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复习ppt_第1页
地震概论复习ppt_第2页
地震概论复习ppt_第3页
地震概论复习ppt_第4页
地震概论复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1 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 1.2 地震学的发展简史地震学的发展简史 1.3 我国地震分布特征我国地震分布特征第二章第二章 地震波地震波第三章第三章 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地震波的传播理论第四章第四章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第五章第五章 地震机制地震机制第六章第六章 地震仪和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地震仪和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第七章第七章 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第八章第八章 宏观地震学宏观地震学(1)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及地球内部构造及力学参数特征。(2)强地面运动地震学:强地面运动地震学

2、:它是研究中强地震引起的近场地面 运动的一门分支学科,将震源、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场地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其一方面可为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又可为研究震源特征提供基础。(3)测震学:测震学:地震仪的原理及仪器的研制、台网布局、观测记录的分析和解释。(4)地震形成机制地震学研究内容:地震学研究内容: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二章第二章 地震波地震波 2.1 2.1 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2.2 2.2 波的性质简述波的性质简述 2.3 2.3 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 2.4 2.4 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第三章第三章 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地

3、震波的传播理论第四章第四章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第五章第五章 地震机制地震机制第六章第六章 地震仪和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地震仪和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第七章第七章 地震统计分析地震统计分析第八章第八章 宏观地震学宏观地震学地震学几个基本概念:地震学几个基本概念:地震波地震波震源震源震中震中震源深度震源深度震中距震中距发震时刻发震时刻震级震级2.1 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烈度烈度2.1 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作用:长期以来是建筑的抗震设计指标地震序列地震序列20062006年年4 4月月1 1日台东地震发生后日台东地震发生后一一个月个月内余震内余

4、震分布及深度剖面分布及深度剖面2.1 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序列分类(时间特征)序列分类(时间特征)(参见Utsu,2002)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震群型第二类震群地震分类地震分类一、按照成因不同的地震分类一、按照成因不同的地震分类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90%)塌陷地震(塌陷地震(3%)火山地震(火山地震(7%)碰撞地震碰撞地震诱发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人工地震2.1 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地震分类地震分类一、按照震源深度的地震分类一、按照震源深度的地震分类 地震分类地震分类二、按照震源深度的地震分类二、按照震源深度的地震分类 2.1 地

5、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地震学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浅源浅源 中源中源 深源深源地球上75%以上的地震是浅源地震。其中震源深度多为520千米。波阵面:波阵面:波前:波前:波线:波线:2.2 波的性质简述波的性质简述波阵面和波射线波阵面和波射线波波阵阵面面波波线线球面波球面波:波面为球面波面为球面 波在传播介质的界面上能产生反射反射和折射折射 弹性波叠加时遵守波的叠加叠加原理原理 两束或两束以上的同频波叠加时能产生干涉干涉现象现象;能量汇集形成驻波驻波 弹性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边缘或孔洞时将发生弯折现象,称为波的波的绕射绕射(衍射衍射); 某些波具有偏振偏振现象,既传播介质质点的振动发生在垂直于传

6、播方向的平面内 波在传播过程中会有幅值幅值衰减衰减的现象。 2.2 波的性质简述波的性质简述2.1 介介 质质地震方法的基础: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规律,而岩石的弹性性质决地震方法的基础: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规律,而岩石的弹性性质决 定了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在讨论地震波的传播问题定了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在讨论地震波的传播问题 时,一般是基于弹性力学原理,并假设地球介质是时,一般是基于弹性力学原理,并假设地球介质是 均匀的、连续的、各向同性和完全弹性的均匀的、连续的、各向同性和完全弹性的二二 地震理论基础地震理论基础2.3 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 介质的介质的性质性质(elastic):

