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冯波修定版)_第1页
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冯波修定版)_第2页
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冯波修定版)_第3页
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冯波修定版)_第4页
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冯波修定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华南农业大学 动物生理学家畜生理学期末复习(按章节顺序) 第一章、绪论1、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急性实验方法离体实验:从动物体取出某种组织器官或组织、细胞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在体实验:在药物麻醉或破坏脑髓的条件下,暴露某部分器官,给予适当刺激,直接观察其活动(2) 慢性实验方法:以清醒的,完整动物为实验对象,来观察各部分机能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在环境变化中的协调统一机制。3、三个研究水平:(1)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生命现象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2)器官和系统水平 :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 (3)整体水平 :研究各器官功

2、能联系;整体与环境互作。4、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范围,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5、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了解分类、特点)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体液调节: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自身调节: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6、反射、反射弧、反馈调节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五

3、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正反馈: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反馈信号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物质跨膜转运形式(掌握基本特征更好)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易化扩散:非脂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入胞和出胞作用:(1)入胞作用:

4、是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2)出胞作用:指某些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从细胞排出的过程。2、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原因)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外正内负)。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K+的高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的通透性,是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瞬间膜电位波动。动作电位产生机制:a、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化)的形成:Na+通道被激活,膜外的Na+内流b、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的形成:Na+通道

5、失活后,膜恢复了对K+的通透性,大量的K+外流。它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为一个短促而尖锐的脉冲图形,似山峰般,称为峰电位。c、后电位(超极化)的形成: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K+的跨膜转运停止。随后,膜上的Na+-K+泵被激活,将膜内的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的K+向膜内运输,形成了负后和正后电位。术语:极化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超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的状态。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逐步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的过程。4、概念区分:a、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b、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

6、程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依次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5、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6、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7、动作电位在膜上的传导(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1)“局部电流学说”动作电位产生后,在膜的已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局部电流。已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这样的过程在膜表面持续下去,使整个细胞兴奋。(2)跳跃式传导对有管道神经纤维,局部电流只能发生在相邻的郎飞结之间,动作电位的传导表现为跨过每一段髓鞘而在相邻的郎飞结处相继出现。8、信号转导系统分为以下三大类:G

7、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第一信使: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第三章、血液1、血液的组成(书上P32的图)和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运输、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参与机体的体液调节、防御与保护。3、血浆蛋白的组成(盐析法)和生理功能: a、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激素、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持血浆PH的稳定b、球蛋白(、):球蛋白免疫功能c、纤维蛋白原:参与凝血和纤溶4、血浆渗透压: 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a

8、、晶体渗透压:多,主要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Na+、Cl+)b、胶体渗透压:少,主要维持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血浆蛋白质)5、血浆和血清的区别:是否含有纤维蛋白原。6、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7、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8、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简称脆性。9、溶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10、血小板的功能:参与止血 参与凝血 纤维蛋白溶解 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11、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消灭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即免疫功能。(渗出

9、、趋化和吞噬)12、生理性止血(概念)和血液凝固(概念、三个阶段、参与因子) 生理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受损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三个阶段: a: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b: 凝血酶原凝血酶c: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13、抗凝和促凝措施:抗凝系统:血液中存在着一些抗凝物质,通常把这些抗凝物质统称为抗凝系统肝素与抗凝血酶。(1) 加速血液凝固:血液与糙面相接触 提高创口的温度 添加维生素K。(2

10、) 减缓凝血过程:血液与光滑面相接触(涂石蜡) 减低创面的温度 除去Ca2+和纤维蛋白(用细木条不断搅拌)加入抗凝剂(如肝素、双香豆素)14、血型与输血血型: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类型。红细胞凝集:将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红细胞产生凝集的现象。凝集原: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输血原则:同型输血,异型之间进行交叉配血实验。交叉配血实验示意图:第四章、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往复的流动。2、心肌细胞: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3、(1)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

