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_第1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_第2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_第3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_第4页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绪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农业气象学 : 概念: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2气象要素:表征一定地点和特定时刻天气状况的大气变量或现象。如温、压、湿、风、降水等。3温室效率: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生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4温度直减率:由于对流层与地面接触,空气从地面或的热量,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平均值为-0.65/100 辨析题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答:天气是短期的,气候是长期的。所谓天气,只是短时间的天气现象。气候是指长时间天气现象延续的一个平均状态,所以时间尺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2、。天气具有易变性,气候具有稳定性。2大气的组成答:大气组成:现代大气一般是由一些永久的水汽、气体、雾滴冰晶和尘埃等物质混合而成,这种混合物一般分为三类: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1.干洁大气对人类活动比较大的成分是氮、氧、臭氧和二氧化碳2.大气中的水汽来自江河湖海潮湿物体表面的蒸发,主要集中在低层大气中,水汽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3气溶胶是有大气中的悬浮状态的土壤、肥料、浓烟、盐等小颗粒,火山和宇宙尘埃、微生物、植物孢子和花粉、小水滴、水晶等。3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主要特征答:由下到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热层、散逸层、星际空间。对流层特点、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所有的

3、水汽都集中在该层。大气中主 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雾等都形成于该层。是气象学研究 的主要对象。2、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平均值为0.65/100。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4、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4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含义 答: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农业设施农业生物群体,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对周边气象和微气象环境环境的影响及调控途径等。第二章 辐射名词解释1 辐射通量密度:自然界物体单位时间、单位面

4、积上发射或吸收的辐射能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 用E表示,W/m 2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3太阳常数:在日地距离处,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4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 定义: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0h90)5光和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称为光和有效辐射6短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小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如果延长光照时数就不开花结实的植物,如水稻 大豆7长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如果缩短光照时数就不开花结实的植物 如小麦 油菜8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包含

5、的能量(e)与投射该面积上的光合有效辐射(可见光)能量(PAR)的比值叫做光能利用率。U= e/PAR 100%9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亦称净红外辐射。10地面辐射:地面昼夜不停的向外放射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Eg) 地面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总辐射与有效辐射之差值,称为地面辐射差额(Rg) 。也称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平衡。 11光照时间:光照时间可照时数 曙暮光12可照时间:天文学上常把日出到日没太阳可能照射的时间长度称为可照时数,即昼长。13临界光照长度:指可以使植物通过光照阶段开花结实的光照时间的临界值。短日照植物是上限,长日照植物

6、是下限。辨析题1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标出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 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2地面净辐射的概念是什么,写出地面辐射平衡公式并说出各项所代表的意义答:地面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总辐射与有效辐射之差值,称为地面辐射差额(Rg) 。也称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平衡。公式:地面有效辐射RLn RLu (地面辐射) -RLd(大气逆辐射) 是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即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强度之和;a为地面对总辐射的反射率;(1-a)即地面的吸收率;3写出任意时刻太阳高度角公式,并说出各项所代表的意义,会计算特定时刻的太阳高

7、度角答:arcsinsinsin+coscoscos15(t-12) :为观测点纬度, 的含义:太阳直射点纬度(即太阳直射光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春分日(21/3)或秋分日(23/9):0 夏至日(22/6):23.5冬至日(22/12):-23.5(23.5S) H正午)=90-+4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是怎样被消弱的答:减弱方式:吸收 散射 反射吸收:1、在臭氧层紫外线被臭氧吸收2、在对流层红外线被CO2和H2O吸收散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散向四面八方,称为散射。反射:参与反射作用的物质,如大气中较大的尘粒和云滴、云的反射作用5天空为什么成蔚蓝色

8、,为什么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看上去成橘红色的 答:在晴朗的天气里空气中会有许多微小的尘埃、水滴、冰晶等物质,当太阳光通过空气时太阳光中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都能穿透 大气层,直接射到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 空气中的微粒阻挡,从而使光线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现出蔚蓝色。 实际上发生散射的蓝光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没有遇到微粒的蓝光、紫光还是直接射到了地球上,所以射到地球上的白光中仍然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当大雨过后,你是否注意过天会更蓝,越是晴朗的天气,天越蓝,这是因为这样的天气里,空气中的尘粒、小滴、冰晶的数量会很多。 在早晚时,太阳光是斜射向地面的,阳光通

