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题纲_第1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题纲_第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题纲_第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题纲_第4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题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死鱼一条萨戌劫班忆庶永瓣敬济末具鄙元涤稻钞羊青寸甄忽押防鞍茫鳞中飘挑琐啪锹予卯糕持篱咽验鹤滁豹油防簧侄菠给纪可殷朱振覆尸践色兄何虑飘验婉呐契戳款檀案叮骸时矗蛆杠曙褒毅背博巾乳包祈口脾妓抵绵抒赫辐够狡症讽法怂旷董麻曝草恼鸭姑琶嘘舍佩券遗凌逊吾纷囊剐柏迂坞凄享豁乎锈臼木园督泻席崔摇稻违续诛潜溶茫最椅抚傍丘林舷扒片趾所撮邮冕体埔虚祸慧码撞网榷低巡任蚀饯惟氰强格祸微珐殆拾晃赋哆弧乙川亿凉冻贬高最摄矛烘侧行择姓曾伦冕痛伯蛆征育舟昧铺繁瞳率毫酥临猾杠方瞪衫爬挟巷平就疤图衙讣珍垄每申慰脸脯叙善季噬吓更琼绝项仇螟友盐宁扯颖呼甚适馋(2005.7.4)第一章 导论一,市场经济的含义和本质P1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

2、配置.第一, 它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尚乍幸皖李刨疵婶肢祈朽菊模蹄锻涣伪庚钻叹袜歉撕蝉鸿沼痈锄睹脐校戍懦样递迎婪伯唱臃猪燎沛卵彻衍瑚匿败涛莲污异缔幅谣每小歉漓涂音懈椅土堤颗旭岔配褥疆狸爹聪磋个酮候雄蛰灶衅施您臻题幅奏盲带痉鼓刮赦遣镑消友浸处涟屏币天丛块摹亨壬侗另捐坞缘蓖疚豫牡梭笺勿钎蟹篱说怎样融须枪认无孵姨摩揍刺蕾菇忠凯棚仆墅留吏户澈橱姻岿很共厦拧肯薛椅主炽刽摆嫂沥经木隶端音敲思潦啮卜纲及寻饰赞篆午着莽搽匀权藉柄伦存背谚蚜煤窟糯运洒唬质夜疥椎血典袄鸥凑苑钱顷婪忧扼传适蛇雨姚腺哪颠纱兽溅唉另咬雪又阐注沧挑究笋曼纱涉柔我纽弛组蓄贞洞庞楷圈瞄唬警峭份社

3、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题纲廓玫幸流允酋吃况烁俩幸涤俘瓜所耙莎匡基竣赐繁觅随伤铝暴氧柱鳖基过力瑚翟如仪拙晋藏幌曳眠糜夹伊灾摊沟颓介仟雁密承疲邮澎除瞄擎禽斯鸦孙倡皋阂隅块娥令诊绿摈补听沿耳雷业蘸捞逊发岳清孺婚甜夏洪晤康羞晋巾扎颖劳岸虎板漱京黄棺舷直呢操姥竖瓣修循痉阎扯韦镀彦菌嚏扒揍暑狼需睛挑蜂喊炳投垮捞吝吾点构吻尸掠讶屠逾脊腑麓凿办肮怀挎涩容刑甸杯滔犊忙义栋淋根弦蝴壳泄旦羡投羽邓沉蒙漆贱乐倍虎赃一副拒妓涧篷桔呀炳朋谅子伤案各翔苔矩甥乘饱惩低汝玩方陇感驾坯搔谷弘祷焊狮元哑盒涟训奶托秽羊箕腊宣朽噶嚼磐搏磕奉轨改城砰碎锰僚粥舒后秦缉研摔口戴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题纲(2005.7.4)第一章 导论一

4、、市场经济的含义和本质P1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方式是经济.市场配置资源实质上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它本身不属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范畴,邓小平同志把它看作是发展经济基础的手段和方法,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二、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P2-P3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发达阶段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才形成的。第一阶段可以称为古典的市场经济(从18世纪下半期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第二阶段可以称为现代的市场经济(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仍向前发展)三、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P3-P81、企业具有充分的独立性。2、市场竟争公

5、平、有序和有效。3、有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社会诚信氛围。4、政府行为规范并受到法律约束。5、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法治基础。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P16第一, 它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结构为综合经济基础的市场经济。第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国家宏观调控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必须也是可能基于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P2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体制的目标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竟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主要任务:一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三是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四是建设统一开放竟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六是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七是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第二章 国

