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制史复习笔记 第 页 / 总 页中法史复习笔记(按大纲顺序) 符号说明 :1、 为大纲所列内容,应重点复习; 2、 预测考点 应作为自测重点第一章 中国法制史第一节 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法制指导思想的梳理1)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2)春秋:法家的思想3)秦朝:初期的黄老思想,法家制度4)汉朝:汉代中期以后“德主刑辅,礼刑并用”法律儒家化过程是重点5)三国、两晋 : 儒家化的过程,是重点6)唐朝:达到礼法结合,儒家化过程完全终结 一、西周法制思想:1、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 德主刑辅 以德配天(1) “德”的要求主要是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具体:统治者要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
2、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2)“天”的涵义: A、夏商以来的一直奉的“上天”; B、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有“德”者,才是顺乎于天;而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必然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A.在“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提出的具体法律主张。B.要点: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 德主刑辅 具体要求:“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注意:“实施德教”是前提
3、,是第一位的。(:考点)C.“德教”的具体内容:“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影响: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堂测试:“以德配天”的“德”,要求包括那些方面?A. 敬天 B. 敬宗 C. 保皇 D. 保民 答案:A. B. D随堂测试:下列关于西周刑罚适用原则的叙述:一人犯罪,罪及亲属;重刑主义;疑案从轻,疑案从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有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错误的是(任意选): A B C D 答案:A
4、.B. C随堂测试:周时将一惯犯罪称为( )。A非膏 B惟终 C督 D非终 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惯犯。根据尚书·康诰记载,西周时期就对过失与故意,惯犯与偶犯有了明确区分:膏是指过失;非、眚是指故意;惟终是指惯犯;非终是指偶犯随堂测试:西周法官在审判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叫做( )。A“五刑” B“五听” C“五行” D“九刑” 答案:B解析:西用的诉讼审判制度。通过对长期以来司法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西周时期形成了审理案件的“五听”制度,所谓“五听”即是辞听、气听、耳听、目听 色听。辞听言语错乱者理屈气听喘息不定者无理耳听听不清法官问话者理亏目听双目失神者无理色听面红耳赤者理屈
5、随堂测试:汉代学者认为西周已经对民、刑诉讼作了一定区分。根据这种见解,西周时,民事诉讼称为( )。A质剂 B. 傅别 C. 狱 D. 讼答案:D 二、先秦法制主要内容:1. 出礼入刑 礼就是当时的法。处出礼入刑具体两层含义: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1). “亲亲”原则。即要求在家族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2). “尊尊”原则。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贱都应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有应以君主为中心。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 主要五个方面:吉礼祭祀凶礼丧葬军礼行军作战宾礼迎宾佳礼冠婚注
6、意: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国家强制性。(3). 出礼入刑:(A) “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B) “刑”:多指刑法和刑罚,对一切违法背礼行为进行处罚;(4)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礼而入刑。意思是礼的特权不能为庶人所享有;对贵族适用刑罚要适用特权(并非不罚) (5)两者的关:汉书·陈宠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二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明德慎罚将“亲亲”“尊尊”原则制度化、法律化、成为西周法制基本特点(注意:考点)随堂测试:下面哪些属于礼的抽象精神原则?A. “亲亲” B. “尊尊” C. 出礼入刑 D. “礼不下庶人
7、,刑不上大夫”答案:A.B随堂测试:下面关于礼与刑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凡是礼所允许的,也就是刑所不禁的B凡是礼所不许的,也就是刑所严禁的C. 礼的作用是“禁恶于未萌”D刑的作用是“惩恶于已然” 答案:ABCD解析:礼与刑是西用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构成西用法律的两大支柱。 2、契约与婚姻继承法律(1) 契约法规。种类含义形式用途备注买卖这种契约写在简牍上,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份。(:买卖契约。)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质、剂”由官由官府制作,并由“质人”专门管理。注意:记住一个推出其它剂是买卖兵器,珍异等小件物品使用的较短契券借贷为
