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取向_第1页
论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取向_第2页
论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取向_第3页
论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取向_第4页
论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取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取向姓名:杨正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指导教师:李森20090501论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取向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杨正强指导教师李森教授摘要在世界范围内,伴随着自然、社会与教育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学的地位与 作用也日渐彰显。生态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成果。作为观念,就是用生 态的整体性、和谐性、自然性、共生性和动态平衡性等原理来处理人与自然、人 与人的关系的思想。作为成果,它是以生产绿色、无污染消费以及最小的消耗获 取最大效益为特征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总和。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要维 持和优化这个系统,教育教学方式也需要生态

2、化,尤其是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的 弊端以及新的教师教学方式异化现象的凸显,使得教师教学方式向生态方向转变 成为必然。木研究就是从生态学视角,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研究教 师教学方式问题,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关照、思考、理 解、解释当前的教师教学方式,并以生态的方式运用于教师教学实践。全文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前言。本部分概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目的 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教学方式释义。本部分对教学方式内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 关系、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概念界定作了探讨。认为教师教学方式就是指在教学 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一定的教学

3、目标,借助一定媒介,教师所运用的 方法和形式,既包括外显的行为方式,也包括内隐的思维方式,第三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生态化取向的必然性。本部分主要从传统教师教学 方式存在的生态缺失、新时期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偏离等方面来探讨教师教学方 式生态化取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第四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生态化取向的理论探讨。本部分主要探讨了教师教 学方式生态化取向的内涵、理论依搦、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和重要意义。教师教 学方式的生态化取向就是为了适应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教师不断运用生态 原理、生态智慧融入到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中去的过程。其理论依据主要是生态 西南大学硕七学侍论文哲学和教育教学理论本身的发展要求。其

4、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 生态化和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生态化两个方面。生态化取向的教师教学方式是一 种效法自然、合理整合、注重交往互动、和谐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对于教师的专 业成长和学生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五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生态化取向的现实运作。本部分主要从“两个必要 条件”、“一个基本过程”、“三条基本法则”等方面作了探讨。“两个必要条件”即 主观上教师角色需要正确定位及教师素养需要再提升;客观上学校文化建设需要 创新。“一个基本过程”即确立目标(构建健康课堂生态系统指标体系)一 据 目标行动(对教师教学方式进行生态控制)一检验实施效果(是否实现了预期 目标)。“三条基本法则

5、”即厚重教学系统的基本生态过程,整体设计教学方式; 将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结合,综合设计教学方式;适应教学要素多样性、 多变性特征,动态设计教学方式。第六筋分,生态化取向的教师教学方式的实践命运与反思.通过在实验学校 的初步实验,对实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述。-第七部分,结束语。反思前文,总结所得与不足,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关键词:教师教学方式 生态化 理论探讨 现实运作 实践命运AbstractOn Ecological Orientation of Teacher"Teaching ModeMajor: 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6、Speciality: Instruction Theory Tutor: Prof. Li SenAuthor: Yang Zhengqiang (112006402000034)AbstractIn the world, with the natural, social and education ecological crisis highlighting, which make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ecology also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cological concept is not only a

7、concept, but also a kind of achievement As a concept, the ecological integrity, harmonious , natural, naturally, the dynamic balance principl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people and nature, human As a result, it is the green production jnon-pollution consumption, with the minimum cost to maximize

8、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and life for the activity. Education is a special ecological system, if we want to maintain and optimize the system four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need ecological, especially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s and the new teaching modes , which make the ecologic

9、al teaching modes become inevitable. The study is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y to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in view ,position and the method of ecology, which emphasis on an ecological vision, attitude, principle and method to care , think, understand and explain current teaching modes and apply teachin

10、g practice in ecological way.The whole thesis consists seven parts.The first part, Preface This part briefly introduces origin of this study, documents,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method and ideasThe second part,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method This part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11、teaching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teaching mode teachers*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refers to methods and forms which teachers use through certain media, fo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eaching task and certain teaching goal.i

12、t includes explicit behavior and way of implicit thinking.The third part, The necessity of ecological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motheod This part analysises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s and the new teaching modes.The forth part, On the theory of eco-oriented of teachers1 teaching mo