7、DLs s未加载 加载卸载2.3 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DLs s未加载 加载卸载2.3 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 介质的脆性性质(介质的脆性性质(brittle)DLs s未加载 加载卸载卸载不能完全恢复原状,有“永久残余变形”。 介质的塑性性质(介质的塑性性质(Plastic)2.3 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Time (t)Strain (e e)stress appliedpermanent strainon off elasticAnelastic滞弹性滞弹性Plastic塑性塑性2.3 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内力内力假想切开物体,截

8、面两边互相作用的力(合力和合力矩假想切开物体,截面两边互相作用的力(合力和合力矩) ),称为内力,称为内力。2.3 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应力应力应变应变1、杨式模量杨式模量E:2、泊松系数泊松系数3、体变模量体变模量k4、切变模量切变模量/./pFAEL LeD/./d dL LDD/./PFAKV VeD/.PFAe9,3KEK32.62KKFkxDDxF一般速度分布可以导出k k和和,然后从,然后从k k和和导出和导出和2.2 固体弹性参数固体弹性参数二二 地震理论基础地震理论基础切变情况下偏转的角度2.3 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弹性介质及波动方程(1)(1) 纵波纵波(Lon

9、gitudinal wave, or Compressional wave)-质点振动方向与振动(能量)传播方向-传播速度为:2Vp(2)(2)(Transverse wave, or Shear wave) -质点振动方向与振动(能量)传播方向 -传播速度为:SV因此,在地震记录上纵波总是首先到达。所以,纵波也被称为P波(Primary wave) 横波也被称为S波(Secondary wave)2.4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的类型1.1.体波体波P P波和波和S S波属于体波,体波可以穿透地球内部波属于体波,体波可以穿透地球内部 ,所以可以得到地球内,所以可以得到地球内部的细结构。首次出现在地

10、震图上。部的细结构。首次出现在地震图上。二二 地震理论基础地震理论基础2.4 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2.4 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2.4 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地震波图地震波图Love 波波Rayleigh 波波2.面波面波2.4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的类型二二 地震理论基础地震理论基础2.4 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2.4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的类型二二 地震理论基础地震理论基础群速度群速度相速度相速度速度频散速度频散2.4 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思考:速度随周期如何思考:速度随周期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变化?说明什么问题2.4

11、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的类型二二 地震理论基础地震理论基础2.面波面波具有以下性质:具有以下性质:2.4 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3.3.自由振荡波自由振荡波(1).(1).环型振荡:环型振荡: (2).(2).球型振荡:球型振荡:2.4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的类型环型振荡环型振荡: :相当于相当于LoveLove波的推广波的推广球型振荡球型振荡: :相当于相当于RayleighRayleigh波的推广波的推广二二 地震理论基础地震理论基础2.4 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1 1)自转)自转(2 2)横向非均匀性)横向非均匀性2.4 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3

12、.3.自由振荡波自由振荡波功率谱曲线:功率谱曲线:振荡波的周期可从几百秒长达一小时。不同周期即不同振荡波的周期可从几百秒长达一小时。不同周期即不同频率成分的能量不同,反映振荡频率的能量分布曲线称为功率谱频率成分的能量不同,反映振荡频率的能量分布曲线称为功率谱曲线。曲线。 4 4、地震尾波、地震尾波(1).(1).定义:地震记录中震相后面的延伸波。定义:地震记录中震相后面的延伸波。(2).(2).尾波的延续时间地震震级标度尾波的延续时间地震震级标度 尾波频谱分析震源特征尾波频谱分析震源特征 尾波的衰减介质不均匀性研究尾波的衰减介质不均匀性研究2.4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的类型二二 地震理论基础地震

13、理论基础2.4 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地震波的类型及应用作业一:作业一:1. 解释以下概念(1)地震波的频散;(2)地震波的散射;(3)地震波传播的群速度;(4)地震波振幅随传播距离衰减的可能原因2. 试论Rayleigh和Love面波产生的条件,地表质点运动特征。利用面波的什么特征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主要有哪些方法?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二章第二章 地震波地震波第三章第三章 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地震波的传播理论 3.1 3.1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 3.1.1 3.1.1 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折射、时距曲线)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折射、时距曲线) 3.1.2 3.1.2 倾斜介质时距曲线倾斜介

