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考试资料_第1页
(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考试资料_第2页
(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考试资料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对象认识过 感知、记忆*思维餾象挣心理过程枷感过 讨加物的态度休验i程盘忐过 盘忐行副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注意、诚馭激情兄、境、信淮,犹很泳,,-.J个性倾向¥ 一需 动机、兴趣-口念、理想、价值观“:个性心理亠亠'气伞性心理特* -陆丿J、气馭性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伴随状态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

2、括间接的认识。揭示本质属性。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概念: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情绪过程: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 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意志过程: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活动个性倾向性: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兴趣、理想、动机、世 界观、信念。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心理学研究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描述研究:自然

3、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相关研究:测量两个及两个以上事件研究方法或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相关不代表因果关系。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实验研究: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或创设条,以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进而被试的心理和 行为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其他: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精神分析的研究:早起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人的意思、潜意识,找到各方的批评。20世纪30年代,安娜、克莱因、埃里克森,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 发展,不像弗洛伊德以

4、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是只重视无意识 的研究。把青少年看成力必多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是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行为主义的研究: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 验方法。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强调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中发展的,正式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研究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 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于适应环 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包括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

5、在 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预测反应,只要确定了S-R之间的关系,就能预测行为,塑造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代表人物:马斯洛(1908-1970)、罗杰斯(1902-1987)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人的本质是好的,人性本善,不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人有自我意志,有自我 实现的需要。人是单独存在的,心理学家应该进行单个测量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主 观内部经验使其成为不同的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 操作,进而影响人类行为。美国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认知是指从感觉输入

6、到转换、约简、 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的全部过程,本书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发展了言语报告法、 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法。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功能有密切关系。研究问题:脑功能的定位、心 理免疫学、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研究方法、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神经 成像、脑成像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神经元峡秋神经元作用:接受和传达信息,由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圆形、锤体形、梭形、星形树突:短,几百微米,形状如树的分枝,负责接

7、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长,几十微米到 1米,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轴突主干上分出侧枝,负责将神经冲动从 胞体传至与其相联系的其他细胞传入神经元或感觉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树突)的 末梢分布于皮肤和肌肉等处,接受刺激,将刺激传向中枢。传出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把神经冲动传给 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间,多为多极神经元。动物越进化,中间神经元越多,人神经系统中的 中间神经元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神经胶质细胞:位于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为神经元的生长提

8、供线路,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髓鞘,使神经冲动快速传递,防止神经冲动从一个轴突扩散到另一轴突,是行为分化的重要条件。神经冲动:当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 化为活动的状态,即神经冲动。冲动性是神经和其他兴奋组织(如肌肉、腺体)的重要特性。即使在静 息状态下,神经元也是自发放电的。一一静息电位(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变化,膜内为 负,膜外为正,相差 70毫伏)静息电位的产生离子学说:细胞膜内外存在大量离子,膜外主要是带正电的纳离子(Na+)和负电荷的氯离子(CI-),膜内主要是带正电荷的钾离子(K+)和负电荷的大分子有机物,离子通过离子

9、通道出入细胞膜。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外流),对Na+的通透性差(Na+挡在膜外),致使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荷,产生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变化、纳离子通道打开,纳离子内流, 膜内电位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去极化”过程,去极化瞬间之后,纳离子通透性下降,钾离子通透性上升,细胞膜又恢复极化一次去极化和一次恢复极化,构成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形成局部电流回路, 神经纤维受刺激的部位产生动作电位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处于静息电位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 出现电位差,膜表面未兴奋部

10、位的正电荷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的正电荷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 回路使未受刺激的部位产生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依次传导。这种局部电流使邻近未兴奋部位的细胞 膜的通透性发生了变化,并产生动作电流。这种作用反复进行下去,就使兴奋从一处传向另一处。在就是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在突触间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是神经元间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部位。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小体,细胞膜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流入膜内),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融合破裂,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分子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电

11、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神经递质可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利用突触后电位分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由突触小体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与不同的突触受体结合决定;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不易 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其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网络(神经回路) 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反射弧。电脑皮层功能分区:晁钵巻盘中柜.-事订护苛|7视觉区:顶枕裂后的枕叶;听觉区:颞叶的颞横回;机体感觉区:中央沟后面的狭长区域 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语言区:大脑左半球。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一一失语症(左半球额下回后

