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复习题_第1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_第2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_第3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_第4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城市经济?它有哪些特征?其地位和作用如何?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城市经济的特征1.以工商业为主体2.以地域空间为组织形式3.聚集性和高效性4.开放性和网络性5.综合性的经济。城市的经济门类多、行业全、设施齐。城市经济地位和作用:其一,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其二,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核心支柱其三,加深了社会分工,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四,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另外,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环境,从今科技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发面发挥

2、着重要的基础作用2.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哪些?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集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过程。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单一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和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人口比重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采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城市度测量

3、法3. 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城市化有哪些特征?一 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特征) 时间上:阶段性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空间上:地域推进由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质态上:性状与结构变动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 量态上:数量和规模变化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即,初级阶段: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较多;中级阶段:大城市数量增多,中小城市较多;高级阶段:大城市数量稳定,中小城市较多。二 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一)我国城市

4、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 (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 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地方化经济: 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的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或者当经济对企业和行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两种类型。其中,地方化经济是一种行业的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是一种城市范围内的集聚经济。不管是反映"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地

5、方化经济,还是"反映城市规模"的城市化经济都对劳动生产率起正向作用。5. 中国均衡城市化的方针政策有哪些?你对均衡城市化的看法如何?为了实现持续均衡城市化,我国应坚持以集聚效益和均衡城市化为基点,积极选择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方针政策,政策包括:(1)走多元化、差异化的城市化道路;(2)走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联动之路;(3)加快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变革(4)适当松绑现行的户籍、土地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看法可围绕中国国情回答6. 什么是城市规模与城市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表现在哪些方面?城市规模:指在城市地域空间内聚集的物质与要素在数量上的差异及层次性。城市规

6、模经济就是指在某个临界点之前,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建设与运营成本递减,经济效益递增的现象。城市规模经济的表现:微观角度:消费者聚集经济效益中观角度:厂商聚集经济效益宏观角度:社会综合聚集经济效益7. 什么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1) 城市集聚经济:是指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2) 城市规模经济:就是指在某个临界点之前,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建设与运营成本递减,经济效益递增的现象。(3) 关系:是一组可相互替代的概念。规模经济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三种形式,而集聚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两种类

7、型。可见两者有一定交叉。8. 什么是城市扩张与城市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城市扩张:即为城市量的增长,包括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的增长。城市规模的增长表现为城市空间,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等的增长。城市发展:即为城市质的增长,指城市素质的增长,表现为城市自组织能力的增加,城市结构的进化,技术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制度的变迁,管理的改善,环境的优化以及市民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关系:城市增长包括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即城市扩张和城市发展缺一不可,它们是城市增长的两种形式。9. 什么是城市增长边界和城市增长管理?结合北京的实际谈谈如何搞好城市增长管理?城市增长边界(UGB):通常是指围绕现有城市划出的城市土地和

8、农村土地的法律分界线,也是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区域范围。城市增长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为了解决或避免城市空间规模增长过程中已经或可能出现的一系列不经济的问题,以便达成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城市规模增长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规范、控制和治理活动。北京做法:北京应采取“精明增长”,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建筑物许可证与开发限制。 足够公共设施条例 开发影响费 社区影响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 公共土地征购与购买开发权10. 城市集聚成本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其各自的涵义是什么?集聚成本:外在成本,门槛成本,疏散成本其含

9、义:外在成本:一些企业或家庭的生产或生活活动,对其他企业或家庭的生产或生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门槛成本:跨越城市规模增长的“门槛”所付出的成本。疏散成本: 为了逃避高污染,高噪声,高房价,高地价或者出于其他考虑,城市人口或企业迁出该城市所形成的费用,损失或成本。11. 什么是最优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最优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人均成本达到最低的城市规模。影响城市规模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以及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差异,规模经济为城市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吸引力和推动力,促动了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不经济构成了空间集聚的排斥力和约束力削弱了城市规模增长的经济力量,