11、: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0期:去极化的形成Na+内流复极化1期:Na+通道失活后,K+快速外流,使膜电位下降形成峰电位复极化2期:平台期Ca2+缓慢内流与K+外流达到平衡,使膜电位长时间维持在0 mV左右复极化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Ca2+通道失活,Ca2+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形成。复极化4期:恢复期3期后,K+外流停止,K+Na+ATP,将Na+、Ca2+泵出,泵入K+,使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2)窦房节P细胞电位特点:a: 动作电位只有0、3、4三个时期;b: 0期是由于Ca2+通道被激活, Ca2+内流而启动;c: 4期少量Ca

12、2+内流引起自动去极化,爆发下一次动作电位,周而复始。4、心肌的生理特性(四个):a:自动节律性: 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节律性高低: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b:兴奋性: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c:传导性:心肌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沿着细胞膜传播的特性d:收缩性:心肌细胞的收缩性有以下特点: (1)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依赖性; (2)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 (3)不发生强直收缩; (4)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期前收缩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兴奋传来之前,给予心肌一次额外的刺激,则可引发

13、心肌一次提前的收缩;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5、窦性节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6、异位节律:由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取代窦房结而主宰心搏节律。7、房室延搁:使心室与心房交替收缩,有利于心室充盈和射血。8、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心房收缩0.1s 心房舒张0.7s 心室收缩0.3s 心室舒张0.5s)心室收缩(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心室舒张(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9、每搏/分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每次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

14、脉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平时所指的心输出量,都是指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心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三个):心室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 静脉回流血量异长自身调节;心率。10、心音心脏在泵血过程中由于瓣膜、动脉管壁、心肌等发生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持续时间长、音调低,主要反映心肌的收缩能力及房室瓣的功能状况。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持续时间短、音调高,主要反映动脉血压的高低及半月瓣的功能状况。11、血管的结构:a. 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与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大量分支。b. 分配血管中动脉c

15、. 阻力血管小动脉与微动脉d.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e. 容量血管静脉系统f. 短路血管小动脉与小静脉的吻合支 12、心电图:是心电活动由体表描记所得的电位变化曲线,反映心脏兴奋起源以及兴奋扩布于心房、心室的过程与心脏的机械活动无直接的关系。P:左右心房的兴奋过程的电位变化,即反映的是左右心房去极化过程QRS:左右心室兴奋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去极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的时间T:心室兴奋后的复极化过程时间长P-Q间期: 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的间隔时间Q-T间期:心室开始去极兴奋到全部心室完成复极化所需的时间长短与心率有关S-T段:心室各部分均处于去极化状态无电位差13、血压及其的影响因素(五个

16、):血压: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收缩压反映心缩力舒张压反映外周阻力脉搏压反映动脉弹性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搏压动脉血压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14、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七个部分: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三个通路:a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保持血流量的相对稳定)b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通透性好,营养通路)c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体温调节)15、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简述)生成: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通过毛细血管管壁滤出而形成。(血浆

17、在动脉端由血管壁滤出而形成组织液,在静脉端,又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在一出一进之中完成了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静水压)影响因素: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 4、淋巴回流16、淋巴回流及其生理意义(主观):一部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形成淋巴液。生理意义:1、调节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体液平衡 2、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3、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 4、淋巴结的防御功能17、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一个神经元)支配内脏的神经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需要更换神经元)

18、心血管中枢(2)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躯体感受器和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18、减压反射:由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引起血压降低的反射活动。19、全身性体液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2、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3、升压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第五章、呼吸1、呼吸的概念和环节呼吸: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由三个环节组成: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肺泡:是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的半球状含气小囊泡,其外表紧贴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纤维。

19、2、肺泡的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功能: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内压的相对稳定;防止肺泡积液3、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运动推动气体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泡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4、胸膜腔胸内压及含义胸内压:又称胸膜内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胸内为负压的生理学意义:(1)、保证肺在呼气与吸气时均处于扩张状态,以确保气体交换的顺利进行。 (2)、有利于胸腔其他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胸膜液作用:(1)润滑作用,减小摩擦力,两层胸膜可互相滑动。(2)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易分开,所以肺就可随着胸廓的运动而运动。