12、部受损,会发生典型的 口语表达性障碍,患者不能组成正常的内部言语,说话缓慢费力,言语贫乏,严重的患者缄默无语。言语听觉中枢:颞叶上方、靠近枕叶,与理解言语有关。维尔尼克区靠近听觉皮层,是一个专门负 责语音识别的脑区。皮层与角回之间的颞叶后部皮层。维尔尼克区受损的患者能主动说话,听觉也正常, 但听不懂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的话。言语阅读中枢:角回区,位于颞顶枕叶交界处,在威尔尼克区后方,该区能把语音转化为视觉信息, 使人能写下听到的话又能把文字信息转化为语音,使人能诵读。运动性语言中枢一一又称 “说话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底部之前 (又称S区)。若受损伤,会引起“运 动性失语症”,即病人可看懂文字

13、,也能听懂别人讲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听觉性语言中枢一一位于颞上回后部(又称H区)。若受损伤,会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能讲话、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谈话,能听到别人的发音,但不懂其含义,病人可模仿别人 的谈话,但往往是答非所问。视觉性语言中枢一一又称“阅读中枢”(V 区)。若受损伤,会引起“失读症”,即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变得不能阅读。书写性语言中枢一一又称“书写中枢”,位于颞中回后部接近中央前回手部代表区的部位(又称W 区)。若受损伤,会引起“失写症”,即病人可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说话,手部运动正常,但 失去了书写和绘图的能力。听说读写讦中粗X布浴+

14、邑蛊中帼威尔屈克观觉也治 訐中X貴it近普耳性诵X对大脑优势的临床研究,最先始于对割裂脑的实验观察。感觉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知。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 -反比关系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越 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高。听觉频率阈限是20Hz。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的关系-反比关系,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

15、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高。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1/1 ( K:常数;, I: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I:原刺激强度;K值是一个常数,不同感觉通道的 K值不同)。韦伯分数K越小,差别感受性越好即感觉越敏锐。反之,K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差。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过弱或过强刺激的韦伯分数都会发生改变,而不是一个常数。在刺 激强度极高的时候,韦伯定律不适用。对数定律一费希纳定律:由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P=Klgl (I是刺激量,P是感觉

16、量)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幕定律一斯蒂文斯定律(乘方定律):P= K In (I是刺激的物理量,P是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幕 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在380- 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我们接受的刺激主要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生理机制: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

17、机制。最外层:锥体细胞,棒体细胞;第二层: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最内层:神经节细胞。视觉的感觉机制: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棒体与锥体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所释放的能量,能激发感觉细胞发放神经冲突,这就是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誓佯细脱*中央站此育萬少約一 tt二千豪色髀刖明视党憊堑孝感弦的佯的拥节和 鬥色,可刪甘命-神対型.幷别對 红、錄、亜色亮光敏磚光昭眸刖只討中金強Jtift感视觉的传导机制:光透过角膜穿过瞳孔经水晶体折射而聚集在视网膜上形成电信号。电信号从感受器产 生后,沿着视神经传至大脑。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侧抑制:明暗交界处使人感到明处更明,暗处更暗。相邻的感

18、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一个感受 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视觉的中枢机制: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17区: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当这个区域受到刺激时,人们能看到闪光,这个区域被破坏,病人失去视觉成为盲人。与17区邻近的另一些脑区,负责进一步加工视觉信号,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这些部位损伤,病人将失去对物体、空间关系、人面、颜色 和词的认识能力,产生各种形式的失认症。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色调:取决于光波的长度。对光源来说,由于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不同。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取决于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色调相同的颜色,明暗可

19、能不同。饱和度:某种颜色的纯正或鲜明程度。纯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混杂上白、灰色或其他色 调的颜色就是不饱和的颜色,例如粉红;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有色调,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色光混合:不同波长的光线同时作用于眼睛,在视觉系统中实现混合。加法过程,即各种波长的光相加。颜料混合:将两种颜料混合后,作用于视觉系统引起的。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三色说;1807年,杨和赫姆霍尔兹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可以产生各种色调及灰色的颜色混合规律,假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如果其中有一种纤维兴奋最强烈,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原色感觉。如果3种纤维的兴

