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 112目 录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1I 行业进入退出定性趋势预测 1II 行业进入退出指标分析 3一、行业平均利润率分析 3二、行业规模分析 3三、行业集中度分析 3四、行业效率分析 4五、盈利能力分析 4六、营运能力分析 4七、偿债能力分析 4八、发展能力分析 4九、成本结构分析 5十、贷款建议 6III 行业风险揭示、政策分析与负面信息 8一、风险揭示 8二、政策分析 8三、负面信息 9IV 行业动态跟踪分析评价 10一、行业运行情况 10二、行业强势、弱势、机会与风险(SWOT)11三、行业经济运行指标 12V 龙头/重点联系企业分析 13一、龙头/重点联系企业财务指标 13二、
2、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分布 13VI 资本市场与同业动态 15下篇:行业分析说明 21I 医药行业分析 21 一、2003 年医药行业运行情况 21附件:我国医药行业加入 WTO 两周年分析 28二、行业政策分析 33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37四、上下游行业影响 39五、世界药物市场新进展 51六、中国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63II 医药企业分析 93一、企业整体情况分析 93二、主要企业分析 94三、企业(按规模)区域分布 94III 市场产品分析 104一、主要产品生产情况 104二、主要产品价格变动趋势 105IV 区域热点分析 108 1 / 112上篇:行业分析提要1I行业进入退出定性趋
3、势预测指标数量同比增减%化学原料药561807.60 吨7.802002 年中成药594578.90 吨24.20化学原料药803461.20 吨16.47生产能力2003 年中成药601963.40 吨18.48化学原料药241653.6 吨2003 年比 2002 年新增生产能力中成药7384.5 吨2003 年 111 月份医药品进口量28151 吨17.4供给2003 年 111 月份医药出口量270510 吨15.4本期市场供求特点分析2003 年 111 月,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 94.2%,比上年同期提高 0.55 个百分点,产销衔接状况好于上年。但多年来低于全国工业平均产销率水平
4、 45 个百分点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扭转,且产成品资金占用较上年同期增长 7.74%,产成品库存可供销售天数居高不下,年末剧增达 50%以上。 趋势预测下期市场供求趋势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医药贸易国际一体化进程加速、生物技术新药物品种不断出现、资产重组。结论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回升,商业效益下滑,两极分化加剧;民营经济发挥更重要作用。简要结论行业生产能力没有过剩,建议进入。1本报告如无特殊说明数据均根据统计局 2003 年 111 月份数据整理计算而得,单位如无特殊说明均为万元人民币,数据来源均为国家统计局。 企业参考指标净资产(千元)利润(千元)较好值33308.002845.00中间值9794.00
5、383.00自然排序法较差值2601.000.00较好值196529.1532561.15中间值46008.195442.22算术平均法较差值9590.21-206.45注:企业指标参考为该项指标根据统计局 2002 年末全国 18 万家工业企业统计数据计算整理而得,单位为千元,仅供参考。自然排序法三个值分别为序列中分别处 1/4、2/4、3/4 位置企业数值;算术平均法分别为所有企业平均水平、平均线上所有企业平均水平、平均线下所有企业水平。 3 / 112II行业进入退出指标分析一、行业平均利润率分析平均利润率与全行业比较与 top10 比较与全部工业行业比较行业5.391.000.831.
6、22top106.491.201.001.47全部工业行业4.400.820.681.00二、行业规模分析(一)本行业与整个工业之间的规模总量比较规模指标本行业 A全部工业行业 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 A/B(%)总资产42284274.201648013687.602.57利润2279154.3072516479.803.14销售收入24403255.801245785800.801.96从业人数1128309.0056524091.002.00(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与整个行业之间的规模总量比较规模指标总资产利润销售收入从业人数全行业42284274.22279154.302440325611
7、28309Top 105162584.1334803.10379679883792三、行业集中度分析Top 10(%)销售集中度15.56资产集中度12.21利润集中度14.69 四、行业效率分析单位:元本行业 a全部工业行业 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a/b(%)每万元资产利润539.01440.02122.50每万元固定资产利润2025.221126.77179.74人均利润20199.7412829.30157.45五、盈利能力分析本行业 A全部工业行业 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 a/b(%)净资产收益率(%)7.857.24108.55总资产报酬率(%)6.535.55117.56销售利润率(%
8、)35.457.05502.89成本费用利润率(%)10.276.28163.60六、营运能力分析本行业 A全部工业行业 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 a/b(%)总资产周转率(次)0.580.7676.35流动资产周转率(次)1.191.7468.11应收账款周转率(次)3.996.5760.64七、偿债能力分析本行业 A全部工业行业 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 a/b(%)资产负债率(%)54.0259.2591.16已获利息倍数5.734.81119.06八、发展能力分析本行业 A全部工业行业 B与全部工业行业相比 a/b(%)资本积累率14.7313.49109.16 5 / 112销售增长率18.
