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1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第一节第一节 种内关系种内关系密度效应密度效应性别生态学性别生态学领域和社会等级领域和社会等级他感作用他感作用集群生活集群生活第二节第二节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竞争种间竞争捕食作用捕食作用寄生作用寄生作用共生作用共生作用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2种内关系(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存在于各种生物种):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v动物和植物的种内关系有所不同:动物和植物的
2、种内关系有所不同:动物:竞争(动物:竞争(competition)、自相残杀()、自相残杀(cannibalism)、性别关系)、性别关系(gender relations)、领域性()、领域性(territoriality )、社会等级()、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等;)等;植物:密度效应(植物:密度效应(density effect)、集群()、集群(assemblage)等。)等。6.1 6.1 种内关系种内关系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36.1 6.1 种内关系种内关系1. 密度效应密度效应v一定时间内,种群的密度增加会导致邻接的个体
3、发生相互影响。一定时间内,种群的密度增加会导致邻接的个体发生相互影响。(1)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v用三叶草实验证明(用三叶草实验证明(Donald, 1951),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单位面积的最后产量趋于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单位面积的最后产量趋于恒定。恒定。KidWY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4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5(2)-3/2自疏法则(自疏法则(Yodas -3/2 law)v
4、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连续生长,有些植株死亡,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的连续生长,有些植株死亡,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自疏域的斜率一般为象,自疏域的斜率一般为-3/2。(C = 3.54.3 )2/3dCW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6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72. 性别生态学性别生态学v性别生态学(性别生态学(ecology of sexecology of sex):研究物种内部性别关系的):研究物种内部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及其决定的环境因素。类型、动态及其决定的环
5、境因素。(1 1)两性细胞结合与有性繁殖)两性细胞结合与有性繁殖v有性繁殖重组(有性繁殖重组(recombinerecombine)了双亲的基因组,产生更多变)了双亲的基因组,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有利于生存竞争,但需要更多的亲代投入异类型的后代,有利于生存竞争,但需要更多的亲代投入(parental investmentparental investment)。)。v无性繁殖无需偿付减数分裂的代价,环境条件有利时能迅速无性繁殖无需偿付减数分裂的代价,环境条件有利时能迅速增殖,开拓暂时性栖息地。增殖,开拓暂时性栖息地。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82. 性别生态
6、学性别生态学v2002年,在深圳一所中学高中就读的刘可为进入深圳国家兰科植物种质年,在深圳一所中学高中就读的刘可为进入深圳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学习研究。善于观察的刘可为由此发现了一种异常的现象,资源保护中心学习研究。善于观察的刘可为由此发现了一种异常的现象,从云南思茅热带雨林地区引进的一种兰花品种从云南思茅热带雨林地区引进的一种兰花品种大根槽舌兰在密闭的大根槽舌兰在密闭的温室中,在没有风、昆虫等任何外部传递媒介的情况下,竟然能依靠其温室中,在没有风、昆虫等任何外部传递媒介的情况下,竟然能依靠其雄性花药的花柄自体转动雄性花药的花柄自体转动360度,将花粉团送入同一朵兰花的雌性柱头度,将花
7、粉团送入同一朵兰花的雌性柱头腔内,从而完成繁衍进化的最重要步骤。腔内,从而完成繁衍进化的最重要步骤。v进一步的试验研究证明了这种自花传粉机制是在干旱季节开花的大根槽进一步的试验研究证明了这种自花传粉机制是在干旱季节开花的大根槽舌兰繁殖进化的唯一途径,并进一步揭示出一些特别的植物物种在缺乏舌兰繁殖进化的唯一途径,并进一步揭示出一些特别的植物物种在缺乏风、昆虫等传统传粉媒介的恶劣生态环境下,能够主动适应环境的演变,风、昆虫等传统传粉媒介的恶劣生态环境下,能够主动适应环境的演变,从而为研究植物的进化机理、揭示自然界进化的秘密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从而为研究植物的进化机理、揭示自然界进化的秘密开辟了一个崭新
8、的方向。方向。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9一个兰花的自发授精策略 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102. 性别生态学性别生态学(2)性比()性比(sex ratio)v同种内雌体数目与雄体数目之比。同种内雌体数目与雄体数目之比。v一般按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遗传方式时所产生的雌雄性别,一般按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遗传方式时所产生的雌雄性别,数目上大体相同,呈数目上大体相同,呈1 1的比例的比例(第一性比第一性比) ,这种倾向的进,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化原因叫做Fisher s sex ratio theory。v幼体成长到性成熟这段时间里,
9、由于种种原因,与的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与的比例变化,至个体开始性成熟为止,与的比例叫做第二性例变化,至个体开始性成熟为止,与的比例叫做第二性比,此后,还会有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比,此后,还会有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112. 性别生态学性别生态学(3 3)性选择)性选择v性选择(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sexual selection):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达尔文认为,同一性别的生物个体同一性别的生物个体( (主要是雄性主要是雄性) )之间为争取