8、保证债的履行,要求当事人订立的契约;(:借贷契约)傅是把债的标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别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含义)随堂测试:买卖兵器,珍异等小件物品使用的较短契券称为( )。A傅 B别 C质 D剂 答案:D.(2)婚姻制度 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凡不合此三者的婚姻即属非礼非法;注意: 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法定的妻子只能有一个;() 只有正妻所生的子女为嫡系,其他皆为庶出,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比较低的地位;(:考点) 婚姻“六礼”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考点)顺号六礼内 容A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B问名女方
9、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C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定婚D纳征男方送聘礼至女家,故又称纳币E请期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F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婚姻最终成立 婚姻关系的解除“七出”(又称“七去”):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注意:夫家不能离异休妻的情形: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既不能离异休弃不去;()七出不顺父母去不顺父母(公婆)是“逆德”无子去无子是绝嗣不孝淫去淫是乱族妒去妒是乱家恶疾去有恶疾不能共祭祖先多言去多言会离间亲属盗窃去盗窃则是反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女子出嫁时有娘家可依,但休骑是指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不去与更三年丧女子
10、入夫家后与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孝已尽子媳之道者不去,前贫贱后富贵娶妻时贫贱,但以后变的富裕不去 随堂测试:西周女子若犯“七出”之条,不能提出休弃的A. 丈夫 B.公公 C.婆婆 D. 姑嫂 答案:D。 “七出”、“三不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西周婚烟立法的原则和制度多为后世法律岁继承和采用,成为中国传统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堂测试:“三不去”的离婚限制确立于 .A.夏 B. 商 C. 西周 D. 汉朝 答案:C。(3)继承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A. 王位的继承必须是妻所生长子,无论其贤与否;B. 如妻无子,则不得不立贵妾之子,不管其年龄如何。注意:这种继承主
11、要是王、贵族政治身份的继承,土地、财产的继承是其次。(:嫡长子继承) 3. 铸刑书与铸刑鼎春秋中期后,在一些诸侯国中出现的打破旧传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公布时期为考点) 铸刑书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遭叔向反对)。(:考点第一人、第一次) 竹刑。邓析是郑国大夫,与子产同时代的思想活跃的人物。公元前530年,综合当时邓国内外的法律规范,编成刑书,刻在竹简上,称为“竹刑”。注意:邓析的“竹刑”属私人著作,但在当时有很大影响。随堂测试: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私造的刑书是:A. 吕刑 B
12、.竹刑 C.九刑 D.汤刑答案:B. 铸刑鼎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于鼎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活动。(遭孔子反对:晋其亡乎,失其度矣!)随堂测试:晋国“铸刑鼎”的内容是:A.“竹刑” B.郑国的刑书 C.范宣子的刑书 D.法经答案:C。意义:对旧贵族操纵和使用法律的特权是严重的冲击,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一次重大胜利。 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旧传统,明确了“法律分开”这一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原则,对于后世封建法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4、法经与商鞅变法 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
13、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 。中国以后历代编纂的法典都是在法经的基础上编纂的。(:第一部,战国时魏国李悝;:支持李悝变法的是魏文侯) 主要内容共六篇:顺号篇名内 容备 注1盗法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产的法律规定;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此两篇列为法典之首。( :李悝、观点)2贼法3网法囚禁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1、网法又称囚法;2、二法相当于现代的诉讼法4捕法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5杂法“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即淫、狡、嬉、金、城、徒禁等;()6具法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相当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部
