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_农业家庭经营_第1页
第十一章_农业家庭经营_第2页
第十一章_农业家庭经营_第3页
第十一章_农业家庭经营_第4页
第十一章_农业家庭经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一章 农业中的家庭经营 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要点: 一、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与历史演变一、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与历史演变 二、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二、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 三、农业家庭经营的兼业化三、农业家庭经营的兼业化 四、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四、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一、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与历史演变一、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与历史演变 (一)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一)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 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又称为农户

2、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活动,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 农业家庭经营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物质农业家庭经营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是一种弹技术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性很大的经营方式。关于农业经营方式的争论 自亚当自亚当.斯密以来,一些经济学家一直坚信:自由竞争的市斯密以来,一些经济学家一直坚信: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加上在利润最大化驱使下的资本主义农场的合理场经济制度加上在利润最大化驱使下的资本主义农场的合理经营,才可以实现农业的商品化与现代化。经营,才可以实现农业的商品化与现代化。 马克思经典作家认为,在资本主义

3、制度下,农业中的大生产马克思经典作家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中的大生产优于小生产,并将排挤与取代小生产。优于小生产,并将排挤与取代小生产。 卡尔卡尔.考茨基在考茨基在1989发表发表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一书中系统论证了农一书中系统论证了农业大生产的优越性,也论证了小生产的地位与前提。业大生产的优越性,也论证了小生产的地位与前提。 爱德华爱德华.大卫在大卫在1903发表发表社会主义和农业社会主义和农业,从农业的特,从农业的特性出发,论证了农业小生产优于大生产。性出发,论证了农业小生产优于大生产。 斯大林:公开批判大卫等人观点,指责斯大林:公开批判大卫等人观点,指责“小农经济稳定论小农经济稳定论”

4、,实践证明,斯大林的一大二公、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实践证明,斯大林的一大二公、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 农农业业 集体化模式给集体化模式给 苏联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惨重的苏联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惨重的后果。后果。注意 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孰优孰劣之争通常与农业规模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孰优孰劣之争通常与农业规模大小优劣混在一起,因为土地经营面积通常是大小优劣混在一起,因为土地经营面积通常是 衡量衡量农业农业 经营规模的标志,也是判断农业大生产与小生经营规模的标志,也是判断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的产的 量化指标,但二者有量化指标,但二者有 根本的根本的 区别。区别。 农业经营规模问题的研究目的是为

5、了确定农场最佳农业经营规模问题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农场最佳规模,为选择土地面积和投资数量提供依据。规模,为选择土地面积和投资数量提供依据。 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的研究目的是说明农业产组织农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的研究目的是说明农业产组织 形式的优劣形式的优劣 。(1)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进入新石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进入新石器时代,才开始原始的农业与畜牧业。家庭本身就是时代,才开始原始的农业与畜牧业。家庭本身就是原始共同体,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单位。原始共同体,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单位。(2 2)在奴隶社会里,起初是家长奴隶制,家庭生产)在奴隶社会里,起初是家长奴隶制,家庭

6、生产经营首先表现为作为奴隶主的家长支配着全部家产,经营首先表现为作为奴隶主的家长支配着全部家产,支配着妻子、儿女和奴隶,家长自己也参加生产劳支配着妻子、儿女和奴隶,家长自己也参加生产劳动。动。(3 3)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生产有了巨大发展,成为社会范围内普遍的生产形生产有了巨大发展,成为社会范围内普遍的生产形式。式。这时的农业家庭经营是自给自足的,农民在土这时的农业家庭经营是自给自足的,农民在土地上的收获除向地主纳租以外,余下来的主要是供地上的收获除向地主纳租以外,余下来的主要是供家庭消费。家庭消费。(4 4)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7、农业家庭经营的更高级形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农业家庭经营的更高级形式家庭农场开始在欧美出现。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家庭农场开始在欧美出现。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是一种农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能自行决策,是一种农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能自行决策,独立经营的经济组织。农场主即是所有者、经营者,又是劳独立经营的经济组织。农场主即是所有者、经营者,又是劳动者;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雇工一般不超过总劳动量的一动者;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雇工一般不超过总劳动量的一半。时至今日,家庭农场在发达国家的农场总数构成中大约半。时至今日,家庭农场在发达国家的农场总数构成中大约占占90