9、5927.6967.14总资产增长率15.2814.60104.67九、成本结构分析(一)成本费用结构比例(二)去年同期成本费用结构比例(三)成本费用变动情况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成本费用2003 年 111 月15612921.003746601.902340624.10481679.1022181826.10去年同期13201083.113188326.011958189.66441785.8418789384.63同比增长(%)18.2717.5119.539.0318.06(四)本期成本销售收入利润比例关系分析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目标利润的实现是由成本费用(包70.26
10、%16.97%10.42%2.35%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70.39%16.89%10.55%2.17%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c 括销售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 、销售收入等指标来保证的。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变动分析,可以发掘出该行业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明了该行业的市场竞争、抵御风险能力,据以拟定出下阶段的目标方案。1.成本销售收入利润比较2003 年 111 月去年同期同比增减(%)成本费用22181826.1018789384.6318.06其中:销售成本15612921.0013201083.1118.27销售费用3746601.903188326.0117.
11、51管理费用2340624.101958189.6619.53财务费用481679.10441785.849.03销售收入24403255.8020577836.0718.59利润2279154.301770906.8028.702.成本销售收入利润比例关系本行业 A全部工业企业B与全部工业企业比较 a/b(%)成本费用/利润9.7315.9261.13成本费用/销售收入0.910.9398.08利润/销售收入0.090.06160.45十、贷款建议行业资金流向流入利润水平可接受度较高区域、 、等建议开发热点产品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卫生材料与医药用品制造业 7 / 112企业1.森制药公司2.
12、史克制药公司3.阿斯利康制药公司4.罗氏制药公司5.施贵宝制药公司政策风险2003 年 10 月份国务院发布了从 2004 年 1 月 1日开始,中国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 3 个百分点的决定,其中涉与到西药原料和医用敷料,品种面较广:这次调整后退税率拉开了档次,分为17%、13%、11%、8%和 5%五档,即不同的出口商品会面临不同的调减退税幅度。受该政策影响,2004年中国医药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将比今年有所下降。市场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医药市场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竞争市场已勿庸质疑。国企业将面对大型跨国企业而不仅仅是国其它企业的挑战,如果不进行改革并加速
13、国际化进程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几年后庞大的中国医药市场将吸引外国大公司巨资的不断投入,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原料药与制剂生产基地,药品进出口贸易将急剧增长,药品价格悬殊的现象将荡然无存,医药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主要风险经营风险目前,由于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和相互攀比的“顽症”复发,医药行业正面临新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2004 年,医药企业之间的兼并行动将进一步升温。兼并的结果是医药生产经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通过转换机制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企业间的竞争将愈趋激烈。 III行业风险揭示、政策分析与负面信息一、风险揭示一是企业规模问题突出,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且布局分散。二是
14、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三是是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企业改革和战略重组的任务还很艰巨。四是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五是外贸产品结构不合理。二、政策分析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除了推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GMP)认证之外,近期还将采取四方面措施,加强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这些措施包括:完善国家药物政策,加强合理用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进一步完善药品安全监督法规体系;完善和落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建立预防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滥用的应对机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 GMP 认证时限不延期,标准不降低。1998 年我国只有 87
15、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 GMP 认证,到 2003 年 11 月底,全国 4979 家药品生产企业中,有 2230 家通过了认证。目前我国的血液制品和注射剂已全部在符合 GMP 的条件下生产。GMP 是国际通 9 / 112用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标准。卫生部 1988 年公布了这一规,1993 年对其进行修订,并开始实施 GMP 认证工作。实施 GMP 不但加强了药品生产的监督管理,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乱办药厂造成的低水平重复现象。药品不良反应同样是日益引起公众关注的话题。到 2002 年底,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组建了 ADR(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全国ADR 监测网络已经形成。据统计,2000
16、年,国家药监局收到的 ADR 报告为 1868 份,2002 年的报告数量上升至 17000 份,报告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边振甲透露说,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并建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的损害求助机制,探索设立赔偿或补偿基金会。三、负面信息一是我国的传统中草药具有优势,但在生物制药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的差距。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对药品制造企业实施 GMP 管理,要求按照国际规则实施 GMP 认证,但我国的医药制造企业尚欠竞争能力;二是研制开发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三是急功近利的无序竞争使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耗严重。一方面,医疗药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如 PCR 诊断试剂的成本只有 10 多元,而售价在