14、分;()李悝成功变法的内容: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经济上“尽地力之教”“善平籴”,实行“以法治国”。(:经济上 )随堂测试:关于(法经)的叙述:.法经的作者是燕国李悝;法经中的具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和刑罚;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杂法、捕法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不正确的有:( )。A B C D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9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是战国时期封建法制发展过程中又一次意义重大的法制改革。(商鞅卫国人 变法思想为法家轻罪重罚主张)、商鞅的变法主张运用法律手段达到建立强大封建政权的目的,把自己的思
15、想主张与秦国“富国强兵”的要求结合起来;、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先后过两次;基本手段是法律、法令,贯彻到了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领域。 主要内容。A. 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使之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注意:“改法为律”,是在法律观念上又一进步。B. 颁布系列法令。 奖励耕织凡悉心耕织,多打粮食、多织布者,免除其劳役或奴隶身;自己追求末利、投机经商以及怠于农事而致穷困的人,则要将其子儿女一起没收为官奴婢。“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鼓励发展小农经济,扩大户赋的来源颁布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奖励军功颁布军爵律,规定有军功者按其功劳大小赐爵,
16、设置了从公士到彻侯等二十一级爵位,凡斩敌首者按级晋爵,投降敌人及反叛国者处以重刑。注意: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是变法的终极目的。 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规定除国君的嫡系以外的宗室贵族,没有军功即取消其爵禄和贵族身份;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 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A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全体臣民特别是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B“轻罪重刑”。尽力贯彻重刑原则,加重量刑幅度,对轻罪也施以重刑;C不赦不宥。强调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反对赦宥,凡有罪
17、者皆应受罚;D鼓励告奸。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规定“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E实行连坐,以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之间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F行军事连坐、家庭连坐、职务连坐;随堂测试:商鞅制定的“连坐法”,主要包括( )。A亲属连坐 B邻伍连坐C军伍连坐 D职务连坐答案:ABCD解析:商鞅在泰国变法,为了推行其严刑峻法政策,制定了“连坐法”,包括:亲属连坐、上下级之间的职务连坐、军队内部的军伍连坐和邻居之间的邻伍连坐四种。 三、秦汉律的主要内容(1)罪名与刑名罪名(辅导书罪名归纳)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违令卖洒罪在田律中规定逃避徭役在法律答问中,包括“琢事”与“乏徭“琢事”已下达征发徭役命令而
18、逃走不报到“乏徭”到达服徭地点又逃走;注意:徭律还规定,主管官吏征发徭役延的,也要加以处罚;逃避赋税防止逃避口赋即人口税,规定隐匿成年男子,以及申报废、疾不实,里典、伍老要被处刑(秦律杂抄); 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罪关于婚姻关系的,包括夫殴妻、夫通奸、妻私逃等等;关于家庭秩序的,包括擅杀子、子不孝、子女控告父母、卑幼殴尊长、乱伦等等;注意:秦律禁止杀子,特别是禁止杀嗣子。秦律对家庭内部乱伦行为的惩罚同样十分严厉法律答问中说:“同母异父相与奸,何论?弃市”秦代法律所规定的罪名极为繁多,且尚无系统分类,更未形成较为科学的罪名体系。但大致而言,可以分为以上五类 刑名与刑罚。刑罚主要包括8大类笞刑、徒刑、
19、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经济刑、株连刑;其中:前5类相当于现代主刑,后3类相当于现代附加刑。注意:秦尚未形成完整的刑罚(注意:这时还没有杖刑 明朝才有)笞以竹、木板责打犯人背部的轻刑,针对轻微犯罪而设,或作为减刑后的刑罚;徒刑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强制其服劳役;包括: 城旦、舂,男犯筑城,女犯舂米:() 鬼薪、白粲,男犯祠祀鬼神伐薪,女犯为祠祀择米,但实际劳役也决不止于为宗庙取薪择米;() 隶臣妾,将罪犯及其家属罚为官奴婢,男为隶臣,女为隶妾,其轻于鬼薪、白粲;() 司寇,即伺寇,意为伺察寇盗,其刑轻于隶臣妾; 候,即发往边地充当斥候,是最轻等级;流刑包括迁刑和谪刑,将犯人迁往边远地区的刑罚。