13、de. This section discusses mainly the eco-oriented of teachers' teaching mode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basis, the basic content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Thein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eco-oriented of teachers1 teaching modes i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14、 society,which using ecological principle of teachers, ecological wisdom into teaching think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ts theoretical basis for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eaching theory itself Its basic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ecological teaching thinking mode and ecol

15、ogical teachers1 teaching behaviors mode two aspects. Ecological orient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mode is a kind of natural, reasonable conformity, as to interact,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it i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eachef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tudents* scien

16、tific development.The fifth part,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eco-oriented of teachers* teaching mode This part discusses from n two necessary condition11, "one basic process11,M three basic lawM.HTwo necessary conditions"subjectively,teacher's role needed correct orientation and teachers*

17、 qualities needed ascend, Objectively, the school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innovation. HOne basic processes constructing healthy goals (classroom ecology system index system)action according to the goal (ecological control) inspection effect (whether achieved anticipated goal). ''Three basic

18、rules” :overall design teaching way respecting for teaching system of basic ecological processes, integrate design teaching mode according to difler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cept, dynamic design teachers, teaching mode adapting to teaching elements, diversity.The sixth part, On the practi

19、cal fate and reflection of eco-oriented of teachers* teaching mode.Through the experi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school, analy and review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seventh part. Closing. Reflect income and shortage of thereof; and put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Keywords: teachers teaching mode e

20、cological theory reality operation practical fateIV签字日期:年侈月z?日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题目: 论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取向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岀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学位论文作者:枪疋坯 签字日期:2。町年“月Zf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査阅和借

21、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不保密, 保密期限至 年 月止) N 卜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枪正亍禺导师签名:前育冃IJ言(一)研究缘起1、时代呼唤生态文明考察人类的文明史可以发现,人类已走过了渔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 正在经历工业文明时代。在工业文明时代,当我们极力推进现代化大业Z际,不 能不注意到一种现象:现代化在东西方均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化正经 受着审视与批判。为了不断做大"经济馅饼”,满足贪婪的物质消费欲望

22、,许多人 不断地向自然开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大气臭氧层日渐耗竭,甚至出 现南极空洞,酸雨肆虐,有毒化学品危害,垃圾泛滥,土壤侵蚀,森林锐减,沙 漠扩大,水源短缺系列问题层出不穷,人类失去了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之心, 不断地消灭其它物种和生命。有学者认为,长此下去,我们人类将成为“生命的 孤独者,难以享受到与其它物种和生命共存共娱的欢乐。同时,人类还将成为一 个精神无所归依,失去终极关怀的精神流浪者”。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若干 先驱就呼喊出了 “拯救地球”、“敬畏生命”、“全球伦理”的口号。作为人类活动 结果的生态危机使人们反思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并进而提出人与自

23、然 和谐发展的新自然观。这种新的自然观便昭示着新的文明时代来临,即人类文明 逐步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在世界范围内,伴随着自然、社会与教育生 态危机的凸显,生态学的地位与作用也日渐彰显。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 生态问题,这是人类付出沉重代价后的明智选择。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 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 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凸显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从生态学 视角去思考和把握我国教育教学问题,便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应然选择。2、历史与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非生态现象,呼唤生态化的教学方式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随

24、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到了 17世纪末, 当牛顿用一道数学公式描述适用于整个宇宙的万有引力定律之后,展现在人类面前 的不是神秘的世界,而是一幅简单的“宇宙图像”,机械宇宙论从此大行其道。® 其基本思想是:宇宙并非神秘的吿态系统,而是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地球不过是这 个封闭系统中的一个齿轮。由于近代欧洲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浪潮的裹挟,机械论张脱强;现代化、价值教育与大学使命人栽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年第5期. e找俊生、余谋貝主编: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周庆元、黄体红:走向课堂的生态和谐,載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朋. 1西南大学硕十学付论文宇宙观越来