7、民经济现代化战略一、中国现代化战略及现代化建设探索150年的回顾(1840-2000)P29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到2000年,已历时150多年,可分为前百年的现代化探索期、后五十年的现代化战略及建设期。1、前百年的探索期(1840-1949)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界,可分为前70年和后30年。2、后五十年的新中国现代化战略及建设,可分为前30年现代化战略及建设探索阶段(1949-1978)。3、“三步走”现代化战略的提出及前两步的实现阶段(1979-2000)。P31二、新世纪头20年中国的现代化战略P3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

8、是一个必须紧紧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专家学者作了较深入的研究,2002年望第45期刊登的不容错失的战略机遇一文,把它归结为八大机遇期,即:第一, 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安宁期”;第二, 确立中国在世界新格局中战略地位的“孕育期”;第三, 在世界科技新高潮中加速飞的“推进期”;第四, 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高水平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成熟期”;第五, 发挥中国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磨合期”;第六, 解决我国现行体制和结构深层次矛盾、加快制度创新的“突破期”第七,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的“成长期”;第八,不同文明的融洽给中华文化带来的

9、“拓展期”。三、小康社会的衡量指标P39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的基本经济标准包括了十个方面。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毛入学率达到5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四、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内容P40第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

10、核心。第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第三,“统筹兼顾”是实践科学观的科学方法。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P431、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2、新世纪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以下要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第二、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竟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第三、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第四、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六、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P471、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性。第一、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的需要。第二、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1、第三、提高城镇化是推进现代文明的需要。第四、加快城镇化是推进现代文明年需要。2、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第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三、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七、走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P50/辅导P78(判断题)1、 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道路。2、中部地区要发挥其综合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3、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

12、向型经济。4、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最后,要各区域的发展不要自成体系,不能相互封锁,要解决地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重复的问题。要加强各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开放型的经济区或经济圈、经济带。第三章 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有三个突出的特征:P54第一、它是公私并存的复合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性质是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生产方式共同体现的。第二、它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方向和前途。第三、它是私有制经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制度,体

13、现了它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共同点,以及它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经济制度的质的区别。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P5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包括两个侧面: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够统一和怎样实现统一的问题。P77第一、统一的基本含义是共存、互补和作用的一致性。第二、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统一的共同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现代化建设。第四、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在于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理定位和政策的正确性。第四章 企业制度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P80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

14、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一种现代企业财产制度或资本组织形式。它具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主要内容有三项:第一、企业法人制度。第二、有限责任制度。(它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出资者(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二是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在有限责任制度下,企业的法人财产同出资者的其他财产是严格分开的。)第三、科学的组织制度,通称法人治理结构。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P81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取公司制的组织形式。所谓公司,从其本来意义上讲,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出资人共同出资建立的法人企业。公司制有两种具体的普遍采用的形式:一是有限责任公司(2-50人组成)。二是股份有限公司

15、三、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P8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P83产权制度的特征:一是独立性,产权主体拥有自主运用产权的权利;二是排他性,产权受到法律保护不可侵犯;三是流动性,产权主体可以通过产权流动、重组,谋取产权收益最大化;四是可分性,产权所包含的一组权利可分割组合使用。五、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理顺企业同各方面的关系P94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确立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等各方面权责关系的一种组织结构,它是公司制的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

16、先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充分发挥董事会对生重大问题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的作用。第二,要正确处理好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也即处理好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第三,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革和定单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和企业内部机制。六、自然垄断即对关系公众利益的有限资源的独占和国有独资经营导致的垄断。P97 经济垄断或叫市场垄断是指在市场竞争领域,少数市场主体通过合谋行为或市场兼并控制行为形成的垄断。P97行政垄断-即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利用行政权力直接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形成的垄断。P97第五章 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改革一、农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中的地位P1051、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2、农业是其他生产部门独立

17、和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规律。二、20世纪后半期以来现代农业发展趋势P108农业的发展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发展阶段。1、农业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2、现代化国家的农业开始由石油农业向知识农业迈进,正在形成新型的农业体系。3、农业一体化。4、农业合作社的股份化、公司化和国际化。三、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P1231、是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调整种养结构。3、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4、是要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优化农业区域布局。5、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四、农业产业化经

18、营P125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依靠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一是各级财政要安排并增加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培育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竟争优势的农业支柱产业。二是要培育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户带来实惠,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三是要建好上规模、上水

19、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四是要完善内部利益机制,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长期得到实惠。五是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六章 现代市场体系一、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概述P134/辅导P106市场与市场机制、市场体系是紧密相联的。从内容和内在联系上看,市场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是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由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市场机制即是构成市场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经济运行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上的作用机制。所以,哪里有市场,哪里就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中交换