20、其中谪刑适用于犯罪的官吏,但两者都比后世的流刑要轻。肉刑四种黥(或墨)源于奴隶制时代,秦时沿用且十分广泛;大多与城旦春等较重的徒刑使用;劓、刖(或斩趾)宫等残害肢体的刑罚随堂测试:下列罪名中,不属于秦朝官吏渎职方面的罪名是( )。A不道罪 B以古非令罪C废令罪 D不直罪答案:AB解析:秦朝官吏渎职方面的罪名有:“犯令”罪;“废令”罪;“不直罪”,即“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纵囚”罪;“失刑”罪。死刑弃市杀之于市,与众弃之;(戮先对犯人使用痛苦难堪的羞辱刑,然后斩杀磔裂其肝休而杀之;腰斩车裂阮又作坑,即活埋;定杀将患疾疫的罪人抛入水中或生埋处死枭首处死后悬其首级于木上;族刑夷三族或灭三
21、族具五刑汉书·刑法志所说:“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相当于一种死刑,实际超出五种死刑方法)刑羞辱刑徒刑附加刑髡剃光犯人头发和胡须、鬓毛耐与完一刑二称,仅剃去胡须和鬓毛,而保留犯人的头发注意:死刑中的“戮”刑也含有羞辱之意。经济刑赀对轻微罪适用的强制缴纳定财物的刑罚赀甲纯属罚金性质的赀盾赀戌即发往边地作戌卒赀徭即罚服劳役赎刑不是独立刑种,一种允许已被判刑的犯人用缴纳一定金钱或服一定劳役来赎免刑罚的办法赎耐赎黥赎迁赎宫赎死株连刑族刑族三族 族五族收称收孥、籍家,就是在犯人判处某种刑罚是,还同时将其妻子,儿女
22、等家属没收为官奴婢。随堂测试:秦朝法律中对轻微罪适用的强制缴纳一定财物的刑罚是( )。A赀刑 B赎刑 C夏作 D罚作 答案:A解析:秦朝的刑罚制度。赀刑是一种以财产为主的刑罚,对轻微犯罪适用的强制缴蚋一定财物的刑罚。随堂测试:秦朝法律中包含有关审判原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治狱程式等方面的规定和文书程式的是( )。 A秦律杂挑 B封诊式 c法律答问 D秦律十八种答案:B解析:云梦秦简。封诊式是关于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原则,治狱程式,调查勘验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同时,也包括一些具体的案例。随堂测试:秦朝的徒刑没有下列中的哪几项( )。A司寇 B鬼薪C顾山 D枷号答案:CD解析:徒刑是一种
23、限制犯人人身自由,强制劳役的徒刑制度,秦代的徒刑: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作如司寇。 (2)汉代文帝、景帝废肉刑背景:西汉建立后,重视总结秦亡教训;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改革刑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直接起因: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继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刑制改革的内容文帝改革内容: 把黥刑(黑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 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 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以上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有由轻重的现象因笞刑数太多,使受刑之人难保活命。景帝继
24、位后,作进一步改革重定律令:将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 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百;颁布笙令,规定 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行刑不得换人;刑制改革的意义顺应了历史发展,为结束奴隶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3)上请与恤刑。(1) 汉高祖刘邦七年下诏:“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 通过请示皇帝给有罪贵族官僚某些优待;(2)宣帝、平帝相继续定上请制度,凡百石以上官吏、公侯及子孙犯罪,均可以享受“上请”优待。(3)东汉时“上请”适用面越来越宽,遂成为官贵的一项普遍特权,从徒刑二年到死刑都可以适用。为官僚贵族犯罪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使他们免受应有的惩罚; 以“为政以仁”相标榜,强
25、调贯彻儒家矜老恤幼刑思想:(1)年80岁以上的老人,8岁以下的幼童,以及怀孕未产妇女、老师、侏儒等,在有罪监禁期间,给予不戴刑具的优待(2)老人幼童及连坐妇女,除犯大逆不道诏书指明追捕的犯罪外,一律不再拘捕监禁注意:给老幼以优待,以不危害统治阶级的利益为限,儒家化表现。(4) 亲亲得相首匿 汉宣帝时期确立 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随堂测试:最早提倡“亲亲得相首匿”思想的是A庄子 B孟子 C公孙子 D孔子 答案:D解析: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亲亲得相首匿”是指汉朝法律所规定的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亲属之间,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此类容隐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
26、责任的制度。这种主张源于孔于“父为予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思想。随堂测试:汉律中关于亲属间有罪相互隐匿,无条件作免罪处罚的情况有:( )A子匿父母 B孙匿祖父母C妻匿夫 D夫匿妻答案;ADC解析:汉宣帝召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于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忽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也就是说亲属间的卑幼首匿尊长的犯罪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故选ABC。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的发展变化(古代法典变化列表)主要法典:有十多种,没有都列出。朝 代法 典 名 称结构篇目特 点战国法经6篇目改刑为法。九章律9篇目改法为律。汉魏明帝曹魏律又称魏新律刑