10、限制了城市规模增长的增长和扩张;而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差异则说明了为什么是某个城市规模增长较快,或者为什么是某个城市的规模大于另外若干城市的规模。比较优势的差异归根结底主要还是规模经济或估摸不经济的差异。12. 什么是城市空间竞争?其类型哪些?它为什么会存在?城市空间竞争:是经济活动主体与其经济活动空间,如市场范围,生产地点,原料地点等的竞争。类型:区位竞争和市场区竞争存在原因:城市空间是城市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作为经济活动载体的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特定阶段空间的有限性以及这个载体具有价值和使用成本的特点,决定了竞争成为城市空间的一个基本现象。13. 中国城市经济空间结构调整的背景和政策选择是

11、怎样的?在21世纪这个新的时期内,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也面临全球化、地方化、信息化、市场化等时代背景,这些时代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与重构的走向。(全球化、地方化、信息化、市场化等相关定义、影响要了解)政策选择:第一,编制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第二,做好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第三,利用市场机制调控城市空间结构。除此以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城市的直接投资来引导、控制或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也可以通过限制投资、冻结户口等限制措施以及直接资金援助、充足的信贷等鼓励手段,来引导、约束或鼓励某些地区和产业的发展14什么是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基础产业又称输出产业,它是

12、满足城市外部市场需要,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如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产业等。非基础产业又称地方产业,它是满足城市内部需要的产业,如饮食、服装、服务业等。对城市发展来说,基础产业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动因,出于支配地位;非基础产业则是支撑前者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属于从属地位。15什么是城市经济结构?它与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有何不同?城市经济结构是指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城市产业结构是指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经济要素及影响

13、这些要素的要素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以及反映这种分布和状态的空间集聚程度和规模,它是城市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印记、表现、投影和存在形式。16什么是集中系数和区位嫡?如何计算?集中系数,是指城市的某一产业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的相应指标的比值,即。其中,C-集中系数,a-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m-城市的人口数,A-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M-全国或全地区的人口总数。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是指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与城市全部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之比,即。其中,Q-区位

14、熵,a-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值、就业人数等指标,A-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相应指标,b-城市的总产值或全部就业人数等指标,B-全国或全地区的相应指标。17什么是主导产业?一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判断和选择城市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起着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比较优势、产业关联。18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有哪些?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因素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综合因素三种。供给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人口因素、科技水平、资金供应状况、商品供应状况以及环境因素;需求因素包

15、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其他因素。综合因素是指很有供给因素,又含有需求因素的一些因素。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把产业结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规模较小;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比例相当;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于消费资料规模。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劳动力首先有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后,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的时候,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会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库茨涅茨法则。库茨涅茨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

16、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也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19什么是产业结构优化?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措施有哪些?(1)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2)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的比例,保持各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在产业技术创新基础上,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素质,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实现产业结构

17、由低级到高级的产业演进过程。(3)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1.要依据国内外市场需求选好城市的支柱产业。2.必须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宰相在城市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3.按照城市经济循环的特点协调城市三次产业的关系。4.要注重城市基础结构部门,即能源、交通、邮电、给排水、环保等部门的发展,实现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4)措施:首先是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营造产业结构优化的良好环境。其次,要依据市场需求和城市的具体情况选好具有特色的城市主导产业,利用城市主导产业来带动城市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再次,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最后,提高技术水平。另外,还要注重城市基础产业部

18、门,即能源、交通、邮电、给排水、环保等部门的发展,实现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20什么是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经济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P111所谓经济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由传统形态到现代化形态的转变,它既包含着经济增长带来的人均收入水平的迅速变化,也包含着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内部深刻的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P112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量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一定质的经济发展。它们在性质、范围、原因和时间上存在

19、一定区别。p11221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人口增长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否相适应。当人口增长的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时,就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地来负面影响。过多的人口带来更多的就业、环境、公共投入、土地、住房等压力,过多的人口还消耗更多的资源和劳动成果,使人均福利下降。当然,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城市人口与其相适应。一个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城市往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将导致其人口的增加。另外,由于城市本身对资源的吸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本身也有向城市聚集的趋势。城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同的人