20、奋相等,就产生白色感觉。若3种纤维的兴奋强度不等,就综合为某种不饱和的颜色感觉。缺乏1种甚至3种纤维会造成单色盲或全色盲。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在视网膜上确实存在着3种感色的锥体细胞。可以解释色的混合、补色现象、彩色负后像和同时彩色对比等色觉现象。不能满意地解释色盲现象。色觉理论:Hering的拮抗色理论(对立颜色学说、四色学说)。负后象的产生是由于颜色刺激停止后,与此颜色有关的对立过程开始活动,因而产生原来颜色的补色。色盲则是由于缺乏一对或两对感受器的结果。 现代生理学发现,在视网膜神经节和外侧膝状核中有4种起颉颃作用的感色细胞。这种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四色说。色觉信息是按层次加工的:在视网

21、膜水平上是按扬一亥姆霍兹三原色而发生的;冲动在视觉通路上的编 码传递过程是按黑林的拮抗过程说而进行的。色觉神经机制的最后阶段发生在大脑皮质视区,目前这方面我 们仍知道得很少。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明暗对比: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例如,在白背景上放一个黑色正方形。由于视野的不同 区域的反射系数不同,因而形成黑白的对比。同样,在一个白色表面上,分别用不同的光强照明,一侧强, 一侧弱,也会在不同的照明区域间形成对比。光线在空间的实际分布与我们感知到的差别并不完全对应,前 者叫物理对比,后者叫感知的对比。我们能够看清物体的轮廓或形状

22、,能够区别它们,正是由于物体的明度 间存在着对比。在一团漆黑的房间内,伸手不见五指,是由于对比消失的结果。颜色也有对比效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例如,将一个灰色圆 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绿色,放在黄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蓝色。总之,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方向变化。马赫带: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 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分布和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该区的其他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 的明暗分布在边界处出现了起伏。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

23、加工的结果,即侧抑制的结果。视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照明停止或从亮出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如从室外进入电影院,开始时一片 漆黑,过一段时间,眼睛能看清黑暗中的位子,说明视觉感受性提高了。暗适应时间较长。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如从电影院走出来。阈限值上升。 感受性下降,保护视力。明适应时间很快。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分为 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电视、电影就是正后像的应用。胶片以24张/秒的速度放映,视

24、觉的残留使我们产生错觉,误认为画面是连续的。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如光亮部分变为黑暗部分,黑暗部分变为光亮部分。颜色视觉也有 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后像的成因其中一是视网膜的适应,当凝视红色时,网膜中含红色度的视锥细胞,长时间的兴奋引起疲 劳,感觉灵敏度降低,当视线转移到白纸上时,相当于白光中要减去红光,所以就出现了绿光,引起绿色感 觉。听觉:物体振动产生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人,产生听觉。仅次于视觉的感觉通道。音高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人的听觉频率范围:16 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

25、阈限上升的现象。与掩蔽音频率接近 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频率相差越远,受到的掩蔽作用越小。频率太近,产生拍音。低频掩蔽音对高 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当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 围也较小;掩蔽音的强度增加,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频率理论 电话说: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声波振动通过听骨链到达前庭窗时,引 起前庭窗膜内陷,并立刻将压力变化传给前庭阶的外淋巴,在依次传到前庭膜和蜗管的内淋巴,使基底膜下 移,震动。不足: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 1

26、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相。音高听觉理论:频率理论神经齐射说:韦弗尔提出。当声波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冲动的频率是和声波频率对应的,当声波频率过高,个别神经纤维就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对应的反应。经纤维 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音高听觉理论:位置理论(共鸣理论,行波理论)声音频率低于500Hz用频率理论解释声音频率高于500Hz用位置理论解释知觉知觉:大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知。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简述知觉的特性)知觉选择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分出来,对他们做出清晰的认识的特性。人 们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

27、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对象和背 景的关系,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列中。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 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知觉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知觉的整体性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 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也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比如,一个不熟悉外文单词的人,对单词的知觉只 能是单个字母。相反,熟悉外文的人,能把每个单词都知觉为一个整体。提高辨认时间,但有时会忽略部分 或细节的特征。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 一定的意义。理解帮助

