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_第1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_第2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_第3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_第4页
实验诊断问答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 3 个部分。2.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是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服务进行连续的和全方位的管理,最终符合临床要求。3.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A)4危急值(critical value):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生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5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

2、evel):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应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6.红细胞计数 (red blood cell count, RBC)指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常用于贫血诊断并判断程度7.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又称血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PCV),又称红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但受血浆容量改变的影响,也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8.网织红细

3、胞计数(reticulocyte count, Ret): 晚幼红到成熟红之间未完全成熟红细胞,胞体稍大,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胞质兰色网状结构,共 4 型,网状结构越多,细胞越幼稚。Wright 染色嗜多色性红细胞。用于贫血诊断及预后观察。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红细胞通过仪器内计数小孔时,因细胞体积大小不同,得到一个相应的大小脉冲,脉冲信号经计算机统计处理获得的 RDW 值,反映外周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10.白细胞绝对值(absolute value of WBC

4、)11.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 DC)12.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 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间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靶形细胞常占 20%以上。13. 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直径小于 6 微米,厚度增加大于 2.9 微米,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14.嗜多色性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称嗜多色红细胞或者多染色性红细胞。增多

5、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多见。15.高色素性红细胞(hyperchromic erythrocyte):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16.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凝集而形成的,大量增多并呈粗颗粒状点彩,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如巨幼红细胞贫血等。17.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 0.51 微米,1 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多见于溶血

6、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18.卡-波环(cabot ring ):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目前认为可能是纺狂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 。19.有核红细胞 nucleated erythrocyte):正常成人在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主要见于:1、各种溶血性贫血;2 红白血病 3 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第 4 其它,如骷髅转移,严重缺氧等。20.中毒颗

7、粒:(toxic granulation):中性粒细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呈深紫红或深紫黑色,谓之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高。21.空泡(vacuole degeneration):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中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可能是细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所致。22.杜勒小体(dohle bodies):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或梨形呈现云雾状天蓝色或蓝黑色,直径 12um,亦可在单核细胞胞质中出现。23.核变性(degeneratio of nuceus):是中性粒细胞胞核出现固缩,溶解及碎裂的现象。严重感染,急性中毒会出现。

8、24.棒状小体(auer bodies):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 16um,故称为棒状小体。是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25、异形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cyte):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 1 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巴细胞。有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三种。增多可见于感染性疾病、药物过敏、与细胞肥大病毒感染有关等。26、核左移(nuclear shift to left):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

9、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27、核右移(nueclear shift to right):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越过 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28.分裂池(mitotic pool)29.贮备池(storage pool)30.边缘池(vessel wall)31、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大多数明显升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32、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ete ESR):是指红细胞在

10、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各种炎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等可引起病理性增快。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可以引起血沉减慢。33.骨髓穿刺(bone marrow puncture)34.骨髓增生程度(proliferative degree)36、细胞化学染色(cyto-chemical stain):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应用骨髓涂片按一定程序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一项检查方法。有助于了解各种血细胞化学成分组成及病理生理改变。37、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 stain,POX):血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能分解试剂中

11、的底物,释出新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为蓝色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 形成蓝黑色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3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 stain,NAP)39.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 MF)40、骨骼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骼出现 病态造血。主要表现为外周血中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有形态异常。41、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是由

12、于叶酸及维生素 B12 缺乏使 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其血液学的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系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特征。42、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骼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43、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其长短反应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以及血管壁的通透性、脆性的变化。44.束臂实验(capillary fragility test,CFT):又称毛细血管脆性

13、试验(CFT)又称毛细血管抵抗力实验(CRT),通过给手臂局部加压使静脉血流受组,致毛细血管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皮肤出现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若出血点增多见于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缺陷、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血管血友病。45.血块收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 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 Ca2+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减低(<40%)见于低纤维蛋白血症、多发骨髓瘤等,增高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 XIII 缺陷症等。46.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 large cell ratio, P-LCR)4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

