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温测量系统设计与仿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书_第1页
炉温测量系统设计与仿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书_第2页
炉温测量系统设计与仿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书_第3页
炉温测量系统设计与仿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书_第4页
炉温测量系统设计与仿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科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书题 目 炉温测量系统设计与仿真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201年 8 月 12日论文(设计)题目炉温测量系统设计与仿真课题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课题目的: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状态的物理参数,对温度的测量在冶金工业、化工生产、电力工程、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国防、科研等领域中有广泛地应用1 2。 温度是工业对象中主要的被控参数之一。尤其是在冶金、化工、机械各类工业中,广泛使用各种加热炉、热处理炉、反应炉等。由于炉子的种类不同,所采用的加热方法及燃料也不相同,如煤气、天然气等。为了保证生产过程正常安全地进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减轻工人的劳动强

2、度,节约能源,对加热用的各种电炉要求温度能够做到实时监控,或者有的电炉的炉温根据工艺要求按照某个指定的升温或保温规律进行调节等等。 因此,在工农业生产或科学实验中常常对温度要不断地测量34,而且要实时的将温度显示出来,以方便对其就行控制。及时准确地得到温度信息并对其进行适时的控制,在许多工业场合中都是重要的环节,例如冶金、机械、食品、化工各类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各种加热炉、热处理炉、反应炉等,对工件的温度要求严格控制。对于不同控制系统,其适宜的温度总是在一个范围。超过这个范围,系统或许会停止运行或遭受破坏,所以我们必须能实时获取温度变化。对于超过适宜范围的温度能够报警。在基于热电偶温度

3、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到如何有效地避免各种干扰因素而采用一个较好的控制方案,选择合适芯片是非常有必要的5。温度测量系统在工业中的运用相当广泛,其温度参数在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控制系统也随着微机单片机可控硅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推广、应用,正朝着高精度、高稳定性、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课题采用用51单片机6作为主控制芯片,采用带有冷端补偿的温度转换芯片MAX6675、K型热电偶、89C51单片机、液晶等元器件设计出相应温度采集电路、温度转换电路、温度控制电路、超量程报警电路、液晶显示电路。系统用单片机对带有冷端补偿的温度转换芯片MAX6675进行控制, 使用PROTEUS软件7完成系统仿真来设计

4、炉温测量系统。一、单片机采用51单片机810:(1)使用价格低廉、应用广泛的5 1系列单片机为控制芯片,可以达到了控制性能好,成本低的目的。(2)AT89C51单片机1112是最早期也最典型的产品,低功耗、高性能、采用CHMOS工艺的8位单片机。(3)它在硬件资源和功能、软件指令及编程上与Intel 80C3X单片机13完全相同。在应用中可直接替换。(4)在AT89C51内部有FLASH程序存储器,既可用常规的编程器编程,也可用在线使之处于编程状态对其编程。编程速度很快,擦除时也无需紫外线,非常方便。 (5)AT89C5X系列可认为是Intel 80C3X的内核与Atmel FLASH技术的结

5、合体。它为许多嵌入式控制系统提供了灵活、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二、采用带有冷端补偿的温度转换芯片MAX66751416:(1)MAX6675是MAXIM公司推出的K型热电偶串行模数转换器,它能独立完成信号放大、冷端补偿、线性化、A/D转换及SPI串口数字化输出功能,大大简化了热电偶测量智能装置的软硬件设计。(2)MAX6675对其内部元器件参数进行了激光修正,从而对热电偶的非线性进行了内部修正。同时,MAX6675内部集成的冷端补偿电路、非线性校正电路、断偶检测电路都给K型热电偶的使用带来了极大方便。 (3)MAX6675内部集成有冷端补偿电路;带有简单的3位串行SPI接口;可将温度信号转换成12

6、位数字量,温度分辨率达0.25;内含热电偶断线检测电路。冷端补偿的温度范围-2080,可以测量01023.75的温度,基本符合工业上温度测量的需要。 三、采用K型热电偶1718:(1)测量精度高。因热电偶直接与被测对象接触,不受中间介质的影响。(2)测量范围广。常用的热电偶从-50+1600均可连续测量,某些特殊热电偶最低可测到-269(如金铁镍铬),最高可达+2800(如钨-铼)。(3)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热电偶通常是由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组成,而且不受大小和开头的限制,外有保护套管,用起来非常方便。四、PROTEUS仿真软件1921:(1)PROTEUS在单片机CPU外围器件方面表现出的卓越的