27、名作新律18篇1.“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2.“八议” 制度正式列入法典 西晋晋武帝晋律法例律20篇602条即泰始律张杜律1. 服制入律,以此定罪2. 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北魏太武帝北魏律名例20篇“取精用宏” 确定死刑复奏制度为唐代“死刑三复奏”奠定基础北 齐北齐律刑名+法例12篇首次规定“重罪十条”总称:陈律20篇官当北周律20篇流行分等隋开皇律大业律12篇体例十恶“罪名死刑三复奏唐武德律贞观律唐律疏议开元律梳唐六典“一准乎礼”1、 七杀;2、 六赃;3、 伤害;4、 泄露机密罪宋宋刑统盗贼重法明大明律七篇强化行政清大清律例记住体例、特点和最核心的内容。(一) 法典结构与法律形式1、魏
28、律 汉代律令繁杂,魏明帝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18篇(后人称为魏律或曹魏律)(1) 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2)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 “八议”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时,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此制度,主要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包括: A议亲(皇帝亲戚) B议故(皇帝故旧)C议贤(有传统德行与影响的人) D议能(有大才能)E议功(有大功勋) F议贵(贵族官僚)G议勤(为朝廷勤劳服务) F议宾(前代皇室宗亲)记忆方法亲 故 贤 能 功 贵 勤 宾 注意:从此此后,“八议”成为各代刑律的重要内容,唐律中的名例律在五刑、十恶之后即规定了八议制度。随堂测试:下列属
29、于“八议”的内容有( )。A“议亲” B“议贤”C“议功” D“议勤”答案:ABCD解析:曹魏时期·八议”正式入律,形成了“八议”之制。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忠”、”议勤”、“议宾”。随堂测试:有关魏新律的不正确的说法有( )。A,由汉律的九篇增加为十二篇 B“准五服制罪”人律c改革刑罚,使刑罚制度进一步规范化D将九章律中的“具律”改为“法例”置入律首 答案:ABD解析:魏晋南北朝的立法概况。曹魏律在九章律的基础上增加了许伪、断狱等九篇,共十八篇,把九章律中的“具律”改为“刑名”,晋律首次以“准五股制罪”入律,故ABD都不对。 2、晋律西晋泰始三年,
30、晋武帝诏颁晋律又称秦始律,对汉魏法律继续改革。(1)精减法律条文,行成20篇602条的格局(2)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 (3)对刑律分则部分重新编排,向着“刑宽”、“禁简”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注意:在晋律颁布的同时,律学家张斐杜预为之作注,总结了 历代刑法理论与刑事立法经验,经晋武帝批准颁行,与晋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故晋律亦称“张杜律”。 “准五服制罪” 晋律与北齐律中相继确立的制度。以丧服为标志,区分亲属的范围和等级依亲属远近关系分为五等: 斩衰 齐衰 大功 小功 缌麻A.确定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关系; B.亲属相犯时确定刑罚轻重的依据斩衰亲服制最高,尊长犯卑幼减免处罚,
31、卑幼犯尊长加重处罚。袒免亲为服外远亲,尊长犯卑幼处罚相对从重,卑幼犯尊长处罚相对从轻。注意:依五服制罪成为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影响广泛,直到明清。随堂测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没有( )项。 A春秋决狱 B准五服以制罪 C八议 D秋冬行刑答案:AD解析:“八议”、“准五服以制罪”是儒家思想在封建法律制度中的集中表现,魏新律首立“八议”制度,晋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制度,故选AD。3、北魏律吸收汉晋立法成果,采诸家法典之长,“取精用宏”,修成北魏律20篇;死刑复奏制度奏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为唐代
32、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官当” 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权制度,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陈律中A北魏律·法例篇规定:每一爵级抵当徒罪2年 B南朝陈律规定更细,凡以官抵折徒刑,同赎刑结合使用。注意:这表明当时封建特权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北齐律 “重罪十条”的产生北齐律中首次规定的十种重罪的总称: (1)反逆(造反); (2)大逆(毁坏皇帝宗庙、山陵与宫殿);(3)判(判变); (4)降(投降);(5)恶逆(殴打谋杀尊亲属); (6)不道(凶残杀人);(7)不敬(盗用皇室器物及对皇帝不尊重); (8)不孝(不待奉父母,不按礼制服丧);(9)不义(杀本府长官与授业老师); (10)内
33、乱(亲属间的乱伦行为);北齐律规定:“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注意:把“重罪十条”置于律首,作为严厉打击的对象,增加了法律的威慑力量。随堂测试:“重罪十条”首次规定于( )。A晋律 B魏律 c唐律 D北齐律答案:D.北齐律随堂测试: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减少冤案,允许向皇帝直诉,建立了( )。A登闻鼓制度 B拦车马制度 c嘉石制度 D匦函制度 答案:A.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除继承之外,增加了上诉直诉制度,原则上是禁止越诉,但如果当事人有重大冤情,可以越级直接到中央甚至皇帝处控告,是对上诉制度的一种补充。这种方式是两晋时创立。在朝廷外设立“登闻鼓”,所以这方面可能以直诉制度来出题,也可能去