17、 100 元以上;另一方面,仿制新药的时间和费用远远低于独立开发新药项目。这就必然诱导众多医药企业、甚至是一些非制药企业纷纷投资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产品多家生产的重负现象;四是企业规模小,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的销售额都在几百万元至一千万元左右,企业规模小,规模经济效应无法与国外的大公司抗衡,这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进入 WTO 后,制剂药品的关税将在 10 年逐步减到 6.5%的水平,这就意味着我国的药品将丧失关税政策保护下的市场价格优势;五是知识产权的禁锢。 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国生产的大部分新药物都是模仿而来的,这势必潜伏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一方
18、面这些产品不可能出口,只能部销售;另一方面仿制的做法也越来越受到诸多的限制,甚至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IV行业动态跟踪分析评价一、行业运行情况运行特点1.主要经济指标一路走高。 2.新的结构性矛盾有所显现。主要产品变动2003 年 111 月,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共完成化学原料药 73.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 15.7%;完成中成药产量 54.5 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 19.93%。预计全年化学原料药产量有可能突破 80 万吨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中成药产量将超过 60 万吨,也创近年高水平。存在问题1.制药企业多、规模小。2.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形成“多、小、散、低、乱的局面,许多产品低水平重复
19、生产。3.科研资金投入少,产品创新能力不足。4.企业整体质量不高:多数企业未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认证,但在上市公司中,此情况相对较好。上下游变动1.市场竞争主体迅速增加,打破了原医药站、医院分别对医药批发、零售市场的垄断。2.当前药品流通市场是多种流通模式并存,并正呈现“少流通环节”的趋势。3.药品零售市场的区域垄断在形式上被打破,药品零售企业可以在全国跨省连锁。4.上游生产企业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5.消费者的选择自主权以与对药价的敏感程度在不断加强。6.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药品的流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剧了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技术进步变动1.资金
20、投入不断升温,形成全新的投资开发热点。2.战略联盟日趋频繁形成强大的联合研制与开发攻势。3.生物技术新药物品种不断出现。4.R&D 投入持续上升,蓬勃势头不减。国际市场变动1.生物技术为突飞猛进的医药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医药贸易国际一体化进程加速。3.非处方药(OTC)市场销售增长速度加快。4.在制剂方面,透皮吸收控释药物制剂前景广阔。5.老年疾病用药以与妇女儿童用药市场发展速度将加快。6.天然药物发展 11 / 112潜力巨大。行业前景预测1.持续稳定增长,增幅高于 2003 年。2.出口碰上一定困难,进口继续高幅增长。3.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加快调整,生产经营集中度进一步提
21、高。4.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回升,商业效益下滑,两极分化加剧。5.资产重组推动业态转型,民营经济发挥更重要作用。业对策建议1.突出主业,发挥优势,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2.“改”字当头,实现三个转变。3.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4.以降费增效为目标,加快医药流通改革。二、行业强势、弱势、机会与风险(SWOT)强势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年均增长 17.7%,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2.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3.农村人口的药品消费水平提高。4.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5.非处方药的需求较快增长。弱势1.制药企业多、规模小。2.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形成“多、小、散、低、乱的局面,许多
22、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3.科研资金投入少,产品创新能力不足。4.企业整体质量不高:多数企业未通过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认证,但在上市公司中,此情况相对较好。机会在新世纪,人类的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向预防与保健相结合的模式,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也由传染性疾病向着影响身心的慢性疾病方面转化,人口的老龄化使一些老年性疾患的防治问题更加突出。由于生存环境的不断提高, “回归大自然”的思潮会更加强劲;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体系也就有更高和多样化的要求。医疗卫生界人士则通过实践认识到,对防治身心疾病为主的现代疾病,应考虑到作用的多靶点和人体的整体性等等。入
23、世后,中药在绿色健康产品市场将有更大的潜力。据测算,美洲消费120 亿美元,欧洲消费 120 亿美元,亚洲消费 120 亿美元,其他地区消费 90 亿美元。这些因素对中药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风险随着中国医药市场越来越融入到国际医药大市场之中,我国的中药行业面临强大跨国医药集团的激烈竞争。虽然我国传统中药出 口量在不断增长,但由于一些产品尚不符合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销售份额只有百分之几。三、行业经济运行指标2本行业 A同比增长全部工业企业 Ba/b总产值(变价)26071044.917.3112532601782.08总产值(不变价)33147956.519.9911391181362