10、同异性交配而发生竞争,之间为争取同异性交配而发生竞争,得到交配的个体就能繁殖后代,使有利于竞争的性状逐渐巩固和发展。得到交配的个体就能繁殖后代,使有利于竞争的性状逐渐巩固和发展。v性选择是由于竞争配偶中生殖成效区别所引起的。在两性间对后代投入性选择是由于竞争配偶中生殖成效区别所引起的。在两性间对后代投入的差别较大,为了接近高投入性别(一般是雌性),低投入性别者(一的差别较大,为了接近高投入性别(一般是雌性),低投入性别者(一般是雄性)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激烈;高投入性别的更加挑剔,也必然从般是雄性)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激烈;高投入性别的更加挑剔,也必然从低投入性别那里获得更好的代价(回报)。总之,雄性
11、应该是有进攻性低投入性别那里获得更好的代价(回报)。总之,雄性应该是有进攻性的,雌性应该是挑剔性的。的,雌性应该是挑剔性的。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122. 性别生态学性别生态学(3 3)性选择)性选择v植物的选择受精: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植物的选择受精: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精的现象。v植物的选择受精的生物学意义:植物的选择受精的生物学意义:可保证最适应的两性细胞的高度融合,从而增强后代的可保证最适应的两性细胞的高度融合,从而增强后代的存活能力;存活能力;限制异种之间的自由交配,使种间生殖隔离,从而保证限制异种之间的自
12、由交配,使种间生殖隔离,从而保证各个种的相对稳定性。各个种的相对稳定性。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132. 性别生态学性别生态学(3 3)性选择)性选择v动物雌雄不仅在生殖器官的结构上有所区别,而且常常在行动物雌雄不仅在生殖器官的结构上有所区别,而且常常在行为、大小和许多形态特征上有许多不同之处。雄孔雀的尾、为、大小和许多形态特征上有许多不同之处。雄孔雀的尾、雄芦苇莺的鸣啭和雄鹿的叉角等许多性状,都是性选择的结雄芦苇莺的鸣啭和雄鹿的叉角等许多性状,都是性选择的结果。果。v性选择可能通过两条途径:同性成员间的配偶竞争;漂亮的性选择可能通过两条途径:同性成员间的配偶
13、竞争;漂亮的外表或声音。外表或声音。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14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152. 性别生态学性别生态学(4)植物的性别系统)植物的性别系统v大多数植物的个体为两性花大多数植物的个体为两性花v一些植物的个体为单性花一些植物的个体为单性花雌雄同株雌雄同株雌雄异株雌雄异株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162. 性别生态学性别生态学(5)动物的婚配制度)动物的婚配制度v婚配制度(婚配制度(mating system):动物获得配偶的数):动物获得配偶的数目、配偶联系的性质和雌雄动物在育幼中的
14、职责。目、配偶联系的性质和雌雄动物在育幼中的职责。v婚配制度主要受资源(尤其是食物)的丰盛程度和婚配制度主要受资源(尤其是食物)的丰盛程度和个体对配偶的控制能力影响。个体对配偶的控制能力影响。v婚配制度的类型:单配制与多配制婚配制度的类型:单配制与多配制 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17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18黄脚三趾鹑黄脚三趾鹑 距翅水雉距翅水雉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193. 领域和社会等级领域和社会等级(1 1)领域()领域(territoryterritory):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
15、单位所占):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v有关领域的概括性规律:有关领域的概括性规律: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动物的领域面积较同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动物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动物大,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样体重的食草动物大,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领域面积和行为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领域面积和行为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领域
16、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20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21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22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23(2 2)社会等级()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social hierarchy):动物种群中的各个动):动物种群中的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排列顺序的等级现象。是通过动物格斗物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排列顺序的等级现象。是通过动物格斗而建立起来的支配而建立起来的支配- -从属关系,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从属关系,
17、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v社会等级的优越性:社会等级的优越性: 种群稳定、少争斗;生长快,生产率高。种群稳定、少争斗;生长快,生产率高。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有利于种族的保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存和延续。 3. 领域和社会等级领域和社会等级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24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254.4.他感作用他感作用v他感作用(他感作用(allelopathyallelopathy):德国学者):德国学者H. MolischH. Molisch于于19371
18、937年提出。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植物体通年提出。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植物体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264.4.他感作用他感作用v克生物质: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克生物质: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脂、生物碱、配糖体等。内脂、生物碱、配糖体等。v生态意义生态意义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歇地形象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歇地形象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植物群落演