34、判定“登闻鼓”是何时出现,或者它背后隐含着什么制度。晋朝创立,后世历代都继承一直到明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诉讼制度。南北诉直诉制度的改进。两晋时期在朝门外悬设“登闻鼓”,允许有重大冤情者击鼓鸣冤,直诉于中央, 随堂测试:以下不属于北齐律篇目的是( )。A禁卫律 B刑名律c法例律 D斗讼律答案:AD解析:北齐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法典,北齐律把刑名律和法例律合为一篇名例律。 随堂测试:为加强官吏的镇压职能,汉制定了( )。A左官律 B沈命法 C事国人过律 D见知故纵法答案:BD解析:沈命法是西汉武帝时为对付农民起义,加重治安官吏的责任,严惩官吏渎职的法律。事国人过律是汉朝
35、为防止诸侯王役使封国吏民过限而制定的法律,诸侯如违反一律免去爵位降为平民。见知放纵法是汉代为严格治安官吏职责而制定的法律。(二)、刑罚制度改革(1)规定绞、斩等死刑制度 (2)规定流刑死刑的一种宽贷措施,分5等,每等以500里为基数,以距都城2500里为第一等,至4500里为限,同时还要施加鞭刑; (3)规定鞭刑与杖刑改革以往五刑制度,增加鞭刑与杖刑(后北齐、北周相继采用); (4)废除宫刑制度北朝与南朝相继宣布废除宫刑,自此结束了使用宫刑的历史。随堂测试:宫刑最早在( )朝代被废除。A西晋 B北齐 C北周 D西魏答案:D解析:西魏 在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下诏禁止宫刑,结束了使用宫刑的历
36、史。 五、西周至秦汉的司法制度 (一) 司法机关1、 从司寇、廷尉到大理寺。(1)西周时期的司冠最高裁判者:周天子A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施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 B大司寇下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C大、小司寇下设专门的司法属吏D基层设有士师、乡士、遂士等负责处理具体司法事宜。(2)秦汉时期的廷尉最高审判权掌握者:皇帝A廷尉为中央司法机关的长官,审理全国案件; B郡守为地方行政长官也是当地司法长官,负责全郡案件审理,C县令兼理本县司法,负责全县审判工作; D基层设乡里组织,负责本地治安与调解工作。(3)北齐的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进一步提高尚书台的地位(其中的“三公曹”
37、与“二千石曹”执掌司法审判,同时掌囚帐,为隋唐时期刑部尚书执掌审判复核提供了前提)。2、 廷尉御史制度(1)秦代 御史大夫与监察御史,对全国进行法律监督(2)汉代 御史大夫(西汉)、御史中丞(东汉),负责法律监督; (3)西汉武帝以后 设立司隶校尉,监督中央百官与京师地方司法官吏;刺史,专司各地行政与法律监督之职;(4)魏晋以降,为抑制割据势力,御史监督职能有明显加强晋以御史台主监察,权能极广,受命于皇帝,有权纠举一切不法行为。(二)诉讼制度 1、 狱讼、“五听”、“五过”、“三刺”与公室告。 (1) 西周时期的“狱”与“讼”民事案件称为“讼”,刑事案件称为“狱”;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
38、理刑事案件叫做“断狱”;(2) 西周时期的“五听”、“五过”与“三刺”制度。 “五听”指判案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具体内容: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通过观察当事人的言语表达、面部表情、呼吸、听觉、眼睛与视觉确定其陈述真假; “五过”西周有关法官责任的法律规定,具体内容:惟官畏权势而枉法惟反抱私怨而枉法惟内为亲属裙带而徇私惟货贪赃受贿而枉法惟来受私人请托而枉法凡以次五者出入人罪,皆以其罪罪之。 “三刺”制度西周时凡遇重大疑难案件,应先交群臣讨论,群臣不能决断时,再交官吏们讨论,还不能决断的,交给所有国人商讨决定。(3)秦律中的“公室告”与“非公室告” A把杀伤人、偷盗等危害封建统
39、治的犯罪,列为严惩对象,称为“公室告”,官府对此必须受理。B把“子盗父母,父母擅刑、 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诉讼,称为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子女强行告诉的,还要给予处罚。 2、 春秋决狱与秋冬行刑。 (1)汉代的 春秋决狱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是仅仅依据汉律审案。其要旨: 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 强调审断时应重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 随堂测试:“春秋决狱”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李斯 B汉武帝C.郑玄 D
40、董仲舒 答案:D解析:“春秋决狱”是指用儒家经典春秋中所体现的道德精神指导司法审判,它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对汉代司法领域的渗进。“春秋决狱”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董仲舒。(2) 汉代的 “秋冬行刑”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得执行死刑 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唐律规定“立春后不决死刑”,明清律中的“秋审”制度亦溯源于此。第二节 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一. 永徽律疏与中华法系 1.永徽律疏(唐律疏议)的颁行(1)高宗永徽二年,长孙无忌、李绩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奏上新撰律12卷,是为永徽律;(2)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
