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过年阅读答案_第1页
梁实秋过年阅读答案_第2页
梁实秋过年阅读答案_第3页
梁实秋过年阅读答案_第4页
梁实秋过年阅读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梁实秋过年阅读答案【篇一:山(梁实秋)阅读答案】最近有幸,连读两本出色的新诗。一是夏菁的“山 ”,一是楚戈的“散步的山峦”。两位都是爱山的诗人。诗人哪有不爱山的?可是这两位诗人对于山有不寻常的体会、了解,与感情。使我这久居城市樊笼的人,读了为之神往。夏菁是森林学家,游遍天下,到处造林。他为了职业关系,也非经常上山不可。我曾陪他游过阿里山,在传说闹鬼的宾馆里住了一晚,杀鸡煮酒,看树面山(当然没有遇见鬼,不过夜月皎洁,玻璃窗上不住的有剥啄声,造成近似“咆哮山庄”的气氛,实乃一只巨大的扑灯蛾在扑通着想要进屋取暖)。夏菁是极好的游伴,他不对我讲解森林学,我们只是看树看山,有说有笑,不及其他。他在后记里

2、说:“我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山,而爬山最能表达一种追求的恒心及热诚。然而,山是寂寞的象征,诗是寂寞的,我是寂寞:有一些空虚就想到山,或是什么不如意山,你的名字是寂寞我在寂寞时念你。 ”普通人在寂寞时想找伴侣,寻热闹。夏菁寂寞时想山。山最和他谈得来。其中有一点泛神论的味道,把山当作是有生命的东西。山不仅是一大堆、高高一大堆的石头,要不然怎能“相对两不厌”呢?在山里他执行他的业务,显然的他更大的享受是进入“与自然同化”的境界。 山,凝重而多姿,可是它心里藏着一团火。夏菁和山太亲密了,他也沾染上青山一般的妩媚。他的诗,虽然不像喜马拉雅山,不像落矶山那样的岑崟参差,但是每一首都自有丘壑,而且蕴藉多情。格

3、律谨严,文字洗炼,据我看像是有英国诗人郝斯曼的风味,也有人说像佛劳斯特。有一首每到二月十四日,我读了好多遍,韵味无穷。每到二月十四我就想到情人市想到相如的私奔范仑铁诺的献花人每到二月十四想到献一首歌词那首短短的歌词十多年还没写完还没想好意思更没有谱上曲子我总觉得惭愧不安每到二月十四每到二月十四我心里澎湃不停要等我情如止水也许会把它完成该诗原注:“情人市( loveland )在科罗拉多北部,每逢二月十四日装饰得非常动人。”我在科罗拉多州住过一年,没听说北部有情人市,那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九六。年时人口尚不及万),不过没关系,光是这个地方就够引起人的遐思。楚戈是豪放的浪漫诗人。散步的山峦有诗有

4、书有画,集三绝于一卷。楚戈的位于双溪村绝顶的“延宕斋 ”,我不曾造访过,想来必是一个十分幽雅穷居独游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山外还有山山山山山外之山不是只露一个山峰而是朝夕变换呈现各种不同的姿容谁知望之俨然的山也是如此多情谢灵运山居赋序:“古巢居穴处者曰岩栖,栋宇居山者曰山居?山居良有异乎市尘,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楚戈并不闲,故宫博物院钻研二十年,写出又厚又重的一大本中国古物,我参观他的画展时承他送我一本,我拿不动,他抱书送我到家,我很感动。如今他搜集旧作,自称是“古物出土”,有诗有画,时常是运行书之笔,写篆书之体,其姿肆不下于郑板桥。山峦可以散步吗?出语惊人。有人以为“有点不通”,楚戈的解

5、释是:“我以为山会行走?我并不把山看成一堆死岩。”禅家形容人之开悟的三阶段: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是超凡入圣、超圣入凡的意思。看楚戈所写“山的变奏”,就知道他懂得禅。他不仅对山有所悟,他半生坎坷,尝尽人生滋味,所谓“烦恼即菩提”,对人生的真谛他也看破了。我读他的诗,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夏菁和楚戈的诗,风味迥异,而有一点相同:他们都使用能令人看得懂的文字。他们偶然也用典,但是没有故弄玄虚的所谓象征。我想新诗若要有开展,应该循着这一条路走。11 请分别概括作者读到的两位诗人对“山 ”的独特理解和人生感悟。( 6 分)12 文章为什么以“山 ”为题?请从

