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07.5.15_第1页
摄影技术07.5.15_第2页
摄影技术07.5.15_第3页
摄影技术07.5.15_第4页
摄影技术07.5.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摄影讲授:王 勉 堂Tel: QQ:463311536技术 目 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摄影开展史第三章:摄影原理第四章:照相机 第五章:摄影曝光第六章:摄影用光第七章:摄影构图第八章:专题摄影第九章:数码摄影第六章:摄影艺术第七章:摄影构图学习目标 了解构图的基本要求。 关 键 词 取景 构图 形成 内容 知 识 点 1.摄影构图的意义。 2.照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 学习目标 掌握取景时摄影点的选择和横竖画面的选择。 关 键 词 景别 拍摄角度 横画面 竖画面 知 识 点 拍摄距离和拍摄角度的选择 横、竖画面的选择。 第一节 构图的原那么与要求第一节 构图的原则与要

2、求 构图本是绘画艺术的的专用名词,指画面的布局和结构安排,偏于主观创意。取景是摄影专用名词,指对景物范围进行选择,还有一个拍摄的瞬间选择问题,偏重于客观的选择。摄影不同于绘画,更多的是客观的选择,因此,用取景或取景构图更为恰当。 一、构图的目的 从广义上讲,摄影的取景构图贯穿从现场拍摄到最终剪裁的全过程;狭义地说,就是画面景物的取舍、布局和结构。它通过镜头的选择,把被摄的主体、陪体和环境组成一个整体,构成完美的画面,以揭示主题。 优秀的照片必须具有深刻的内容,丰富的信息,同时也需要具备与内容统一的完美的表现形式。单单从形式出发,内容是空洞的;仅知道选择内容,而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现它,也拍不出好

3、照片。没有内容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内容也就无从表现。取景构图研究的是表现内容的形式及其规律。 取景构图的规律是从前人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其中包括对绘画的借鉴。应很好地掌握摄影取景构图的规律,但又不能把规律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入乎规矩之中,出乎规矩之外,才是正确的态度。 构图的原那么是突出主体,揭示主题思想。一句话,即通过取景使照片的画面能有力地表达其思想内容和摄影者的观点,说明问题,吸引和感染观众。 主体是主题思想的表达者,只有突出了主体才能揭示主题思想。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因此,如何表现人物,是突出主体的关键所在。主体和陪体、环境,既主次清楚,又相互关联。一切造型手段,诸如画面格式确实定,

4、空间位置的安排,光线、影调的处理,不同视角的运用等,都要从内容的需要出发,尽可能地构成完美的表现形式,使照片产生更大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这就是构图的目的。 二、构图的要求 摄影构图的要求是:简洁、完整、生动和稳定。 简洁就是简明扼要。与主题无关的、不必要的景物一律撇开。去芜存精,突出主体,使主题鲜明。 完整是指被拍摄的对象必须在画面中给观众以相对完整的视觉印象,特别是主体不能残缺不全,影响主体和主题的表现。当然,完整不等于完全。由于视觉的延伸作用,有时,不完全的景物同样会给观众一个完整的印象。截取车队中的一段,主体车队是不完全的,但给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完整的。画面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视线要

5、和画面所表达的内容相协调,不协调就破坏了内容的完整性。 生动是指拍摄人物时,要抓住最能反映其性格的瞬间姿态;拍摄事件那么必须抓住事件开展的高潮,要注意其典型性。要有现场气氛。要根据主题思想来考虑光线的运用,在画面结构上既要统一又要多样,不能呆板。 稳定是指画面景物要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以安定之感,除非是画面内容的需要或摄影者有意追求某种特殊效果。景物的轻重取决于景物对视觉刺激的强度,这里不是指景物的实际重量,而是指感觉上的心理重量。对称是稳定,但比较呆板。均衡也是稳定,却有变化,较活泼。此外,影调的深浅分布不当,拍摄角度的俯或仰,以及水平线、地平线的倾斜,都会影响画面的稳定感。 三、摄影视觉与构图