9、过空气的路程较长,而太阳光是白光,其实是七色光混合后的光色,七角光中不同颜色的光的频率不同,在空气中传播时,被空气散射的多少也不同,当光较直的射向地面时,各颜色的光基本上很少被散射掉,所以还是白色的光,但在早晚时,太阳光在空气中,尤其是在灰尘较多的接近地面的空气中走和路程太长了,这样除红光外,其它颜色的光基本上被散射掉了,所以红色光到达我们眼中的最多,这样太阳就呈红色了。 6从光照时间角度分析,作物引种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1、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因光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之可能性大。 2、短日照作物(光温相互叠加) 南方品种北引:延迟开花。引用较早熟的品种或感光性较弱的品种;

10、 北方品种南引:缩短生育期,影响植物营养,影响作物产量。宜选用迟熟与感光性弱的品种。 3、长日照植物(光温相互抵偿)南北引种困难较少。7什么是光能利用率,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答:光能利用率(U) :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包含的能量(e)与投射该面积上的光合有效辐射(可见光)能量(PAR)的比值叫做光能利用率。U= e/PAR 100%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 :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效率。8可照时间的计算及其变化规律答:可照时数:天文学上常把日出到日没太阳可能照射的时间长度称为可照时数,即昼长。可照时数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规律:1春秋分地球上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左右2从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

11、,北半球各地白昼长于黑夜,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夏日白昼达一年之中最长,北极圈内达极昼现象。3从秋分到春分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白昼短于黑夜,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冬至日达到最短,称极夜4赤道上昼夜终年平分 中高纬地区 随着纬度的升高一年昼长变化越大,低纬度地区终年昼夜变化较小,南北半球只是冬夏相反,春秋相反,周长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不变9什么是保温效应与温室效应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获得一部分能量,由此可见大气对地面有保暖作用,这种效应称为大气保温效应 温室效率: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生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第三章 气温名词解释1逆温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2

12、干绝热直减率:d=1/100m 。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称干绝热变化 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为干绝热直减率3 湿绝热直减率:m=0.5/100m 。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称湿绝热变化。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4 气温直减率 = 0.65/100m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5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6积温 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计之和。单位:d7活动温度 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温度(ti)称活动温度。8活动积温:作物某个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9 有效积温:有效温度的总合称为

13、有效积温。 10有效温度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有效温度。11大气稳定度 指气块受垂直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12三基点温度 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13农业界限温度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的温度叫农业界限温度,简称界限温度。解析1物体的热特性答:1.热容量 (C) :物体容纳热量的能力。某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质量热容量(Cm):表示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定容热容量(Cvs):单位体积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2.热导率(导热率)():

14、物体传递热量的能力当温度垂直梯度为1/m,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水平截面积所传的热量(J/ms)。即土层厚度为1m,两边温差为1.0时,两个相对应的单位面积,每秒钟所传递的热量。3.热扩散率或导温率(K)(表征物体增温快慢的物理量)是指在一定的热量得失情况下,物体温度变化快慢程度。 上述三种表述物体热属性的物理量,在气象和土壤研究中常用到。因为农业气象就是研究土壤植物大气。2什么是d m r,他们有什么区别答 :干绝热直减率:d=1/100m 。湿绝热直减率:m=0.5/100m 。气温直减率= 0.65/100m 定义:1 干绝热直减率:d=1/100m 。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降

15、过程中的绝热变化称干绝热变化 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为干绝热直减率2湿绝热直减率:m=0.5/100m 。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称湿绝热变化。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3 气温直减率 = 0.65/100m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3怎样判断大气稳定度答 可见空气的稳定度取决于气块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愈大,大气愈不稳定;愈小,大气愈稳定。如果很小,甚至等于零(等温)或小于零(逆温),将对流发展的障碍。 2.当m时,大气总是处于稳定状态的,因而称为绝对稳定;当d时则相反,因而称为绝对不稳定。 3.当dm时,对于饱和空气来说,