25、越深刻地主导着现代思想范式,直至当下。机械宇宙论将人与世界的 种种关系都预设为机械性。特别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文化都不再是和谐共 生的生态关系,而是建立在机械论基础上的控制、征服和改造的关系。这种带有浓 厚机械论色彩的世界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自然也影响着教育教 学思维和行为方式。有学者就指出,“在科学领域中,笛卡尔的方法促进了自牛顿 以来物理科学的巨大成就,然而也导致了心智与物质的明确区分、理性与情感的 分离,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 6在教育中,对于人类积累的经验的态度是,凡不 符合机械论的部分都被认为是消极的或不科学的东西而遭到冷遇和排斥。学生被 限制在狭窄的专业和精确的一

26、段时间上去研究和探讨。这样的浮格规定和明确的 界限,使学生难以体会到前辈和先驱的知识发现与探索过程,也难以了解较全面 的文化和科学思想流动的反复上升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专业、各学科之间横向 交织的广泛联系,缺少一个对知识整体网络结构的把握。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 以机械论为思想基础的思维模式在物质技术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在工业文明时代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后,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在人与生 态系统打交道时将显得笨拙和力不从心。因此,为了克服机械论的科学观带来的 教育教学上的弊端,人们开始把视角转向具有整体系统性、自然性、和谐共生性、 开放性、动态平衡性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对教学改革

27、具有很岛的认识价值,向 我们揭示了解决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的根本出路,在于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 关系,要有分解、交织、推理和融合。再看今天的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对教育寄予了 更多更高的期望,在这种愿望之下,许多人不再把目光锁定在可望不可及的“百 年树人”理念上,而是''只争朝夕",希望立竿见影。在极端的功利化思想驱使下, 人们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无疑是扭曲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 这种情况下走向极端,人的尊严、徳性、价值观、情感被忽视,活生生的人变成 了机器,毫无活力,师生之间亳无和谐可言。请看两则真实的案例:案例一:快临近期末考试

28、前的一天晚上,XX中学九年级二班的一节历史辅 导课,老师拿着一本中国教育史站在讲台上,非常严肃地对学生说:“我最近看了 考试大纲要求,我要给同学们勾画一下教材中的重点,下来你们要花工夫背诵, 并一个个在我那里过关”正当历史老师津津有味地给学生们勾画重点时,下 面有一个女生把课本立在桌面上,以此遮挡老师的视线,埋着头在下面照镜子. 老师也不知此学生在下而做什么,直接走过去用手中的易史书用力地推了一下立 在桌上的书,此时该女生猛一抬头,那书角正好撞在眼睛上,于是该女生迅速蒙周庆元、黄烤红:走向课瑙的生态和谐几狡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梁保国、乐禄祉:教育的生态文化透视儿我教育研究1997年第

29、5期. 前育住一只眼睛冲出了教室老师也跟着跑出了教室.在出教室的楼梯口,老师想 把学生拉回来,没想到由于学生用力很大,自己在下楼时没有踩稳,摔在了楼梯 上,而此时历史老师也没有站住脚,一脚踩在了学生的脸上,学生反应特快,忍 着痛,立即起身跑下教学楼,冲出了学校案例二:那是XX实验中学的一堂七年级的政治课,讲授的内容是“挫折面 前也从容”.老师先讲述课本上是怎么来解释挫折的,并抽学生起来朗读挫折的定 义.之后教师釆用了创设情景(播放短片隐形的翅膀)进行教学,试图帮助学 生理解什么是挫折,怎样战胜挫折.然而短片未能进行适当的剪辑,结果整堂课 的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看短片,一堂课45分钟,看短片就用

30、去了 26分钟.更 糟糕的是,看完短片后,教师就接着讲解短片中主人公是怎样怎样的坚强,最终 战胜了挫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应当怎么做等等.其实学生看完了短片后, 有很多的话想讲,都跃跃欲试,但老师视而不见,结果该课从此沉闷,导致学生 之间、师生之间没有互动交流的机会.以上随手拈来的案例反映出当前教师教学方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一是教师教 学思维方式依然是线性的思维方式。尽管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教学 喊了许多年了,但这些漂亮的词语仅停留在教育者的口头上或者学者们的笔头下, 在现实教学中,尤其是功利化思想的存在,家长、学校、教师依然围着考试、升 学而忙碌,以上案例一就反映了这样的问题。二

