的分类和具体类型:水平岩层构造地貌、单斜岩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岩
15、浆活动构造地貌。 教学内容:§1 大陆与海洋1.1大陆与海洋的分布1.2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1. 陆壳与洋壳2. 地壳均衡1.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1. 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历史及其证据2. 岩石圈与软流圈3. 板块边界和板块相对运动4. 板块运动速度与全球板块构造 §2 大地构造地貌2.1海洋巨地貌1. 大洋中脊2. 大洋盆地2.2大陆边缘巨地貌1. 沟、弧、盆地貌2. 安第斯山边缘3. 稳定大陆边缘2.3大陆巨地貌1. 构造山系2. 大陆裂谷3. 构造高原与盆地、平原4. 构造运动的速率 §3 地质构造地貌3.1水平岩层的构造地貌1. 构造高原与构造平原2. 方山与
16、桌状台地3. 塔状地形4. 构造阶地(假阶地)3.2单斜岩层的构造地貌1. 单面山和猪背脊2. 单斜地层地区的水系形式3.3褶曲构造地貌3.4断层构造地貌1. 断层垂直错动形成的构造地貌2. 断层水平移动形成的构造地貌3.5岩浆活动构造地貌1. 岩浆侵入形成的构造地貌2. 岩浆喷发形成的构造地貌 考核要求:(1)掌握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历史及其证据,掌握各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地貌。(2)理解地壳均衡、岩石圈与软流圈的概念;(3)了解大陆与海洋分异的原因。 第三章 风化作用 教学要点:(1)风化和风化作用的含义。(2)风化作用的三种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3)风化作用的阶段:物理风化、
17、化学风化(富钙阶段、富硅铝阶段、富铝阶段)(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地质等。(5)残积物、风化壳和古土壤的区别。 教学内容: §1风化作用的类型1.1物理风化1. 御荷剥离作用2. 热力风化作用3. 冻融风化(冰劈作用)4. 盐风化作用1.2化学风化1. 溶解作用2. 水化作用3. 水解作用4. 碳酸化作用5. 氧化作用1.3生物风化1. 生物物理风化2. 生物化学风化 §2风化阶段2.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2.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1. 富钙阶段2. 富硅铝阶段3. 富铝阶段 §3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3.1气候因素3.2地形因素3.3地质因素 §
18、4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4.1残积物、风化壳与古土壤的概念4.2残积物的特征和类型4.3古风化壳与古土壤 考核要求:(1)掌握风化作用的三种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2)了解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 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 教学要点:(1)坡地是指坡度大于20的地面。其分类包括形态分类、成因分类、组成物质分类、和工程稳定分类。(2)重力地貌的三种主要类型:崩塌、滑坡和蠕动。(3)坡地发育的模式:Davis的模式、W.Penck的模式、的模式、等人的观点。(4)夷平面的形成。 教学内容: §1坡地的概念与分类1.1坡地1.2坡地的分类1. 坡地的形态分类2. 坡地成因分
19、类3. 坡地组成物质分类4. 坡地的工程稳定分类1.3坡面上的地貌与块体运动的力学分析1. 坡面上土粒、岩屑的运动2. 坡地表层岩体与土体的运动 §2崩塌及其地貌2.1崩塌及其类型1. 崩塌及其特征2. 崩塌的类型2.2崩塌的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1. 形成条件2. 触发因素2.3崩塌坡的稳定性评价1. 板状崩塌的稳定性分析2. 岩崩稳定性分析2.4崩塌堆积地貌 §3 滑坡及其地貌3.1滑坡及其特征1. 滑坡体2. 滑动面与滑动带3. 滑坡壁4. 滑坡阶地5. 滑坡舌与滑坡鼓丘6. 滑坡洼地与滑坡湖7. 滑坡裂缝3.2滑坡的类型、发生过程与影响因素1. 滑坡的类型2. 滑坡的发
20、展阶段3. 影响滑坡的因素3.3滑坡稳定性分析1. 浅层滑坡的稳定性分析2. 深层滑坡 §4 蠕动过程及其地貌4.1蠕动及其类型1. 定义2. 类型4.2蠕动的速率及其剖面分布 §5 坡面冲刷5.1雨滴击溅侵蚀5.2坡面流水侵蚀5.3坡面流5.4坡面流水侵蚀量估算5.5坡积物 §6 坡地发育6.1坡面过程特征概括6.2坡地发育模式1. Davis的模式2. W.Penck的模式3. 的模式4. 等人的观点 §7 夷平面7.1夷平面的概念与成因7.2夷平面的形成时代7.3夷平面的变形1. 断裂变形2. 拗曲与断裂变形3. 掀斜上升与断裂变形 考核要求:(1