14、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钙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见于 FVIII、IX、XI 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的增多,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48.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 Ca2+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 I、II、V、VII、X 缺乏,获得性抗凝血因子缺乏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等。49.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CT):静脉血放入试管中,

15、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反映内源凝血系统的凝血过程。50.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51.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 assay,FBG):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后者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梗死等,降低见于 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等。52.凝血酶时间测定(thrombin time,TT):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 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延长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53.D-二聚

16、体(D-dimer 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的重要试验,阳性也是诊断 DIC 和观察溶血栓治疗的有用试验。5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assay,FBG):于受检血浆中加入 FDPs 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悬液,若血液中 FDPs 浓度超过或等于 5ug/ml,胶乳颗粒发生凝集。根据受检血浆的稀释度可以计算出血浆 FDPs 含量。阳性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55.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3p):受检血浆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

17、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复合物,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析出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此则为阳性。56.原发性纤溶(primary hyperfibrinolysis)57.继发性纤溶(secondary hyperbrinolysis)58.血型(blood group):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某些血浆蛋白 在个体之间均具有搞原成分的差异,受独立的遗传基因控制。59.ABO 血型物质60.(血型)天然抗体(blood group natural antibody):是由一种无深邃的抗原刺激而产生。在自然

18、界非血型抗原所特有。61.(血型)免疫抗体(blood group substance)62.交叉配血(cross matching):由于配血试验主要是检查受血者血清中须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故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的一管称为主侧;供血者血清中受血者红细胞相配的一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为交叉配血。保证输血安全。63.成分输血(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64.随机尿(random urine):用于门诊和急诊病 人的临时检验。65.餐后尿(urine after meal):通常在午餐后 2h 收集的尿标本66.新鲜尿(fresh urine)67.多

19、尿(polyuria):24h 尿量超过 2500ml,称为多尿,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均可见多尿。68.少尿(oliguria):成人尿量低于 400ml/24h 或 17ml/h,称为少尿69.无尿(anuria):低于 100ml/24h 称为无尿70.肾前性少尿(prerenal oliguria):休克、心衰 、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肾小球滤过不足而出现少尿。71.肾性少尿(renal oliguria):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72.肾后性少尿(postrenal oliguria):因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所致。73.暂时性多尿(t

20、emporary polyuria):可见于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剂和某些药物等。74.血尿(hematuria):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75.肉眼血尿(gross hematuria):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 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76.镜下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 个,称为镜下血尿。77.均一性血尿(homogenicity hematuria)78.非均一性血尿(heterogeneity hematuria)79.肾小球源性血尿(glomerular hematuria)80.非肾小球源性血尿(non-glom

21、erular hematuria)81.血红蛋白尿(hematoglobinuria):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82.肌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主要见于挤压综合症、缺血性肌坏死。83.胆红素尿 bilirubinuria) 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84.乳糜尿(chyluria):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为

22、乳糜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85.乳糜血尿(hemotochyluria):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同时混有血液。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86.脂肪尿(lipiduria):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为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87.脓尿(pyuria):当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新鲜尿液呈白色混浊,加热不消失,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和肾盂肾炎、膀胱炎。88.菌尿(bacteriuria):当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 出物或细菌时,新鲜尿液呈云雾状。加热不消失,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和肾盂肾炎、膀胱炎。89.蛋白尿(proteinuria):尿蛋白

23、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 150mg/24h 尿时,称蛋白尿。90.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 proteinuria) 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量蛋白 ,尿中无大分子量的蛋白,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91.非选择性蛋白尿(non-selecive protein uria):说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的损伤断裂,尿中有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几乎均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92.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 ria):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原发性肾小球损害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损害疾

24、病均可见。93.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 proteinuria):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中毒、药物及肾移植术后。94.混合性蛋白尿(mixed proteinuria):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所致的蛋白 尿,如肾小球肾炎或肾盂肾炎后期。95.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 proteinuria):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症、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等。96.本周蛋白(bence-jones protein )97.组织性蛋白尿