20、口结构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以及就业结构。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反映的是城市总人口中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及相互关系。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还影响城市的消费结构,还直接关系到社会负担问题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层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城市从业人员就业层次高,有利于城市产业的产值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 更有利于拉动城市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化演进。22什么是城市流动人口?它给城市带来的正负效应有哪些?城市流动人口特指在一定时期内离开原户口所在地、到户口所在

21、地以外的城市居住的赞助人口。正效应:城市流动人口进入城市部分行业就业,能够促进城市户籍和非户籍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增强了城市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城市流动人口的存在还有利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负效应:首先是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负载。长期来看,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存在对于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城市流动人口还会影响城市经济的运行秩序。23什么是就业、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城市失业有哪几种类型?如何解决中国城镇大学生的失业问题?就业: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项社会劳动,并获取赖以生存的报酬

22、或经营性收入的经济活动。失业:相对于就业而言,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现象。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失业的类型:(1) 摩擦性失业,一般是由劳动者在要求就业与获得岗位间存在摩擦造成的。(2) 结构性失业,是因劳动者技能结构与现有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3)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因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现象。(4) 季节性失业,因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的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

23、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上市的现象。如何解决中国城镇大学生的失业问题:(1)延长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扩大劳务输出。(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非公有制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3)加快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政策。(4)坚持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5)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快劳动密集型企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6)加快小城镇建设,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7)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微观: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引导,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扶植中小企业,提高市场中介的功能等。宏观:与微观主体相配合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企业改革

2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24什么是交通拥挤?如何度量?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交通拥挤,是指交通需求(一定时间内想要通过某道路的车辆数)超过某道路的通行能力(一定时间内该道路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时,使车辆通行时间延长的交通现象。度量:1.可以用出行者直接感觉到的各种因素来作为度量拥挤的标准,这些因素包括,速度快慢及出行时间的长短、车流阻断与限制、驾驶人操作的自由程度,安全程度,出行的舒适与便利程度,出行的经济性等。2.可以选择两种指标来度量交通拥挤的程度,一是选定路段上每小时或每天的车流量与道路容量比率,二是一个驾车者的边际时间成本与平均时间成本的比值。3.以速度为主要指标的衡量准则,以交通流量

25、,与道路通过能力之比值来评价交通拥挤的程度。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交通供求关系不平衡。具体地说,交通拥挤可由下列因素引发:交通集中、交通事故、交通施工等;相应的我们称之为:交通过分集中拥挤、交通事故拥挤和施工拥挤等。北京交通拥挤的主要经济对策:1. 交通拥挤税的收益和成本 2. 交通拥挤税与燃油税、停车费 (1)交通拥挤税;(2)燃油税;(3)停车税第一, 价格分流法。比如,在某些路段,对在交通高峰时段过路的车辆收费,其他时间则不予收费。第二,加强和完善公交专用线的建设,保证公交线路行驶基本正常,以鼓励人们更多地选用公交车出行。第三,允许并鼓励“拼车”出行。将会有节能和减少拥堵的功效。政府部

26、门应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民间自发的“拼车”做法,提高轿车的使用效率。第四,需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管理公车。治理拥堵,在用经济杠杆(价格分流)管理私家车时,还需用行政手段管理单位公车。第五,继续推进公车制度改革。今后应通过公车制度改革,抑制单位轿车数量增加,以租车方式满足班车的需求。25中国大城市应坚持的交通模式是什么?其政策反应如何?我国大城市交通必须坚持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发展模式。这种占城市时空资源最少、最经济的公共交通模式是与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人口密集、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脆弱相平衡的交通模式。这种模式及其政策反应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二是采取导向型模式适度限制小汽车交