41、考试中明法科考试也无统一的权威标准的情况,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师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撰律疏30卷,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称为永徽律疏;(3)至元代后,人们以疏文皆以“议日”二字始,故又称为唐律疏议;注意:由于疏议对全篇律文所作权威性的统一法律解释,给实际司法审判带来便利,因此其作用至重。2、永徽律疏的历史地位:(1)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作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 (2)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几周边国家
42、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3)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得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二. 十恶隋唐以后历代法律中规定的严重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常赦不原的十种最严重犯罪 1、从“重罪十条”到“十恶”渊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 (1)隋开皇律在“重罪十条”的基础上加以损益,确定了十恶制度;(2)唐律承袭此制,将“十恶”列入名例律之中。2、具体内容:1谋反谓谋危社稷,指谋害皇帝危害国家的行为;2谋大逆指图谋破坏国家宗庙、皇帝陵寝以及宫殿的行为;3谋判谓背国从伪,指背叛本朝、投奔敌国的行为;4恶逆指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属的行为。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肢解人的行为。6大不敬指盗窃
43、皇帝祭祀物品或皇帝御用物、伪造或盗窃皇帝印玺、调节器配御药误违原方、御膳误犯食禁,以及指斥皇帝、无人臣之礼等损害皇帝尊严的行为。7不孝指控告祖父母、父母,未经祖父母、父母同意私立门户、分异财产,对祖父母、父母供养缺,为父母尊长服丧不如礼等不孝行为;8不睦指谋杀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长等行为;9不义指杀本管上司、受业师及夫丧违礼的行为;10内乱指奸小功以上亲属等乱伦行为。唐律中“十恶”制度所规定的犯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侵犯皇权与特权的犯罪;其二、违反伦理纲常的犯罪。 这些犯罪集中规定在名例律之首,并在分则各篇中对这些犯罪相应了最严厉的刑罚,而且,凡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等规定,且为常赦所不原。
44、 三. 六杀、六赃与保辜 1、 六杀贼盗、斗讼篇中依犯罪人主观意图区分“谓(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 内容含 义刑 罚谋杀指预谋杀人一般杀人罪,数等处罚奴婢谋杀主,子孙谋杀尊亲则处于死刑体现了对传统礼教原则的维护故杀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一般处斩刑斗杀指在斗殴中出于激愤失手将人杀死减杀人罪一等处罚误杀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对象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即出于过失杀人一般“以赎论”,即允许以铜赎罪戏杀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减斗罪二等处罚基于上述区别,唐律规定了不同的处罚:注意:“六杀”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唐律对传统杀人罪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45、随堂测试:唐朝规定的“六杀”,只有主观上过失才构成的犯罪有A谋杀 B斗杀 C戏杀 D过失杀 答案:BCD解析:唐朝把杀人罪分为六种,名曰“六杀”。除谋杀、故杀外,其余四杀均为过失构成。2、六赃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具体包括以下罪名: 受财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但未枉法裁判的行为; 受财不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担未枉法裁判行为;受所监临赃指官吏利用职权非法收受所辖范围内百姓或下属财物的行为; 强盗暴力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窃盗以隐蔽的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 坐赃官吏或常人非因职权之便非法授受财物行为。注意:六赃的分类与按赃值定罪原则为后世所继承,在明清律典中均有六赃图的配附。随堂测试:唐代
46、的“六赃罪”仅限于身份犯的有( )。A坐赃罪 B受所监临赃 . C不枉法赃 D枉法赃答案:BCD解析:唐朝把侵夺官、私财物的行为归为六类,定名为“六赃罪”。即枉法赃、不枉法赃、受所监临赃,此三者皆职务犯罪,必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构成此类犯罪,故称身份犯。3、保辜 指对伤人罪的后果不是立即显露的,规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害方伤情变化负责的一项特别制度:A.在限定的时间内受伤者死去,伤人者承担杀人的刑责;B.限外死去或限内以他故死亡者,伤人者只承担伤人的刑事责任。注意:唐代确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伤人者的刑事责任,尽管不够科学,但较之以往却是一个进步。随堂测试:唐律规定,行为人在殴伤人后,由官府检验