16、大气是不稳定的;对于未饱和空气来说,大气是稳定的。这种情况称为条件性不稳定。 大气稳定度直接影响大气中对流发展的强弱: 稳定的大气层结:对流运动受到抑制。雾、层状云、 连续性降水; 不稳定大气层结:对流运动发展旺盛。积状云、阵性降水、冰雹;4画图并说明土壤温度垂直分布类型答:日射型、辐射型、过渡型1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类型。多出现在白天和夏季2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类型3土壤上下层温度的垂直分布分别具有日射型核辐射性的特征,一般出在日与夜冬与夏的过度分期。5什么是土壤温波方程,它的作用答:土壤的温波方程(描述土壤温度时空分布的方程)由于土壤温度的周期性日、年变化曲线非常有规律,呈现

17、正弦曲线,所以可用土壤温波方程来描述地面以下任何一个深度,任一时刻的温度。表示z深度t时刻的土壤温度 地面平均温度() 地面温波振幅 D:土壤衰减深度 =2/:温度曲线的正弦角度K:热扩散率 :周期24h;365d 土壤最高温度 : 土壤最低温度:6什么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答:逆温: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该层空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不利于空气对流使有害气体不易扩散造成环境污染(冬天的隐性杀手) 逆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逆温防霜冻;(2)利用清晨逆温现象喷洒农药防病虫害;(3)寒冷季节农副产品的凉晒; (4)果树的嫁接与安全过冬;( 5)在山区进行综合开发

18、利用,多考虑逆温 ;7某地五天的日平均温度分别是:10.5;11.7 9.5 10.0 12.0 该地五天=10.0的活动积温是多少 有效积温是多少答:Y=10.5+11.7+10.0+12.0=44.2 A=(10.5-10.0)+(11.7-10.0)+(10.0-10.0)+(12.0-10.0)=4.28什么是积温?农业积温有哪些?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在应用中积温稳定性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1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计之和。单位:d 2活动积温:作物某个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有效积温:有效温度的总合称为有效积温。 3积温在农业上的应用:a.积温是作

19、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b.作为物候期、收获期、病虫害发生期预报的依据。 c.积温是热量资源的主要指标之一 。4.积温的稳定性 尚不完善: a.影响植物发育外界条件有气象因子,还有其他因子。 b.是假定其他因子基本满足条件下,温度起主导作用。c.发育速度与温度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d.三基点温度中超过上限温度的无效高温没有剔出;e.没有考虑到温差对植物的影响。 f.有的植物感光性强于感温性。即对光照敏感程度大于对温度的敏感程度。 第四章 水分名词解释1绝对湿度: 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绝对湿度,又称水汽密度。2水汽压 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称为。hPa 饱和水汽压es 。3

20、相对湿度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s)的百分比,称相对湿度。RH=ea/es100%, 4饱和差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与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之差。d= es -ea5露点温度 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的条件下,降低气温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6农田蒸散 农田表面水分输送到大气中去的总过程称为农田蒸散(农田需水量)。 蒸散量=土壤蒸发量+植物蒸腾量7降水量从云中降落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 单位水平面积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称为降水量。单位 (mm)。8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mmd或mm/h)。9冰晶效应 水滴因为不断蒸

21、发而缩小,冰晶因为不断凝华而增大。对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10作物水分临界期 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对水分最敏感时期,称为作物水分临界期。 11作物水分关键期 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水分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12水分利用率 农田蒸散消耗单位重量水分所制造的干物质重量称为水分利用率。分析简答1双峰水汽压日变化发生在何季何地,出现原因是什么 答:夏季湍流交换较强的陆地上。由于水汽压要受蒸发量和湍流垂直交换的双重影响。日出后地面增温,蒸发加快,使水汽压逐渐增大,同时由于地表增温,湍流交换加强,近地面层的水汽被输送到上层空间是低层水汽压减少。所以在午后湍流最强时出现出现次低值,而湍流充分发展之前