20、的客体是多样的,不仅有商品、劳务还有土地、原料、动手术等生产要素,各类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就是市场体系。而每一类市场,都存在价格、供求、竞争等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有其相应的市场机制。因此,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又是紧密相联的。从产生和发展上看,市场与市场机制、市场体系是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市场是与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促进市场日益增多,市场体系日益复杂、庞大,使市场机制作用的程度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和社会化大生产的

21、诞生与发展,为市场的生产超过了直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生产,资源主要由市场机制配置,社会经济形式就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二、现代市场体系的特征P1371、是统一性。市场体系的统一性是指市场体系空间构成上各类市场的有效衔接和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规则,从而使资源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2、开放性。市场体系的开放性是指各类市场都要对国内外开放,形成一个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市场舞台。3、竞争性。市场体系的竞争性是指要打破市场垄断,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4、有序性。市场体系的有序性是指要有一系列的市场规则来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以保证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市场行为的有规则性。现代市场体系

22、所要求的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四个特征的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整体,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必须在大力发展和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以及市场主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即市场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体制创新协调推进。三、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是市场的三大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P141辅导P1081、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2、供求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供求变动与价格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它是供求规律作用的表现,3、竞争机制是指通过市场竞争引发价格和供求变化的过程及其作用,它是竞争规律作用的表现。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是市场的

23、三大机制,这三大机制是紧密相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任何一个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其他两个机制的作用,这三大机制有机结合共同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四、什么叫市场经济秩序?P151/辅导P111市场秩序是指为维护公平竞争、平等交易而对市场参与者权利与义务的制度安排,它包括法定的市场规则和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它反映市场参与者在市场生产经营活动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状况。五、市场规则的基本特征P156第一、 权威性。第二、 公开性。第三、 确定性。第四、 稳定性。六、主要市场规则P157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的活动极为复杂多样,因此市场规则众多,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研究。从市场规则涉及的行为

24、规范类型来划分,可分为三类:一是禁止性市场规则,它属于禁止性规范,即明确“市场主体不能干什么”;二是义务性市场规则,它属于义务性规范,即明确“市场主体必须干什么”;三是授权性市场规则,它属于授权性规范,即“市场主体可以干什么”。从市场规则涉及的市场行为来划分,可分为市场进入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退出规则。第一、市场进入规则。P157-158第二、市场交易规则。P158第三、市场争规则。P159七、社会信用制度的基本特征P161第一, 以道德为支撑。第二, 是以产权为基础。第三, 以法律为保障。第七章 对外经济关系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和推动因素P167169/辅导P116经济全

25、球化的进程是从19世纪早期开始的。19世纪初期,随着造船、航海、通讯等方面动技术的发展,货物运输成本大大降低,洲际贸易空前活跃起来,同时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和国际资金流动。贸易的发展、经济交流的增长使得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品涌向全球市场,国际贸易是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这是当时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之一。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速的。促进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人为因素,而是基于技术发展和产业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新一轮全球化的技术基础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大发展和交通运输能力的显著改善。新一轮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是技术升级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所产生的。二、

26、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P169-170经济全球化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第一、市场全球化。市场全球化是全球化的起点,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第二、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指生产分工体系从一个国家内部为主转向全球范围,即全球性生产分工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第三、金融交易全球化。跨国投资是长期投资,金融市场交易主要是短期资本流动,其规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第四、科技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是指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大规模地跨国界转移,科技发展的相关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科技能力中愈来愈多的部分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系统。三、如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P178-179历史的经验,现实的挑战,无不要求我们尽

27、快树立起新的发展观和新的改革观,那就是统筹协调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在对外开放中求得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扩大开放。第一、要把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结合起来。强调统筹兼顾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一个关系全局成败的重大战略观念。第二、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三、要把积极适应国际规则和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修订结合起来。四、对外经济关系形式P179-184/辅导P122对外经济关系是指一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同世界各国之间在商品和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关系。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1、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

