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答案(全)_第1页
马克思复习答案(全)_第2页
马克思复习答案(全)_第3页
马克思复习答案(全)_第4页
马克思复习答案(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复习资料绪论部分1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基本形成?公开问世?)马克思 18451845 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 1844-18461844-1846 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18471847 年哲学的贫困和 18481848 年 2 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3 3、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论品质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5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学好理论才能心明眼亮,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只有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分清主流,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认真专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

3、的实践来加深领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现在有一些人根本没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却人云亦云,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无用了。这种态度是不科学了、错误的。第一章1 1、哲学基本问题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

4、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2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5、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1)(1) 人类社会依赖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2)(2) 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

6、然有意识作指导, 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3)(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2 2、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

7、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3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实践具有客观性(或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3最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4 4、实践是人的生存(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

8、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5 5、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重点)实践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6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基本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普遍联系及其表现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

9、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发展及其实质变化的趋势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 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问题的精髓(重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

10、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4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既有矛盾的特殊性也有马的共性(普遍性),这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

11、性的统一,白马非马论者割裂了两者的统一。8 8、度与适度原则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 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9 9、量变与质变区分的标志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 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12、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部分量变: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10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111、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

13、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1212、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313、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普通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度遵循其5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1414、意识能动性及其实现的根本途径意识能动性: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1 1)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2 2)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性(3 3)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为现实,从而改变、创

14、造世界。第二章1 1、“从物到感觉到思想”与“从思想感觉到物”的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2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3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贝 U U 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及其表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

15、流的关系。没有直接经验,就谈不上分析检验而得到间接经验。没有间接经验,我们就不能高度归纳与整理我们所取得的直接经验并用诸于实践之中。4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毛泽东:“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

16、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5 5、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6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 6、真理的有用性与有用就是真理(1 1)真理的确有用,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2 2)真理的价值性是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有用就是真理”属于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抹杀了真理的

17、客观性,把真理与谬误等同了起来。7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章1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史观)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亦即“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活动(劳动或实践)是理解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是人类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马克思:“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历史看作是思想史或英雄人物的“传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英雄史观)2 2

18、、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5 5、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重点)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3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

19、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正如恩格斯说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7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4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

20、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社会形态: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一一即“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

21、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 6、作为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文化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与作为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8 8 个部分:5 5 个社会意识形态(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法律思想)和 3 3 个非意识形态的(语言文字,形式逻辑,自然科学)7 7、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重点)(1)(1)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22、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2)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3)(3) 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对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有巨大推动作用,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火车头”;(4)(4)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促进生产力发展,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5)(5)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作用,

23、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88 8、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两重性?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人了信息时代,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最后,

24、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进思维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两重性: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25、。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9 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名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

26、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名群众的总体医院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第四章1 1、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之关系:(1)(1)、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2) 、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价值是同质的。(3)(3)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

27、内容。9(4)(4)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存在互为前提。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是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财富生产与价值创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3 3、劳动创造财富与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含义);但劳动并非创造财富的唯一条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4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

28、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6 6、表现形式和作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总体上看,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价值规律是在市场

29、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问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7 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8 8、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9 9、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

30、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1010、剩余价值及其真正来源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尽可能多地生产(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10价值。(可见,剩余价值并不是在商品买卖(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而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率及其计算方法:?=m/v=m/v(剩余生产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1111、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延长工作日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1212、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产业资本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32、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问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313、如何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依据资本各个部分在循环中的职能的不同而划分的。1414、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有:资本主

33、义把工资看作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把利润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即剩余价值仅是由可变资本带来,而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平均利润一一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源于工11人的剩余劳动的创造。)1515、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列强就是通过不断的原始积累来扩充自己的力量,才能进行殖民掠夺或扩张从而促进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34、就是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16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71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1818、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私有制原则;第二个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分权与制衡原则;第四个基本原则是人权原则。第五章1 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

35、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2 2、为什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1)(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2)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3 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资本主义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方式:经济上的“参与制”;政治上的“个人联合”。4 4、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

36、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获得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12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其公式是: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垄断价格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 它只是

37、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他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5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主要形式(重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6 6、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7 7、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从资本形态上看有: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从输出资本的

38、来源看: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8 8、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新的更高级社会发展准备条件。9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重点)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球化。1010、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重点)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20 世纪 9090 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111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13121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终身雇佣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社会福利制度。在分配领域的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