24、.91产品销售收入24403255.818.5912457858011.96利润总额2279154.328.7072516479.83.14税金总额1600643.912.3764904114.52.47应收账款6121541.47.50189500531.63.23产成品2637043.66.9884078455.63.14进口总额1568905230042出口总额*252981821.83903376780.00652说明:带*数据为根据协会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13 / 112V龙头/重点联系企业分析一、龙头/重点联系企业财务指标业按销售收入排名前十位企业主要财务
25、指标单位:千元/人排名销售收入资产利润从业人数16902496714544145893320086261594511542327038541517512355005982776007544327117944322912671451863445113292532352388064288306514537163106826308154992902884272562421188556561607613248220741136215079749866859202654921650881369344803101944075748608749814698二、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地区企业数亏损企业数亏损企业
26、比重全国406399024.37%市1563723.72%市952122.11%省1704828.24%省843035.71%蒙511529.41%省1274636.22% 省1965226.53%省862124.42%市1883217.02%省3336419.22%省3204413.75%省1133631.86%省791924.05%省1093027.52%省2614015.33%省1934121.24%省2495823.29%省1433524.48%省2948127.55%1193932.77%省381026.32%市511325.49%省1893920.63%省963738.54%省81
27、2530.86%省1516140.40%省50612.00%省1218.33%7342.86%22627.27%详细分规模企业分布情况参见下篇企业分析部分 15 / 112VI资本市场与同业动态在“国退民进”政策指导下,国有资本的集中急促退出,要在国企退出中拔得头筹,资本成为首当其冲的要素。2002 年,在“国退民进”政策指导下,中国医药业也掀起了第三次浪潮。而 2003 年,神奇收购永生数据,步长入主红河光明,东盛与太太对决潜江制药这一次轮到羽翼初丰的民营资本大显身手。整个中国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的严重低,意味着中国医药行业蕴藏着无限的并购潜能。近几年,整个世界医药市场形势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8、,中国医药企业当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洗牌不可避免,以资本为动力的产业整合开始出现,外资由于种种原因暂时还难以大规模进入中国药业,这就为民营资本跃上并购舞台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医药行业大部分都属于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存在很大的退出空间,这无疑给民营资本获得了绝佳的投资机会。中医药、保健品、生物工程、化学制剂、医疗服务等领域近几年相继成为国民营资本的投资热点。在新一轮医药产业的调整中,民营企业有机会以资本对医药行业优势企业、资源的整合,提升了其在行业竞争中的地位。医药行业和证券市场上,一家大的集团公司控股和参股数京公司,我们往往称这些母公司与控股参股公司为一个医药系。随着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不断进
29、行,已经有七大医药系浮出水面,相信今后这样的医药系会越来越多。 太极系。太极系。1998 年 5 月,上市仅半年的太极集团就斥资 1 亿元收购 桐君阁全部国有股,成为桐君阁的绝对控股公司,实现了本企业资金、技术、产品优势与桐君阁百年老字号品牌和庞大商业零售网点等优势资源的整合。1999 年,太极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 10 余亿元,净利润7,500 多万元,总资产逾 20 亿元。桐君阁的经营状况也随之迅速好转,业绩大幅提升,尤其是医药商业规模跃居全国前列,并实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配股,配股融资 8,400 余万元。 2001 年 2 月太极托管本地区的另一家上市公司西南药业,并不拥有其产权,只是负责
30、向西南药业提供新药报批的支持,同时委托西南药业加工曲美、睡宝等产品。而据 2003 年最新公告,太极集团已经完成广对两南药业的收购。此次收购将使太极集团旗下 3 家上市公司的运作思路更加明晰:以后太极股份只负责中成药生产;西南药业主攻西药和生物制药;桐君阁则发挥医药流通作用。 华源系。华源系。以纺织业起家的中央直属企业华源集团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最终定位于以医药产业为核心的“大生命产业” ,涵盖医药研究、制造、流通和医疗保健等。并购重组就是华源进入并完善“大生命产业”的主要途径。华源集团首先重组凤凰为华源制药,然后由华源制药重组三药,收购广生制药,确立了华源制药在中药领域的发展方向。 2002
31、年中国医药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就是以华源为主角的。2002年 8 月初,华源集团出资 11 亿元人民币,占有上药集团总股本的40%,成为上药集团第一大股东。这样,华源集团和上药集团在医药领域的销售额加起来接近 200 亿元,强强联手打造了医药领域的“巨无霸” 。 17 / 112复星系。复星系。复星系大厦始建于 1992 年,当时郭广昌与其他 4 位复旦同学筹集几万元开办了名为“广信”的民营科技咨询公司,同年 11 月,广信组建了复星高科技集团,开始进入生物医药领域。2001 年 6 月 18日,天药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药业集团为第一大股东。而早在2000 年 8 月,复星即注资 1.49 亿元
32、人民币拥有药业集团 22%的股份,成为药业集团第二大股东。复星对羚锐制药有类似的间接参股。近几年来复星的收购兼并动作神速,先后参股、药业、中联、雷允上北区药业,并收购了商业性资产豫园商城、友谊股份,今年又参股了花红药业,控股了药友、金象。一系列的收购令复星实业成为一个庞大的医药产业综合体,而在医药商业渠道上的扩目前已经成为公司的投资重点。今年 1 月 16 日,复星集团宣布和中国医药集团组建注册资本达 10.27 亿元的国药集团医药控股。根据协议,中国医药集团以旗下固定资产投资,拥有合资公司 51%的股份,而复星集团以资金进入,拥有 49%的股份。复星集团为此一举抛出 5 个亿的资金。此举奠定
33、了复星在国医药连锁方面的优势地位。 华立系。华立系。华立集团近期从红塔集团收购了制药,为公司植物药的成药制造、研发和销售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是华立打造生物制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由川仪更名而来的华立控股,目前配成为华立集团发展生物制药产业的旗舰,发展方向是青蒿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未来510 年,青蒿素类产品将在全球市场上形成 1520 亿美元的销售额,而我国目前所占份额很小。华立控股的目标是 3-5 年,投入 35 亿元,在国际上占有 30%到 50%的份额。而制药公司的主营产品主要有高甲醚 系列、三七系列、天麻素系列药品等。收购制药无疑拿下了中国青蒿素产业链最关键的一环。华立已经将该行
34、业从上游到中游、下游的实力最强的企业收购控股,着力打造从种植、培育、提炼、制药、研发一直到国际市场营销的青蒿素产业链。 远大系。远大系。远大系的核心中国远大集团属于国务院扶贫办下面的大型国家计划单列企业,注册资本 1 亿元,以资本为纽带形成了 40 亿元的实业体系。以前农业是其发展主线。但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远大在国际贸易、房地产、科技、制药等领域发展势头迅猛。当华东医药改制上市时,远大集团作为实际控股入首次亮相。 2000 年 11 月远大集团先后与远大()海洋集团、兴农农业、生兴贸易发展签定了股权转让协议,以抵债方式受让各方所持如意集团法人股共计 5,570.1 万股,以 41.