21、)掌握崩塌、滑坡和蠕动三种重力地貌的形成、特征。(2)了解坡面发育的四种模式。(3)了解夷平面的概念和成因。 第五章 流水地貌 教学要点:(1)河流的三种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2)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沟谷地貌、河床地貌、河谷地貌与河流阶地、冲积平原。(3)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 教学内容:§1 河流流水作用1.1水流的基本特性1. 层流与紊流2. 河道环流与螺旋流3. 旋涡流1.2河流的侵蚀作用1. 河流侵蚀作用的强度2. 河流侵蚀的类型1.3流水的搬运作用1. 推移2. 跃移3. 悬移4. 溶解(化学)搬运1.4流水的堆积作用 §2 沟谷地貌2.1沟
22、谷侵蚀地貌1. 纹沟2. 细沟3. 切沟4. 冲沟5. 坳沟2.2沟谷堆积地貌(洪积扇)1. 洪积扇的结构2. 洪积扇的研究意义2.3泥石流1. 形成条件2. 泥石流的基本类型3. 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的主要差异 §3 河床地貌3.1河床的纵剖面3.2河床地貌形态1. 深槽与浅滩2. 沙波3. 壶穴与岩槛3.3河床的平面形态1. 顺直微弯型河床2. 弯曲型河床(曲流)3. 分叉型河床4. 游荡型河床 §4 河漫滩4.1河漫滩的结构4.2河漫滩的形成4.3河漫滩上的微地貌形态1. 滨河沙堤2. 心滩沙堤3. 堰堤型河漫滩 §5 河谷地貌与河流阶地5.1河谷地貌1.
23、河谷的组成要素2. 河谷的形态3. 河谷的不对称性5.2河流阶地1. 河流阶地的组成要素2. 河流阶地成因3. 河流阶地类型4. 河流阶地的时代确定与研究意义 §6 冲积平原6.1冲积平原的形成条件与形成过程6.2冲积平原的地貌结构与物质结构 §7 流域地貌7.1水系的形式7.2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1. 分水岭的迁移2. 河流袭夺7.3水系的发展1. 水系发展的初期阶段2. 水系发展的中期阶段3. 水系发展的晚期阶段7.4水系发展的几个规律1. 水道分枝比2. 水道数量3. 水道平均长度4. 水道总长度5. 水道纵比降6. 流域面积 考核要求:(1)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
24、特征:沟谷地貌、河床地貌、河谷地貌与河流阶地、冲积平原;(2)理解河流的三种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3)了解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 第六章 岩溶地貌 教学要点:(1)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岩石和水。(2)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的类型和特征。(3)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 教学内容§1岩溶作用1.1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1.2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1. 岩石2. 水1.3岩溶水的动态1. 垂直渗透带2. 季节变动带3. 水平流动带4. 深部滞流带 §2 岩溶地貌2.1地表岩溶地貌1. 溶沟、石芽、石林2. 落水洞3. 漏斗(岩溶漏斗)4. 岩溶洼地
25、5. 坡立谷6. 干谷与盲谷7. 峰丛、峰林和孤峰2.2地下岩溶地貌1. 溶洞的发育与溶洞的成层性2. 溶洞堆积物及其堆积地貌形态 §3 岩溶地貌发育的几个问题3.1岩溶基准面问题3.2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1. 热带-亚热带季风型岩溶2.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型岩溶3. 温带湿润气候的岩溶4. 寒冻及高山型岩溶5. 干燥地带的岩溶3.3古岩溶 考核要求:(1)掌握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的类型和特征;(2)熟悉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岩石和水。(3)了解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 第七章 冰川地貌与冰川堆积物 教学要点:(1)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四种类型: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大陆冰川(盖)、高原
26、冰川(帽)。(2)冰川作用及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冰碛物的基本特征。(3)古冰川遗迹的确定。 教学内容:§1 冰川的形成与类型1.1冰川的形成1. 雪线2. 成冰作用3. 冰川运动1.2冰川的类型1. 山岳冰川2. 山麓冰川3. 大陆冰川(盖)4. 高原冰川(帽)1.3冰川作用1. 冰川的侵蚀作用2. 冰川的搬运作用3. 冰川的堆积作用 §2 冰川侵蚀地貌2.1冰斗、刃脊、角峰2.2冰川槽谷2.3悬谷2.4羊背岩(鼻状地形)、磨光面 §3 冰碛物与冰川堆积地貌3.1冰碛物的基本特征1. 粒度特征2. 岩性特征3. 矿物特征4. 结