14、质时距曲线 3.1.3 3.1.3 多层水平介质多层水平介质 3.1.4 3.1.4 球状介质球状介质 3.2 3.2 体波各种震相和走时体波各种震相和走时第四章第四章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第五章第五章 地震机制地震机制第六章第六章 地震仪和地震观测地震仪和地震观测第七章第七章 地震统计分析地震统计分析第八章第八章 宏观地震学宏观地震学课程大纲课程大纲1、地震波的复杂性 包含有纵波和横波; 地球内部介质不均匀,有界面,内外物质力学性质差别大; 地球介质是非完全弹性的; 天然地震的震源过程本身也相当复杂,3.1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3.1.1 地震波传播理论概述地震波传播理论概述2、

15、分析地震波时的主要简化假设 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使问题简化、易于处理,从而得出地震波在地球中传播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把地球介质简化为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完全线弹性的连续介质。 3.1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3、地震波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 针对简化后的地球介质模型,一般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两类方法:动力学方法和运动学方法。 动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通过求解满足相应边界条件的波动方程,研究平面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均匀半空间及平行分层空间中的地震面波,以及针对球对称模型的自重地球的自由振荡。 运动学方法运动学方法将波动方程的求解进一步简化成关于波传播的射线理论,利用“地

16、震射线”这一概念,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运动学特征,并在次基础上获得地球内部的相关结构信息。3.1 射线传播理论基础射线传播理论基础 地震波与其它波动现象(如,光波、电磁波)一样,地震波与其它波动现象(如,光波、电磁波)一样,有有反射、透射、衍射、散射反射、透射、衍射、散射等现象;也满足:等现象;也满足:惠更斯原理惠更斯原理(Huygens Principle) Huygens Principle) 和和费尔马原理费尔马原理(Fermats Fermats Principle)Principle)。光学中的光学中的Fermat定理定理: “光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travel-time

17、)最小的路径”地震学中的地震学中的Fermat定理定理: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走时最小的路径.Fermat定理是地震波的高频近似解定理是地震波的高频近似解。惠更斯原理(惠更斯原理(Huygens PrincipleHuygens Principle) 介质中波动传播到的各点都可以介质中波动传播到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是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的任意看作是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的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就是新的波前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就是新的波前O1R2R三地球内部速度分层及其方法三地球内部速度分层及其方法3.1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1)(1)在水平分界面上在水平分界面上斯涅尔定律斯涅尔定律

18、(2)(2)在球对称分界面上在球对称分界面上斯涅尔定律斯涅尔定律3.1 射线传播理论基础射线传播理论基础三地球内部速度分层及其方法三地球内部速度分层及其方法1212sinsiniipconstvvsinripconstv3.1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震源不在地表(震源不在地表(h0)3.1.1 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折射、时距曲线)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折射、时距曲线)3.1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壳最上部的4km以每公里0.25km/s的速度递增,下面2km以每公里1km/s的速度递增,后面的12km仍然以每公里0.25km/s的速度递增,我们研究其中的走时、震中距和p参数的关系

19、。 3.1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壳最上部的4km以每公里0.25km/s的速度递增,下面2km以每公里1km/s的速度递增,后面的12km仍然以每公里0.25km/s的速度递增,我们研究其中的走时、震中距和p参数的关系。 0102030405060051015震 中 距 /km深度/km2.533.544.555.566.57051015202530354045024681012焦散点焦散点顺行顺行逆行震 中 距 /km走时/s05101520253035404500.511.522.533.544.55焦 散 点焦 散 点顺行顺行逆 行震 中 距 /km/s3.1 地震波传播理论