35、26%股份控股如意集团。2001 年 6 月13 日,如意集团将其持有的远大()花生食品 90%的股权和艾利如意食品 70%的股权,包含部分应收账款等资产,与令国远大集团持有的远大蜀阳药业 60%的股权进行置换。主要由于医药资产蜀阳药业的功劳,如意集团的每股收益由 2000 年的 0.03 元上升至 2001 年的 0.19 元,再到 2002 年的 0.22 元,并推出了 10 配 3 的再融资方案。 医药于 2003 年 2 月 26 日发布公告,公司第二大股东国投药业投资与中国远大集团公司签定了股权转让协议,拟以每股 1.244 元出让其持有的公司国有法人股 9,730.759l 万股,
36、完成此次股权转让后,中国远大集团公司将持有该公司总股本的 21.62%,成为第二大股东。 太太系。太太系。太太药业(已更名为健康药业)是一家典型的保健品企业,虽然保健品利润丰厚,太太药业的太太口服液、静心口服液销售也不错,但太太药业一直都想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市场寻求突破,将发展 19 / 112空间延伸到生化医药领域。而太太药业花 5.5 亿元巨资收购健康药业与丽珠集团是实施其“大医药”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收购健康药业,拓宽了公司在保健品市场的经营领域。而丽珠在消化道用药、心脑血管用药和抗感染用药上有一定优势,并具有较为完善的处方药销售渠道,这与太太药业较为成熟的 0TC 渠道形成有效互补。通
37、过合并报表,太太药业可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较大增长,并遏制住原有业务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 东盛系。东盛系。2002 年,东盛集团技工贸总收入 30 亿元人民币,集团现拥有 1 个药物研究所,6 个药品生产基地,1 个医药公司和 1 个保健品公司。1996 年 12 月,东盛集团兼并卫东制药厂,正式切入医药行业。从 1996 年起,东盛集团每年都有超过亿元的资本并购活动。1999年 11 月,东盛集团受让铝业股份国家股股权,以 28.92%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2000 年 3 月,铝业更名为东盛科技。2000 年 11月,东盛科技受让启东盖天力 80%的国有股股权,拥有了启东盖天力的白加黑
38、、盖天力等老牌名药。2001 年底,白加黑受惠于 PPA 事件,销量达 2.67 亿元,为国感冒药销量第一。2001 年 8 月,东盛科技以7,000 万元控股制药集团股份 52.9%的股权,由此控制了国家唯一定点麻醉制剂生产商。 2003 年 6 月 21 日潜江制药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向东盛集团、风华医药科技投资分别转让其所持有公司国有法人股 2,150 万股、283.75 万股。转让后东盛集团将成为第一大股东。综合来看,东盛集团击败丽珠集团成功收购潜江制药物有所值,意义重大,犬其是在2002 年和太太药业在“丽珠争夺战”中失利之后。七大医药系成员 医药系控股参股的主要公司太极系太极集团、桐
39、君阁、西南药业华源系上药集团、华源制药、华源股份复星系复星实业、豫园商城、友谊股份、天药股份、 羚锐股份、药友、花红药业、金象华立系华立控股、制药、华立科技太太系丽珠集团、健康药业(H 股)远大系华东医药、如意集团、医药东盛系东盛科技、潜江制药、盖天力制药、制药 21 / 112下篇:行业分析说明I医药行业分析一、2003 年医药行业运行分析(一)2003 年医药行业运行情况2003 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 SARS 风暴,给生产非典药品的相关医药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良机,他们成为非典药品卖方市场的宠儿、非典时期最大的赢家。据了解,在这场非典战役中,医药领域的不同环节、不同企业由于在医药流通
40、所处的位置、生产销售药品的种类不同,其受益程度也各有差异。 1.消热解毒类厂家最赚钱 有业人士指出,在 2003 年的非典事件中,最大的赢家应该是生产销售清热解毒、抗病毒药品的医药企业,这些可能预防非典的药品巨大的需求市场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白云山制药厂的板蓝根销量占到了全国市场的 60%,在非典肆虐的 3 月曾经一天销售各类板蓝根药物 600 余万元,创下了该厂最高日销售记录。白云山前董事总经理翔志透露,一季度,白云山抗病毒的中成药销售额也有大幅的增长,其中板蓝根同比增 41%,清开灵同比增 56%,而抗生素类西药增幅则达到了 70%左右。 另外一些生产销售清热解毒类与抗病
41、毒药品的医药企业在其中也获利不菲。如生产双黄莲口服液的哈药六厂、生产利巴韦林的丽珠集团。丽珠集团刚刚公布的一季度报表显示: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2002 年同期增加 1.438639 亿元,主营业务利润比 2002 年同期增长 8526 万元。丽珠集团旗下的丽珠得乐系列产品、罗红霉素、抗病毒颗粒等销量的增加在其中功不可没。 还有一类企业并不生产销售与非典有关的药品,但却因为非典概念而使股价一路走高。如一些生化企业,因为非典疫苗的爆炒也成为非典受益者之一,天坛生物的股价就曾在前段时间处于涨停板上。 2.中药材批发商一夜狂赚百万 从 2003 年 2 月中旬,的中药材价格就开始飙升。3 月初在清平中
42、药材交易中心,某医药业务员报出的价格如下:防风每公斤 80 元(平常价格 40 元以下),黄芪 30 元(平常价格 8 元),沙参 40 元(平常价格8 元左右),银花 320 元(平常价格为 20 元),贯众、白术、霍香、苍术都从 10 元左右的价格飙升到 30 元以上。这位业务员说,银花即使涨到 320 元一公斤,依然是有价无市,他们不多的银花都是到、等地以 10 块钱一小包抓来的。 据业人士透露,在该药材市场,有大药材经销大户一天就赚上百万元之多。 政府有关部门曾就此下发文件,对药材、药品价格实行控制,但由于供求过于悬殊,药材批发价依然居高不下。2003 年四月份后,由于人们的恐慌心理有
43、所缓和,购买药品趋于理性,中药材价格才平稳下来。但一些药材批发商早已狠发了一笔。 3.医药中间商有人欢喜有人愁 2003 年 4 月,某医药公司宣传处一位姓的先生说,4 月份该医药集团的利润额下降了近 10 个点。原因有两个,一是大批量销售非典药液,一瓶亏损 1 元多,估计这一块的损失就要达到上百万元;二是该 23 / 112公司主要以销售处方药为主,而 4 月份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减少,致使处方药的销售也大受影响。2003 年一季度公司的产销率为 87%,而在去年同期这一数字是 96%。 另一位民营医药流通企业负责人透漏,三四月份他们每天的药品销售额有一千多万元,销得最好的是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再