31、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具有浓厚的 控制色彩,扮演着霸权角色,通过命令、威胁、责罚、批评等生硬的方式,把自 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以达到控制教学的目的,以致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依然普遍存在于课堂。尽管现代教学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的普及为现代课堂教学 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这些设施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更好的向学生灌输 知识,以上案例二就反映了这样的问题。教育生态学认为,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 态系统,教师处在一个与学生因素和环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 课堂教学角色。由于课堂生态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拥有多种身份,并伴随有 多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各种不同的生态

32、角色, 转变原有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发挥多样的教育功能,全面和谐地促进 学生发展。3、从生态学视角去研究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适切性有学者指出,“现实的教育问题和现象很难用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满意的 解释,也难以用单一的因果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原则来解决。生态学的方法论与和 谐价值观对教育研究有很强的适切性。通过对生命的、社会的生态学原则与教育 的生态学原则进行阐释、比较可以看出,自然、社会和教育系统有共同遵循的生3前言态学原则,在和谐价值观的观照下,生态智慧可以应用于教育研究,生态思维模 式本身更贴近教育形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从生态学视角去研究教师教学 方式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33、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 走入了快车道。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尤其在新一轮 课程改革中,国家关于加快建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 重大举措正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这次新程 课改革的核心和命脉,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思维和行为,从而推动课程 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给中国的教育教学思想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教育教学的实践,当然也为我们从生态学视角去探讨 有效的教师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受生态学思想和后现代 主义深刻影响而兴起的教学研究的生态学范式,为本研

34、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4、个人教学经历的反思及对本研究的兴趣笔者曾在中学教学一线工作了 10年,其中有5年政治学科教学经历,5年 英语学科的教学经历,还兼任过历史、音乐、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学工作。反思 自己10年来的教学经历便发现:有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激情,学生有活力, 师生配合好,互动效果佳,教学效率也很高;而有时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课堂成 了教师表演知识的舞台,学生则成为接收知识的电台,学生纯粹成了听者、记者、 知识容器的角色,有时真感觉自己就像是无处藏身的冒牌货。虽然一堂课的好与 坏,是多方面的因索所造成的,但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即教学思维方式和 教学行为方式)方面因素是导致课堂结构

35、和功能平衡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师究竟 施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怎样实施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 当接触到生态教学相关理念时,感觉一种自然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欣欣向荣的、 和谐共生的美好课堂图景呈现在眼前,从而激发了我研究的兴趣。尤其是参与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我国中小学生态课堂建设与教学方式变 革研究的研究更加增强了我深入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二)文献综述1、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发现,国内外有关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教帅选择、运用和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在教帅选择 和运用教学方式的认识和态度方面,有学者从对创新型

36、课堂教学的认识谈几点尝 试时,提出了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但认为教学方式多样化并不在于门路广,程序 多,而在于适应创造境界的多角度和多层次,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课堂 环境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李文远的创新型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 也有学者指出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教学方式,并做了专门论述,如:周同 兰的根据思维特点选择教学方式。克林伯格(L.KLingberg)等人则认为,各 门学科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必须适用于各自学科内容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研 究手段,方法的运用受制于目标和内容,目标、内容和方法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关 系。李秉德、王策三先生等认为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时要依据具体目标

37、和任务; 依据教材内容特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依据各种 教学方式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对于如何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不 同学者提岀不同的看法,如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温恒福:论教学方式的改变,2002);从转变教学方式的背景角度(张英奎、范海林等:教学方式改革探讨,2003);从考试模式改革的角度(卢晓东等考试模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2004); 以及从反思性评价角度(朱国忠:倡导反思性教学,牵引语文教学方式转变, 2005)等。二是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教学以何种方式运行直接制 约和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实效,没有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新课程改革将不可避

38、免地流于形式。因此,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问题的研究也吸引了不少人 的注意。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余文森的论自主、合作、探究力孙砺的论教师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改变;陈小玲的新课程发展中有关教学方式的探讨 等。三是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对多元智力理论与教学方式之间 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关注较多,如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Amstrong,T.)根据多元 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问题。国内学者对此理论的关注也不少, 但主要都是以多元智力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来谈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需要关注 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四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如:张秀芳、 吴欣明的信息技术