8、%90%以上,占有绝对优势,并且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农场形以上,占有绝对优势,并且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农场形式。式。(5 5)社会主义制度在前苏联诞生以后,苏联首先在农村普遍)社会主义制度在前苏联诞生以后,苏联首先在农村普遍建立了集体农庄,中国等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效仿,试建立了集体农庄,中国等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效仿,试图以农业的合作化、集体化、国有化来代替家庭经营、消灭图以农业的合作化、集体化、国有化来代替家庭经营、消灭家庭经营,结果经济效率普遍低下,农产品的供给长期难以家庭经营,结果经济效率普遍低下,农产品的供给长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 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由于

9、绝大多数农产品供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由于绝大多数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面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面临新的困难,有人对家庭承包制是否适应农业发临新的困难,有人对家庭承包制是否适应农业发展,能否适应现代农业提出疑问。展,能否适应现代农业提出疑问。 在理论上,有人认为家庭经营造成土地分散在理论上,有人认为家庭经营造成土地分散和小规模,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有人认为它不利和小规模,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有人认为它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化科技的运用。于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化科技的运用。 但当代农业并没有沿着大农理论的方向发展,但当代农业并没有沿着大农理论的方向发展,家庭经营依

10、然是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形家庭经营依然是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形式。式。 如如19871987年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年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家庭农场占农场总数的家庭农场占农场总数的比例分别为比例分别为99.8%99.8%、90%90%、90.4%90.4%,9999、9292、7575, 可见,可见,在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各种先进的在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各种先进的生产组织相当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仍然是以生产组织相当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而且数量相当大。家庭经营为主,而且数量相当大。 而原以跨家庭经营为主的原苏联集体

11、农庄而原以跨家庭经营为主的原苏联集体农庄及改革前的中国的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农业生及改革前的中国的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农业生产不景气,农业发展极缓慢。产不景气,农业发展极缓慢。 我国农民首创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我国农民首创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推动我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根本性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根本性动力,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带动了整个力,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带动了整个城乡经济的大发展,启动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城乡经济的大发展,启动了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体制转

12、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从中国农村的全局来看,从从中国农村的全局来看,从2020余年来农余年来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农村村土地家庭承包的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农村推行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适应社会主推行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有利于农村生产力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且仍具有旺盛的活力,因此,的进一步发展,且仍具有旺盛的活力,因此,必须长久地坚持稳定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制必须长久地坚持稳定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度。二、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二、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1 1、农业的产业特点、农业的产

13、业特点2 2、农业的分工协作、农业的分工协作3 3、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4 4、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5 5、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农业的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农业的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1.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个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不可能像工业那样具个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不可能像工业那样具 有并列性有并列性2.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复杂交错,因此农业劳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复杂交错,因此农业

14、劳动支出具有不均衡性动支出具有不均衡性3.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有广阔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有广阔的地域性的地域性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 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的协同劳动。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的协同劳动。 劳动者之间没有固定分工的协作称简单协作劳动者之间没有固定分工的协作称简单协作 劳动者之间有比较固定分工的协作称分工协作劳动者之间有比较固定分工的协作称分工协作 分工协作使劳动者积累了经验,改进了劳动技能,分工协作使劳动者积累了

15、经验,改进了劳动技能,提高了劳动强度,生产工具更能发挥作用,提高了提高了劳动强度,生产工具更能发挥作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更具有连续性、规划性、秩序性。劳动生产率,劳动更具有连续性、规划性、秩序性。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农业劳动对象生长发育的规律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农业劳动对象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协作的简单性和稀少性。性,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协作的简单性和稀少性。 作物生长的季节性、周期性、生产过程的有序性,作物生长的季节性、周期性、生产过程的有序性,决定了农业生产只能按自然界的时间,即受季节约决定了农业生产只能按自然界的时间,即受季节约束的生长过程依次进行各种作业。在农业生

16、产过程束的生长过程依次进行各种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同一时期的作业比较单一,不同时期的不同作中,同一时期的作业比较单一,不同时期的不同作业多数又往往可以由同一劳动者连续完成。业多数又往往可以由同一劳动者连续完成。 因此,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协作多是简单协作。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协作多是简单协作。 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作业不能实行严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作业不能实行严格的分工协作,甚至一些简单的协作也不能格的分工协作,甚至一些简单的协作也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农业生产不适合采用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农业生产不适合采用工厂化劳动,而更适合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工厂化劳动,而更适合采取家庭经营的方