28、个体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熟悉的东西易当成一个整体,观看不完整图形时,理解 帮助人们把缺少的部分补齐。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例如,熟悉英语词汇的人,在读字母wor后,会预期出现D、K、M、N等字母。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 定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知觉到 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大小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距离远成像 小,距离近成像大。但是,人们知觉到的

29、对象大小的变化,并不和网膜映像大小的变化吻合。知觉的大小不 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我们看 到的物体明度或视亮度,并不取决于照明的条件,而是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 对不变。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直接认识,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或立体知觉、方位知觉 等。形状的特征分析:由视觉系统的特征觉察器对图形的原始特征进行自动、无需意识努力的分析。图形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

30、现的。一个物体的轮廓,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而且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图形的识别模式识别: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时什么。人对图形的识别不 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信息,而且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距离知觉:视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反比。大小距离不变假设:物体大小 =网像大小X距离深度与距离知觉的线索: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其中两眼视差有重要作用方位定向知觉: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根据音笼饲养结果,

31、人的听觉定向有几个规律: 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 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如果以两耳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个圆锥,那么圆锥面上各方发出的声音容易 混淆。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延续性与顺序性的直接认知。时间具有持续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时间知觉的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简述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或媒介)1. 感觉通道的性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上,听觉> 触觉视觉。2.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短;报告的内 容贫乏、枯燥,听众把时间估计得长;

32、回忆往事时,经历越丰富,越觉得时间长。3. 人的态度和兴趣:感兴趣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快;期待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慢。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特性的认知。网像运动系统和头眼运动系统网像运动系统和头眼运动系统。简述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异同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速度太慢,即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似动知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 看到了连续的运动。30sm 60ms 200ms。两条线同时出现一一一条向另一条移动一一相继出现两条线

33、真动知觉的产生基于物体真实发生的位移,而似动知觉是感知的错觉,物体并没有发生实际的位移。错觉:知觉有时不能正确地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歪曲,这种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 的知觉现象叫错觉。视错觉是最常见的。意识和注意意识 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 的监控。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意识既涉及人在任一特定的觉知时刻下 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以及自身行为的评价,即觉知的内容和意识过程本身。意识具有觉 知性、能动性和历史制约性三个基本特征。意识的作用 :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

34、激能量。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 断的经验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 。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 判断和行为。非意识过程:既不存在于意识,也不存在于记忆中,却影响基本的躯体和心理过程的信息,如血压调节。潜意识过程(下意识) :不存在现实意识中,但却在记忆中,并可通过一定方式从记忆中抽取出来无意识 过程:所有不具意识性的过程。如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视盲。在精神分析领域指潜藏在意识层面 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因受到意识的控制和压抑,致使个体不觉知其的存在睡眠: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B波。B波的相对频率较高,每秒钟14到

35、30个周期,波幅较小。安静和休息状态时,B波则由a波取代,a波的相对频率较低,每秒 8到13个周期,波幅稍大。睡眠状态时,脑电主要是 3波,3波的频率更低波幅更大。梦:精神分析观点: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示,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 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 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清醒梦境或明梦:个体在梦境中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可以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的现象催眠:以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 另一种觉知状态。催眠状态下,脑电记录与

36、清醒时一样,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指引 下进行的,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催眠状态是特殊的意识状态,个体受暗示程度不同、被催眠的难易 也不同。催眠的难易不在于催眠师的技能,而在于被催眠者的可催眠性。白日梦或幻觉的内容:成功或失败;攻击或敌意。白日梦以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为基础自发产生的。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两个特点:-指向性: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心理活动或意 识朝向某个对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心 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

37、张度。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是心理活动具有一定方向性。整合功能: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精细加工及整合作用发生在注意状态下。维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 并且还能提高人们的意识觉醒水平, 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作出适当的分配和及时的转移,以适应环境。注意的分类:根据是否自然发生还是有目的的、需不需要付出一直努力分为三种:不随意注意、随意注 意、随意后注意。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注意的引起

38、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个体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状态、兴趣、过去经验等有密切关系。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只有人才有随 意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存性;对过去经 验的依存性;对人格的依存性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从发生上来讲,随意后注意来源随意注意。? 从性质上来看,高于有意注意,是人特有的注意的生理机制:脑干网状