22、9-10时出现次高值。下午湍流减弱,地层水汽又逐渐增大,到21-22时以后,地面辐射冷却蒸发减弱,甚至有凝结现象产生,所以21-22时出现最大值,清晨出现最小值。2自然界中有哪些途径和方式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答:1增加水汽 使水汽压超过当时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 2 降低温度,即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冷却,使饱和水气压减小到小于当时实际水汽压。也可以使两种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 冷却包括:绝热冷却 辐射冷却 平流冷却 混合冷却 接触冷却 3水汽的凝结条件是什么 答:1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2空气中有凝结核、凝华核 4什么是降水,降水是如何形成的答 降水是指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23、,包括雨雪,雹等 降水的成因 :云滴凝结增长;碰并增长。5露和霜是如何形成的 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答:夜晚或清晨,由于地面、地物表面的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的气层温度也随之降温 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在地面或物表面上就会有水气凝结物生成如果凝结时的露点温度高于0时,水气凝结成露,如果露点温度低于0时,水汽凝华为霜农业生产影响:1维持植物生命的功能2病害预测的重要指标3形成时释放的潜热可缓和植物体温的下降6什么是水分利用率 如何提高水分利用率答 : 农田蒸散消耗单位重量水分所制造的干物质重量称为水分利用率。 式中UW为水分利用率;ET为单位面积上的蒸散量(kg/m2);Yd为单位面积上收获干物质量。

24、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 : 1抗旱节水高效作物品种的筛选 2关键期补灌3水肥耦合技术 4腐植酸生物肥料的研制与应用 5旱作节水生化制剂的应用 第五章 气压和风名词解释1 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2气压系统 不同的气压形势统称气压系统。3低气压(气旋)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气流逆时针旋转(北半球)大尺度涡旋。4高压(反气旋)闭合等压线构成,中心气压高向四周逐渐降低,气流顺时针旋转(北半球)5A气压梯度: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B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存在时,单位质量空气所承受的力

25、6水平地转偏向力: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上的观察着来看,空气质点却受到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7地转风:在自由大气等压线平直的气压场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所形成的风8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空气做曲线运动时,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三个力平衡时所形成的风9湍流:短时间内风速的波动(书上没找到)10大气环流:地球表面上大范围气流的运行状况称为大气环流。11行星风系:全球范围内成纬向带状分布的气压带

26、和风带,称为行星风系12大气活动中心:指在海平面气压图上经常看到的高压区和低压区13季风:一个地区冬、夏之间盛行风有显著季节性变化的现象,而冬、夏之间稳定的盛行风向相差120-18014海陆风:在沿海地区发生的昼夜间有风向转换现象的风,称为海陆风15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16焚风:气流翻越高大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形成又干又热的风简答分析1 作用于空气上的力有哪些?它们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是相同的吗?为什么?答:、1气压梯度气压分布不均匀产生气压梯度,使空气具有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趋势。气压梯度力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

27、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Z)。(详细见名词解释)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2水平地转偏向力: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上的观察着来看,空气质点却受到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1)地转偏向力只是在空气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能产生,空气静止时,不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同空气运动的方向垂直,在北半球指向空气运动方向的人方,使空气向原来运动方向的右方偏转。 (3)地转偏向力不

28、是真实力,而是惯性力。它只能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空气运动的速率。(4)水平地转偏向力(A。)的大小同风速和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3.惯性离心力 : 大小: C=V/ r 方向:自圆心向外4.摩檫力 R= - vk 12公里高度以下的气层称为摩擦层(非自由大气层、行星边界层); 12公里高度以上称为自由大气层。上述四个力都是在水平方向上作用于空气的力,它们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气压梯度力是使空气产生运动的直接动力,是最基本的力。气压梯度力既可改变空气运动状态,又可使空气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 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虽然不能使空气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但却能影响运动的

29、方向和速度。(详细参阅书124页)2画图并说明地转风的形成答:地转风:在自由大气等压线平直的气压场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相互平衡时所形成的风称为地转风。 风压定律;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地转风的意义:揭示了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3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是什么答:1等压面图(气压处处相等,高度不同,)2等高线图(高度相同,气压不同)4画图并解释摩擦层中的风为什么是斜插等压线的答: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水平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并指向其右方,因此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平衡的力为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合力,当三个力平衡时风向斜插等压线(4.27是正确图形)(G梯度