20、5、每分通气量=潮气量 X 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潮气量-生理无效腔)X 呼吸频率气体运输形式:物理溶解、化学结合6、氧合反应及其特点:每个血红素分子含一个亚铁离子,每个亚铁离子能结合一个氧分子但这种结合是疏松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亚铁的价数不变,故称为氧合,而不是氧化。特点:反应快而可逆,不需要酶的催化,只受氧分压的影响血红蛋白和氧结合后铁为二价,该反应是氧合反应单独的血红素不能有效地结合氧7、氧容量、氧饱和度Hb氧容量(血氧容量):100 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氧含量(血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Hb的氧含量。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

21、Hb氧饱和度。8、氧离曲线PO2横坐标;Hb氧饱和度纵坐标氧离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主观):氧离曲线呈“S”形,是血液运输O2有效的特性表现。第一阶段:PO2值在813.33 kPa维持氧饱和度第二阶段:PO2值在5.338.0kPa安静条件下代谢所需第三阶段:PO2值在2.675.330kPa机体的氧储备曲线左移,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反之,下降影响因素: pH值和CO2浓度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Hb自身性质的影响9、二氧化碳在体内的运输:物理溶解(5%)化学结合:碳酸氢盐(87%)、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10、呼吸中枢:脊 髓中继站和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

22、级中枢延 髓呼吸的基本中枢(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脑 桥呼吸的调整中心高位脑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延髓11、中枢系统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分为两个方面:自动节律性的控制、随意的控制12、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13、CO2、O2、H+对呼吸的影响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血液中一定水平的CO2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需的,但血中PCO2增高或降低对呼吸有显著影响。低氧对呼吸的影响:吸入的空气中,若PO2在一定范围内下降则可以引起呼吸增强。但缺O2对延髓呼吸中枢却是直接抑制效应。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动脉血中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H+降低,呼吸

23、受到抑制。第六章、消化、吸收、代谢1、消化吸收的概念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三种: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吸收:饲料经消化后,其分解产物通过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2、消化功能调节:3、胃的黏膜分区:贲门腺(黏液细胞)胃底腺(壁细胞、主细胞、黏液细胞)幽门腺(黏液细胞、内分泌细胞)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头期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能力强。胃期:酸度高,含酶少。肠期:分泌量少。3、胰消化酶的作用(1)胰淀粉酶:淀粉、糖原 à二糖、三糖 (2)胰脂肪酶:甘油三酯à 甘油+脂肪酸(3)胰蛋白分解

24、酶:蛋白质、胨 à小肽(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4)其他酶:核酸酶和双糖酶4、胰液分泌的调节:3、采食中枢:下丘脑摄食中枢、饱中枢 长期性调控:体脂(胰岛素、瘦素)4、小肠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蠕动、钟摆运动5.胃液的组成和功能:组成:胃液由胃的三种外分泌腺和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分泌物构成。成分:1、无机物(盐酸、氯化钠、氯化钾) 2、有机物(消化酶、黏蛋白、内因子)盐酸功能:(1)激活胃蛋白酶原(2)有利蛋白质消化(膨胀变性)(3)抑制杀灭胃内细菌(4)促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5)有利于铁、钙吸收6、黏蛋白:7.消化酶:8、内因子:分泌:由壁细胞分泌。 特性:分子量约6万的糖蛋白

25、。作用:与食糜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的吸收。(与红细胞生成有关)9、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表面粘液细胞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HCO3与粘液结合,在胃粘液表面形成1mm厚的粘液胶体层,即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是胃粘膜抵抗损伤的第一道防线,与胃粘膜屏障一起有效的防治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破坏。10、胆汁作用:(1)胆酸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 (2)乳化脂肪 (3)与脂肪酸结合,促进吸收 (4)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5)胆盐的“肠-肝循环”,促进肝胆汁分泌11、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及其调节(主观):胰液含水90%,无机盐(碳酸氢盐、氯化物)、有机物(酶)功能:1、分泌碳酸氢盐,中和酸性食