27、通。三是充分发挥自行车交通换乘功能,提倡城市骑乘系统。四是在大中城市重点发展快速轨道交通。五是积极发展巴士快速公交系统。26什么是区域经济竞争?如何搞好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竞争是一种特殊的竞争形式。指一个城市区域内的经济利益主体代表通过区域经济活动,为获得某种稀缺的、非任何城市区域都能获得或获得最多的、影响该区域共同经济利益的对象而与其它城市区域展开争夺与较量。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

28、场的动态过程。搞好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弱化行政区域概念,适时调整行政区域。(2)建立由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乡村规划组成的综合规划体系。(3)建立健全城市区域共同市场。(4)加紧城市区域合作组织及协调机制建设。(5)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6)继续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及配套改革。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选择 30个 30分 填空题 30空 15分 名解 5个 10分 简答 6个 30分 论述 1个 15分第一章 绪论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

29、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3、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因素:a、经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发潜力、劳动力数量和质量b、历史:发展有连续性,以以前发展为基础c、社会:人的创造力精神文化素质。4、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5、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P7)a、与

30、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偏重空间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b、城市形态学:城市景观:街道布局、建筑风格、土地利用。侧重各部分的联系和形态演化c、城市社会学: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d、城市经济学:城市财政、城市管理、城市建设投资e、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物理生物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P9)1、1920年以前 2、19201950年: 3、19501970年4、1970年以后: 7、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特点:a. 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b、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

31、果的应用价值 c、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愈益明显 d、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 8、城市地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a、城市化研究 b、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 c、城市体系研究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市划分的标准(P20)(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2、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和密度不同,城市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a. 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32、 b.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c.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d.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 e. 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3、定义城镇的标准产业构成、人口规模、密度指标、景观、物质构成、职能、价值观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农业活动)城市大城市(非农业活动)一般国家城市等级划分: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4、城乡人口划分的利弊:5、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P25)特点:多核心

33、,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6、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天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形成所需要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7、中心县:中心市所在的县城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第三章:城市产生与发展1、简述城市兴起成长的一般前提: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农产品的剩余,

34、 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2、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3、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极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件在空间上的组合。(P42)确定城市地理

35、位置的最基本要素是(方向和距离)。4、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转运功能城市)(P47)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5、信息技术产业的区位表现出两个明显趋势:1)集中区位:专门进行信息技术产品从构思、设计、样本制作、实验性生产及产品的关键零部件生产,形成了一些新增长中心;2)分散区位:主要进行装配工序生产,分散在较大区域范围内。6、网络化城市体系(P50)7、简述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城市的成长过程: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至少包含乡村

36、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2、城市化的基本内涵:1)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2)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4)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3、城市化的意义:1)吸收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2)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3)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4)城市是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5)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P57)1)城市星期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第二前提剩余的农业劳动力2

37、)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3)乡村城市人口迁移动力分析4)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P73)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研究 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5、城市化的类型(P69)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6、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征对比发达国家 1)城市化水平高 ,已进入成熟(饱和)阶段 2)近几十年城市化发展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38、4)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高发展国家(一)起步晚,发展快 (二)城市化水平较低。 (三)城市发展不合理 (四)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低,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现代世界城市化的特征: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加快;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3、城市化的区域差异明显;7、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P79) (郊区化包括: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类型:中心市区衰落,郊区迅猛发展; 中心市区停滞,郊区急速发展;中心市区与

39、郊区同时发展。共同点:郊区在发 因素:根本原因是特大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8、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发生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疹,乡村人口数量增多的现象。后果:两种观点: 导致城市衰退和危机:城市财政危机,城市经济萧条,社会问题增多。 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财政收入类型改变,城市职能更新,经济基础转换。9、再城市化(P78) 概念: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

40、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开发政策:优化城市环境,扶持新兴主导产业,提高住房质量,控制郊区发展,改善交通设施,均衡财政,刺激就业,提供更优越的文化娱乐设施。效果:中高收入阶层人口回迁,城市中心区人口增加。10、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异同点: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不同点:郊区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再城市化(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移民的影响,使