30、力R摩擦力 上边A是风向 下边A是地转偏向力5地方性风的形成答:与地形或地表性质有关的局部地区的风称为地方性风。分为:1海陆风:在沿海地区发生的昼夜间有风向转换现象的风,称为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响海洋2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3焚风:气流翻越高大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形成又干又热的风4峡谷风: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狭窄谷口时流速加大而形成的风6画出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并注明风带和气压带(行星风系)说明热带环流圈(信风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答: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的风,受到地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1、,北半球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则偏成东南风。这两道信风到赤道附近副和,补偿了赤道上空流出的空气,于是热带地区上下层气流构成了信风环流圈。特点:风向、风速基本是稳定的。图片:三圈三风四带:热带环流圈,中纬度环流圈,极地环流圈。东北信风,盛行西风,极地东风。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7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答:大气环流形成的因素:1太阳辐射最基本的因子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3、海陆分布 4、地形8什么是季风,季风是怎样形成的,是论述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区别。东亚季风的天气气候特征。答:1一个地区冬、夏之间盛行风有显著季节性变化的现象,而冬、夏之间稳定的盛行风向相差120-

32、1802季风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主要的是由于海陆间的热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季节变化,其它如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和广大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亦有关系,而这几者又是互相联系着的。在夏季大陆上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高,气压比海洋上低,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陆,所以气流分布是从海洋流向大陆的(图621a),形成夏季风,冬季则相反,因此气流分布是由大陆流向海洋,形成冬季风3东亚季风以海陆分布因素为主。加之青藏高原的影响,所以东亚季风特别显著。 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所控制,同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因此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东南、南和西南向)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我国为东南风。冬季,亚洲大陆为西伯利亚高压

33、所盘据,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4亚洲季风有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 印度季风(南亚季风);东亚季风。 1、东亚季风:东亚季风主要可分为东亚夏季风和东亚冬季风。东亚季风的建立与大气环流变化密切相关。在亚洲,夏季大陆为一巨大的热低压所控制,低压中心在印度岛西北部。位于低压南部和东南部的南亚和东南亚盛行西南风,在低压东部的广大东亚地区,夏季风方向有东南、南和西南向。我国东部地区以东南向为主,其来临过程比较缓慢,常在几次加强或减弱的过程后,才成为明显的盛行风,不象印度季风那样以爆发的形式开始。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源于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开始影响各地的日期不同,大体上是由南向

34、北推进的。 东亚季风系统的成员包括南海和赤道西太平洋的季风槽(赤道幅合带),印度的西南季风气流,沿100E以东的越赤道气流,西太平洋副高和赤道东风气流,中纬度的扰动、梅雨锋以及澳大利亚的冷性反气旋。 2,印度夏季风:南压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国际科学界对季风的兴趣始于印度季风。印度季风盛行与阿拉伯海及印度半岛。印度季风是经典季风概念的典型。该地区夏季盛行来自阿拉伯海的西南季风;冬季盛行来自亚洲大陆的东北季风。人们关心更多的是夏季的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主要来自南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包括低空气流穿越赤道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为西南方向的风。由于西南季风携带大量的水汽,对印度半岛东南亚一带的降水

35、有重要贡献,因此通常说西南季风,就意味着季风雨 印度夏季风的主要成员为印度洋上的马斯克林高压,索马里低空急流(东非急流)、印度季风槽,热带东风急流和西南季风急流。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名词解释1天气:一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2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3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4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5准静止锋: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很慢的锋;6锢囚锋:两条移动的锋相遇合并所形成的锋。7天气系统:在大气中,显示天气变化及其分布特征的独立系统,称为天气系统。8锋面气旋: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

36、心气压比周围低、气流逆时针旋转(北半球)大尺度涡旋。气旋中有锋面,移动性较大,称为锋面气旋9寒潮:一种强冷空气的活动引起气温下降的天气过程10台风: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系统统称热带气旋,在西太平洋上称台风,在东北太平洋以及大西洋上称飓风,在印度洋上称热带风暴。11农业气象灾害: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不利天气或气候条件造成的损害。我国是农业灾害严重的国家。12冷害:植物或动物在零下强烈低温下受到的伤害,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13冻害:植物冻害常泛指与结冰相联系的零下低温危害,但在农业气象术语巾为区别十霜冻害一般专指作物、果树和林木在越冬体眠期间或早春受强烈的零下低温危害,引起植物组织结冰或丧火

37、生理活力,导致冻伤应死亡的现象。14霜冻:在较温暖季节(日平均气温0),土壤表面和植物表层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到伤害或死亡的短时间低温冻害15副高:副高: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高压带,称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受海陆沿纬圈分布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称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副热带高压是低纬度最重要的大型环流系统。西太平洋副高是影响中国的重要天气之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简答题1什么是气团?其形成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气团是如何变性的?气团地理分类的名称和主要天气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如何?答: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