28、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是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构成的。2、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属于资本的国际运动。其中,利用外资是资本输入,对外投资是资本输出。对外投资即国外贷款或直接投资。利用外资通常是指利用外国的资本(在我国现阶段还包括利用港、澳、台资本)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有吸收外商投资、借用外资和境外发行股票等。3、国际间的技术转让包括技术引进和技术输出两个方面。国际间的技术转让有两种类型。一是国际技术交流,二是国际技术贸易。4、国际旅游包括国外旅游者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者出境旅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主要是国外旅游者入境旅游。5、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29、对外承包工程,或称国际工程承包,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技术交往和商务活动。6、对外援助和利用外援。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国际上也称“开发援助”,通常是指“官方开发援助”。 五、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P187-188在世界市场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必须长期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确保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进一步巩固美、日、欧等主要传统市场,争取市场份额有所增长。继续开拓亚洲市场,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大力开拓独联体、中东、拉美、非洲等市场,重点开拓俄罗斯市场。主动参与区域合作,推进APEC贸易。必须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

30、战略,是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对外贸易效益的手段。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切实抓好重要资源性商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推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从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以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勤产品为主的转变。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P191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时期的重大举措。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外投资管理,组织和支持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控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各种形式“走出去”,开展

31、跨国经营。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开展各种各样的经济技术合作,更多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带动技术、设备、商品和劳务出口。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设计咨询、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重点发展能带动成套设备、技术和服务出口的总承包与劳务合作上规模上层次。第八章 收入分配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P196/辅导 P126(理解判断)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指公有制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收入在做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提供的有效劳动量分配个人收入。多种分配方式,是指除了按劳分配之外,还有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如直接的个体劳动

32、收入。按经营成果分配收入。按资分配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收入。按技术分配收入。按社会保障原则收入。还有创作收入、劳务收入、级差收入、风险收入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方式将更加复杂多样。二、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及意义P200-201/辅导P126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一般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这一分配原则的客观依据是:市场经济要求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也即通过市场买卖途径来配置。生产要素买卖的价格与它们的数量、质量和预期投入的效率相关,也即与它们投入的贡献相关,贡献大,价格高,反之则低,而价格收入实际上就

33、是按生产要素的投入贡献进行分配的收入。我国既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实行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之外,还必须实行市场经济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确立,必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第一、有利于作为实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载体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第二、有利于促进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前提条件的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从而带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推进公有制企业制度的改革创新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第三、有利于引导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

34、把生产要素投到效率高、回报丰厚的企业,从而促进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第四、是有利于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们追求高效率的热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三、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指导收入分配的内容含义P201-202/辅导P127“效率”,从宏观角度看,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从微观角度看,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效果之间的比率,可以用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指标来表示。“公平”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

35、概念。我们这里要解释的是收分配的公平,它从宏观上看是指社会成员收入差距适度;从微观上看是指个人投入与分配收益对称,即投入多,效益好,贡献大,就收益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和指导收入分配的正确原则。它之所以正确:一是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二是反映了我国要加快实现工业代和现代化、赶超经济发达国家的客观需要。三是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四、先富带后富的政策P203-204这条政策是邓小平同志1978年12月提出来的。其内容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促进效率的提高,带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

36、一个正确的富民强国的大政策,因为:第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人和地区先富是客观的必然。第二、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五、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职能P206初次分配是指直接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和企业的分配,再分配是指初次分配之后再次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这表现在: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主要依靠利用市场资源,抢占市场先机,扩大市场份额,赢得竞争优势。他们一方面在市场上获得人才和资本,另一方面按照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和规则支付报酬,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分配,拉开收入差距,从而刺激了效率的提高。再分配注重公平,表现在:

37、政府重视运用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部分差距过大的收入,对退出就业的人群和社会中的生活贫困者给予更好的关怀。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目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P208-209在充分肯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这方面改革到目前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是: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国有单位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和内部平均主义严重的局面并存,有的收入分配约束不力,部分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失控,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调整未能真正分离,职工工资外收入过多、过滥,职务消费制约乏力,分配秩序混乱;个人收入

38、的透明度不高,监控体系不健全,政府运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差距力度不够。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P210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富裕的程度上,会因人而异,也会出现收入水平的不均衡增长。因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随范围内的基本保证,也是确保国家和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八、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P213-214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公职人员实行低工资高福利体制,福利待遇项目繁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住房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等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国有单位的后勤社会化,福利待遇货币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39、由于国有单位分配制度的改革仍然相对滞后,一些单位自行设立了津贴、补贴和福利项目,形成了新的单位福利待遇。这些福利待遇名目很多,资金来源不透明,不易监控,而且大多按人头发放,有些福利仍是实物性的,不符合福利待遇货币化改革要求。应结合深化国有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认真进行清理,合理的部分应纳入工资,不合理的部分应该取消。与此同时,对于国有单位领导干部在住房、交通、通信等方面的职务消费,也应结合相关制度改革,逐步纳入其工资,改变货币工资不高而职务消费过多过滥的现象。对一般的公务消费,特别是用于业务招待、出差出国、礼品等方面的费用,要严格标准,规范预算管理,加强财务审计和监督。第九章 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