6、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4 分)13 文章结尾画线句中新诗的“这一条路”具体指什么?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6 分)14 梁实秋的散文既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又吸收传统散文的精华。他的散文风格追求“简单、节制、自然”,请选择其中一个风格,结合本文内容加以探究。(8分)11.夏菁认为山是有生命的,是寂寞的,但同时又是热情的、妩媚的(凝重而多姿),蕴藉多情;(2分)爬山这一行为表达的是追求的恒心及热诚,他追求“与自然同化” 的境界。(1分)楚戈则从山中悟出生活的真谛:山与人一样有生命,但又是超脱尘世的,(2 分)他认为做人应顺从自然与性情。( 1 分)12 .内容上:点明文章内容和写作对象

7、,作者是从两位诗人写山的诗中得出新诗发展方向的观点的,从而明确了本文的写作意图。(2分)结构上:总领全文,山”是行文的线索,全文均是围绕“山 ”来阐发的。(2 分)13 .朴实无华应是新诗坚持的核心:新诗应该使用能令人看得懂的文字”,不故弄玄虚,将物与情融合,言之有物。(3分)文章表面上是在叙述两个朋友的新诗,对两本新诗中的“山 ”进行评价,但实际上文章最终的落脚点却不是“山 ”,而是新诗,强调的重心是借朋友两首新诗透出的新气象来指出新诗继续发展下去应该坚持什么样的路数。(3 分)14 .【示例一】从简单的角度:主旨明确。结尾旗帜鲜明地点出 新诗的发展方向这一文章主旨。题材集中。题材紧紧围绕两

8、位诗 人有关写 山”的诗作为例。行文雅洁,用词洗练。【示例二】从节制的角度:内容上,以理性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将感情有 节制"适当”地表现出来。形式上,对幽默、洒脱风格的追求,如在阿里山闹鬼的宾馆“杀鸡煮酒”的经历,趣味盎然。情感上,把生活作为审美对象,以欣赏的态度看待生活, 淡泊名利,从追求外在事业的成功,转向追求内心生活的丰富。 行文上,以温柔敦厚的笔锋,平和稳健,不露锋芒。【示例三】从自然的角度:梁实秋的散文有一种亲切、自然的“谈话体”风格。围绕主旨,即兴发展,夹叙夹议,娓娓述谈。文风活泼,自然流动如行云流水,调动多种表现手法,在毫不经意间把自己的观点确切的表达出来。(不

9、要求与答案一致。)【篇二:想我的母亲梁实秋阅读答案】txt> 因为关于这个题目我不敢轻易下笔.母亲的爱太凝重,非言语所能表达,她的爱已经融入了我生命的一点一滴,每当我想起都十分伤感.篇二:想我的母亲梁实秋阅读答案对于写父母这个题目作者不敢轻易下笔,又因为父母对我比较严厉!因为父母对我比较严厉,使得我在许多方面上都有不小的成就,在这里写父母有一种感谢之情篇三:想我的母亲梁实秋阅读答案1.第三段写了母亲要在刺刀下、饥荒中挑起当家的重担,保护自己的儿女.她不慌不哭,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变乱中保护儿女.2.第一处的眼泪是母亲不舍的泪水,第二初眼泪写的是欣慰的眼泪.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0、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歉疚之情.4.使用了重复的语句.作用:表达了强烈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惋惜、无奈、遗憾的感情 .5.意思是母亲有善良忍让的品质.从给邻居帮忙这件事中,最能体现母亲吃亏,凡是她能做到的,都有求必应. 第段方框内应填入的恰当的 项是(b) o a.; o ; o b.,;, °c., o ,d , , , 。 2 文章第段写了八仙椅子的构造及其在老屋中的位置,作者这样详细叙写,突出了这张椅子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体现坐在上面的不舒服;还进一层写出了母亲从我小时候到她逝世前数月始终坐在这样一张椅子上,可见她为了操持这个家付出了多大的牺牲。3.文中反复出现母亲严