25、(histic protienuria):由于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多为低分子量蛋白尿,以 T-H 糖蛋白为主要成分98.假性蛋白尿(false proteinuria):由于尿中混有大量血、脓、黏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见于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等。99.糖尿(fasle proteinuria pseudoproteinuria):尿粮定性试验阳性,称为糖尿,一般指葡萄糖尿。分为血糖增高性糖尿、血糖正常性糖尿、暂时性糖尿、其他糖尿、假性糖尿。100.肾性糖尿(renal glucosuria):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

26、降低所致,及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101.酮尿(ketonuria):当体内糖分解代谢不足时,脂肪分解活跃但氧化不完全可产生大量酮体,从尿中排出形成酮尿。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也可因为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102.尿比密(urine specific):是在 4C 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可粗略判断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103.红细胞淡影(blood shadow):低渗尿中红细胞因吸水胀大,并可有血红蛋白逸出,呈大小不等的空环形104.脂肪颗粒细胞(fatty granule cell):在某些慢性炎症时,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

27、脂肪变性,胞质中充满脂肪颗粒,观察尿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肾移植术后有无排斥反应亦有一定意义。105.管型(cast):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106.透明管型(hyaline cast):由 T-H 糖蛋白、清蛋白和氯化物构成,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正常 0偶见/LP,肾病综合症、慢性肾炎等可见增多。107.细胞管型(cellular cast):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 1/3,称为细胞管型。108.颗粒管型(graular cast):为肾实质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于 T-H 蛋白上而成,颗

28、粒总量超过管型的 1/3,可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开始时多为粗大颗粒,在肾脏停滞时间较长后,粗颗粒碎化为细颗粒。分为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和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等)109.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 cast):肾小管上皮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 1/3。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操作时出现。110.红细胞管型(red cell cast):红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 1/3,常与肾小球性血尿同时存在,临床意义与血尿相似。111.白细胞管型(white cell cast):白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 1/

29、3,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112.混合管型(mixed cell):同时含有各种细胞和颗粒物质的管型,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113.蜡样管型(waxy cast):由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在肾小管中长期停留变性或直接由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形成,呈质地厚、有切迹或扭曲、折光性强的浅灰或浅黄色蜡烛状。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114.脂肪管型(fatty cast):因管型中含有大小不一、折光性强的椭圆形脂肪小球而得名,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115.宽幅管型(broad cast)由蛋白质及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构成,外形宽大,不规则,易折断。常见于慢性肾

30、衰竭少尿期,提示预后不良。116.细菌管型(bacterial cast):含有大量的细菌、真菌的管型,见于感染性疾病。117.结晶管型(crystal cast):含盐类、药物等化学物质结晶的管型。118.微量清蛋白尿(trace quantity albuminuria):在无尿路感染和心衰竭的情况下,尿中有少量清蛋白的存在,浓度在20200ug/ min 的亚临床范围,称为微量清蛋白尿。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指标,也可见于大多数肾小球疾病等。119.滤过钠排泄分数(fractional excretion of filtrated sodium.)120.亚硝酸盐试验(nitrites

31、test)121.柏油样便(tarry stool):稀薄、黏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形似柏油称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122.白陶土样便(acholic stool):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b:粪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内含有黏液片块,量大、稀水样,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124.脓血便(stool with blood and pus):当肠道下段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或脓血便。125.隐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出血,通过试剂来判断是否有出血。对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的鉴别意义。126.夏科-莱登结

32、晶(Charcot-Leydenerstal)127.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是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 的一种 无色透明液体,大约 70%来自脑室系统脉络丛的超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128.黄变症(xanthochromia):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的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进入脑脊液的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破坏,释放氧合血红蛋白而呈黄变;血清中胆红素超过 256 mol/L 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 8.6 mol/L 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由于脑脊液中蛋