7、仿真能力使其成为目前最好的仿真软件之一。(2)PROTEUS可以仿真8051系列、AVR系列、PLC系列等主要常见系列单片机及外围电路。(3)PROTEUS提供了数目庞大,门类齐全的各类常见器件库,具有较强的PCB设计功能。(4)PROTEUS有操作灵活,自动连线等优点,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开发界面。课题意义:通过本课题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熟悉和巩固单片机的基本知识,学习如何使用K型热电偶和带有冷端温度补偿的温度转换芯片MAX6675检测温度,学习使用LCD1602进行实时温度的显示,学习并掌握单片机C51程序编程方法,学习Keil集成调试软件22的使用方法及Proteus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通

8、过设计和仿真,可以提高单片机的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研究现状:目前的工业系统中,通常用来测量温度的传感器有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半导体温度传感器2325等几种。这些常用温度传感器一般的温度测量中可以满足检测要求。但在特殊的场合就不能达到的要求。工业常用的精度较高的温度传感器有铂热电阻、半导体温度传感器等。铂热电阻具有温度测量范围大、重复性好、精度高等特点,但是响应不是很快,特别是在对气体温度测量时至少要几秒钟,在某些工作环境比较特殊的场合,如高压环境下,还需使用铠装的铂热电阻,更是延缓了热响应速度。半导体温度传感器分热敏电阻和PN结型温度传感器两种。热敏电阻非常适合对

9、微弱温度变化的测量,但是缺点是非线性严重;PN结型的特点是体积小、线性输出、精度高,但是不能使用在液体环境,对气体温度变化响应也较慢2628。所以用温度传感器一般都存在着对气体温度变化响应较慢的问题。在对温度实时性测量要求比较高的系统,运用常用温度测量方法很难做到对温度的快速测量,对系统的精度影响就很大。 在工业过程控制与生产制造领域普遍使用具有较高测温精度及测温范围的热电偶做测温元件。在工业标准热电偶中,K型(镍铬-镍硅)热电偶由于具有价格低廉、输出热电势值较大、热电势与温度的线性关系好、化学稳定性好、复制性好、可在1000下长期使用等特点,因而是工业生产制造部门应用最广泛的热电偶

10、元件。但是将热电偶应用在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领域时,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2932。非线性33:热电偶输出热电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关系,因此在应用时必须进行线性化处理。冷端补偿:热电偶输出的热电势为冷端保持为0时与测量端的电势差值,而在实际应用中冷端的温度是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的,故需进行冷端补偿。数字化输出:与嵌入式系统接口必然要采用数字化输出及数字化接口,而作为模拟小信号测温元件的热电偶显然无法直接满足这个要求。在许多热工实验中,往往面临热电偶冷端温度问题,不管是采用恒温补偿法(冰点补偿法)还是电桥补偿法,都会带来实验费用较高、实际的检测系统较复杂.难以达到实时测量、接口转换电路复

11、杂等问题,而随着计算机测控技术在工业生产制造领域的普遍应用,温度参数的微机化测量与控制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对热电偶测量信号的放大调理、非线性校正、冷端补偿、模数转换、数字输出接口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3436,以及解决模拟与数字电路硬件设计过程和建表、查表、插值运算等复杂的软件编制过程,以达到使电路简化,成本减少,增加系统可靠性的目的。 课题的主要内容(观点)、创新之处:11 1、课题的主要内容:本课题是设计一种基于高精度K型热电偶传感器的测温系统。采用带有冷端补偿的温度转换芯片MAX6675、K型热电偶、89C51单片机、LCD等元器件。系统用单片机对带有冷端补偿的温度转换

12、芯片MAX6675进行控制,要达到任务书中的技术指标,并对系统进行proteus的调试和仿真试验,使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能,能够实现对固体表面、液体和气体温度的高精度测量。主程序包括温度采集电路、温度转换电路、超量程报警电路、LCD显示电路等。2、课题需解决的主要问题:(1)基于热电偶炉温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2)基于51单片机的开发流程(3)MAX6675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指令(4)K型热电偶的工作原理(5)LCD液晶显示原理和操作指令(6)C语言编程能力3739,软件编程能力和调试能力(7)论文格式规范化3、课题可能创新之处: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1、系统总体设计框图概述 热电偶温度