39、发展与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变革;范胜英的信息技术环境 中教学方式的构建与实施;方威邓徳胜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 研究等。五是各种具体的教师教学方式研究。如:刘芳的学生参与式教学方 式探索;刘春艳的多向交流教学方式与教学实例;沈善良的对探究教学的 探讨等。2、关于教学生态的研究把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国外早期的探索始于20世纪30年 代。到了 20世纪8H0年代,教育生态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如美国学者古 德莱德(Goodlad,J.I)从微观层面对学校生态展开深入的研究,提出学校是一个“文 前育化生态系统”的观点;美国著名教育生态学家鲍尔斯(Bowers,C.A.)对微观课

40、堂生 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等。我国教育生态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在 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探讨。从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研究的“生态潮”现象有增无诚,近几年更为兴 盛。目前,已出版关于教育生态的专著有10余部,如:台湾学者方炳林撰著的生 态坏境与教育(1975);台湾学者李聪明著的教育生态学导论(1989);大陆 学者出版的教育生态学(吴师福、诸文蔚,1990;任凯、白燕,1992;范国睿, 2000);高等教育生态论(贺祖斌,2005);生态化学校教育(陈益志,2006);教育生态管理(吴林富,2006)。还有一些学者从微观层次对

41、教学环境和教 学动力进行了深入的具有生态学意义的研究,如田慧生的教学坏境论(1996)、 李森的教学动力论(1998、2000)。另外,关于教育教学生态的研究论文,目 前已发表了近3000篇。这些论著既涉及到教育的宏观研究,也涉及到教育的微观 研究。在微观的教学领域中,既有教学生态的本体论研究,也有教学生态的认识 论研究和方法论研究。教学生态的本体论研究主要涉及到教学生态的内涵、特点、 研究对象等。教学生态的认识论研究主要涉及到教学生态主体角色、教学生态行 为、教学生态环境、教学生态主要功能等等。关于教学生态的方法论研究主要涉 及到教学生态化的构建策略、教学生态的研究方法等。3、已有研究存在的

42、问题通过査闻大量文献,我们发现目前从生态学视角去研究教学方式的研究比较 少,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部分文献中提及到这个问题。如有学者在论及化学 生态课堂构建时,认为教学方式的生态化是指教学方式由教师单向传授向师生合 作互动发展,是化学课章教学生态化的实现途径。教学方式生态化下的教学活动是 动态开放的过程,注重多维互动,即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个 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互活动,并且各种交互活动应各自占 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反思、和 谐进步,呈现着一种生态平衡美(孙晓静、翁之望:课堂生态观视角下的化学课 堂教学,200

43、6)。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专门研究是比较少的, 尤其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专著更少。许多学者一般都是把教师教学方式放在教学 方式中进行笼统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细化。从已有研究看,教学的生态学研究主 要侧重于宏观理论研究。即使课堂教学这个本应是微观研究的范畴,但大多还是 宏观方面的论述。课堂教学应当涉及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具体的操 作,但已有的研究在这方面涉及不多。另外,根据国外的课堂教学生态研究,课 堂教学生态研究方法一方面强调运用自然主义方法,即自然的、定性的方法进行 现场的研究;另一方面,注重方法的科学性,研究设计严谨、规范,可操作性强,尤 其是对课堂观察量表的适当选用

44、和改编,使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而 我们的研究在这方面很欠缺,多数情况下理论思辩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可操作 性不强。(三)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教学生态化问题目前已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何才能使教学真正生态 化,学界也进行了相应的探讨。本研究基于一种微观的思考,仅从教师教学方式 的角度去探讨教学生态化问题。通过本研究,将弄清为什么要从生态视角去研究 教师教学方式,其价值意义何在,并揭示教师教学方式生态化的内涵、理论依据、 基本内容、基本规律、基本程序等,同时还将探讨如何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 化以及实施生态化取向的教师教学方式的效果如何等问题。总体来说,本研究主 要目的就是从生