44、就是抗生素,生意红火,20 年不遇。但其中也有一定风险,4 月下旬,公司高价进了一批免疫球蛋白,当天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里就播出专家访谈,指出免疫球蛋白对非典的预防作用没有依据,结果可想而知。但他表示,总的来看,非典是一次巨大的商机。(二) 2003 年医药行业发展特点1.主要经济指标一路走高 在我国宏观经济大好形势的带动下,医药经济在 2003 年以坚定的步伐高速迈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医药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近年来的新高,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已成定局。 (1)重点产品产量创出新高。2003 年 111 月,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共完成化学原料药 73.2 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 15.7%
45、;完成中成药产量 54.5 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 19.93%。预计全年化学原料药产量有可能突破 80 万吨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中成药产量将超过 60 万吨,也创近年高水平。 (2)主要生产经济指标增速加快。按可比价格计算,2003 年 111 月,医药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504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9.7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 2.3 个百分 点;医药工业完成增加值 1020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7.1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 2.18 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销售产值 2648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6.6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 1.85 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 314
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08 个百分点。 按此趋势判断,2003 年全年医药经济以快速增长的势头创出历史性新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将实现新的突破,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增加值、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将分别达到 4000 亿元、1100 亿元、3000 亿元、370 亿元。 回顾 2003 年全年医药工业生产经营形势,二季度在非典和国市场急剧增长的影响下,增幅出现陡然增长态势,其后于三季度有所减缓,回复常态发展,继续保持稳定发展轨迹。 (3)效益增长创出新高。截至 2003 年 11 月末,医药工业共完成产品销售收入 2626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8.65%,增速比
47、上年同期提高 1.04 个百分点;实现利润 242.9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8.0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 3.18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 9.25%,比上年同期提高 0.68 个百分点,效益增长较为突出。从实现效益的总量看,已经创出历史性新高。 预计全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将突破 3000 亿元,实现利润将突破280 亿元。 (4)医药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出现下降。截至 2003 年 11 月末,医药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比重为 64.71%,较上年同期下降了 0.14 个百分点。这一指标自 2003 年 25 / 112下半年以来持续保持下降态势,这对于处在严峻而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的医药
48、工业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显示出医药工业加强管理、提高营销水平、降低成本费用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 (5)亏损企业亏损面、亏损额双双减亏。截至 2003 年 11 月末,医药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面为 24.03%,比上年同期下降 5.3%;亏损企业亏损额为 24.46 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91 亿元。 主要子行业增长各具特色。2003 年医药行业各主要子行业效益增长出现明显增降不同的差异性变化,但从年终盘点情况看,各主要子行业的效益水平均有较好增长。 化学制药行业利润增长明显。截至 2003 年 11 月末,化学制药行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 1459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8.72%;实