26、糜。 2、分泌多种消化酶,对营养物质消化较为彻底。 3、液体和缓冲物利于大肠微生物消化调节:(1)、神经调节:a、迷走神经是胰腺的分泌神经,他直接作用于胰腺细胞,胆碱能纤维 b、交感神经是胰腺分泌的抑制性神经(2)、体液调节(主要途径):a、兴奋性:胰泌素、CCK、胃泌素、舒血管肠肽 b、抑制性: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胰多肽、脑啡肽、促甲状腺素12、肝肠循环:进入小肠的胆汁酸(盐),经小肠吸收返回肝脏,被肝细胞再次分泌,这一过程称为的肝肠循环。13、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a) 兴奋性较低,收缩较缓慢; b) 较大的展长性; c) 持续的紧张性;d) 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较敏感,但对电刺激不

27、敏感。e) 自身节律性运动起源于平滑肌本身,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14、小肠中的消化方式:a、腔期消化:发生在肠腔内,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的作用。 b、膜期消化:发生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腔内消化的产物只有与黏膜细胞表面接触后才能进一步分解,所以又称膜消化或者接触消化。参与这类消化的酶,存在于肠上皮的微绒毛即制状缘上,没有这些酶的作用,营养物质就不能被吸收。15、反刍:反刍动物觅食一般都比较匆忙,特别是粗饲料,大都未经过充分的咀嚼就吞咽进入瘤胃,经过瘤胃液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食物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经过再次咀嚼,再次混入唾液后在吞咽进入瘤胃,这样一过程称为反刍。共分为四个部分:逆呕、再咀嚼、再混唾液

28、、再吞咽。16、瘤胃的微生物种类及作用:纤毛虫(水解脂类、氧化不饱和脂肪酸、降解蛋白质、吞噬细菌、与细菌共生)细菌(发酵糖类、分解乳酸、纤维素、蛋白质,蛋白质、维生素合成)真菌(分解纤维素、糖等(占瘤胃微生物总量的8%))17、瘤胃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分解利用:蛋白质分解利用:a、分解饲料蛋白质。 b、分解非蛋白氮:尿素、铵盐、分解成NH3 c、利用NH3合成氨基酸。 d、尿素再循环:氨气微生物合成氨基酸(瘤胃内) 尿 合成尿素(肝)唾液瘤胃18、吸收部位:(1)、十二指肠、空场前段:糖、脂肪酸、甘油、部分氨基酸、维生素、 (2)、空肠中段:大部分氨基酸、单糖 (3)、回肠:盐类、VB121

29、9、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吸收过程:糖:a、吸收形式:主要以单糖的形式吸收。b、吸收速率: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c、吸收方式:消耗能量的主动过程,属继发性主动转动脂肪:乳化、水解、微胶粒形成 a、甘油三酯在胰脂酶作用下分解。 b、甘油直接通过上皮细胞进入毛细血管 c、甘油一酯、脂肪酸、胆固醇和其他脂溶性物质与胆盐形成微胶粒,穿过不流动水层到达微绒毛。 d、脂溶性物质进入上皮细胞,胆盐在空肠吸收,进入肠肝循环。蛋白质:以氨基酸、小肽形式吸收; 主动吸收;小肽(二、三肽)转运系统,吸收效率高于氨基酸; 二肽、三肽在小肠上皮细胞中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入血; 少量二肽、三肽经细胞

30、基底部入血;某些情况下,完整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过敏反应。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意义体温: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正常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产热方式:a、战栗产热: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产热量高。 b、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指体内发生广泛的代谢产热增加。3、散热方式:辐射、传导、蒸发、对流。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辐射、传导、对流散热停止,蒸发成为唯一散热方式。4、动物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有两种形式:行为调节指动物通过自身行为的改变以控制散热和产热的程度,维持体温的恒定。自主调节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和散热的调节而使体温维

31、持恒定。5、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关键部位。6、体温调定点学说:在OP/AH区中有一个控制体温的调定点,而OP/AH区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能起调定点的结构基础。当温度处于调定点时,集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处于平衡状态,体温维持在调定点设定的水平。7、代谢稳定区:动物产热量随环境温度而改变,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可保持在生理的最低水平而体温仍能维持恒定,这种环境温度范围成为动物的等热范围,又称代谢稳定区。8、惯习:动物短期(通常数月)生活在超常环境温度(寒冷或炎热)中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9、风土驯化:随着季

