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五单元检测试题_第1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五单元检测试题_第2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五单元检测试题_第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五单元检测试题_第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五单元检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五单元检测试题命题:黄华韵第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吾与汝俱少年 B几何不从汝而死也C又可冀其成立邪 D而汝抱无涯之戚2.下列句中的“其”字,按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呜呼!其信然邪?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其然乎?其不然乎?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ABCD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抱无涯之戚(忧伤)汝

2、之纯明而不克(克服)蒙其泽乎又可冀(希望)其成立邪击空明兮溯(顺流而下)流光保卒(死)余年本图宦达,不矜(怜惜)名节A B. C. D. 4.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猥以微贱,当待东宫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A B. C. D.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的科学家分别发现,在大洋深处有一些深海声道可以让声波传得很远。在深海声道中,声音可以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的迹象。

3、后来的科学家还为此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在澳洲南部海中投下深水炸弹,爆炸产生的声波顺着深海声道绕过了好望角,又折向赤道,横穿大西洋,经过3小时40分钟后,竟然被北美洲百慕大群岛的测听站收听到了。计算起来,这颗炸弹爆炸后的声波一共“走”了19200公里,在海洋中环绕地球达半圈!经过理论分析,科学家发现,这是因为大自然在大洋深处造成了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的深海声道。海水下的声速基本上由温度和海水压力控制:温度愈低,声速也愈慢;而海水压力愈大,则声速愈快。大洋中的水温从总的来说是太阳照射造成的,因此温度总是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但到一定深度后温度就不再改变,形成深海等温层。而海水压力却只与深度有关,深度愈大,

4、海水压力就愈大。因此,如果从海面向下观察,就会发现,声速先是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而变慢,当下降到一个最低值时,海水温度不再改变。这时,声速就会随着海水压力增大而变快。这样,声波传播的速度在整个海洋中变成了上下两层。在上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越慢;在下面的一层中,水层越深,声速则越快。在这两层交界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声道轴。由于声波在传播中总是向声速慢的界面弯曲,因此声道轴上方和下方的声音就会折回声道轴。这样,声能被限制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这就像在声道轴上下各放一块反射声音特别好的大平板一样,声音总是在这两块平板之间来回反射,能量不受损失,可以传到很远的地

5、方。这就是“深海声道”。深海声道经常受到复杂海况的影响,海洋深度的变化、海底山脉的阻挡都是障碍。一般说来,如果海的深度变浅,对声道会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不浅到声道的下界,影响就不大;如果越过了下界,声道中的部分声波能量就会受损。海底愈浅,声能受损就愈严重。如果海底穿过整个声道,那么声道效应就没有了,声道就消失了。(节选自2005年第3期科学之谜,选入时有删改)5.下列对“深海声道”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是可以让声音以由快变慢再由慢变快的速度清晰地传播到大洋很深处的一定范围内,并总是向声速慢的一面弯曲的特殊界面。B.深海声道是位处深海一定深度范围内,环绕地球达半圈并且能

6、使声音在其中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迹象的特殊声道。C.深海声道是以深海等温层为界面形成因而能保证声波迅速而不受损失地传播到深海一定范围内的特殊的声道轴。D.深海声道是使声能不接触海面和海底而不受损失地在大洋深处的一定深度范围内传播,从而让声音可以传得很远的特殊声道。6.根据文意,不属于深海声道“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A.深海声道可以使声音传播到很远而没有减弱的迹象。B.在深海声道中声速基本上不再受温度和海水压力的控制。C.在深海声道中传播的声音总是能折回声道轴并来回反射。D.声能在深海声道中总是被限定在声道上下一定的深度范围内传播。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7、深海声道形成于大洋深处,这就意味着海洋越深处,声道轴上下方的范围就越大,就越容易形成深海声道,声道效应也就会越明显。B.深海声道对声波传播非常有利。因此,谁控制了全球深海声道,谁就能从某种程度上控制深海制海权,谁就能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C.声道效应会受海底障碍的影响,如果人们想获得某一声道效应,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必要措施清除障碍,以使声道畅通。D.声波竟然可以顺着深海声道环绕地球达半圈。所以,我们可以建成环球深海声道,用方向可控的声波来发展通讯事业。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810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