13、信号采集MAX6675温度转换芯片LCD显示报警单片机主控芯片2、系统功能实现概述单片机热电偶测温系统能够对被测对象的温度进行准确的测量、实时显示并且超出测温范围能够自动报警,用户可以自己根据工业实际需要设定温度范围,其主要工作过程是热电偶对被测对象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温度数据经过MAX6675内部电路的AD转换、冷端补偿、内部校正;处理后得到的12位数字温度量以串行方式送给单片机;单片机将数字量进行软件算法处理;如果测量温度在测量范围内,最后通过LCD显示出测量温度;如果超出测量范围由单片机控制使报警电路报警,以达到对被控对象的实时监测和监控的目的。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学习基于热电

14、偶的测温系统系统的工作原理 (2)掌握基于51单片机的开发流程 (3)熟练掌握MAX6675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指令 (4)熟练掌握K型热电偶的工作原理(5)掌握LCD显示的原理和操作指令 (6)查阅资料,完成直流电机的初步流程图及代码设计 (7)请教导师,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8)进行完整的仿真测试,完善设计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 2013.06.15 下达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 2013.072012.08外文文献翻译,提交设计任务书,提交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2013.092012.10 查阅文献资料,方案研究与可行性论证2013.102012.11 确定总体设计方案2013.112012.12

15、 硬件设计与实现2013.122013.01 软件设计与实现2014.022013.03 系统调试与实现,完成仿真和测试,修改和完善,课题总结2014.03.25 中期检查2014.042013.05 撰写毕业论文2014.05.0205.06 毕业设计结题、资格审查2014.05.1405.22 答辩时间主要参考资料:1 程德福,王君,凌振宝,等.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03143.2 河道清.传感器与传感器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88201.3 杨世兴郭秀才监测监控系统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4 陈润泰、许琨检测技术与智能仪表长沙:中南工业

16、大学出版社,19985 蔡美琴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张毅刚,彭喜源,谭晓钧,曲春波.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7 侯玉宝等.基于Proteus的51系列单片机设计与仿真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 张毅刚,彭喜源,谭晓钧,曲春波.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9 张齐.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技术基于C51的PROTEUS仿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 付家才单片机控制工程实践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1 宋庆环,才卫国,高志,89C51单片机在直流

17、电动机调速系统中的应用M。唐山学院,2008.412 Patterns for Time-Triggered Embedded Systems:Building reliable applications with11the11895111family11of11microcontrollers.13 朱定华,戴汝平编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8.14 虞致国,徐健军.MAX6675的原理及应用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2,(12):41-43.15 韩玉杰.基于MAX6675的烘炉温度追踪仪的研究及设计J.自动化仪表,2006, 27( 5):59-

18、 61.16 R.Budwi. A new method for in situ dynamic calibration of temperature sensorJ. Signal Processing,1987,3:23-26.17 沙占友智能化集成温度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8 Implementing Cold-Junction Compensation in Thermocouple Applications19 张靖武,周灵彬. 单片机系统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0 蒋辉

19、平等.基于Proteus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仿真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1 李学礼,林海峰基于Proteus软件的单片机实验室建设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5(9):5622 丁明亮,唐前辉. 51单片机应用设计与仿真实例-基于KEIL C与PROTEUS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923 丁镇生传感器及传感技术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4 刘迎春、叶湘滨传感器原理设计与应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25 索雪松等.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电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6 路立平,冯建勤,鹿晓力.温度传感器的热时间常

20、数及其测试方法J.仪器仪表传感器,2005:17-1827 丁来玲,王磊.动态温度测量加速方法研究J.测控技术,1998,6:42-44.28 马天艳,马天虹. 热电偶测温及其冷端温度补偿J.工业计量,2005,15(6):31-32.29 王霄等 实现热电偶电势非线性补偿的软件方法J耐火材料 ,1998,32(2):36-3830 韩玉杰.基于MAX6675的烘炉温度追踪仪的研究及设计J.自动化仪表,2006, 27( 5):59- 61.31 Chohan R.K. Response time correlation for industrial temperature sensorsJ.

21、 E: Sci.Instrum, 1988, 19:786-787.32 沙占权,葛家怡,王彦朋.热电偶冷端补偿电路的优化设计J.电测与仪表,2003,451(7): 26-28.33 陈羿,周东祥热电偶热电势温度特性的线性化处理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9,3(4):31-3834 R.Budwi. A new method for in situ dynamic calibration of temperature sensorJ.Signal Processing ,1987,3:23-26.35 李秀芬.温度传感器时间常数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J.宇航计测技术,2001,9:60-6136 Kerry Lacanette.Using IC Temperature Sensors to protect Electronic SystemsM. Sensors Magazine,1997,1:13-15.37 谭浩强. C程序设计(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8 马忠梅 等编著.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第4版)M,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7. 439 刘昌华,易逵编著.8051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与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9指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