19、替的重要内在因素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275.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v利他行为(利他行为(altruismaltruism):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v如白蚁:巢穴打开时,工蚁和幼虫向里移动,兵蚁向外移动如白蚁:巢穴打开时,工蚁和幼虫向里移动,兵蚁向外移动围堵缺口。蜜蜂:工蜂保卫巢时放出毒刺而自杀。围堵缺口。蜜蜂:工蜂保卫巢时放出毒刺而自杀。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28v通讯(通讯(communicationcommunicati
20、on):某一个体发送信号,另一个体):某一个体发送信号,另一个体(种内其它个体)接受信号,并引起后者反应的过程。(种内其它个体)接受信号,并引起后者反应的过程。v通讯可以通过视觉(行为)、化学(气味和外激素)和听觉通讯可以通过视觉(行为)、化学(气味和外激素)和听觉(鸣叫、超声)等多种途径来完成。(鸣叫、超声)等多种途径来完成。v信息传递(通讯)的目的很多,如:个体的识别(识别同种、信息传递(通讯)的目的很多,如:个体的识别(识别同种、同社群、同家族个体等);亲代和幼仔之间的通讯;两性之同社群、同家族个体等);亲代和幼仔之间的通讯;两性之间的求偶;威吓、顺从、妥协;相互警报;标记领域。间的求偶
21、;威吓、顺从、妥协;相互警报;标记领域。6. 通讯通讯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29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307. 集群生活集群生活v集群生活的优点:集群生活的优点:有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有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有利于捕食有利于捕食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有利于繁育和抚育幼体有利于繁育和抚育幼体有利于迁移或迁徙有利于迁移或迁徙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31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32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332022-6
22、-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347. 集群生活集群生活v集群生活的缺点:集群生活的缺点:食物竞争食物竞争优势阶层优势阶层雌性竞争交配权雌性竞争交配权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35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36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37第二节第二节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v种间关系(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23、 v种间关系的研究内容种间关系的研究内容 相互动态相互动态 协同进化协同进化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38两种群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两种群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作用类型作用类型种群种群1种群种群2一般特征一般特征中性作用中性作用00两个种群不受影响两个种群不受影响竞争竞争-两个种群竞争共同资源而带来负影响两个种群竞争共同资源而带来负影响偏害共生偏害共生-0种群种群1受抑制,种群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无影响捕食与捕食与 寄生寄生+-种群种群1是捕食者或寄生者,是受益者;是捕食者或寄生者,是受益者;种群种群2是被捕食者或寄主,是受害是被捕食者或寄主,是受害者者偏利共生偏
24、利共生+0种群种群1(或或2)受益,种群受益,种群2(或或1)无影响无影响互利共生互利共生+两个种群都受益两个种群都受益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391. 种间竞争种间竞争(1 1)种间竞争()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v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而有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而有限的资源时而产生的的相互作用现象。限的资源时而产生的的相互作用现象。v种间竞争的结果常是不对称,即一方占优势而另一种间竞争的结果常是不对称,即一方占优势而另一方被抑制甚或被
25、消灭。方被抑制甚或被消灭。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40(1)种间竞争实例与高斯假说)种间竞争实例与高斯假说vG. F. Gause(1934)用一种杆菌培养双小核草履虫)用一种杆菌培养双小核草履虫(Paramecium aurelia)和大草履虫和大草履虫(P. caudatum)。单种培养时,。单种培养时,都呈都呈“S”型增长。等量混合培养时,因竞争食物资源,增长型增长。等量混合培养时,因竞争食物资源,增长快的双小核草履虫排挤了大草履虫,二种培养期间未分泌有快的双小核草履虫排挤了大草履虫,二种培养期间未分泌有害物质。害物质。1. 种间竞争种间竞争2022-6
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41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42两种硅藻之间的竞争两种硅藻之间的竞争 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43v高斯假说:高斯假说: 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即生态位相同的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这一假说被称为高斯假说,又称为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这一假说被称为高斯假说,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 of competiti
27、ve exclusion)。)。1. 种间竞争种间竞争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44竞争后的生态位转化竞争后的生态位转化 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45藤壶和小藤壶之间的竞争藤壶和小藤壶之间的竞争 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461. 种间竞争种间竞争(2)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v利用型竞争(利用型竞争(exploration competition):竞争资源):竞争资源v干扰型竞争(干扰型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直接竞争):直接竞争v一般特征:
28、竞争不对称一般特征:竞争不对称(competive asymmetry)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47(3)Lotka-Volterra模型模型v假设两个物种,单独生长时增长曲线为逻辑斯蒂模型假设两个物种,单独生长时增长曲线为逻辑斯蒂模型 若将两个物种放在一起,他们发生竞争,从而影响其他种群增长:若将两个物种放在一起,他们发生竞争,从而影响其他种群增长: v假设假设表示在物种表示在物种1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2的个体,对于物的个体,对于物种种1的效应。的效应。 表示在物种表示在物种2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1的个
29、体,的个体,对于物种对于物种2的效应,则有逻辑斯蒂方程:的效应,则有逻辑斯蒂方程: vdN1 /dt = r1N1 (1-N1/K1 N2/K1) vdN2 /dt = r2N2 (1-N2/K2 N1/K2)1. 种间竞争种间竞争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48(a)和(b)分别表示物种1和2处于平衡状态即dN1/dt =0、dN2/dt=0时的条件。在(a)图中,最极端的两种平衡是:全部空间被N1所占,即N1=K1,N2=0;全部空间被N2所占,即N1=0,N2=K1/。连接这两个端点,即代表了所有的平衡条件。 种间竞争示意图种间竞争示意图2022-6-8第六
30、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49 竞争结果:竞争结果:a:a:种群种群1 1取胜,种群取胜,种群2 2被排挤掉。被排挤掉。 K1/K2, K1/K2, K2/K1K2/K1;b:b:种群种群2 2取胜,种群取胜,种群1 1被排挤掉。被排挤掉。 K1/K2, K1/K2, K2/K1K2/K1;c:c:两种群稳定地共存。两种群稳定地共存。 K1/K2, K1/K2, K2/K1K2/K1;d:d:两种群不稳定地共存。两种群不稳定地共存。 K1/K2, K1/K2, K2/K1K2/K1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50(4 4)生态位(生态位(nicheni
31、che)理论)理论v生态位是生态学一个重要生态位是生态学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色。1. 种间竞争种间竞争Joseph Grinnell (18771939)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51A 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vJ. Grinell(1917)提出提出Niche这一名词,定义为物种栖息地再划这一名词,定义为物种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具体的居住区域)。分的空间单位(具体的居住区域)。空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vC. Elton(1927):生态位是指物种在其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
32、。:生态位是指物种在其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强调与其他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强调与其他物种间的营养关系。营养生态位。营养生态位。v英生态学家英生态学家G. E. Hutchinson(1957)提出)提出n-维生态位的概维生态位的概念。念。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1. 种间竞争种间竞争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52一种鸟的生态位维度一种鸟的生态位维度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53灰蓝灰蓝蚋蚋莺的觅食
33、生态位维度莺的觅食生态位维度二维生态位二维生态位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54B B 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v生态位重叠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niche overlap): 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v生态位漂移生态位漂移(niche shift)(niche shift):资源竞争而导致两物种的生态:资源竞争而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称生态位漂移。位发生变化称生态位漂移。v生态位分离生态位分离(niche separation)(niche separation):种间竞争结
34、果使两物种的: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使生态位分开。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使生态位分开。1. 种间竞争种间竞争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55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56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57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581. 种间竞争种间竞争C C 竞争释放(竞争释放(competitive releasecompetitive release):在缺乏):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性状替换(
35、性状替换(character displacementcharacter displacement):竞争):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59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602.2.捕食作用捕食作用v捕食作用(捕食作用(PredationPredation):捕食就是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捕食就是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前者称为捕食者(物,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Predator),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PreyPrey)
36、。)。v捕食者包括:典型的捕食者、草食者、寄生者。捕食者可分捕食者包括:典型的捕食者、草食者、寄生者。捕食者可分为食草动物(为食草动物(herbivoresherbivores)、食肉动物()、食肉动物(carnivorescarnivores)和杂)和杂食动物(食动物(omnivoresomnivores)。)。v食性的特化与泛化:根据捕食猎物种数的多少,某些捕食者食性的特化与泛化:根据捕食猎物种数的多少,某些捕食者是特化种(是特化种(specialistspecialist),对食物的选择非常强;而另一些),对食物的选择非常强;而另一些是泛化种(是泛化种(generalistgeneral