41、得市区内人口增长)11、城市化动力的主要因素:城市化动力分为推力和拉力,在发达国家推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推力是主导因素。城市的拉力有:1)城市工业对劳动人口的需求;2)其他非农业对劳动人口的需要;3)城市生活方式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对农民的引力。农村的推力作用:1)人口增值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2)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在特定条件下农业破产农民流入城中;4)农民寻找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12、了解交通的发展过程以及工业布局对城市化的作用。(书上没找到)运输动力和运输工具的革变,强化了空间通达度,缩短了空间经济距离,克服空间磨擦的能力提高。第六、七章 城市职能分类及城市规模分布

42、1、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位序规模律:(P165)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 ,城市数量就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就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P164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

43、规模的决定性指标。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2、简述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的影响(P142)答: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活动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外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雪球和本地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

44、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关系(联系和区别) (P144)答: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只能分析;区别: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4、影响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因素(P139

45、)答:城市B/N比在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差异。(1)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2)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基本部分的比例较高,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基本部分比例较低;(3)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非基本部分.比例较高,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B/N可能较大。(4)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B/N结构也有影响。5、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会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也没有新的基本活

46、动发展起来,这个城市就要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1、简述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P192)1).互补性: 对应的供需关系 2).中介机会:货物输送的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的现象。 3).可运输性 :货物的可运输性由单位重量的价值所决定。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 2、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P199)传染扩散:一种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等级扩散:一种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中,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重新区位扩散:在

47、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和三大原则模型(P204)基本概念: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中心性(度):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他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即中心职能的大小。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核心思想可概括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点)。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

48、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网)。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1)市场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这种情况下, 中心地等级体系是由三个低级的地区单位组成一个较高级的地区单位,地区组成的结构从尖端到基层分别是l、3、9、27、81 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三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这样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辖有三个(一个完整的K级区和6个1/3K级区)完整的低级中心地。(2)交通最优原则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

49、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因而在最合理的交通网下形成的中心地网络,应是相邻两个同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的中点有一个次级中心地。 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两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一个中心地的地区单位,将由其他6个低级中心地的一半服务范围,加上自身范围,也即是6*1/2+1)的4个低一级的单位组成,这时K4。 (3)行政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克氏认为,上级中心地应位于六边形的中心下级中心地应均匀地、彼此距离相等地分布于六边形内。 在这个模型中, 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74、均衡增长论以

50、纳克斯(R.Nurkse)为代表: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积累,为了打破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避免恶性循环的发生;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和购买力,使国内需求扩大,诱发投资,扩大生产。因而,均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P222)不均衡增长以赫希曼(A.O.Hirschman)为代表:认为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因为缺乏资金,最现实的办法是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 ,集中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横向关联效应,吸引相同产业的发展和集中。(P222)生

51、长极理论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克斯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德维尔、汉森德等学者进一步发展。内容主要是: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切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核心-边缘理论模式:源于弗里德曼1966年发表的论著,后来缪尔达尔和赫希曼也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指出: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

52、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P241)基本特征:整体性 等级性或层次性 动态性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2、城镇体系规划内容(P244)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

53、设施、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第十、十一章 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1、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他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P252)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均质性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P272)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P273)结节地域: 没找到 - - - - 2、比较土地

54、利用的三大模型:重点了解理论提出者、主要形式和内容。(P274)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3、什么是CBD? 有何特征?如何界定?(P280)CBD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的缩写, 中文翻译为“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目前CDB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特征:具有区域中最高的中心性;具有最高的易达性和拥挤程度;具有最高的人际和信息交流量;具有最高的土地价

55、格; 具有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莫菲尔和万斯认为地价峰值区是CBD最明显的特点。他们的界定指标有: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x100%。将CBHI>1,CBII>50%D 地区定为CBD。第十二章 城市市场空间 社会空间1、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P306)社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去为主。2、简述林奇的居民构想图的构成要素极其对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P321)无疑,地理学对市民生活空间和感应空间的研究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