20、地震波传播理论含有低速层中的地震射线影区的产生模拟 3.1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0102030405060024681012141618震 中 距 /km深度/km影 区22.533.54含有低速层中的地震射线影区的产生模拟 3.1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传播理论震相震相是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是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地震波组震相命名规则震相命名规则3.2 体波各种震相和走时体波各种震相和走时P: 在地幔里的P波K: 在外核里的P波 I: 在内核里的P波 S: 在地幔里的S波 J: 在内核里的S波 c:在核幔边界(CMB)的反射波 i:在内核边界(

21、ICB)的反射波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二章第二章 地震波地震波第三章第三章 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地震波的传播理论第四章第四章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 4.1 4.1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4.2 4.2 地球模型简介地球模型简介 4.3 4.3 反演问题反演问题 4.4 4.4 地震层析成像与地球内部三维结构地震层析成像与地球内部三维结构第五章第五章 地震机制地震机制第六章第六章 地震仪和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地震仪和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第七章第七章 地震统计分析地震统计分析第八章第八章 宏观地震学宏观地震学课程大纲课程大纲 认识地球结构大事件年表如下认识地球结构大事件年表如下:1)

22、1906年奥尔德姆首先试图从地震波穿过地球的时间来推断整个地球内部构造。2) 1909年莫霍洛维奇发现莫霍界面,其意义在于首次提出地球内部是分层的,划分出地壳和地幔。3) 1914年古登堡根据地震体波的“影区”确认了地核地核的存在,并测定了核-幔间断面深度为地表下2900公里。4)杰弗里斯等根据地核不能传播横波的特性,地震学家又推断出地核是液态的。5)1936年莱曼通过对体波“影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在液态的地核中还有一个固态的地球内核。6)我国科学家和理查兹发现地球内核的转动比地壳、地幔快。 4.1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1)天文)天文大地测量数据:地球半径大地测量数据:地球

23、半径6371,质量,质量M=5.9741024g地球转动惯量系数地球转动惯量系数Y=1/MR2=0.33.这些数据虽然不能揭示地球内部的这些数据虽然不能揭示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却可以对密度分布施加限制;密度分布,却可以对密度分布施加限制;2)地震体波数据:)地震体波数据:PREM使用使用1964-1975年国际地震中心(年国际地震中心(ISC)报告,)报告,计计26000个事件约个事件约200万条万条P波和波和25万条万条S波走时数据。这些数据是建立波走时数据。这些数据是建立地球地球P波速度模型和波速度模型和S波速度模型的基础资料。波速度模型的基础资料。3)地球自由震荡和长周期面波数据。自由振

24、荡资料经过功率谱计算,可)地球自由震荡和长周期面波数据。自由振荡资料经过功率谱计算,可得到得到1000个以上的本征频率,滞弹性参数主要依靠这些数据获得。周个以上的本征频率,滞弹性参数主要依靠这些数据获得。周期为期为50-200s长周期面波对于揭示地幔速度结构起了重要作用。长周期面波对于揭示地幔速度结构起了重要作用。PREM模型采用的主要资料模型采用的主要资料4 初步地球参考模型(初步地球参考模型(PREM)地球速度模型)地球速度模型4.2 地球模型简介地球模型简介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Depth

25、/kmDensity/kg.m-3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Depth/kmPress/GPa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00.511.5Depth/kmElastic parameter/GPaKs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02468101214Depth/kmVelocity/km.s-1P wave velocityS wave velocity核核幔幔边边界界4 初步地球参考模型(初步地球参考模型(PREM)地球速度模型)地球速度模型4.2 地球

26、模型简介地球模型简介模型确定,得到的解是唯一的唯一的4.2 地球模型简介地球模型简介正问题(正演)正问题(正演)由数据反推模型,解是多解的4.2 地球模型简介地球模型简介反问题(反演)反问题(反演)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二章第二章 地震波地震波第三章第三章 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地震波的传播理论第四章第四章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第五章第五章 地震机制地震机制 5.1 5.1 断层与地震矩张量断层与地震矩张量 5.2 5.2 震源区的应力状态震源区的应力状态 5.3 5.3 震源辐射图像震源辐射图像 5.4 5.4 震源机制球震源机制球 5.5 5.5 地震的成因地震的成因第六章第六章 地震仪和