47、伤之轻重,规定一定的观察期限,以确定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死亡是否负有直接的责任,这种制度叫( )。 A测囚 D保辜 C保释 D验伤答案:B解析:为准确区别伤害罪与伤害致死的杀人罪,唐律规定了“保辜”制度。所谓“保辜”是指行为人在殴伤人后,由官府检验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死亡是否负有直接的责任。四. 五刑 与刑罚原则(1)唐律中的五刑承用隋开皇律中所确立的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作为基本法定刑,其具体规格与开皇律稍有不同。1笞刑为五刑中最轻一级刑罚,分为五等,由笞十到笞五十,每等加笞十;2杖刑亦分五等,由六十至一百,每等加杖十3徒刑分五等,自徒一年至三年,以半年为等差;4流刑分三等,即流二千里、
48、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另有加役流;5死刑分崭、绞二等。(2)、 唐律中的刑罚原则。 区分公、私罪的原则公罪从轻,私罪从重A公罪:是指在执行公务中,由于公务上的关系造成某些失误或差错,而不是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处罚从轻; B私罪,包括两种:其一是所犯之罪与公事无关,如盗窃、强奸等; 其二是利用职权,徇私枉法,如受人嘱托,枉法裁判等,虽因公事,也以私罪论处。注意:适用官当时,也要区分公罪和私罪,犯公罪者可以多当1年徒刑。随堂测试:在“官吏”方面,唐律对犯公罪者与私罪者的处理不同,主要表现在( )。A公罪的处罚轻于私罪D犯公罪者,五晶以上,一官当徒三年C犯公罪者,九晶以上,一官当徒二年D犯私罪,则各减
49、一年。 答案:ABCD解析:唐律对犯公罪者与私罪者总的处理原则是:公罪的处罚轻于私罪。在“官当”方面,犯公罪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三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而犯私罪,则各浅一半。 自首原则 A严格区分自首与自新的界限: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代称作自新。 (注意:自新是被迫的,与自首性质不同,对自新采取减轻刑事处罚的原则。)B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后果危害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C规定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D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对犯罪情节交待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 注意:名例律规定:“自首不实及
50、自首不尽者”,各依“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至于如实交待的部分,不再追究。 E其他规定:轻罪已发,能首重罪,免其重罪 ;审问它罪而能自首余罪的免其死罪。 注意:唐律全面系统地发展了传统刑法的自首原则;影响到了后世。 类推原则即对律文无明文规定的同类案件,凡应减轻处罚的,则列举轻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重案; 注意:唐代类推原则的完善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达。 随堂测试:“诸断罪而元正条者,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人罪者,则举轻以明重”是唐律中有关( )的规定。 A类推 B法律适用 c法律解释 D自由裁量答案:A 解析:唐朝的刑罚适用原则。唐律中规定当处理某一件案件而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时,可以适用类推原则,即“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别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别举轻以明重。” 化外人原则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属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管理学科复习常见试题及答案
- 饭店火灾应急疏散预案(3篇)
- 2025年软考携手共进的试题及答案
- 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网络环境下的管理变革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网络原理试题及答案
- 高考数学模考准备的要点2024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学习中的常见挑战及解决方案试题及答案
- 民法基本理论探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VB中的文件处理技术考察题及答案
- 地第十一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2024)
- 2025年BIM技术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报告
- 2025全国助残日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宣传课件
- 转让汽修店铺合同协议
- 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东营市三市东营2025年高考适应性考试烟台德州东营二模英语试卷+答案
- 2024年陕西延安通和电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自助贩卖机进驻合同协议
- 2025年共青团入团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上海市16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汇编之古诗文阅读(学生版)
- 人工挖孔桩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 民兵军事训练大纲【精选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