49、现利润127.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6.67%,比行业平均增幅高 8.6 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利润增长更为突出,增幅达 45.71%,比行业平均增幅高 17.64 个百分点。化学制药行业仍是我国医药制造业中最具竞争力的“鼎足”行业。 中药行业增势“不温不火” 。截至 2003 年 11 月末,中药行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 661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5.97%;实现利润 70.1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5.92%。近年来中药工业效益增长始终弱于行业平均水平,增势“不温不火” 。但其销售利润率为 10.6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35 个百分点,显示出中药行业较好的盈利能力
50、和“含金量”。 生物制药业发展迅速。截至 2003 年 11 月末,生物制药行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 189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3.1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4.52 个百分点;实现利润 19.8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2.66%,与行业平均增幅基本持平。 医疗器械行业持续稳定。截至 2003 年 11 月末,医疗器械行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 16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8.72%;实现利润 13.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1.75%。 其中:器官植(介)入制造业、病房护理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超过50%,是医疗器械行业中利润增长最快的。 卫生材料与医药用品制造业异军突起。截至 2003
51、年 11 月末,卫生材料与医药用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 79.3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8.18 个百分点;实现利润 6.48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88.14%,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60 个百分点。卫生材料与医药用品业在去年抗击非典、卫生保健事业显身手,未来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2.新的结构性矛盾有所显现 2003 年医药经济虽然延续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新的结构性矛盾有所显露。 (1)产销衔接仍未走出阴影, “瓶颈”制约依然存在。2003 年 111 月,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 94.2%,比上年同期提高0.55 个百分点,
52、产销衔接状况好于上年。但多年来低于全国工业平均产销率水平 45 个百分点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扭转,且产成品资金占用较上年同期增长 7.74%,产成品库存可供销售天数居高不下,年末剧增达 50%以上。 27 / 112(2)重复建设“顽症”复发,一些高水平重复建设凸现。目前,由于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和相互攀比的“顽症”复发,医药行业正面临新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有专家提出,继以彩电、冰箱等家电制造业和汽车、钢铁等生产线为标志的两轮重复建设后,以生物医药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代表的第三轮重复建设正在我国凸显,相关产业风险亦加速集聚。从 2003 年医药行业的投资趋势看,这种重复建设苗头十分值得注意。同
53、时也反映出,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应加大调控力度,尽快建立起符合市场机制运作的预警机制。 (3)外资企业加快向我国转移生产的同时未同步转移先进技术。我国引进外资的一个重要战略目的是“以市场换技术” ,但目前情况显示,在华外资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并不活跃,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对华技术扩散极为微弱,并没有把先进的技术转移到中国。诸多外资企业仅仅是将中国作为转移生产的一个新的生产基地和平台,这对于正在按照国家要求积极适应国市场国际化的中国医药企业而言是十分不利的,且无益于企业、产业的长远发展。 3.2004 年行业发展三大趋势 (1)分化发展已成必然 从医药经济走势看,虽然呈现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但医药工业基本
54、面向好,运行质量有所增强,经营绩效水平有所提高,为 2004 年医药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从各子行业发展趋势看,分化发展已成必然。在未来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国际国市场一体化格局下,具有发展优势、竞争实力、能够与更强大竞争对手直面抗击的产业和企业将得到快速而持续的发展; 而失去发展优势、缺乏竞争实力的产业和企业,将逐渐被弱化、淘汰。 (2)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明显,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我国多年加大投资力度、加大技改投入、改善投资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批持续发展的高增长行业,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医药工业在这个“大浪淘沙”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调整中,已经出现了一些积