6、的任务 学会构图最重要的是学会像照相机那样观察,也就是学会用“摄影视觉来看周围的景物。 什么叫摄影视觉?摄影视觉是指一种想象的能力,就是在观察和取景时对于最后的拍摄结果的想象能力,或者说是把人眼视觉效果转换成画面拍摄效果的能力。 人们在观察和取景时,常常不自觉地以眼睛的视觉感受代替照相机的“视觉,无视了人眼和照相机的差异。一个成熟的摄影者和初学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清醒地意识到人眼和照相机的差异,使拍出来的照片比看见的景色更美更动人。 1.在二维的平面表现立体空间 人眼看景物有立体感、纵深感,因为人眼是双视点,能产生体视效应。而镜头看东西是单视点。如何在二维平面表现立体空间,是构图的重要任务。

7、摄影构图中可运用小景深造成的虚实比照、前景的设置、影调透视和线条透视加强立体感、空间感。 2.用黑白表现彩色 人眼看到的景物是彩色的,而黑白胶片呈现的是黑白灰。人眼看起来色彩鲜艳的景物在失去颜色后,只剩下明暗影调。构图取景时,应排除色彩的影响,用景物的明度和光照的明暗去结构画面的影调层次。 3.用瞬间表现过程 人眼看运动过程是连续的,而照相机只能拍摄整个过程中的某个瞬间。瞬间要表现过程,那么这个瞬间必须使人们联想到这个瞬间之前和之后的景象。比方跳高时过杆的那一瞬间能使人联想到起跳和落地。这样的瞬间在摄影中称为“决定性瞬间。 4.用视觉效果表现非视觉的感受 人对景物的感觉,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视觉感

8、受,而是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受。而在照片上只有视觉效果。在拍摄之前要考虑一下,排除了视觉以外其他感觉后,纯视觉的画面有没有记录的价值。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在视觉的画面中表现听觉鸟鸣、嗅觉花香、触觉风吹。 5.用四条线框取一个有独立意义的画面 取景的过程就是用取景框的四条边线从现实中选择一个“与世隔绝的画面,与此同时,也赋予这个画面超越现实的审美意义。框取的范围大小、框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是竖画幅还是横画幅都是取景构图中需要考虑的,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意义。 一、拍摄距离与角度 选定拍摄点,即考虑拍摄角度、距离与高度三方面。 1.拍摄距离和景别 拍摄距离关系到主体

9、与环境的表现,一般分为五种景别: l远景 画面容纳的景物范围较大,着重表现所处的场景、环境、气氛; 2全景 表现某一事件或某一具体的对象,画面能通过特定的气氛、环境来衬托主要对象; 第二节 影响构图因素力挽狂澜 (全景)3中景 画面具体介绍某一事件的主要局部,着重表现参与事件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近景 比中景更近,人物成为画面的主要局部,能看出人物脸部的细微表情; (5)特写 突出拍摄对象的某一部分,如人物胸部以上,或者是突出物体的局部,多用于刻画人物的感情,表现人物的心态,或强调、显示某物体的特征。 摄影的景别借用电影的景别标准,摄影在很多场合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活动。全身为全景,膝盖以上为

10、中景,腰部以上为近景,胸部以上为特写,比特写更近的人的脸部甚至双眼就是大特写了。 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拍摄目的来选用景别,如:以交代环境、气氛为主的,用远景; 表现某一事件或人物的全貌,同时又要交代一定的环境背景,用全党表现某一事件或人物的具体情节,以中景为长表现人物局部动作的主要局部,精神面貌、脸部表情或事件、事物的细部,用近景或特写。 2.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包括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 l水平角度 正面 照相机正对被摄主体人物,照相机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视线夹角为0。即为正面拍摄,正面有利于表现人物的表情,但立体感稍差,显得呆板。 前侧面 照相机镜头光轴与被摄主体人物的视线成45。左右,介于正面与侧