45、态学视角,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研究教师教学方式 问题,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关照、思考、理解、解释当 前的教师教学方式问题,并以生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运用于教师教学实践。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本研究从生态学视角去探讨教师教学方式问题,这对于拓宽教学研究领域, 具有方法论意义。本研究还可获得一些有关教学的新认识,形成课堂教学的生命 价值观、生态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自然观、乔放观、动态平衡观,这对发展和 完善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论学科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本研究有助于教师用整体、联系和共存的观点开展和反思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思维

46、和行为方式问题,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最有较强的 实际意义,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的 健康成长。本研究还能帮助教师建立富有自我特色的教学风格,有效地克服了现 有教师教学方式中思想和行动相分离的反生态现象,实现知、行、思合一,促使 教师快速成长。由于目标确定,知道自己教学的方向和意义,因此教师在工作和 生活中心理更加健康,幸福感大大提高。7芮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四)研究思路与方法1、研究思路本研究试图从生态学视角,运用生态学观点、立场和方法去探讨教师教学方 式问题。因此,围绕着“教学方式是什么”一 “教师教学方式为什么要向生态 化转向”一“理论上怎么构建”&

47、quot;实践中怎么行”一“效果怎么样”这 样的思路进行研究。2、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主要用于探讨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取向的内涵、特征、 功能及运行规律。在实践阶段,也会从相关文献中寻找合适的实施策略体系。(2)半结构化访谈法。主要应用于对教师教学方式现状的了解以及对实践效 果的评价。所谓半结构化访谈就是理清基本的问题范围,对具体问什么问题以及 问题的顺序并不控制,根据访谈对彖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这样就更方便了解教师教学方式的运用现状。(3)参与式观察法。深入中小学课堂,通过听课、观察、分析目前教师教学 方式现状及问题,从而寻找最佳策珞。(4)案例研究法。在国家课题我国中小学生态课堂建设

48、与教学方式变革研 究实验基地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进行初步实践,选取一些典型的教学案 例进行分析,检验生态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西南大学硕十学付论文一. 教学方式释义(一)教学方式内涵的众家之说关于教学方式的内涵探讨,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不过从总体上 看,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方式主要是一种外显的方法和形式, 这种观点主要从外在的师生行为方式去理解和阐释教学方式的的内在含义。如有 学者认为,所谓教学方式,是教学行为的方法和形式,指依据课程标准所采取的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有学者认为教学方式是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之间的中 介,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与活动

49、方式、方法的结合;®有学 者则认为,教学方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 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方法和途径。其中,教学结构包括两层内容:第一 层是师生的互动结构,主要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地位关系;第二层是教学活动 开展的时空结构;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为了 教与学而展开的活动方式。在这里,着眼于教师的活动方式谓之教授方式;着眼 于学生的活动方式谓之学习方式;着眼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谓之教授、学 习方式或学习指导方式,所有这些;总称为教学方式;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方式 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专门活动组织开展的方法、结构及其特性等相统一

50、的特殊形式, 包括教师的教授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及其 相互关系等等。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方式是一种综合建构的方式,不仅包括外显的方法和形 式,还包括内隐的方法和形式,即思维方式。如有学者认为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和 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的教学观念和基本行为,包括教师怎样教的观念和 行为,学生怎样学的观念和行为;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 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采取的基本行为和教学活动在整 体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还有学者认为,笼统地说,方式是人思维、说话、办事的方法和形式,教学方式

51、是教和学的方法和形式,包拆观念性的方式和观念性与物质性结合的方式。具体 说,方式和方法有时可以通用,有时则有明显区别,不能通用。方法比较具体,e陈勇:高中物理多种教学方式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7月“效锋着:新课程髙效军教学人辽宇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农其发主编:(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爭件专題研究.重庆岀版社2007年版.第477页.® F1本筑波大学敦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商学茶础人上海教育岀版社1986年版.第280页.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2页戴厚样:构建新的教学方式

52、“初探载江苏教育2003年第5期.念温恒福:论教学方式的改变儿载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6期方式则有不同程度的概括性,是方法、形式、手段等的综合。方法偏重于由活动 的内容和技术因素决定的行为规则,方式偏重于由行为主体的目标、价值观决定 或者根据行为主体的目标、价值观选择的行为规则。远古的口耳相传教学、古代 的书本和个别教学、近现代的课堂教学和电化教学、当代的信息技术教学等不同 教学方式完全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在教学和德育中应用的教授法、提问法、发 现法、说理引导法、榜样示范法、情境陶冶法等都是具体的方法,不仅方法与方 式可以通用,而且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教有活动,或者不同的教学活动都需要这些 方法