39、结构,从脊髓上段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网状结构不传递环 境中特定的信息,但它可以维持大脑的一般性活动水平,保持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的信号;是有机体从睡眠 到觉醒,并保证注意选择性的重要器官;这些部位的轻度损伤,将使患者出现高度分心的现象;严重损伤, 将造成精神错乱和虚构现象,意识的选择性和组织性也丧失。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的限制,人不能对作用于自己的所有刺激信息进行 注意。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四个理论模型: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后期选择理论、多阶段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 彻里的双耳分听实验范式:追随耳与非追随耳 布

40、罗德班特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有限,但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 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得以通过获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被过滤掉的信息就 丧失了。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 。过滤机制位于语意分析以前,像狭长的瓶颈,通道的容量有限,没有通 过的就丧失了。所以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该理论根据感觉特征来选择信息,按“全或无”的 原则工作,是在知觉水平上选择。所以也叫“早期选择模型” 。局限性: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 和注意分配现象。衰减器理论?格雷的双耳分听有意义音节实验范式:object?20世纪60年代,特瑞斯曼(Treis

41、man)提出了衰减器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 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 的。她还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做不同程度的加工。过滤器有两种:一种位于语意分析之前,称为外周过滤器,它根据刺激信息的特点而对它们给予不同程 度的衰减;另一种在语意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它是根据语意特征来选择信息的。输入刺激大约要经过三类加工:第一类是刺激的物理特征的加工或分析,对于言语材料来说,就是其声 学特征,如声高、声强等;第二类加工是决定这些刺激是不是语言材料,如果是的话,将其整合为音节和单 词;第三类加工是识别这些单词并理

42、解其意义。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完成这三类加工,当进入感觉器官的 各种信息可以彼此区分、 不至于互相混淆时,对无关信息 (未被注意的信息 )的加工才停止, 而对被追随信息的 加工则继续下去。这种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意分析作用,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衰减器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 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 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的异同: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

43、 来的信息必须经过滤装置加以调节。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 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后期选择模型 多伊奇等人提出了后期选择理论,后由诺尔曼加以完善。这种理论的主要特点有: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知觉水平上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 因而衰减作用不是在知觉分析之前发生的, 个体用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来检验从外界直接输入的信息, 当直接输入的信息与记忆存储的信息相关时,这种相关的外部信息才受到选择,因此,选择作用具有很大的 主动性,选择表现在反应阶段,存储的信息不同,作出的反应也不同。它假定所有的信息都到达了长时记 忆,并激活其中的有关项目,

44、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后期选择理论既能很好地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 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很好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为什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因为其意储存在 长时记忆中的。但这个理论假设所有的信息都进入中枢加工机制,不够经济,而且也不能很好地解释早期选 择现象。多选择模型 约翰斯顿和海因兹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该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的阶段依赖 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并提出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 化的假设带来的难题。认知资源理论? 两个

45、理论模型:认知资源限制理论、双重加工理论认知资源限制理论1973 年,卡尼曼提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 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同时,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可控制 的,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资源量部分地决定于个体的唤起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个体 的唤起水平越高,相应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超过了这个范围,唤起水平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认知资源的减少。 分配到刺激的资源的量由认知系统的分配策略来控制,这一策略通

46、常取决于刺激的特异性及个体当前的意向 等。资源限制理论不涉及信息加工阶段的分析,不必像注意的选择性理论那样考虑过滤器的位置。但这理论 没有具体地告诉人们人的认知资源总量及其如何分配的问题。双重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1977 年,谢夫林等在资源限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双重加工理论。人类的信息加工存在两类加工:自 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这些加 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 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资

47、源分配的策 略。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在 同时进行的活动中, 通常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 (如维持自行车的平衡和织毛衣 ),不需要个体再消耗 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 和提取的过程。按记忆的内容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亲身的经历分不开。由于其受一定时 空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记忆

48、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地点无关。表现在记忆单词、符号、公式、 规则、概念等。比较稳定。按记忆的内容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 与。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 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按记忆保留时间长短和信息多少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时间内保存下来。是记忆的开始,以物理特性 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

49、储存时间大约是0.250.5秒,容量大。短时记忆:是当前一刻能意识到的记忆,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有视觉或语 义编码,保持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 7± 2个组块。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储存的记忆,保持时间长,容量没有 限度,以语义编码为主。按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内隐记忆:一般没有意识过程的参与,具有自动的和无意识的特点,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有意识的认知 过程,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外显记忆:有意识的记忆过程,它的形成一般有评估、比较和演绎等认知过程的参与,能随意提取记忆 的信息,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描述