33、白质含量升高而呈黄变症。129.pandy 试验:即蛋白质定性试验,脑脊液的化学检测方法,生理情况下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甚微,病理情况下会增加。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质盐而出现混浊或沉淀,此法较敏感,当总蛋白量超过 0.25g/L 时可呈弱阳性反应。130.浆膜腔积液(serousmembrane fluid):人体的胸腔、腹腔、心包腔统称浆膜腔,生理状态下会有少量液体,在腔内起润滑作用,病理状态下腔内有多量液体贮留成为浆膜腔积液。131.漏出液(transudate):为非炎性积液。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见于晚期肝硬化,肾病综合征,重度营养不良。毛细血管内

34、流体静压升高,见于慢性充血性心衰,静脉栓塞。淋巴管阻塞,见于丝虫病和肿瘤压迫。132.渗出液(exudate):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渗出血管壁。形成原因有:感染性如感染化脓性细菌,分支杆菌,病毒或支原体;非感染性如外伤或化学性刺激;恶性肿瘤和风湿性疾病也会引起。133.粘蛋白定型试验(Rivalta test):浆膜腔积液检测的化学方法,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激时分泌粘蛋白量增加,此为一种酸性蛋白,其等电点为 PH35,因此可在稀醋酸溶液中析出,产生

35、白色沉淀。漏出液粘蛋白含量很少,多为阴性反应,渗出液中含大量粘蛋白,多为阳性反应。134.乳糜性渗出液(chylous exudate):渗出液的颜色随病因变化,其中乳白色系胸导管或淋巴管阻塞引起的真性乳糜液,或含大量脂肪变性细胞也呈乳糜样,称假性乳糜液。135.脓性渗出液(purulent exudates):渗出液颜色随病因变化,淡黄色脓性见于化脓性感染。136.血性渗出液(hematodes exudate):渗出液颜色随病因变化,淡红色、暗红色或红色为血性渗出液,见于恶性肿瘤,急性结核性胸、腹膜炎,风湿性或出血性疾病,外伤或内脏损伤等。137.脑脊液细胞蛋白分离现象138.精液液化时间

36、(semen liquefaction time):刚射出的精液具高度粘稠性,呈胶冻样。由于纤溶酶的作用,精液离体后会自行液化。精液由胶冻状态变为流动状态所需时间称为精液液化时间。139.无精子症(azoospermia):精液液化后,先于显微镜下观察有无精子。若无精子,将精液离心后再做检查,若仍无精子,则称为无精子症。140.无精液症(aspermia):精液量减少至 12 滴,甚至排不出,称为无精液症。见于生殖系统结核,淋病或非特异性炎症。141.精子活动力(sperm motility):精子活动力是精子向前运动的能力,即活动精子的质量。分为 a 至 d 级。142.精子活动率(sper

37、m activate rate):精子活动率是检测活动精子占精子总数的百分率。观察 100 个精子,计数活动精子的数量,计算出精子活动率。若不活动精子大于 50,应进行伊红体外活体染色检查,以鉴别其死活。143.精液(semen):是男性生殖系统的分泌物,由精子和精浆组成。睾丸曲细精管内的生精细胞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经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的分化演变,最后发育成成熟精子。精浆是精子生存的介质和能量来源,对精子的存活和生理运动功能有重要作用。144.畸形精子症(teratospermia):精液中异常形态精子大于 20为异常,如正常形态精子低于 30称为畸形精子症。见于

38、精索静脉曲张,睾丸、附睾功能异常,生殖系统感染,某些化学药物作用或放射线损伤。145.阴道清洁度(cleanness):是根据阴道分泌物中的白细胞、上皮细胞、阴道杆菌和杂菌的多少来划分的。是阴道炎症和生育期女性卵巢性激素分泌功能的判断指标。146.阴道分泌物(vaginal discharge)147.前列腺液(prostatic fluid):是精液的重要组成成分,约占精液的 15%30%。通过前列腺按摩所获得前列腺液混有精囊液,此为静态液;由射精排入精液中的前列腺液为刺激性分泌物。前列腺液的检测主要用于前列腺炎、结石、结核、肿瘤和前列腺肥大的辅助诊断,也可用于性病的检测等。148.心肌肌钙