11、面之间,立体感最强,画面活泼而不呆板,是常用的拍摄角度。 侧面 照相机镜头光轴与被摄主体人物视线成90。,或两个人相对而坐,为了照顾双方,只有从侧面拍摄。 背侧面 照相机镜头光轴与被摄人物视线成135。左右的角度,介于侧面与反面之间,多利用该人物视线的指引,关注背景中的人或物。 反面 照相机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视线成18o。,拍摄人物的反面,主要靠形体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画面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像。 走向乐园 反面2垂直角度 仰角由下向上看,地平线很低,人物突出,给人以雄伟、高大的感觉。拍摄跳高、跳远、投篮等,均可以得到比实际高度更高的影像。 平角是最常使用的镜头角度。它接近人眼的视觉

12、习惯。 俯角是由上而下的鸟瞰角度。地平线升高,地面景物纳入较多。 高度是指拍摄点的上下,地面、楼顶、飞机上都可以是拍摄点,但高度相差悬殊。人的高度是有限的,因而要利用有利地形。同一高度还有一个仰角、平角和俯角的角度问题,在什么高度拍摄才能取得最正确效果,应该仔细观察再决定。 二、横竖画面的决定 选好了拍摄点,接着应该考虑的是用横幅还是用竖幅画面? 135照相机画幅是36mm24mm,长方形。为了充分利用画面,在拍摄之前就要确定画面的横竖构图。 横竖画面确实定要考虑三个方面,即画面中的主线,主体的移动方向及主体与陪体、环境的关系。 1.决定于主线的横竖 在拍摄风光照片时,画面中有一条起骨干作用的

13、线,这就是主线。主线是景物本身存在的,比方拍摄武汉长江大桥,桥的横线成了主线;在黄鹤楼上拍摄,引桥半圆形的曲线就成了主线;在铁路桥的铁轨中拍摄,其钢梁的辐射线便成了主线。但凡主线明显,视觉刺激力强的,就得根据主线的横竖来确定画幅的横竖。2.决定于主体移动的方向 照片大多是拍摄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活动以横向移动为多,包括车辆和轮船在内,因此,135照相机平时手持拍摄多是横画面。跳水、投篮、火箭升天等,因其移动方向是纵向的,这类情况多用竖幅画面。 3.决定于主体和陪体、环境的关系 主体和陪体一般是在同一地平线上,因而横幅画面较多,但也有例外,一个在楼上,一个在楼下就要用竖画面了。秋日旷野里几个小孩在

14、放风筝,为了把把小孩和风筝都拍进去,就需要用竖的画面。 学习目标 掌握取景时画面结构中心以及前景和背景的处理。 关 键 词 黄金分割 主体 前景 背景 知 识 点 黄金分割与视觉中心; 前景与背景; 第二节 影响构图的因素三、画面的结构中心 主体应放在画面的什么地方?这关系到画面的结构中心。 画面多用长方形。 有人对长方形作了一些分析,认为长方形的竖边给人以垂直、稳定的感觉。上面的横边,其位置与天空局部相当,给人以上升的感觉;下面的横边与地面相当,给人以安定的感觉。长方形是对称、平衡的,四个角有如箭头,能给观众以视觉延伸的启示,暗示了更多、更大的画外空间。另一方面,人物活动横向多干纵向,因而,

15、长方形的画面适于表现人物的活动。 从人的视觉感受来说,人的两只眼睛有两个视点。单眼的垂直视角是22。,水平视角是30。,用双眼观看,垂直视角仍为 22。,水平视角却增为40。横画面符合人眼的生理要求,因此,长方形画面就成了绘画、摄影经常使用的画面。方形太拘谨,菱形不稳定,都不如长方形。 长方形长边和短边的比例怎样才适宜呢?有的按黄金分割公式求得大、小边之比为1.618:1,约为3:2或5:3。有的提出“2的平方根的矩形,大小边之比为1.41:1。当然,这只是一种常用参数,具体比例应根据画面内容而定。 主体在照片中的位置应该处于画面的什么地方呢? 我们可以把画面纵向分成三条,横向也分成三条,分割