11、肃的目光和慈爱的笑容。其作用是什么?(1 )从内容角度(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主要为了突出母亲对我生活上很慈爱,对我为人处世、学习上很严厉;也突出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坚强、隐忍,善于交涉。(2)从结构角度前后呼应,更突出这样的母亲形象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像4.第段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一句中的画线部分是否改成“任慈母兼严父之职”更为妥当呢?谈谈你的理解。原文中的语句更妥当。要点:主要围绕母亲承担起了父亲的一切职责,她首先要像一位父亲那样挑起生活的重担,于此同时流露出母亲的慈爱。作者这样表述更多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崇敬之情,深切感受到母亲作为一家之主的艰辛。5 .联系文章内容,

12、在第段最后补充一段“我 ”的心理活动描写,80 字左右要点:(1 )敬佩母亲那么多年还是一如既往的严肃并慈爱( 2)伤感母亲年华逝去,已衰老了。【篇三:我的父亲梁实秋(节选)阅读答案】xt> 梁文蔷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始于抗战前,那时我只有四五岁。后来因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10 本,便停顿下来,因为翻译莎士比亚是没有钱的,为了我们一家,父亲必须谋生,教书、写文章。生活相对安定下来后,他又开始有计划地翻译。父亲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译两千字。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气候颇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经常挥汗如雨。父亲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加班也要

13、把拖下的工作补上。翻译莎士比亚,是胡适先生的建议,最初是父亲与另外两个人一起翻译,但那两位后来中途退出,只剩下父亲一人坚持。翻译莎士比亚是件苦事,因为他全部用古英文写作,我曾向父亲抱怨说,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亚的原文,父亲笑着说:你若能看懂的话,那就不是莎士比亚了。我在台湾与父母一起生活了10 年,因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独生女。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他们后来跟着我到西雅图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时常在汽车的后视镜里很嫉妒地发现,他们还经常手拉手坐在一起。1974 年 4 月 30 日上午,父亲与母亲照样手拉手到附近市场购物,市场门口一个梯子突然倒下,正好击中了母亲。母亲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因伤势很

14、重,需要动大手术。临进手术室前,母亲以一贯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进手术室前,她似乎已有所预感,对父亲说:你不要着急,治华(注:梁实秋的学名为梁治华),你要好好照料自己。几个小时后,护士出来通知,母亲已不治。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父亲坐在医院长椅上开始啜泣,浑身发抖,像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就在母亲去世后一个月,父亲终于辗转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他特地跑到西雅图母亲的墓地前,告慰母亲。1981 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回到了儿时居住的庭院,却已是物是人非。临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枣树叶,上面还有一个小青枣,让我带回台湾,送给父亲。这棵枣树是我们在北京时老枣树的后代,老树

15、早已被砍去。我小心翼翼地把枣叶包好,回到台湾后,把在大陆的见闻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汇报,其中包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骐33 年的经历,讲到激动处,与父亲相对而泣。那个枣和树叶后来都枯萎了,父亲把叶子留下来,放在书里,珍存着。1986 年,我最后一次赴台探望父亲。临走时与父亲在客厅中道别,父亲穿一件蓝布棉外衣,略弯着腰,全身发抖。他用沙哑的声音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怎么叫出租车,怎么办出境手续等,那一刻,他又把我当做他的没出门的小女儿。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1987 年 11 月 3日,父亲因突发心脏病住院。当时,小量地输氧已经不够。父亲窒息,最后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这样死了!此时,医生终于

16、同意给予大量输氧,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输氧的管子换床。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5 分钟里,父亲死了。父亲强烈的求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脏停止,他留下的最后五句绝笔之一是:我还需更多的氧。没想到父亲留在人间最后的字迹,竟然是这样的求生呼号。每想到此,我便有肝肠寸断之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16 节选部分回忆了梁实秋先生到台湾以后的生活,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4 分 )答:17 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找出其中两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 分 ) 答:18 文中作者说那一次,我充满了不祥之感,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3 分 )答:19 从这篇节选的回忆性文章中,你可以看出梁实秋先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3 分 )答:参考答案:语文网16、翻译莎士比亚剧本。父母之间的恩爱和母亲去世的情况。对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