32、节性变化机体发生的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表现为被毛厚度和血管收缩性发生变化等,以增强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10、气候适应:经过几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动物的遗传特性发生变化,不仅本身对当地的温度环境表现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且能传给后代。第八章、泌尿1、肾脏的组织学特点2、皮质肾单位:肾小球较小,髓袢短3、髓旁肾单位:肾小球较大,髓袢长4、肾小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三个部分组成:a、肾小球旁细胞(近球细胞)。b、致密斑。c、间质细胞(系膜细胞)5、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特点:a、血流量大。b、肾动脉-两套毛细血管网-肾静脉。c、髓旁肾单位出球小动脉进入髓质后分支6、肾小球的滤过屏障:肾小球滤

33、过屏障膜有三层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藏层足细胞的“足突”。基膜的孔隙小,因此对大分子的物质的滤过起到机械屏障作用。滤过膜各层含有许多带负电荷的物质(糖蛋白)成为一种电学屏障。7、尿液的浓缩条件:a、对水的通透性(ADH抗利尿激素)、b、肾髓质渗透压梯度。 髓袢愈长,浓缩能力就愈强。8、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过滤压,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前两者为毛细血管滤过压,后两者为回流压有效过滤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9、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滤过膜通透性(机械屏障或电学屏障受损蛋白尿)(2)有效滤过面积的改变

34、(急性肾小球肾炎少尿或无尿)(3)有效滤过压的改变10、思考题:尿是如何生成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滤过液(一般称为原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最后生成终尿排出尿排泄=滤过重吸收+分泌11、泌尿的神经体液调节调节ADH分泌的主要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 第九章、肌肉1、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单收缩和强直收缩。2、单收缩:在实验条件下,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3、收缩总和:在实验条件下,肌肉受到一连串刺激,若后一刺激落在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的舒张期内,则肌肉不再舒张,而出现一个比前一次收缩幅度更高的收

35、缩称为收缩的总和。4、强直收缩:指在一定频率的连续刺激下,肌肉收缩不断地总和,使肌肉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为强直收缩。(临界融合频率)5、粗肌丝(肌球蛋白) 细肌丝(原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钙蛋白)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为收缩蛋白;原肌球蛋白与肌钙蛋白为调节蛋白6、运动终板的兴奋传递: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到达肌肉时,不断分支,每一分支支配一条肌纤维。神经纤维末梢失去髓鞘嵌入到特化的肌细胞上,形成运动终板。7、兴奋收缩藕联:将基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长度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动作电位的传导.信息在三联管部位的传递.纵管系统中钙离子的释放和在积聚。钙离子对肌球蛋白

36、中ATP酶活性的调节是兴奋-收缩偶联的基础8、肌丝滑行学说:肌纤维收缩时,肌节的缩短并不是因为肌微丝本身的长度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两种穿插排列的肌微丝之间发生了滑行运动,即肌动蛋白的细丝像“刀入鞘”一样向肌球蛋白粒微丝之间滑进,结果使明带缩短,H带变窄,Z线被牵引向A带靠拢,于是肌纤维的长度缩短。第十章、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 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2、神经元作用: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 物质运输轴浆运输 营养和再生功能3、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 神经纤维的直径:纤维直径大的,传导速度快。髓鞘:有髓、无髓。有髓较快。温度:温度降低时传导速度降低。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

37、、绝缘性、双向传导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5、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处形成的特殊结构。 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作用、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的改变的敏感和易疲劳性、突触的可塑性 兴奋传递 抑制传递 4、神经递质和受体(概念)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5、 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38、,不易去极化二呈现抑制,这种抑制就称为突出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受到另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影响,导致前者所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呈现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6、神经递质的分类: 7、感受器: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体内外环境中的某些特殊刺激(适宜刺激),并把这些刺激的能量转化为一连串具有信息意义的神经冲动,因此,感受器有能量转化器的作用。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1)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2)感受器的阈值及其换能作用(3)刺激强度与神经冲动的关系(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5)对比现象与后作