27、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地震仪和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第七章第七章 地震预测地震预测第八章第八章 宏观地震学宏观地震学 断层的上盘 下盘 正断层 逆断层 走滑断层 左旋 右旋5.1 断层与地震矩张量断层与地震矩张量5.1.1 断层参数的基本概念断层参数的基本概念 角动量守恒的条件要求M是对称的zzzyzxyzyyyxxzxyxxMMMMMMMMMM5.1 断层与地震矩张量断层与地震矩张量5.1.3 地震矩张量地震矩张量 例如,走向为 方向的垂直断层的右旋运动可用的矩张量表示: 这里 叫做标量地震矩标量地震矩000000000MMM MDAM05.1 断层与地震矩张量断层与地震矩张量5.1.4 断层与地震

28、矩张量的关系断层与地震矩张量的关系 对于应变张量其迹(对角线元素之和)为体积变化的度量。对于应变张量其迹(对角线元素之和)为体积变化的度量。对于地震矩张量,矩张量的迹则表示对于地震矩张量,矩张量的迹则表示膨胀源分量膨胀源分量。对于通。对于通常描述地震震源的常描述地震震源的双力偶模型,迹为零双力偶模型,迹为零。相反,各向同性。相反,各向同性的爆炸源的矩张量有简单的形式:的爆炸源的矩张量有简单的形式:332211000000MMMM5.1 断层与地震矩张量断层与地震矩张量5.1.4 断层与地震矩张量的关系断层与地震矩张量的关系单力源单力源单力偶源单力偶源双力偶源双力偶源x xx xx xyy yy

29、 yz zz zz zx xy yx xy yx xy y震震 源源 集集 中中 力力 系系 模模 型型5.1 断层与地震矩张量断层与地震矩张量5.1.4 断层与地震矩张量的关系断层与地震矩张量的关系 1 解释概念:断层走向、倾角、滑动角、断层上盘、下盘、逆断层、正断层、走滑、倾滑、右旋走滑、主断层面、辅助断层面。 2 在北东下坐标系中试给出下列矩张量表示的断层走向、倾角和滑动角。 (1) (2) (3) 3 爆炸源的矩张量的表现形式是什么?000000000MMM M000000000MMM M000000000MMM M震震 源源 单力模型单力模型xy单力源单力源P波辐射图案波辐射图案09

30、0180270单力源单力源S波辐射图案波辐射图案xy090180270Ur = A cos U = B sin 5.3 震源辐射图像震源辐射图像震震 源源 单力偶模型单力偶模型单力偶源单力偶源P P波辐射图案波辐射图案x xy y090180270 x xy y090180270单力偶源单力偶源S S波辐射图案波辐射图案U Ur r = = A A sin2sin2 U U = = B B sinsin2 2 T T 轴轴T T 轴轴P P 轴轴P P 轴轴T T 轴轴T T 轴轴P P 轴轴P P 轴轴5.3 震源辐射图像震源辐射图像1800震震 源源 双力偶模型双力偶模型双力偶源双力偶源P

31、 P波辐射图案波辐射图案x xy y090180270 x xy y90270双力偶源双力偶源S S波辐射图案波辐射图案U Ur r = = A A sin2sin2 U U = = B B cocos2s2 T T 轴轴T T 轴轴P P 轴轴P P 轴轴T T 轴轴T T 轴轴P P 轴轴P P 轴轴5.3 震源辐射图像震源辐射图像5.4 震源机制球震源机制球震源机制:震源机制:地震震源处地地震震源处地球介质的运动方式。研究球介质的运动方式。研究内容包括确定断层面的方内容包括确定断层面的方位和岩体的错动方向,震位和岩体的错动方向,震源处岩体的破裂和运动特源处岩体的破裂和运动特征,以及这些特