37、ist),对吃几种类型的猎物。草食性动),对吃几种类型的猎物。草食性动物一般比肉食性动物更加特化。动植物寄生者都是特化种。物一般比肉食性动物更加特化。动植物寄生者都是特化种。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61(1 1)捕食者与猎物)捕食者与猎物A A 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v捕食者适于捕食的特征: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捕食者适于捕食的特征: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诱饵追击、集体围猎诱饵追击、集体围猎v猎物逃避捕食的对策: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集体猎物逃避捕食的对策: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集体抵御抵御v自然选择对捕食者和
38、猎物的对立选择自然选择对捕食者和猎物的对立选择v精明的捕食者:人?精明的捕食者:人?2. 捕食作用捕食作用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62.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63B Lotka-Volterra捕食者捕食者-猎物模型:该模型由猎物模型:该模型由Lltka和和Volterra分别于分别于1925年、年、1926年独立提出。用于解释捕食者与被捕食年独立提出。用于解释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者(Predator-Prey) 之间双物种生存繁殖的生态学模型。之间双物种生存繁殖的生态学模型。猎物的种群增长方程:猎物的种群增长方程: dN/d
39、t = r1N PN捕食者的种群增长方程:捕食者的种群增长方程: dP/dt = -r2P NP 2. 捕食作用捕食作用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64Lotka-Voterra捕食者捕食者-猎物模型猎物模型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65北美美洲兔和猞猁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66C C 自然界中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大小的影响自然界中捕食者对猎物种群大小的影响两种主要观点:两种主要观点: 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群死亡率的一小部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群死亡率的一小部分,捕食
40、者仅对猎物种群有微弱影响。分,捕食者仅对猎物种群有微弱影响。 捕食者只是利用了猎物种群中超出环境容量的部分捕食者只是利用了猎物种群中超出环境容量的部分个体,对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个体,对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2. 捕食作用捕食作用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67D 捕食对策与食物选择捕食对策与食物选择2. 捕食作用捕食作用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68乌鸦取食海螺所需要的平均摔落次数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69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70植物通过合理安排叶片的方位
41、来获取最大的资源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71(2)食草作用)食草作用v食草对植物的危害和植物的补偿作用食草对植物的危害和植物的补偿作用 危害:随受损部位、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危害:随受损部位、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补偿:自然落叶减少、单位光和面积提高、增加种子重补偿:自然落叶减少、单位光和面积提高、增加种子重量。量。v植物的防卫反应植物的防卫反应 毒性与差的味道;防御结构:钩、倒钩、刺毒性与差的味道;防御结构:钩、倒钩、刺2. 捕食作用捕食作用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72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73
42、2. 捕食作用捕食作用v植物与食草动物种群的相互动态植物与食草动物种群的相互动态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743. 寄生作用寄生作用(1 1)寄生()寄生(ParasitismParasitism):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以获取营养而生存。织或已消化物以获取营养而生存。v寄生者与捕食者不同,它多次摄取宿主营养,一般寄生者与捕食者不同,它多次摄取宿主营养,一般不不“立即立即”或直接杀死宿主。这是或直接杀死宿主。这是“弱者弱者”依附依附“强者强者”的情况。的情况。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75A A 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病毒、细菌、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真菌和原生动物 )B B 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昆虫(昆虫 )C C 拟寄生物(重寄生物):在昆虫寄主身上或体内产拟寄生物(重寄生物):在昆虫寄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3. 寄生作用寄生作用2022-6-8第六章第六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种内与种间关系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俱乐部选手签约合同范例
- 专利租赁合同范例
- 2025【携手建屋合同】携手建屋合同
- 南京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林芝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生猪、鲜蛋、肉鸡、肉羊、家禽购销合同 标准版模板大全
- 专业工装合同范例
- 上货合同范例
- 儿童影楼劳务合同范例
- 乌鲁木齐超市劳动合同范例
- 市场调查与分析(完全)
- 临床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裸眼3D研究报告裸眼3D项目商业计划书(2025年)
- 芯片知识课件下载
- 计算机组成原理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编
- 2025浙江温州市公用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4人(第一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盘式磁力耦合器
-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圆梦杯”高三统一模拟考试(七)数学试卷(含答案)
- 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全面剖析
- (二模)咸阳市2025年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二)生物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