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六考点28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58张)综述_第1页
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六考点28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58张)综述_第2页
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六考点28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58张)综述_第3页
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六考点28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58张)综述_第4页
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六考点28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58张)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排查基础知识细讲核心考点精练高考模拟考点训练考点28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考纲要求商业的发展。考纲要求商业的发展。排查 基础知识商业活动一1.远古: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2.商代: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3.西周: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4.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5.汉代: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6.唐代: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7.宋元宋元(1) 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 源之一。(2)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

2、上最早的纸币 “ ”。海外商运海外商运交子交子答案8.明清: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 微点拨正确区分“柜坊”与“邸店”的职能“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微点拨“市”的发展一二1.秦代: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南北朝: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 ”。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5.宋代:宋代:“市”突

3、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6.明清: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答案草市草市概念辨析概念辨析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商业城市一三1.战国: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2.汉代: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

4、性的 已经形成。 商业中心商业中心答案3.唐代唐代(1)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2)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4.宋代: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清代(1)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2)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2.两宋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3.唐朝的“柜坊”不是兼营旅店的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

5、币的存放和借贷的场所,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4.唐代长安城坊、市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营业时间受官府的严格控制;而北宋的东京坊、市界限不复存在,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商品交易额巨大,出现了瓦子等供人们娱乐的场所。必背答题要语必背答题要语返回5.古代城镇的发展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逐渐减弱,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6.在封建社会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细讲 核心考点主题一商帮、“市”与货币的发展1.史料证史史料证史古代商业发展

6、变化的趋势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自唐六典 论从史出 史料一表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史料二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允许向街门开路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门造屋开门了。日加藤繁宋代都市的发展论从史出 史料二体现了宋代商业活动地点限制被取消。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

7、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论从史出 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2.史料探究史料探究宋代商业政策及其社会地位宋代商业政策及其社会地位(2014天津高考,节选)史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846万贯212107

8、7年879万贯220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探究分析史料,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答案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答案3.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六个趋势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六个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界限。(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

9、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1.史料探究史料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因素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因素(2013北京高考,节选)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主题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

10、5669长江流域342611探究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原因。答案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答案2.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四大阶段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四大阶段(1)秦汉时期,我国江南地区人口

11、稀少,南方经济不发达。(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和生产技术南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继续南移。(4)北宋靖康之变至南宋,完成南移。3.重点讲解重点讲解五方面认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五方面认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

12、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返回精练 高考模拟1.(2015全国高考)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

13、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高考题组解析答案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在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答案C高考题组2.(2015全国高考)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

14、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答案高考题组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B高考题组3.(2015北京高考,节选)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高考题组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

15、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解析答案高考题组解析材料呈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路线图,一是配合该图的文字说明。观察丝绸之路地图可知,古代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终点为西亚与欧洲,路线长,沿线都是古代的重要城市。阅读文字材料,发现该段文字主要针对中国境内的丝路,特别

16、是河西走廊进行解释,其一,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其二,河西走廊等中国境内的丝路路线深受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影响。据此归纳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表述。答案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高考题组模拟题组4.2016届学生开展了一堂主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C.“

17、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解析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中探究主题“大唐长安商业”,结合所学唐代城市商业特点:市坊分开,晚唐夜市繁荣等,A、B、C三项皆符合题意,D项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的需要自然形成的市,不符合“长安”的主题要求。答案D模拟题组5.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这是由于()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B.宋朝统一全国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D.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答案模拟题组解析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宋代的这些大都市均为商业城市,并非因为

18、农业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答案C 模拟题组6.明末清初文人叶梦得在阅世编中记载,苏、淞地区“地产木棉,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工商税与农业税持平C.区域间长途贩运较为发达D.农业经济形成区域特色解析答案返回模拟题组解析“松江棉花纺织方便了全国衣饰被服、提高了国家税收、推广了棉花种植”是材料隐含的有效信息,但并不能得出“工商税与农业税持平”的结论,故答案选B项。答案B返回模拟题组考点训练1.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

19、,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解析答案解析由材料信息“旁通巴汉,前指闽越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可知唐朝交通四通八达,“交货往来,昧旦永日”反映商贸往来频繁,正是发达的交通推动了商贸发展,D项为正确理解。答案D 2.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结论最准确的是() 南方北方朝代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 470

20、68519.8%9 985 78580.2%唐代3 920 41543.2%5 148 52956.8%北宋11 224 76062.9%6 624 29637.1%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解析答案解析材料中时间限定“西汉至北宋时期”,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数据没有显示这一时期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南方经济发展呈现出赶超北方经济的趋势,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方,不足以说明北方

21、经济相对以往发展缓慢,故D项错误。答案C3.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解析新唐书唐朝街鼓的记载反映出当时坊市有着严格的界限,“市”的经营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南宋陆游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说明坊市制度已经崩溃,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得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和都城人口方面的变化,故排除A、C、D三项。解析答案B4.在古代中国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

22、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A.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 B.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现 D.“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的产生解析答案解析会馆是明清时期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故A项正确;市署是唐朝设置的商业管理机构,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交子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出现,丝绸之路未经过四川境内,由此可知丝绸之路与交子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明清王朝严禁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被称为“海禁”,且官营手工业品不会到市场上交换,由此“海禁”政策与官

23、营制度无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A 5.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徽商妇“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上述材料体现的徽商精神不包括()A.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B.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C.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D.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解析答案解析捐资、募勇抗倭与A项相一致;一贾不利再贾、三贾等反映了B项;数月不沾鱼肉反映了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诚义的信息。故答案为D项。答案D6.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

24、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解析答案解析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盛泽镇是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答案D7.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解析答案解析墟市是乡村定期集市,从东晋、南朝到隋、唐文献记载中的草市,就是这类市场。明清时期是乡村集市发展、繁荣时期。广大的北方地区仍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