39、用(6)感受器的反馈调节8、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来自各感受器的神经冲动,除通过脑神经传入中枢外,大部分经脊髓神经背根进入脊髓,然后分别经各前行传导路径传至丘脑。9、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性投射系统:指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以及其投射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作用:产生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非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以及其投射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作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醒觉)。10、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躯体感受区:大脑皮层顶叶; 视觉区:枕叶;感觉运动区:中央前回,对侧投影; 听觉区:颞叶。1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2、小脑主要生理功

40、能是:(1)维持躯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 (3)协调随意运动13、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机体的随意运动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大脑皮层控制躯体运动的部位,称皮层运动区,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实现:锥体系统、 锥体外系统 14、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头部肌肉支配是双侧的。 运动区有精细的的功能定位。(倒立) 运动越精细复杂的肌肉,其皮层代表区也愈大。 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仅为个别肌肉的收缩,不会发生肌肉群的协同作用。1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6、植物性神经对内脏的支配(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而有一定的自律性)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特点: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紧张性作用

41、、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17、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1)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初级的。基本的血管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活动可在脊髓完成,但平时这些活动受高位中枢的控制。机体仅依靠脊髓本身的反射活动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2)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部分副交感神经由脑干发出,支配头部的腺体、心脏、支气管、食管、胃肠道等。 同时在延髓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生命中枢”。 脑桥有呼吸调整中枢和角膜反射中枢。 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和视听探究反射的中枢所在部位。(3)下丘脑:下丘脑是大脑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

42、枢,它能够进行细微和复杂的整合作用,使内脏活动和其它生理活动相联系。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摄食行为调节、对情绪反应的调节、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4)大脑边缘系统:大脑边缘系统是内脏活动的重要调节中枢,而且还与情绪、记忆功能有关。18、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产生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部位非条件反射中枢在皮层下;条件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特点非条件反射固定不变;条件反射可建立、可改变、可消失。条件反射形成条件: (1)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2)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要强化,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需要多次结合且无关刺激要先于非条件刺激 (3)条件刺激的生理强度要比非条件刺激弱

43、放容易建立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的原理: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中枢神经系统中有关神经元之间建立了新的功能联系。条件反射的生理学意义:数量上是无限的;可塑性大,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可以使机体具有主动性和预见性。总之,条件反射可以使动物更广泛、更完善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动物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灵活性和预见性。19、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论述)主观下丘脑由第三脑室和周围的核团一群组成,大致分为前区、内侧区、外侧区与后区四个区。下丘脑与边缘前脑和脑干网状结构有密切的心态和功能联系,共同调节内脏活动。此外,下丘脑还可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和下丘脑-垂体束来调节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的活动。下丘脑是大

44、脑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它能够进行细微和复杂的整合作用,使内脏活动和其它生理活动相联系。下丘脑参与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摄食行为调节、对情绪反应调节、内分泌活动调节等。20、动力定型:家畜在一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结合作用下,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神经系统能够巩固的建立起一整套与刺激相适应的功能活动,表现出一整套有规律的条件反射活动。这种整套的条件反射称作动力定型第十一章、内分泌1、激素(概念、分类)名词解释激素:由体内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有机物质,通过扩散或血液循环输送到另一类细胞,从而调节这类细胞的代谢活动的物质。2、激素的传递方式 内分泌远距分泌 神经分泌神经末梢释放

45、旁分泌作用到临近的细胞 自分泌自我反馈 神经内分泌神经细胞释放的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对其它物质作用 表分泌和外分泌 3、激素的作用 生长和发育、生殖、内环境稳态、代谢、消化、应激和免疫4、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2)激素是机体的催化剂;(3)激素的分泌速率呈脉冲式释放;(4)激素作用的高效性;(5)激素的半衰期很短;(6)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5、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基因表达学说、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机制) 第二信使学说:其中激素为第一信使,cAMP为第二信使。此外cGMP、Ca2+、IP3、DG及NO也可以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介导激素的生理作用。6、 激素分泌的调节: 7、 下丘脑与垂体的结构和机能联系下丘脑结构:前区(视上区)、 中区(结节区)、 后区(乳头区) 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包括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