16、线交叉的四点就是画面的结构中心。这是“九宫格模式。 结构中心应在视觉中心上。这个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不在画面的几何中心,而在其两侧,这符合人们的视觉生理。 长方形画面的几何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且与四边边框的距离相等,成了视觉上静止的“死点。而“九宫格模式的结构中心适当偏一点,既有变化,也较生动。 当然,上述这些方法不是清规戒律。照片的结构中心必须根据拍摄意图、内容和现场环境来确定。有些优秀照片就常有“重心偏移现象,有人认为破除这种结构法那么有助于强化照片的现场感。但作为初学者,只有“入乎规矩之中,才能“出乎规矩之外。 四、前景与背景 无论艺术照片还是新闻照片,都讲究前景的应用。 1.前景的

17、作用 不同的场合,前景的作用亦不相同。有的前景能引导观众的视线,使主体突出;有的前景能使远近景物的形体、明暗、色彩比照度加大,增强景物的纵深感;前景的树枝、树叶或是某些建筑物的局部,可以说明拍摄季节和地点;前景在均衡画面的同时也美化画面。2.前景的运用 l不应公式化地为前景而设前景,要有明确的目的。 2前景的位置不应在画面的主要位置上,一般在画面的上下或左右比较适宜,千万不可阻碍主体。 3不应破坏画面的完整与统一,主体、陪体与背景应该协调。 4一般运动着的物体最好不作前景,因为它会分散注意力。 5前景的色调不可过于突出,按照空气透视的规律,前景最好是深色调。 3.背景 l背景的作用和前景既有相

18、似之处,又有不同。背景有助于说明环境;背景同样能衬托主体,增加画面深度,平衡和美化画面。一张照片可以没有前景,但绝不会没有背景,即使拍张半身照,也会有一块背景,从这一点来说,背景比前景更为重要。 2背景与主体的关系是比照与照应的关系。 比照是指在形体、影调、色彩等方面,背景必须和主体形成反差。主体应处在最醒目的位置上,主体的影调和背景应有所区别,主体比背景清晰;在色彩的明度、纯度上应高于背景,在色相上也应该是醒目;背景不能喧宾夺主。 照应是指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上,背景必须与主体有联系,有照应,相互补充。一切无助于主题的背景都要舍弃。在表现方法上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主体从环境中游离出来,使观

19、众看不到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拍摄中景、全景时要注意这个问题。二是把背景与主体等同处理,背景过于鲜明抢眼,冲淡了对主题的表现。学习目标 掌握取景时突出主体的办法; 掌握透视规律。 关 键 词 线条透视 影调透视 决定性瞬间 动感 知 识 点 突出主体; 线条透视; 影调透视。 第二节 影响构图的因素五、突出主体 主体是主题的表达者。摄影构图是在繁杂的现实中进行选择,画面简洁,主体突出是摄影构图中最重要的原那么。突出主体的实质是妥善处理主体和陪体、主体和背景的关系。 突出主体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常用的两种。 1.利用主体的位置和陪体、环境的指引突出主体 l主体应占画面的显著地位,在画面正中偏

20、左或偏右的位置。如果主体人物较小,应落在画面的结构中心上,这是吸引观众视线的地方。 2陪体的视线集中在主体上,自然就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这是一种间接突出主体的方法,是由陪体来实现的。 3利用透视线条的会聚,把主体放在灭点上,也能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灭点的位置由此变得重要了。这是利用环境指引的方法。 2.利用比照突出主体 l镜头靠近主体,使主体形象较大,利用大与小的比照来突出主体。如果主体前还有人物,可以处理成侧面、反面,或使之不完整,以不争夺视线为度。 2布光应以主体为主,用较强光线照明主体,使环境较暗,通过明暗影调的比照来突出主体。 3主体形象必须较完整,有动势,利用动与静的比照来吸引观

