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与伤寒的关系_第1页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病与伤寒的关系温病学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列为四大经典。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丰富充实于伤寒论,又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与发展,最终成熟于明清时期,成为经典。其源自于经典,本身亦是经典学科,从其临床发展过程中,足以看出其价值所在。温病,指感受温邪,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根据温病的定义,凡是临床上以热为特征的疾患,都可以归属于温病范畴,不仅仅限于外感热病和温疫,临床内科中常见疾患,如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老年科的多种疾患,都可以归属于温病的范畴,亦可以采用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理论来指导临床辨治。温病与伤寒的关系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

2、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前者伤寒为广义伤寒,泛指一切外感病,而后者伤寒为狭义伤寒,即伤寒论中太阳伤寒证。从“伤寒有五”的论述来看,古人将外感分为五大类,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即温病是外感的一种。古代因医疗条件的限制,消毒灭菌观念不强、生活条件差、劳动易造成外伤、寒温失宜、饮食不节等原因,容易造成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故临床上热病、温病更常见。如“伤寒有五”的划分中,湿温、热病、温病都具有“温”、“热”的特征,因此对外感疾患“伤寒有五”的分类中,三种都属于温病范畴,就充分说明了古人认识到了温病发病率之高。故从“伤寒有五”的分类可看出,古人认为外感病中,更常见的是温病范

3、畴的外感疾病。内经中,古人对温病已有论述,可惜未能成系统。伤寒论中以六经辨证体系确立了外感治疗体系,主要包含了“伤寒有五”中的中风和伤寒。但在伤寒论太阳篇中亦有关温病、风温的论述,如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其中,仲景也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温病、风温不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伤寒论的阳明病,按八纲来看为里实热证,如清里热的白虎汤、攻下腑实的承气汤等,在温病学中亦广泛应用。在某种角

4、度来看,阳明病与温病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但并不能认为温病等同于伤寒的阳明病。从卫气营血辨证角度来看,温病中邪气初袭人体的卫分表证,病位在表,而温邪入里后,又有在气、在营、在血不同的浅深病位,同时还包含着邪热、湿邪、津气、阴阳的盛衰变化等,而伤寒论中阳明病只是病位在里的实热证。因此温病包含阳明病,而不同于阳明病。所以温病的概念大于阳明病,阳明病可以归属于温病范畴。温病学发展源于临床实践受难经“伤寒有五”的影响,且加之伤寒论中确立了六经辨治体系,用以指导外感热病的治疗,同时鉴于伤寒论与仲景的地位,后世医家多遵循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诊治外感热病,把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作为诊治一切外感热病的依据,所以古人多

5、用诊治“伤寒”的思路来诊治温病。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家意识到在临床上采用伤寒论辨治体系治疗温病的缺陷与不足。很多医家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与以往不同的见解,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也多有新论,温病治疗开始突破了“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仲景”的局面。如宋代医家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针对温病的治疗,虽然曰仍遵循仲景法,但已经提出古方化裁,要因人、因地、因时加减,而不是盲目遵循仲景法,其实已经提出了要重视温热邪气,虽然仍以仲景方为底方,但加入了清解里热的药物,其实已经成为表里双解的法,即以仲景方化裁治疗温病。而宋代医家王履则进一步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他指出温病的病机是“火郁自内而

6、达于外”,故治疗上应清里为主,兼以解表,或“里热清,表自解”。从病机与治法上将伤寒与温病判为两途,使温病从伤寒的体系中分离出来,为温病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金元四大家的刘河间认为“六气皆从火热化”,火热贯穿外感热病始终,强调病理上的“阳热怫郁”。张子和从攻邪角度出发,都对温病学说进行了发挥等。上述观点的产生,都是基于历代医家在临床中已经认识到了温病的特殊性,以及盲目错误地采用伤寒方、伤寒法辛温发汗治疗温病的弊端,故而反思并提出新的观点与理论解释。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医疗水平的提高,不仅使中医理论发展到一个高峰,同时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了温病学说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意识到用伤寒法治疗温

7、病的弊端,故潜心研究、临床总结验证等,最终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确立了温病学说。叶天士总结了温病发病规律,指出温邪侵袭人体,存在一个由表入里、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由实到虚、由功能到脏腑的过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卫分、气分、营血、血分,也称之为卫气营血辨证。同时将温病辨证与脏腑结合起来,薛生白、吴鞠通等确立了三焦辨治的思路,进而完善、确立了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治的思路。可见,温病学说源于经典,其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临床实践的推动。温病学是兼具临床与基础的学科温病学说萌芽于战国时期,发展于金元,成熟于明清,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历代诸多医家对其深入思考、临床体会而总结得来的临床经验

8、,并将其凝炼、升华为理论,即为温病学说。可以说,温病的病因病机、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根源于临床,是古人对热病长期的临床经验中凝练而成的,是宝贵临床经验的总结。同时这些理论反过来,也有效的指导并提高了温热类、湿热类疾患的临床疗效。温病学说源于临床,指导临床,并且经受住临床的不断验证,是一门极具价值的临床学科。正是鉴于其临床价值,故被誉为四大经典之一。温病学说是古人与温热类、湿热类疾患临床斗争的经验总结,因此其卫气营血、三焦辨治理论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也广泛指导于临床各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温病学说不仅颇具临床价值,而且因为探讨了温热、湿热类疾患的病因病机、诊断、辨治、传变规律等,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极大丰富了中医四诊内容。现代临床内科疾患,虽然不见得有明显的外感温邪的存在,但若符合温病临床特点的,皆可以采用温病辨治理论治疗。温病的三焦辨治理论,更是突出了治疗中照顾到脏腑功能的重要性,如吴鞠通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观点,对内科杂病的治疗也颇具指导意义。同时温病中湿热疾患的辨治更是精深,辨湿热孰重孰轻,分三焦论治,同时还有芳香化湿、苦温燥湿、上下分消、行气祛湿、淡渗利湿等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