53、。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思维和教育方式既由它们的内容和技 术决定,也有值观的影响。在此方法和方式就不能通用。选择刺激反应、客观反 映、主观设想和合理性建构教学方式则完全由价值观决定,选择重视知识记忆还 是重视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同样如此。各种性质和层面的知识教学都需要刺激反 应、客观反映、主观生成和合理性建构等教学方式,但时代要求和价值取向不同, 不同教学主体对不同教学方式的重视程度、认识和实践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就不同, 形成的效果也不同。®(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关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也展开了争论,有的认为教学 方式与教学方法是对等概念,二者可以相互指

54、称和诠释,甚至可以相互取代和替 换;有的认为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教学方式包含着教学方法,如江 山野等。江山野先生认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关系,类似于战略和战术的关系。 他认为在教学上,从整个发展过程的全局考虑,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需要有一种 基本的方法。而且由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具 有一些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适合于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基本方法也应该有一定 的规定性和稳定性,并且有一定的形式也就是教学方式。他根据五种教学过 程提出了五种基本的教学方式,即:“教一点,学一点,练一点”的方式;“问 答、阅读、演示、讲解相结合,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未知”的方式;

55、“首 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根据学生预习中提岀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方式;“学 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的方式;“完全由学生自学”的方式。*也有的学者认为教 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下位概念,教学方法是具体教学方式的总称和组合,如燕国 材、田慧生、李如密、王策三等。燕国材先生认为教学方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所组成的。每一种教学方®那文武:课堂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作用的价值取向和实跋號合,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版)2007年第3期.®江山野: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敕育研究 1983年第9、10期.两南大学硕士学付论文法都

56、分解为各种教学方式;各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乃是实施教学方法的必由之路。 没有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不经由教学方式,则任何教学方法无由施 展其应有的“才能”。在本研究中,我们认同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 教学方式是一个整体性范畴,价值观念成分较多,而教学方法是一个局部性概念, 技术成分居多。(三)教师教学方式的概念界定我们认为,教师教学方式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一定 的教学目标,借助一定媒介,教师所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既包括外显的行为方式, 也包括内隐的思维方式。在本研究中,教师教学方式中的“方式”是一种整体性 范畴,包括教学方法和形式,其中内在地、深层次地蕴涵了教师的

57、教学实践观念、 价值取向、认识程度、文化传统、方法手段等。总体上说,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 包含了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学方式可以分为简单方式 和综合建构方式。简单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活动以同一种形式而结合和呈现, 与具体而单一的方式、方法相联系,像讲授、提问、讨论、演示、角色扮演、模 仿游戏、个别指导学习等就是简单的教学方式;而综合建构的教学方式,就是不 同的教学方式结合为一种复合的教学形式,比如“程序教学”、"问题解决学习”、 “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掌握学习”以及“活动学习”,等等。教学方式既有 教学模式的标准性,又有教学策略的变通性。各种性质

58、和层面的教学都需要刺激 反应、客观反映、主观生成和合理性建构等教学方式。刺激反应知识教学方式注 重记忆巩固性和技能熟练性训练,把形成人的方式等同于被动的本能反应。客观 反映知识教学方式则强调现存世界的真实性,忽视人的想象力、创造性对世界的 建构。主观生成方式则相反。合理性建构知识教学方式是统一刺激反应、客观反 映、主观生成等知识教学方式的知识教学方式,既重视知识教学,更遁视创造能 力发展;既重视创造性智力囱素,更重视创造性非智力因素,是反映创新教育本 质、解决“高分低能”问题和有利于达到不同层面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e燕国材: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论 «蒲峪学刊1988年第3期s郝文戌:训堂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作用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整合,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版)2007年第3期。二、教师教学方式现状述评及向生态转变的必然(一)教师教学方式的现状述评通过笔者10年来的教学实践和长期的观察,目前教师教学方式确实有了很大 的改变。尤其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关注学生素质的 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也逐步认识 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