39、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149.肌红蛋白(myoglobulin, Mb)150.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151.利钠肽(natriruetic peptides, NP)152.B 型利钠肽(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153.氮端前 B 型利钠肽(NT-pro-BNP)154.前清蛋白(prealbumin,PAB):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为 62000,比清蛋白小。是一种载体蛋白,能与甲状腺素结合,因此又叫甲状腺素结合前清蛋白,并能运输维生素 A。其半衰期短,更能早期反映肝细胞损害。155.清蛋白/球蛋

40、白比值(albumin/globuln,A/G):清蛋白与球蛋白量的比值,正常成人的 A/G 为(1.52.5):1。156.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 IBIL)157.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158.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CB):以清蛋白为载体的非结合胆红素随血流进入肝脏,在窦状隙与清蛋白分离后,迅速被肝脏摄取,在肝细胞内和 Y、Z 蛋白结合,并被运输到光面内质网,在此与配体结合蛋白分离,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存在时,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作用,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和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

41、素。159.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16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旧称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GP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中,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正常时血清含量很低,但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包浆内的 ALT 释放入血,致使血清 ALT 的酶活性升高。16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旧称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GO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在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组织中。大约 80%的 AST 存在于

42、线粒体内。162.AST/ALT: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之比,正常时血清含量很低。ALT/AST>1,是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重要的检验手段;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时,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可能进入活动期。163.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肾、小肠及胎盘中,血清中 ALT 以游离的形式存在,极少量与脂蛋白、免疫球蛋白形成复合物。由于血清中大部分 ALP 来源于肝脏与骨骼,因此常作为肝脏疾病的检查指标之一。164. -谷氨酰基转移酶( -glutamyl transferase,GGT):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和

43、微粒体上,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肾脏、肝脏和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 GGT 主要来自肝胆系统。GGT 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干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因此当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清中 GGT 增高。165.III 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rocollagen- III-peptide,PIIIP):在胶原生成初期,首先生成前胶原,前胶原受到肽酶切割分离,而形成的产物之一。常被用作肝脏纤维化的检测指标,多以放射免疫法加以检测。166.IV 型胶原(collagen type IV,CIV):分布于肝窦内皮细胞下,是构成基膜的主要成分。在肝纤维化过度增生时,CIV 的含量增加伴随着 C

44、IV 降解酶活性的增加,所以 CIV 的合成和降解都处在较高水平。CIV 与层粘连蛋白有高度亲和性,过度沉积使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组织结构和肝血流量改变,使肝细胞营养受限,从而加剧肝脏病变。现认为,在肝纤维化早期已有 CIV 的沉积。血清 CIV 及其产物的增加是肝纤维化早期的表现。167.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准确灵敏的反映肝内纤维化程度,反应肝脏的早期损伤。168.层粘连蛋白(laminim,LN):是一类反映胶原产生及降解的血清标志物,其含量高低与门静脉高压程度呈正比,用于评价干纤维化的实验诊断指标。169.胆酶分离(enzy

45、me bilirubin separate)170. - 桥( - bridge)17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tration rate,GFR):即单位时间(min)内,经两肾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是评估滤过功能最重要的参数。正常人约为 120160ml/min。172.肾清除率(clearance rate):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结果常以 ml/min 或L/24h 表示。利用清除率可分别测定 GFR、肾血流量、肾小球对各种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173.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血中的肌酐有

46、外源性和内生性两类组成。血中肌酐主要有肾小球滤过排除体外,肾小球基本不重吸收且分泌量也较少,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的情况下,血中的浓度取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当肾实质损害,GFR 降低到临界点后,血 Cr 浓度就会明显上升,故测定血肌酐浓度可作为 GFR受损的指标。174.内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e 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是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可评估肾功能损害的程度,指导治疗。175.血尿素(serum urea, SU)176.血尿酸(uric acid, UA)177.血清胱抑素 C (