8、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9、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侣鱼虾而友麋鹿D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9.下列对两段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由曹操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二是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的不可能。B文中苏子的话是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不足为念。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C其一段写悲,其二段写悟。情

10、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D作者主要用骈文句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但也有散句成分。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10.下列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C第一段把人和物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短些诗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1.2.3.4.5.6.7.8.9.10.班别 姓名 学号 第II卷

11、(非选择题,共120分)四、(23分) 11请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分)()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分)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则刘病日笃

12、;,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五、(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

13、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

14、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黄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

15、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

16、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

17、作流传千古。(文章略有改动)1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1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1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2)文章最后说,虽然“

18、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的的原因。1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分)六、(15分)1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内)(3分)据京华时报报道,截至11月26日16时30分,嫦娥一号已绕月飞行216圈。嫦娥一号传回的月球三维照片今日上午将公布,标志着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取得圆满成功,科学探测工作全面开始。据相关专家透露,即将公布的月球照片仍然是月球的局部照片。三维照片能够清楚地显示出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和一般的二维照片不一样的是,三维照片能直观地让人感受到这种凹凸的高差。”这位

19、专家透露说,完成整个月球的三维照片仍需一段时日。嫦娥一号的照相机虽然只有一个镜头,但是却相当于有三只“眼睛”。中科院探月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工程师杨建峰介绍说,这三只“眼睛”一只从前面看,一只是从上面看,一只是从后面看,这样处理完了之后,就可以得到地面的立体图了。今天上午央视将对照片公布仪式进行现场直播。19仿照下面划横线的句子,在后面文句空缺处再写两个意思连贯、语意明确、形象生动、句式基本一致的句子。(6分)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一样,汹涌的激流也挡不住你顶风前行的孤舟;就像朗朗的晴空拦不住突来的暴雨一样,突来的暴雨也拦不住你已经远去的背影; 20阅读下面一条消息,请按要求完成后面问题。

20、(6分)200年12月25日,当期福彩双色球开奖,南京某大学一名大二在校生小黄(化名)获得当地唯一一注500万元一等奖。中奖后,这名大学生作出惊人之举:向班主任及有关领导说明自己中奖情况后,决定弃学,离校返回老家。“他会不会重返学校我们也不知道。”一位老师表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权利,“但我们还是希望他能将学业完成。”假如你是小黄的同班同学,要劝小黄回校完成学业,你会对小黄怎么说?请写一段话,劝说小黄回校完成学业。要求:观点鲜明,表意明确,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有说明力,100字以内。 七、(60分)21以“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参

21、考答案()1.(少年:古,年轻;今,大于童年小于青年的年龄段。几何:古,多少(时间);今,数学概念。成立:古,人长大成人;今,建成)2.(译为“他的”译为“那”增强语气表测度表舒缓语气)3.(能够逆流而上终了,过完)4.(都表示原因的介词,可译为“因为,因”,句中的“以”是表行为的依据或工具的介词,可译为“用、拿、凭借”等,句中的“以”用作连词,可译为“而、来、用来”等)5. D(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自然段 A项解释的中心词是“界面”,曲解原意且不在题目命意之内。 B项的解释以偏概全,“环绕地球达半圈”的只是“后来的科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后所知道的“一些深海声道”中某一方向的深海声道,因此,“

22、环绕地球达半圈”不能作为“深海声道”普遍性质的表述。 C项概括不准确,不全面。)6.B(信息筛选有误。根据第自然段“海水下的声速基本上由温度和海水压力控制”可知,“声速”及其变化在“深海声道”中也受温度和海水压力的控制,而且正因如此,才有了“深海声道”)7.C(“深海声道”形成于大洋深处,但从其特点看并不可能有“海洋越深处声道效应也就会越明显”的情况,所以A项推断属曲解原意 从“深海声道”的特点看,它是不能人为控制的,所以B项推断属无中生有 D项首先错在强加因果,声波可以在“深海声道”中传播得很远,但从其特点来看并不能因此通过人力“可以建立环球深海声道”;其次错在曲解原意,声波可以在“深海声道”中传播得很远,不意味着声波方向可控)8.9.10.11.()那真是一代的英雄啊,可是现在在哪里呢?()我知道这不可能一下子得到,才在悲凉秋风中把忧思寄托到箫声里去。()月亮像这样时圆时缺,却最终并没有增减。12.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