21、众的视线。 。 4在色彩的使用上,可以利用色彩的比照,比方红与绿、紫与黄、橙与青这类补色的比照来突出主体。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点红在绿色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突出。 5用小景深使主体清晰,陪体和背景虚糊,以虚实的比照突出主体。 以上是突出主体常用的方法。逆光照明使主体有一道明显的轮廓光,使之与背景别离,对突出主体也很有帮助六、透视规律的应用 在二维的照片上表现出三维空间,要善于运用透视的一些规律。 透视分线条透视和阶调透视。 1.线条透视 线条透视的规律是近大远小,平行线条越远越集中,最后消失在一点上。视平线以上的景物愈远愈低,视平线以下的景物愈远愈高。 影响线条透视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l拍摄距离

22、 拍摄距离愈近,透视效果愈强。所谓短焦距镜头的透视感强,长焦距镜头的透视感弱,这种说法不正确。应该说,短焦距镜头可近距离拍摄,因此透视感强,关键在拍摄距离上。所以,换用短焦距镜头,同时缩短拍摄距离,是取得较好的透视效果、增加空间感的方法之一。 2拍摄方向 立体形态的景物从侧面拍见到的“面更多,线条收缩明显,消失在两个灭点上,其空间感要比正面拍摄强得多。 3拍摄角度 仰拍,地平线低,天空面积大,前景会遮住中景和远景;俯拍,地平线高,前景、中景、远景都能表现得很清楚,层次多,能表现广阔的空间。因此,俯拍比仰拍更能表现空间深度。2.影调透视 影调透视又叫空气透视。由于大气层的作用,场景的影调是变化的

23、。比方距离近的景物暗,距离远的景物亮;距离近的景物轮廓清晰,距离远的景物轮廓模糊;距离近的景物反差强,距离远的景物反差弱;距离近的景物色彩饱和度高,距离远的景物色彩饱和度低。这是由于大气介质的影响。大气除了空气外,还有水蒸气、尘埃等,像一层薄薄的纱幕降低了景物的反差,减弱了轮廓的清晰度和色彩的饱和度。同时,远处散射的短波光较近处多,因而显得更明亮。 增强影调透视有以下一些方法: l选择较暗的前景可以映衬出背景的明亮,给人以深远的感觉,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影调。 2用小景深,使主体从背景中“跳出来,从而产生空间深度。 3借助人工烟雾降低远处景物的反差和清晰度。 4利用滤光镜中的雾镜,增加空气透视的

24、效果。 5逆光拍摄,逆光要比顺光的空气透视效果好。 学习目标 掌握构图的基本法则。 关 键 词 多样统一 均衡 对比 重复 渐变 知 识 点 多样统一; 均衡; 对比; 重复和渐变。 第三节 构图的形式与法那么第三节 构图的形式与法则一、多样统一与照应 1.多样统一 作为自然和社会的反映,美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美是多样性的统一。 多样是指既丰富又复杂。统一是指协调而单纯。在复杂的景物中要表现其单纯、协调;在单一的景物中要显露它的丰富多彩。必须繁中有简,动中有静,虚中有实。密与疏、详与略、大与小、浓与淡相辅相成。总之,要利用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实现多样性的统一。 宝塔下面大,上面小,有直线组成的塔

25、身,又有曲线组成的飞檐,这是形式的多样化,但每层的造型一样,每个飞檐都是同一模式,这就是统一。再如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桥身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桥孔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这是变化着的,但每一个桥孔的形式都是一样的,这又是统一的。摄影也是这样,拍摄三个身高不等的人,假设按高矮次序排列就显得呆板,把最高的或最矮的放在当中,使之产生某种变化,就觉得生动多了。 多样统一的问题不仅仅是对各种实体而言,也包括光线、影调、色彩等多种形式因素。 2.照应 照应是指被拍摄的人物、景物彼此要配合、照顾。画面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背景之间彼此要有内在的联系,形体上要有照应。即使是没有人物的风光照片,各种景物之间,