47、cystatin C, CysC)178.尿渗量(Urine osmol)肾脏排泄尿液内全部溶质微粒的数量,能较准确的反映肾脏深缩功能179.N-乙酰- -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 - D-glucosaminidase, NAG)180.尿 1-微球蛋白( 1Microglobulin, 1 MG)181.Dane 颗粒182.乙肝“两对半” HBsAg-抗-HBs、HBsAg-抗-HBe、抗-HBc。183.澳抗184.大三阳HBsAg HBeAg anti-HBC185.小三阳HBsAg anti-HBe anti-HBC186.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

48、ody, ANA)187.肥达(Widal)试验188.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189.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 TM)190.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 antibody )191.TPHA192.TORCH193.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194.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19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196.糖链抗原 19-9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197.

49、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GHb)198.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199.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200. 脂蛋白(lipoprotein, LP)201. 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1.心电图(ECG):是利用心电图机自体表记录的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2.心电向量:电偶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又称心电向量。 3.胸导联:属单极导联,即将正极(探查电极)分别放置于胸壁不同部

50、位,负极则与中心电端连接。 4.导联轴:某一导联正负两极之间的假想连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方向由负极指向正极。 5.额面六轴系统:将右上肢、左上肢和左下肢设想为一个以心脏为核心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心电端位于三角形中心,即构成Einthoven三角。将6个肢体导联的导联轴分别平行移动,使各导联轴均通过等边三角形的中心点,即组成额面六轴系统。 6.心电轴:一般是指平均QRS电轴,为心室除极过程中各瞬间向量的综合,代表整个心室肌除极向量在额面上的方向与大小。 7.钟向转位:指心脏沿其长轴(从心尖部向心底部)发生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转动。 8.冠

51、状T波: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T波形态常表现为倒置深尖、双肢对称。 9.心律失常:当各种原因使心脏激动的起源和(或)传导出现异常。 10.室性早搏二联律:若在每次正常窦性搏动之后均出现一个室性期前收缩,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 3. 肺性P波 高尖的P波,P波0.25mV,时间正常。最多见于肺心病及肺动脉高压时,故称为肺性P波4. 完全性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发生时,包含期前收缩在内的前后两个PP间期恰为窦性PP间期的两倍,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5. 期前收缩 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心脏提前搏动6. 心律失常   是

52、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7. R-on-T现象 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过早提前,落至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上,为R-on-T8.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从心房传到心室的过程中,冲动传导的延迟或中断。 9.文氏现象.即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脱落(有 P波但其后无QRS波),脱落后的P-R间期缩短,然后再重复前述现象。 10.预激综合征 心脏在室上性激动沿正常传导途径下传心室的过程中,激动可同时经附加旁道下传,抢先到达心室使一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这一现象称为预激综合征。血液的一般

53、检验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 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

54、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 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高球蛋白血症。 贫血。 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

55、;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答: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粒细胞。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基辛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核左移可伴白细胞总数增高,也可不增高甚或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是指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和分叶过多,分叶在5 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

56、3%。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5简述何为棒状小体及其临床价值。答:在Wright 或Giemsa 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6简述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生理情况及特点。答: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新生儿,胎儿期,妊娠>5 个月后及分娩等可见白细胞增多。其特点: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7简述中性粒细胞有那些形态异常的改变答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A核变性

57、B中毒颗粒C空泡形成D杜勒小体E细胞大小不均;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棒状小体;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8简述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时出现细胞大小不均的可能机制。答:可能是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定义及临床意义答: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0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答: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1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几类答:红

58、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 DNA 合成障碍;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 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内在异常 红细胞外在异常;红细胞丢失12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答: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其它,如风湿性疾病常伴有增多。13. 红细胞计数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RBC指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常用于贫血诊断和病情判断,参考值:男:4.05.5*10的12次方/L,女性3.55.0*10的12次方/L,新生儿6.07.0*10的12次方/L。临床意义: 1、RBC上升:相对性,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尿崩症等绝对性:原发性真红;继发性慢性肺病;新生儿,高原居住,肾癌,肝癌2、RB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