27、构特征5. 形态特征6. 冰碛物的砂粒特征3.2冰碛地貌1. 冰碛丘陵2. 鼓丘3. 终碛堤4. 侧碛堤 §4 冰水堆积物及冰水堆积地貌4.1冰前沉积1. 冰水扇2. 冰水阶地3. 冰湖沉积4.2冰川接触沉积1. 冰砾阜阶地与冰砾阜2. 锅穴3. 蛇形丘 §5 古冰川遗迹的确定5.1冰川地貌组合1山地冰川地貌组合2大陆冰川地貌组合5.2冰期与古冰川作用1 冰期的概念2 冰期与气候变化3 古冰川作用5.3古冰川的鉴别证据1 地貌证据2 沉积物证据3 其他证据 考核要求:(1)掌握冰川作用及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2)熟悉冰川的形成、冰川的类型
28、; 第八章 冻土地貌 教学要点:(1)冻土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冻土发育的因素(气候、海陆分布、土质、水分、传热性能、地形坡向、植被、雪盖等)。(2)冻土地貌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 §1 冻土的一般概念1.1冻土的基本特征1.2冻土的厚度与分布1.3影响冻土发育的因素1. 气候2. 海陆分布3. 土质、水分、传热性能4. 地形坡向5. 植被、雪盖 §2 地下冰2.1构造冰1. 胶结冰2. 分凝冰3. 侵入冰4. 裂隙冰2.2洞脉冰1. 脉冰2. 洞穴冰2.3埋藏冰 §3 冻土区地下冰3.1冻结层上水3.2冻结层间水3.1冻结层下水 §4 冻土地貌4.1
29、石海、石河4.2构造土1. 泥质构造土2. 石质构造土4.3融冻泥流阶地4.4热力岩溶4.5冰丘、冰椎4.6雪蚀洼地与高夷平阶地 §5 古冰缘现象研究5.1冰缘沉积物5.2古冰缘及其环境意义 考核要求:(1)掌握冻土地貌的类型和基本特征;(2)熟悉冻土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冻土发育的因素。 第九章 风沙地貌 教学要点:(1)干旱区的分布,风沙作用的三种类型:风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2)熟悉风沙地貌的类型和风沙的沉积特征。(3)荒漠的类型和沙漠化。 教学内容: §1 干旱区与风沙作用1.1干旱区1. 定义2. 分布1.2风沙作用1. 风蚀作用2. 搬运作用3. 堆积作用 &
30、#167;2 风沙地貌2.1风蚀地貌1. 风棱石2. 石窝3. 风蚀蘑菇和风蚀柱4. 风蚀垄槽(雅丹地貌)5. 风蚀洼地6. 风蚀谷地与风蚀城堡2.2风积地貌1. 横向沙丘2. 纵向沙丘3. 多向风形成的沙丘(金字塔沙丘)2.3沙丘移动1. 沙丘移动的方向2. 沙丘移动的方式3. 沙丘移动的速度2.4风成沙的主要沉积特征1. 机械组成特征和分选特征2. 风成沙的形态特征和表面结构3. 物质组成特征4. 层理特征 §3 荒漠地貌发育3.1荒漠的类型1. 岩漠2. 砾漠3. 沙漠4. 泥漠3.2沙漠的成因1. 气候干旱2. 丰富的沙源3.3沙漠化1. 概念2. 成因 考核要求:(1)理解风沙作用的方式;(2)熟悉风沙地貌的类型和风沙的沉积特征;(3)了解沙漠化的概念及成因。 第十章 黄土地貌 教学要点:(1)黄土、古土壤的概念、特征和形成。(2)黄土地貌的类型、特征及其发育。 教学内容:§1黄土、古土壤与黄土地层1.1黄土1. 概念2. 黄土的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国家电网招聘之文学哲学类考试题库300道附答案【夺分金卷】
- 2026年投资项目管理师之宏观经济政策考试题库300道及参考答案(突破训练)
- 2026年国家电网招聘之财务会计类考试题库500道附答案【达标题】
- 2026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结构考试题库300道附完整答案【名师系列】
- 2026年心理咨询师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试题库500道含答案【模拟题】
- 2026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试题库500道及参考答案(达标题)
- 2026年注册安全工程师题库300道含答案(基础题)
- 2026年心理咨询师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试题库500道附答案【培优】
- 2026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之初级银行管理考试题库500道含完整答案(历年真题)
- 2025年血透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清版)DB5305∕T 219-2025 保山小粒咖啡 缺素诊断技术规程
-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铷晶体频率标准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童年题目及答案
- 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
- DB4403T 508-2024《生产经营单位锂离子电池存储使用安全规范》
-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规模化应用的思考与探讨-报告版
- T/CET 411-2024铁路场所LED照明技术规范
- T/CECS 10281-2023建筑用基础隔振垫板
- 工伤和解协议书(模板)6篇
- 麻醉医学生职业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