17、式。 正如法国农业经济学家罗歇正如法国农业经济学家罗歇韦利所韦利所说:说:“真正的农业,卓有成效的农业,真正的农业,卓有成效的农业,一定要以个人负责为基础一定要以个人负责为基础”。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家庭经营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采用的技术主要分为两类: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采用的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械技术:包括各种机械装备,使生产过程机一类是机械技术:包括各种机械装备,使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械化、自动化。另一类是生物、化学技术,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另一类是生物、化学技术,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激素、饲料等,这类技术直接改变生物本身,为动激素、饲料等,这类技术直接改变生物本身,为动植物创造良

18、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与动物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与动物的生产率来增加经济效益。的生产率来增加经济效益。1.多数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由单个人进行。农业生物、化学技多数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由单个人进行。农业生物、化学技术可以由单个人完成,农业机械也可由单个人操作。术可以由单个人完成,农业机械也可由单个人操作。2.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关联性较小。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生产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关联性较小。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生产组织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弹性。组织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弹性。3.许多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不受家庭经营规模的限制,即使有许多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不受家庭经营规模的限制,即使

19、有的农业技术要求有最低的作业规模,但是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的农业技术要求有最低的作业规模,但是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突破单个家庭经营规模。系可以突破单个家庭经营规模。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1.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由于家庭经营婚姻、血缘关系,似的家庭经营具有持久的稳定性,一般具有较长的预期。2.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的差别有利于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家庭成员合理分工,在时间上与劳动力的合理使用上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三、农业家庭经营的兼业化三、农业家庭经营的兼业化(一)国际上兼业农户类型的划分(一)国

20、际上兼业农户类型的划分(二)农户兼业化的原因(二)农户兼业化的原因(三)农户兼业化的利弊得失与发展趋势(三)农户兼业化的利弊得失与发展趋势 . . . (三)农户兼业化的利弊得失与发展趋势(三)农户兼业化的利弊得失与发展趋势兼业化的优点兼业化的优点兼业化的缺点兼业化的缺点1.有利于生产商品性农产有利于生产商品性农产品品2.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城市、工商业的动力,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3.多种收入来源利于资金、多种收入来源利于资金、技术的投入技术的投入4.兼业农户的双重身份利兼业农户的双重身份利于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于城市与农村的发展1.许多

21、农户无心经营农业,许多农户无心经营农业,使农业衰退、荒废,缺乏使农业衰退、荒废,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力2.规模过小、资金缺乏,规模过小、资金缺乏,无力或不宜采用先进技术无力或不宜采用先进技术3.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4.劳动时间难以保证,不劳动时间难以保证,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与农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业现代化的发展 。 1.萌芽阶段(萌芽阶段(19781980.9) 1978年,安徽凤阳率先实行包产到组、到户,年,安徽凤阳率先实行包产到组、到户,1979年年9月月十一十一 届四中全会,围绕农业生产责任制展开了两种思想争届四中全会,围绕农业生产责任制展开了两种思想

22、争论,论,1980年年9月试点发展到全国。月试点发展到全国。 2.全面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1980.91981年底)年底) 中央中央75号文件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题,支持群众要求,并建立多种形式的联产责任制,使包,支持群众要求,并建立多种形式的联产责任制,使包产包干承包经营形式比例达到产包干承包经营形式比例达到50 3.确立阶段(确立阶段(1982年春年春1984年初)年初) 1982年年1月中央月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行各种责任制比重达到号文件,指出实行各种责任制比重达到78.7,1984年提出土地承包期延长年提出土地承包期延长15年以上。年以上。1984年底,年底,家庭承包经营在全国展开,农业生产取得前所未有的增长。家庭承包经营在全国展开,农业生产取得前所未有的增长。 包产到户与包产到户与 包干到户的区别包干到户的区别 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这两种责任制的区别在于: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这两种责任制的区别在于: 包产到户包产到户是各户按人口或按人劳比例承包耕地,包是各户按人口或按人劳比例承包耕地,包产、包工、包费用,超奖减赔,也就是产、包工、包费用,超奖减赔,也就是“三包一奖三包一奖赔赔”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