38、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气团形成的源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范围广阔、地表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二是有利于气团形成的环流条件。气团的变性:气团形成后,随着环流条件的变化,由源地移行到另一新的地区时,由于下垫面性质改变,气团的属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这种改变过程称为气团变性。 一般来说,冷气团移向暖区时容易变暖,暖气团移向冷区时则不易变冷。干气团容易变湿,湿气团不容易变干。气团的变性是经常的,绝对的。而气团的形成只是不断变性过程中的一个相对稳定阶段。日常所见到的气团大多是已经离开源地而有不同程度变性的气团。2锋的分类及锋面天气答:1锋的分类:(1)按锋移动方向: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2)根

39、据锋伸展的高度:对流层锋、地面锋和高空锋。(3) 按锋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气候锋)冰洋锋:冰洋气团极地气团;极锋:极地气团热带气团; 赤道锋(热带锋、副热带锋); 热带气团赤道气团;我国多为极锋,夏季可出现热带锋。2主要移动方向的锋:A暖空气移向冷空气形成暖锋:1锋前天气 单一冷空气控制低温晴朗2锋面天气 暖空气主动沿冷空气缓慢爬升 连续性降水3锋后天气 暖空气代替冷空气气压下降,气温 升高B冷空气移向暖空气形成冷锋 1锋前天气,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2锋面天气,暖空气急剧抬升:缓行冷锋,连续性降水 急行冷锋,狂风暴雨,沙尘暴天气3锋后天气 冷空气缓慢移动 暖空气缓慢抬升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

40、3影响中国的气团有哪些,相应的气团控制的地区天气特征怎样 答:活动在我国境内的气团,大多是从其它地区移来的变性气团,其中最主要的是极地大陆(变性)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西伯利亚气团(冬季绝大部分地区) 西伯利亚气团(夏季长城以北、大西北) 在冬季一般大陆辐射冷却强烈,气温低水气少经常有逆温层出现,天气晴朗。2热带大陆气团 (夏季西部地区)炎热干燥气温高少水汽3赤道气团(夏季长江以南地区)大量降水.4热带太平洋气团(夏季除西北)2:热带太平洋气团(冬季华南西南)低层不稳定,中层出现下沉逆温层,天气较好,午后有积云出现4锋面气旋的结构及其天气特征如何答:1锋面气旋是一个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涡旋,自中心

41、向前方伸展出一条暖锋,向后方伸展出一条冷锋,冷、暖锋以南为暖空气,以北为冷空气。2锋面气旋的天气可以看成是以气旋的空气运动特征为背景的气团天气与锋面天气的综合。由于锋面气旋处在盛行西风带内,所以它是有规律自西向东移动。当锋面气旋的前部(东部)经过时,常出现气压下降,温度升高,天气回暖,有阵雨或暴雨,多刮较大的偏南风;它的后部(西部)经过时,气压上升,温度下降,吹西北风或北风,多云,阴天或下雨、下雪。5试述西太平洋副高的天气特征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答:副热带高压是低纬度最重要的大型环流系统。西太平洋副高是影响中国的重要天气之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冬季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脊强度减弱退居海上

42、,对我国影响不大;夏季它北进西伸,与印度大陆的低压配合构成偏南气流,是我国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主要的水汽来源。高压脊西部和西北部边缘与西风带锋区相邻多气旋和锋面活动,一般水汽丰沛,上升运动强烈,故多阴雨天气。脊线附近有很强的副散下陈气流,多晴朗少云、炎热的天气;脊线南侧为东风气流,常有台风、热带低压、东风波、热带复合带等热带系统活动,长产生大雨暴雨,大风雷暴等强对流天气6什么是寒潮,寒潮所产生的灾害性天气有哪些,会带来什么样的农业气象灾害答: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引起气温下降的天气过程。产生的灾害性天气有霜冻、冷害、冻害、大风、风雪及风沙等 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冻害,霜冻,寒害。7干旱时如何产生的