32、征和地震征,以及这些特征和地震波之间的关系,即地震发波之间的关系,即地震发生的力学机制和震源断层生的力学机制和震源断层的运动模型的运动模型5.4 震源机制球震源机制球 右图是地震的两个节平面右图是地震的两个节平面ABA及及CBC在下半震源球在下半震源球等面积投影网上的表示。若等面积投影网上的表示。若ABA是断层面时,则该断层是断层面时,则该断层的类型是的类型是 ANABCCTP北 某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两个节平面参数如下,某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两个节平面参数如下,请请在右面下半震源球的等积投影图上画出这在右面下半震源球的等积投影图上画出这2个节面个节面(节线节线)的大致位置的大致位置5.4 震源机

33、制球震源机制球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二章第二章 地震波地震波第三章第三章 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地震波的传播理论第四章第四章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第五章第五章 地震机制地震机制第六章第六章 地震仪和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地震仪和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 6.1 6.1 地震观测技术发展地震观测技术发展 6.2 6.2 地震计的工作原理地震计的工作原理 6.3 6.3 地震台网的布设地震台网的布设 6.4 6.4 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时间、地点、震级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时间、地点、震级)第七章第七章 地震预测地震预测第八章第八章 宏观地震学宏观地震学 地震仪器由二个二个主要部件组成的观测系统,其作用是:当

34、地震时拾取地面振动,加以放大(亦可缩小),然后将地震过程用记录器记录下来,描成地震连续运动图形,得于永远保存. 地震计 (摆) 地震仪 地震记录装置(曲线、磁盘等介质)短周期测震仪:短周期测震仪:频带处在高频干扰和海浪干扰之间的测震仪叫做短周期测震仪。 中长周期宽频带测震仪:中长周期宽频带测震仪:由于地震噪声干扰的影响,使得灵敏度很高、频带很宽的测震仪没有实用价值,但是可以使用较低灵敏度的测震仪在较大的周期范围内来观测较远、较强的地震。 长周期测震仪:长周期测震仪:在海浪干扰之外至百秒周期的范围内,可以使用长周期测震仪来观测地震面波。 超长周期测震仪与甚长周期测震仪:超长周期测震仪与甚长周期测

35、震仪:观测周期达数百秒甚至更长的测震仪可归为超长周期与甚长周期测震仪。这类仪器一般可观测到地球的固体潮。地震仪器的分类地震仪器的分类 微震仪微震仪:微震仪是专门用于观测近距离微小地震的仪器。微震一般是指 1 ML 3 的地震。这样的地震在地表引起的振动很小,要观测记录到它,须在距震中较近的范围内( 1000km ),用放大率很高的测震仪才能实现。周期在 0.12s的范围。 中强震仪:中强震仪:一般指35级左右的地震。周期在25s范围之内。 强震仪:强震仪:强震仪是地震工程研究中获得客观定量数据的主要仪器。为了确定强震的一些参数,需要利用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因此

36、,强震仪都是直接记录地面运动加速度的。 地震仪器的分类地震仪器的分类 地震计 地震仪地震仪 记录器 测震系统测震系统 时间服务系统时间服务系统 辅助设备辅助设备 6.3 地震台网的布设地震台网的布设地震台(seismic station)是指利用各种地震仪器进行地震观测的观测点,是开展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层机构。 为大震速报和快速响应提供实时观测数据和依据 实现动态监测震情,为地震预报提供基本信息 监测地下核试验 为地震学基础研究提供基础数据6.3 地震台网的布设地震台网的布设6.4 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时间、地点、震级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时间、地点、震级)6.4.1 地震定位地震定位交