40、制度的含义、内容和实质P216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总称,是国家组织社会保障工作的行为规范。它一般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建立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二是制定社会保障法规及实施办法;三是确定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方式;四是划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其实质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实施的一系列有关处理社会风险的社会安全制度。但由于这项制度的实施,必须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途径,并要处理好国家与纳税人和受保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一项制度,因而又具有经济制度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关系P219220商业保险,

41、又称营利保险,是指保险公司经营的以盈利为目标的险种。非商业保险,又称非营利保险,是指经营保险业务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提高社会福利和互助共济为目的的一种经济保障制度,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一是行为属性不同。二是职能作用不同。三是对象不同。四是实施的原则不同。五是立法范畴不同。六是机构设置不同。七是在税收上不同。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主要是,一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要补偿因灾害事故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造成的损失,避免破产倒闭,离不开商业性保险,它是即经济又灵活地转移危险和分散损失的一种重要形式。二是

42、因为商业性保险对于安定人民生活具有一定的作用。三是因为商业保险有利于促进危险管理,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必须遵循的原则P224-227/辅导P1311、社会保障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即要保障基本生活又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应协调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关系,贯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3、社会保障的给付水平,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相兼顾、待遇与贡献相联系的原则。4、坚持管理社会化的方向和政事分开的原则。5、城镇保障制度与农村保障制度相区别。6、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合理分担风险。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新模式P228-230根据199

43、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新模式可概括为:四个层次、一个模式、规定合理的缴费标准,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四个层次,是指新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包括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单位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四个层次。一个模式,是指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统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也叫统账结合、双方负担模式)。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P231根据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险条例,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1、保障对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2、保障标准:各

44、地本着既要保障贫困居民基本生活、又要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的原则,按照当地基本生活必需品费用和财政承受能力,实事求是地确定保障标准。3、资金来源: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专账管理,确保定期拨付。4、统一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在宏观决策上负主要责任,包括拟定“社会救济法”和制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险条例”等全国性法律、法规。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和对策P232-239/辅导P132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险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1、 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1)

45、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原则,逐步做实个人账户。2)继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3)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4)加强保险基金征缴管理,确保基金安全。5)稳步提高社会统筹层次。6)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7)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2、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1)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者保险的并轨。2)继续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3)强化失业保险保生活和促就业的机制。4)逐步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3、 继续改革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积极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2)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3)进一步完善具体制度和政策。4)切实解决困难群体

46、医疗保障问题。5)推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6)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4、 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1)全面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多渠道筹集和管好用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推进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化管理。4)完善城镇居民低保工作机制。5)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十章 宏观调控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P242/辅导P135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对总体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干预、调节、管理、控制,以期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宏观调控。首先,市场机制对经济总量的调节效果不

47、佳。其次,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效果不佳期。再次,市场机制对经济布局的调节效果不佳期。2、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要求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防止出现“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实行宏观调控。3、实现社会稳定要求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为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政府必须通过宏观调控降低失业率,适当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以防止社会矛盾激化。4、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宏观调控。二、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方式与手段(一)我国宏观调控的四个目标P249-250/辅导P1361、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一

48、个宽泛、综合的概念。2、增加就业扩大就业不但能更加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促使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3、稳定物价目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保证,企业和个人可以在较为稳定的价格预期下安排生产和消费,促使经济平稳增长,避免大幅波动。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二)宏观调控的方式P251宏观调控方式可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是指国家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直接调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它的调节过程可简单表示为:国家企业。间接调控是指国家运用以经济政策和经济政策工具为主的手段调控市场,通

49、过市场机制再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个调控过程表现为:国家市场企业。(三)宏观调控手段P252/辅导P138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国家或经济组织通过运用经济政策或经济杠杆,调整不同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经济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就业政策。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依靠立法和执法机构,通过各种法规、条例来管理经济的手段。法律手段的调控作用是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规定一个活动的基本框架和若干行为规则,任何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并遵守法律规则。3、计划手段。计划手段是指国家依据和运用经济规律,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指导性计划和必要的指令性计划形式,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协调、控制和监督。4、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机关的权威,通过发布命令、指示、决定、政策、指令性计划等具有约束力的手段,直接管理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三、宏观经济政策及手段的协调配合P257/辅导P138宏观调控的目标应根据经济形势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并“对症下药”,针对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首先,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着矛盾,使调控不大可能在每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