26、要相互兼顾。甚至一棵树倾斜的状态也有照应的问题,向左倾斜的树放在画面的右侧就比较好。 拍摄一个人往左走,人物放在画面的右侧较好,使其行进的前面有一定的空白;如果放在画面的左侧,前面没有余地,画面人物的动势就会受到阻碍。画面右侧的人物应朝向左方,左侧的人物应朝向右方。当然,需要一个分散而不协调的画面时是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的,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律。 天性二、均衡 1.对称与均衡 画面里景物的配置、影调的深浅以及色彩的浓淡,不能一边重一边轻,也不要机械地对称。对称和均衡,一个像天平,一个像秤。左右两边的形体、影调和色彩一样,两边的重量当然是相等的,此谓之对称。左右两边的形体、影调和色彩不相同,有变化

27、,但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这叫均衡。对称给人以庄重、平稳的感觉,但过于呆板,不生动。均衡富有变化,生动活泼。 均衡不单纯指形、影、色等形式上的均衡,也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方向等因素。比方说人朝前走,前面留空多,人虽在一侧却是均衡的;如果前面留空少,后面留空多,那就不均衡了。2.均衡的根本规律 景物的重量不是指实际的重量,不是说山重房子轻,或房子重人物轻,而是以景物给人的视觉刺激的强弱来确定它的轻重。一般说有以下一些规律: l处于引人注目位置的景物重,反之那么轻; 2有生命的景物重,无生命的景物轻; 3人造物车、船重,自然物轻; 4动的景物重,静止的景物轻; 5深色影调重,浅色影调轻; 6暖

28、色重,冷色轻;纯度高的重,纯度低的轻; 7轮廓清晰的重,轮廓模糊的轻; 8近景重,远景轻。 比方北京饭店在画面左侧,等汽车抵达画面右侧时按下快门,这样,汽车虽小,由于它是活动着的,因而画面是均衡的 均衡实质上是一个视觉上的分量比照问题。 黄山雨后三、比照 l.比照是艺术构成的根底 没有比照也就意味着没有差异,失去了差异状态,我们就无法区分各种景物。同样,没有比照,无论是绘画或是音乐,都难以表现生活。摄影画面中的影调、层次都是由不同的阶调或不同的密度形成的。从这种观点来看,比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上的表现手法,也是艺术构成的形式根底。 美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所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其实就是比照。中国画重

29、视比照,历来强调要处理好虚与实、奇与平、明与暗、疏与密、主与次、大与小、粗与细、浓与淡的比照关系。比照关系成了中外绘画的重要画理。2.比照的种类 比照可以分成内容上的比照和形式上的比照。 l内容的比照 多半是通过某些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来展示的。如兴起与没落的比照,先进与落后的比照,欢乐与悲哀的比照等等。著名作品?斗地主?、?美国之梦?等都属于这一类的比照。 内容上的比照,要表现主要矛盾,要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把它放在画面的显著地位上。 其次,矛盾的对立双方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不光时间、空间上有联系,在形象及内容上也要有紧密的联系,否那么很难产生比照的效果。2形式的比照 包括形体比照、影调比照

30、和色彩比照。 形体比照是通过不同的形体放在一起而取得的一种比照效果。如直线与曲线的比照,竖的形体与横的形体比照,大与小的比照,虚与实的比照,疏与密的比照等都能产生形体比照的效果。 影调 影调比照包括整幅照片的影调比照和照片上物体相互之间的影调比照。整幅照片的影调比照是指照片中强光局部及阴影局部的比率关系。比率大,比照就强烈;比率小,比照就弱。同时也指由强光至阴影局部之间所含各级层次的亮度间距,层次多,间距的比率就小,比照也小;反之,比照就大。 人类和一切生物都有一种趋光性。喜爱明度高的色调,因此明色调较暗色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从生理上说,强刺激能引起我们的兴奋和注意,但这种注意,容易引起负诱导。而微弱的刺激引起的兴奋和注意会更强更持久,这就是刺激面积与刺激强度相互补偿的规律。小块的明色调衬托在大块的暗色背景上,要比大块明色调物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