50、。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均势说、定位说、SPI理论拉希里最早提出记忆的大脑皮层均势说。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功能,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不是皮层上某一特殊部位的技能。加拿大神经生理学家潘菲尔德提出定位说。记忆是由脑的特定部位产生的,对动物进行脑切除手术的结 果表明,大脑前、后联合区与记忆有密切关系;但动物的海马受损后,将难以形成新的短时记忆,不能学习 新的技能。记忆与额叶和颞叶的某些部位有关,也与某些皮层下组织有关,当海马、乳头体和边缘系统受损 伤后,病人的短时记忆会出现明显障碍。海马、乳头体、丘脑背内侧核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特定部位,而两侧 颞叶可能是存储长时记忆的重要部位。程序性记忆的生理

51、机制可能不是海马,而是别的脑组织,如小脑。图尔文提出SPI理论,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假设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假定这 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即一个系统的输出是另一个系统的输入;储存是并行的,即一次编码的事件会在多 个记忆系统中产生效应,并保存在不同的脑区内;提取是独立的,即从一个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可以不受其 他记忆系统的影响评价:该理论只是抽象模型,还没有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基础。记忆存储的生理单元:突触结构、反响回路、核糖核酸(RNA)、脑内代谢物突触的传递效率一一

52、长时程增强现象突触的传递效率会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出现长时程增强(LTP现象。在大脑新皮层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如果某种刺激能使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效率长时程增强,这种刺激的痕迹也能以神经活动增强的形式保留下 来,这就是记忆。LTP是学习记忆的基础。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环路的 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神经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在回路中晚饭传递并 持续一段时间。人们认为这一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核糖核酸(RNA): 一些科学家假定个体记忆是由神经元内的核糖核酸的分析结构来承担的。由学习引起

53、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细微的化学结构,从而达到记忆效果。脑内代谢物和记忆:当外界刺激作用时,产生兴奋的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会分泌出大量乙酰胆碱,它可 以与游离于突触间隙的 Ca2起作用,减少Ca2 ,保证神经冲动传递通畅。一些研究还表明,当对正常人注 射某些阻断药物时,这些人会表现出老年痴呆症的记忆衰退症状,而对记忆减退的人注射某些化学药物,可 以使其记忆力得到改进。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的再认或回忆,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 难就是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在时间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 节为材

54、料,用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得到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弓I起遗忘的原因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时间上邻近的两种材料在保存上彼此发生的干扰作用。这是长时记忆遗忘的主 要原因。干扰也是短时记忆遗忘的重要原因。如前面学过的材料可以干扰对新材料的学习与保持,这叫前摄抑制;后学的材料可以干扰前面学过的材料,到倒摄抑制。由压抑造成的遗忘:这是由动机或情绪因素引起的遗忘。如人们对某些令其悲痛、伤感、羞愧、内疚的 往事抱回避的态度,他们希望从忘却这些往事中得到宽慰。这种遗忘也叫动机信或情绪性遗忘。由衰退引起遗忘:这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而引起的遗忘。这一解释很难 检验,因为

55、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衰退的结果。由线索提取引起的遗忘: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人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回想不起 来,是因为他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由脑损伤(疾病、外伤、酒精中毒、营养不良、手术切除)弓I起的遗忘:如脑部受到打击或失血过去引 起倒摄遗,即对受伤前不久的东西出现遗忘,随着损伤回复,记忆可以慢慢得到恢复。减少遗忘的方法: 及时复习;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 相互影响;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

56、动发生的, 个体无法意识到,因此又可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外显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思的影响。个体有意思地收集有关经验,用以完成当前 的任务,这时的记忆就是外显记忆,也可称为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1、加工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被试的内隐记忆并未收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影 响。2、保持时间不同:外显记忆的研究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图尔 文利用再认作业和词干补笔作业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4、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加考比研究发现,

57、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 影响。5、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 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内隐记忆却不同,通过词干补笔作业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成绩,结果发现,干扰词对外显 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或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 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活动中。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组改?概括性:人脑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把抽象出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 的过程。?间接性: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