55、极有利的本质性变化,对未来医药经济加快实现“质”的飞跃奠定了良好基础。 (3)药品价格体制改革将继续快速推进 药品价格总体继续保持下降趋势,政府将根据补偿生产经营合理成本和合理利润、反映市场供求、体现药品质量和疗效差异、保持药品合理比价、鼓励新药开发的原则,加强价格管理。同时依靠市场经济杠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依法加大医药市场净化力度,加大药品价格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用药水平。 附件:我国医药行业加入 WTO 两周年分析中国加入 WTO 已经 2 年了。中国加人 WTO 所承诺的条款和医药有关的并不多,主要是:(1)知识产权保护,实质是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尊重人类的知识产权,因为我国 19
56、92 年公布的专利法基本和国际是接轨的,关键是要严格执行。(2)关税下调,2003 年药品的进口关税进一步下调到中药 3.0%左右,西药大部分在 45%,原料药大部分为 4.06.0%,只有少数在 6.5%以上。实际上对进口药品零售价的影响,不仅有关税的影响,还包括市场的影响。2004 年在关税方面的降低幅度将很有限。(3)3 年开放服务业,包括物流业、药品批发业、零 29 / 112售业。外资对物流介入的兴趣远远高于药品批发和零售业;但在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可能仍然是人才和管理的问题以与如何应对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4)医疗单位向外资开放,可以成立
57、外资的医院。这些条款的影响,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多少年下来了,没什么了不起;有的担心以后日子不好过;有的认为外资会借中国加入 WTO 的东风,大举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实际上,中国加入 WTO 无非是把中国融人国际经济中去,中国应该走向世界,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尊重和应用国际贸易的通用规则(或者称为游戏规则)。政府不要过度地干涉经济,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给外资以国民待遇等。将来,可能国际间的官司会增加,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特别是别人走过的历程,别人的游戏规则,修改和补充我们的游戏规则,按照游戏规则办事。这一定会影响一些团体的利益。中国有一句俏皮话: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但愿真正能按照规则做,
58、因为这样会对中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从实际情况看,发展慢的地区,往往是观念落后,做法和想法仍然有封建残余的地方。例如,近年暴露的最大问题是企业、个人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诚信问题。这在经济活动中是很大的问题.也影响吸引外资和出口。这方面的实例很多,如伪劣商品、低价竞争等。加入 WTO,和我们原来预期的一样,其实对中国药品生产和市场的影响并不大,中国的药品生产和药品商业没有由于加人 WTO 而有明显改变,据 2002 年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 70 家会员单位 158 个主要品种的调查,国产药品销售占 27%,合资药品销售占 55.55%,进口药品占 17.4%。说明实际上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因为中国加入 W
59、TO 而有所改变。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药价降低,市场份额有所改变,但从销售数量上,比例应该变化不大,低于以销售额计算的市场占有率变化。而且,近年来,中国的医药市场发展仍然很快,增长速度相当于 GDP增长的 2 倍。 由于兼并,我国的医药行业大型企业越来越多,销售和利润越来越集中,这是经济活动中正常的发展过程,但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低、研发能力差、管理水平低等缺陷仍然存在。 2003 年中国经历了 SARS 的考验,药价继续在下降,医疗体制改革仍然沿着原来的方向在缓慢前进。医院在控制药价和处方的同时,加大了化验的力度,以补充在药费上收入的减少。老式的问诊和经验的检查正逐渐被现代仪器的检查所代替。手术
60、费用也在提高。我国的医疗事业实际上没有真正进入市场,仍然是一个垄断的事业,老百姓没有太多的选择。药品价格虚高,应该是医院药房的药品价格虚高,因为在社会药房,药品价格比较接近市场,而医院药房的价格仍然是公布的零售价,甚至有加价的现象。所以医院的问题不解决,降低药价只是一种暂时的解决办法。 (1)中国医疗事业的基本估计我国有 13 亿人口,但是医疗事业费用只有 400 亿美元,美国有 2 亿人口,医疗事业费为 14000 亿美元。中国的非专利名药物的价格比较低,所以绝大多数病人的医疗要依靠非专利名药物。中国年收入在 600 元以下的人口占 4000 万以上,年收人在 800 元以下的人口近 1 亿。真正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数字资源中心建设合同
- 2025版商业店铺租赁合同2
- DB3308T 127-2024基层智治大脑 事件数据汇聚流转基本要求
- 2025租赁合同补充协议书
- 货车驾驶员劳务合同书
- 二零二五版人力资源部经理劳动合同样本
- 荣成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
- 2025如何处理违反租赁合同的情况
- 2025商场照明系统维护合同模板
- 英语学习之旅
-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药品网络交易服务三方平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B2B平台(完整版)
- 肌肉注射操作评分标准
- 配电箱验收记录表
- DB11-T1788-2020技术转移服务人员能力规范
-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课件讲解
- GB∕T 23524-2019 石油化工废铂催化剂化学分析方法 铂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 宝宝生日祝福可爱卡通电子相册PPT模板
- 盗窃案件现场勘查应注意的问题
-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一人一档)
- 80吨吊车性能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