43、,又是如何分类的,各类干旱的具体内容如何答:1概念:长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农作物的牲畜正常生长发育而形成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2原因:高压的长期控制3分类:A根据发生的原因:大气干旱:由于大气蒸发力很强,使植物蒸腾好水较多,根系吸收水分不足以补充蒸腾作用所消耗水分,致使植物体内水分状况恶化。 土壤干旱由于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颗粒吸水性增大,根系吸收水分不足以补充蒸腾作用所消耗水分,是植物体内水分收支平衡被破坏。 生理干旱:由于土壤环境条件不良使根系生理活动遇到障碍,导致植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而发生的危害。 黑灾:草原冬季持续少雪使牲畜饥渴致死B根据干旱出现的季节:春旱

44、、夏旱、秋旱、冬旱,季节连旱8什么事霜冻,霜冻的分类有哪些,防御对策是什么答:1在较温暖季节(日平均气温0),土壤表面和植物表层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到伤害或死亡的短时间低温冻害2霜冻的种类:A根据霜冻发生的时间:早霜冻、晚霜冻、初霜冻、终霜冻。B 根据霜冻发生的天气条件: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平流3防御措施A农业技术措施:新品种,合适种植区B物理措施:灌水,熏烟,鼓风,加热,覆盖,喷雾10什么事冷害,冷害的分类有哪些(详细回答)答: 从春到秋的下半年时间里(作物生育期间),农业生物因0以上相对低温受到的伤害。使作物生育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减产。1地理分类:A南方冷害(长江流

45、域以南):湿冷型B 北方冷害(长江流域以北):晴冷型。C东北冷害:持续低温天气。2根据冷害对作物的危害特点及受害症状分类: A延迟型冷害 B障碍型冷害C混合型冷害D 病害型冷害(间接型冷害): 3冷害发生的季节:A春季低温冷害(倒春寒,早稻烂秧,发生在长江流域)B夏季低温冷害(东北冷害,东北主要的农业气象在害)C 秋季低温冷害(长江流域、华南地区;两广称为寒露风,危害双季晚稻,棉花,华北地区的玉米等,因为早霜冻出现早,灌浆受阻)D热带作物冬季寒害E冷雨11冷害、霜冻、冻害的区别是什么?(从产生原因、出现季节、温度指标、危害对象、植物外观表现方面回答)冷害:农业生物在零度以上相对低温受到的伤害,

46、可使作物生育延迟,或使生殖器官生理活动受阻,造成减产。成因:春季冷空气入侵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常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引起早稻烂秧死苗。一般在东亚槽深厚、副热带高压减弱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秋季低温天气。夏季低温主要发生在东北。冻害:植物或动物在零下强烈低温下受到的伤害,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冻害可造成植株死亡,冻伤植株长势衰弱也能导致减产。成因:除降低温度强度外,还与降温速率、冻后复温速率、变温幅度、冻后脱水程度及植物抗寒锻炼等有关。植物细胞通常在降温时原生质浓缩保持过冷却状态,一旦原生质结冰,细胞立即死亡,有时原生质未结冰,也可能因为胞间冰晶机械损伤或过度浓缩受毒害死亡。发生时间:初冬,严冬,早春。霜

47、冻:温暖季节里,土壤表面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植物组织冰点以下的低温而使体内组织冻结产生的短时间低温冻害。时间:晚春或初春,寒潮或冷空气活动。第七 八章 气候与农业气候 农业气象应用名词解释1下垫面 下垫面 ( underlying surface) 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是大气中热量和水分的主要来源,又是空气的边界面2气候带 根据气候成因或多种气候要素(主要是是太阳辐射)的相似性而划分的与纬度大致平行的带状气候区域3气候型 气候型是根据气候基本特征划分的气候类型4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一般是指海洋中的岛屿与临近海洋的地区。由于受海洋洋流以及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团影响,所形成的气候。

48、5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一般是指分布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常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很少受到海洋暖湿气团 影响的地区6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受季风环流影响在大陆东部地区形成的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类型。7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一般是指纬度300400附近大陆西岸的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类型8大陆度(计算大陆度)表征某地气候受大陆影响程度的指数 式中K为大陆度;A为气温年较差();为纬度。 1.7-20.4 9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是以气候条件来估算的农业生产潜力,即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条件下,假设作物品种、群体结构、土壤肥力和栽培技术都处于最适状态时,单位面积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10气候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是指土壤养分、CO2、群体结构等得到满足或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