37、切法交切法bAAS1cEcS3D3S2D2D1baaS1FAAE(1)(震源) 三站交切法测定震源位置示意图 由于里氏震级所用的波形没有被限定,而且伍德-安德森地震仪仅有有限的记录能力,因此在地震研究中ML不再广泛使用。由于浅源地震具有易记录到的面波,地震学家们选择周期近20秒的面波的最大振幅计算震级,这样求出的震级称作面波震级MS,ML震级是为了用于当地地震而提出的,而MS震级可用于距接收台站相当遥远的地震。对于远距离的地震,MS值近似地给出当地里氏震级的补充,并且综合地给出中强地震带来的潜在损失的合理估计。 MS震级不能用于深源地震,因为深源地震不能激发显著的面波。所以地震学家们发展了第二

38、种震级,Mb,它是根据P波的大小而不是根据面波的大小确定地震的震级。所有的地震都可以清楚地读到P波的初始,因此用P波震级Mb有很大优点,它可以提供深源、浅源甚至远距离的任何地震的震级值。6.4 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时间、地点、震级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时间、地点、震级)6.4.1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地震矩和矩震级地震矩和矩震级6.4 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时间、地点、震级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时间、地点、震级)6.4.1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6.4 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时间、地点、震级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时间、地点、震级)6.4.1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二章第二章 地震波地震波第三章第

39、三章 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地震波的传播理论第四章第四章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第五章第五章 地震机制地震机制第六章第六章 地震仪和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地震仪和地震基本参数的确定第七章第七章 地震预测地震预测 7.1 地震预测概述地震预测概述 7.2 地震预测的地质学方法地震预测的地质学方法 7.3 基于地震目录的地震预测统计方法基于地震目录的地震预测统计方法 7.4 地震前兆地震前兆 7.5 地震预测的进展、困难和前景地震预测的进展、困难和前景第八章第八章 宏观地震学宏观地震学预测三要素时间(时)地点(空)强度(强)依赖于地震前兆信息可靠的地震预报方法必须具有可重复性,适用于任何破坏性地震7.1

40、地震预测概述地震预测概述地震预地震预报分类报分类各类地震预报涵各类地震预报涵义义各类地震预报发布权限各类地震预报发布权限备注备注长期长期地震地震预报预报对未来1010年内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内的地震长期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中期中期地震地震预报预报对未来一两年一两年内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全国性的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内的地震中期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短期短期预报预报对3 3个月内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

41、级的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内的地震短期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临震临震预报预报对1010日内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内的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7.1 地震预测概述地震预测概述 地下流体:地下流体:主要研究地下水的水位、流量、水中气体含量及化学组分水位、流量、水中气体含量及化学组分等与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地下水化学和地下水动态两个专业手段,有水位、地热、流量、水氡、气氡、水溶气水位、地热、流量、水氡、气氡、水溶气6个主测项及气压、降雨等辅助测项 。 电磁:电磁:电磁学科是基于地球电磁学的理论和方法技

42、术,探索与孕震过程有关的地球介质电磁性质的变化以及相关规律,它包括地电和地磁地电和地磁两个专业手段。地电观测又分为地电阻率、大地电位等测项,同时还包括降雨等辅助测项。地磁观测项目主要分为地磁绝对观测和地磁相对记录两大类,包括地磁总强度、垂地磁总强度、垂直分量、水平分量、磁偏角直分量、水平分量、磁偏角等若干测项。 地壳形变:地壳形变:形变学科通过分析形变观测资料,检索地壳形变和断层运动地壳形变和断层运动的异常信息,为地震分析预报服务。形变学科的分析方法,就是将观测资料进行各种处理,过滤掉正常年变和外界干扰等因素,检索出地下岩体的区域形变异常信息,通过异常特征、变化幅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地震三要素,提出本学科的地震预报会商意见。 地震活动性:地震活动性:地震活动性是指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图像及地震波时、空、强分布图像及地震波特征,通过对已经发生地震已经发生地震的特征分析,就可能获得未来地震的“震兆”信息。地震活动性预报方法主要包括地震活动图像预报方法、地震序列方法、震源及介质参数预报方法、地震相关性分析方法和地震统计预报方法等。 7.1 地震预测概述地震预测概述目前研究地震预报的方法,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